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知难而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知难而退

原是军事上的一句术语。指作战时要见机行事,形势不利则应退却。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不断发动战争。郑国由于本身比较弱小,不得不时而依附楚国,时而又依附晋国。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初,郑国依附于晋国。这年春天,楚王亲率大军向郑国进攻,将郑国的都城包围了17天之久,最后郑国实在坚持不住,只得投降了楚国。

晋侯听到楚军进攻郑国的消息,便派荀林父和士会、郤克、先縠(hú)等带领军队前去援郑。刚到黄河,得知楚国已经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荀林父便准备撤兵回去,士会完全同意,并说: 用兵打仗看到可以取胜时就坚决进攻,明知没有多少胜利的希望就应退回去,这是治军的正确方法。现在楚国正是强盛的时候,还是退兵为好。可是先縠不同意荀林父、士会的意见,单独带领自己手下的一部分军队渡过黄河准备与楚军决战。荀林父无奈,只得催军跟进。结果,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损失了很多人马和战车。

后来“知难而退”用来泛指做事应衡量实力,如果困难难以克服就应退却,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去冒进,硬做办不到的事情。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夫无难而退,谦也;知难而退,宜也,非谦也”即此意。

现在,“知难而退”多指遇到困难而退缩不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人们还根据这个意思,反其意而用之,以“知难而进”激励人们不怕困难,迎着困难而上。


知难而退的意思|出处,知难而退的近义词|反义词|辨析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精品成语 >

知难而退

原指作战时见机而行,知道难以取胜就暂时退却。现多指看见困难就退缩不前。周恩来《进一步提高军队的政治素养》:“只有我们的力量强大,不怕威胁,敌人才会~,和平运动才能不断高涨。”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反义〕知难而进 知难而上 勇往直前
  • 上一篇:知难而进
  • 下一篇:知人论世

“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的拼音、意思、反义词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反义成语 >

知难而进;知难而退

 知难而进是勇士,知难而退是懦夫。(马铁丁《思想杂谈选集·知难而进》)
知难而进 知道困难、艰难仍然坚持下去,继续前进。常作谓语,有时亦作定语。
我们说的愚公精神,就是坚韧不拔、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不达目的决不停止。(《人民日报》一九八六年元旦献词《让愚公精神满神州》)此外,他在办学中知难而进、百折不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也很值得后人学习。(李少先编《中国教育家名人传略·陈嘉庚》)
亦作“知难而上”。
目标颇难达到,但还得知难而上。(潘穆《老年人如何受欢迎》)
知难而退 知道困难或艰险,于是畏缩退却。常作谓语,有时亦作定语。
由于资料奇缺,西夏文的研究难度极大,一向被认为是“绝学”,甚至连生逢其时的北宋大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都知难而退,不敢领教。(谈柏祥《绝学重兴·历史的缺页》)人们不禁又怀疑起来:是不是又像那位未上任的书记那样,知难而退了。(程树榛《励精图治·奇怪的沉默》)
  • 上一篇:云开日出;云遮雾障
  • 下一篇:指名道姓;指桑骂槐

“知难而退”的意思、典故和故事 - 谋略典故 - 可可诗词网

知难而退

 因环境和条件的不利,而审时度势,避敌锋芒,保存实力,以利后战。
 三国时,魏大将曹爽伐蜀,司马昭同行。当时,魏军的人数达到六、七万人,而蜀在汉中的兵力不过三万。魏军兵力两倍于蜀军。然而,魏军却是长途跋涉兵马疲惫。进入蜀境后,由于地形险恶魏军行动极其不便,粮草供应不上,随军的骡驴牛马不少因累饿而死,魏军一片混乱。司马昭见势不妙,连忙劝曹爽,如今蜀将费祎据险死守,若再往前进,不可能与蜀军展开决战。曹爽无奈,只好下令撤军。幸好实力还在,当蜀将费祎追杀来时,魏军仍可凭险抵抗,顺利撤出。
 曹爽重兵入蜀,本来势在必得。种种原因,导致欲前不能,欲战不可,疲惫之极,军中渐乱,幸好他不怕丢掉面子。明智地采纳了司马昭的意见,及时退兵,否则,再拖上几日,粮草怠尽,不得不走时,那恐怕只有当俘虏了。审势度时,对竞争者来说,是聪明理智的表现。

“知难而退”的意思、出处、故事 - 成语大全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知难而退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 知难而退, 军之善政也。”
【故事】: 春秋时期, 晋、楚两个国家互相争霸, 不断发动战争, 弄得附属于他们的一些小国、弱国往往无所适从。其中有一个叫郑国, 出于无奈, 不得不一会儿依附楚, 一会又投靠晋。公元前五九七年春, 楚国国王亲率大军进攻依附于晋的郑国,将郑国的都城包围了, 郑国求晋国救援不得, 只得投降了楚国。后来, 晋侯得知楚王攻郑的消息,即刻派荀林父、士会等率领军队前去援郑。他们刚到黄河, 得息郑国已被逼与楚国订立盟约了, 这时,荀林父准备撤兵回去, 便征求了士会等人的意见。士会说道:“用兵打仗, 看到可以取胜时就坚决进攻,明知有困难, 没有多少胜利的希望, 就应该退回去。这是治军的正确方法。”可先縠这个人不同意不战而走, 并且擅自领兵出击, 荀林父阻拦不力, 也被迫催动兵马跟着进击了。结果, 晋军被楚军打得一败涂地。
【意思】: 知道取胜有困难, 就主动后退、不蛮干。原指作战要随机应变,不使造成无谓的损失。后指遇到困难畏缩不前, 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
【古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你看这群贼, 要果然得着这位姑娘些底细, 就此时认些晦气走了, 倒也未尝不是知难而退。”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他本想抓住老二,给老二两句极难听的话,自然,他希望, 别人也就‘知难而退’了。”刘白羽《战斗的幸福》:“谁知他们在河边测了测水位, 却知难而退, 倒转车身回去了。”
  • 上一篇:知己知彼
  • 下一篇:知人论世

知难而退zhīnán’értuì

原是军事上的一句术语。指作战时要见机行事,形势不利则应退却。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不断发动战争。郑国由于本身比较弱小,不得不时而依附楚国,时而又依附晋国。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初,郑国依附于晋国。这年春天,楚王亲率大军向郑国进攻,将郑国的都城包围了17天之久,最后郑国实在坚持不住,只得投降了楚国。
晋侯听到楚军进攻郑国的消息,便派荀林父和士会、郤克、先縠(hú)等带领军队前去援郑。刚到黄河,得知楚国已经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荀林父便准备撤兵回去,士会完全同意,并说: 用兵打仗看到可以取胜时就坚决进攻,明知没有多少胜利的希望就应退回去,这是治军的正确方法。现在楚国正是强盛的时候,还是退兵为好。可是先縠不同意荀林父、士会的意见,单独带领自己手下的一部分军队渡过黄河准备与楚军决战。荀林父无奈,只得催军跟进。结果,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损失了很多人马和战车。
后来“知难而退”用来泛指做事应衡量实力,如果困难难以克服就应退却,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去冒进,硬做办不到的事情。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夫无难而退,谦也;知难而退,宜也,非谦也”即此意。
现在,“知难而退”多指遇到困难而退缩不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人们还根据这个意思,反其意而用之,以“知难而进”激励人们不怕困难,迎着困难而上。

知难而退

(反)知难而进

知难而退

原指作战时不易取胜就退却下来;后泛指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春秋时,楚国攻打晋国的附属国郑国,晋国以荀林父为主帅,士会、先縠为副帅率军救援。大军到了黄河边,荀林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讲和便打算退兵,士会也表示赞成说:“可以取胜就坚决进攻,取胜有困难就退却下来。知难而退,这才是用兵的良策啊。”(见《左传·宣公十二年》)

知难而进;知难而退

○知难而进zhī nán ér jìn

明知有困难,仍然要坚持干下去,继续进取:我们的队伍,不该知难而退,而应该~|只有~,才能战胜困难|有了~的精神,就有成功与胜利的希望。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知道有困难,就畏缩不前:他们一遇到攻击,便~|不敢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好~|给他点厉害,让他~。

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

因害怕困难而退缩不前。

☚ 一蹶不振   吃老本 ☛
退却1

退却1

退(退舍;退坡) 逆
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知难而退
畏缩,退却:缩却
缩回退却:缩退
向后退却:退后
逃跑退却:遁退
惊恐退却:鱼骇
失败后退却:溃退
不退却:不旋踵
(怕困难而退后:退却)

☚ 畏缩   避开 ☛

知难而退

成语。原指作战时要见机而动,对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要回避。后来引申为见困难畏缩不前。《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知难而退

原指作战时要见机而动,对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要回避。即避实就虚,避强打弱。后来引申为见困难畏缩不前。 《左传·宣公十二年》: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beat a retreat (/withdraw) in face of the difficulties; retreat before the impossible; retreat when one knows the diffi culties; shrink back from difficulties
❍ 并不是为了引起它们的惭愧,而是这可以使它们无可如何,~。(何其芳《不怕鬼的故事》序》 Now that we want to make them ashamed of themselves,but it will put them into a hopeless situation and force them to retreat in face of difficulties.
❍ 或谓钟曰:“见可而进,~,古之道也。”(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Someone said to Zhong,“‘To advance when you see the possibilities,and retreat when you know the difficulties’is the way of antiquity. …”/见可而进,~,军之善政也。(《左传·宣十二年》) To advance when you see advance is possible,and withdraw in face of difficulties,is a good way of moving an army.
❍ 军志曰: “允当则归。”又曰: “~。”又曰: “有德不可敌。”(《左传·僖二十八年》)The Art of War says,“When things are properly arranged,then return;”“When you know yourself to be in difficulties,then withdraw;” and also,“Thevirtuous man is not to be opposed.”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形容见到困难就退缩不前。shrink back from difficulties, beat a retreat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withdraw after learning of the difficulties

知难而退

作战不具备获胜条件时主动退却以避开强敌。《吴子兵法·料敌》云:“有不占而避之者六……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楚成王三十九年(前633)冬,楚师围宋。次年春,晋文公亲率晋师侵曹、伐卫以救宋,并借齐、宋、秦师之助,欲与楚师决战。楚成玉根据当时的情势,按照《军志》所说“允当则归”、“知难而退”的古训,命令楚师撤离宋国,决心不与晋师交战。令尹子玉仍然请战,结果楚师败于城濮。楚庄王十七年(前597),楚师围郑。晋师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后得知郑已降服于楚,鉴于楚师之强,欲还师,晋上军主帅士会也认为应该“知难而退”。晋中军佐先穀从保持晋文公城濮之战以来的霸权着想,坚持要与楚师决战。最后楚、晋战于邲,晋师大败而归。楚康王十三年(前547),楚、秦之师侵吴。行至𩁹娄,闻吴国已有防备。康王根据敌情当即决定还师,可谓运用“知难而退”古训的一个范例。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解义】知道困难就退却下来。指碰到困难就退缩。
【用法】常用于害怕困难的人。
【例句】一个人若是~,那干什么都不会成功。
【反义】知难而进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原指作战时见机而动,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后指见到困难,退缩不前。《左传·宣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敌也。”《左传·僖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三十九回:“家叔的意思,请大人裁酌,辞一辞也好,将来上头慰留,一则面子,二则反对的也知难而退了。”

知难而退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为了争雄称霸,经常伺机攻击对方。公元597年,晋楚在邲(今河南郑州)地发生战争。
当时,小国郑国因介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先是投靠晋国,楚庄王便派兵围郑。晋王派荀林父、先、士会等领兵以援助郑国为名,要和楚国决战。等到晋军到了黄河边时,听说楚、郑已讲和了。晋军元帅荀林父想先退兵回国,想等楚军回国后再去伐郑。大夫士会表示同意荀林父的意见,他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大意是:用兵要有机可乘才能打胜仗,现在楚国内外患,正在强盛时期,不如退兵为好。但是,先反对这个主张,他认为:“见对手强大就想退兵,这不是统帅应当做的。”便不听指挥带领自己那部分军队先渡过黄河去。主帅荀林父见这样的情况,也只好命令全军渡河,在邲地与楚军交战。结果楚军在孙叔敖指挥下,打得晋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知难而退”本指指挥作战时,要随机应变,不去硬做办不到的事。现在常用“知难而退”这个成语,比喻见困难就退缩,没有勇气去克服。

知难而退zhī nán e?r tuì

【释义】指遇到困难退缩不前。
???? ?? ?? ????.
【例句】虽然这事不容易办,你也不应该不做努力就知难而退呀!
? ?? ?? ??? ??? ?? ?? ???? ??? ????? ? ??.
【近义词】望而却步 畏缩不前
【反义词】勇往直前 知难而进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原指作战时见机而行,知道难以取胜就暂时退却。现多指看见困难就退缩不前。周恩来《进一步提高军队的政治素养》:“只有我们的力量强大,不怕威胁,敌人才会~,和平运动才能不断高涨。”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反义〕知难而进 知难而上 勇往直前

知难而进;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jìn;zhī ná nér tuì

知难而进是勇士,知难而退是懦夫。(马铁丁《思想杂谈选集·知难而进》)
知难而进 知道困难、艰难仍然坚持下去,继续前进。常作谓语,有时亦作定语。
我们说的愚公精神,就是坚韧不拔、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不达目的决不停止。(《人民日报》一九八六年元旦献词《让愚公精神满神州》)此外,他在办学中知难而进、百折不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也很值得后人学习。(李少先编《中国教育家名人传略·陈嘉庚》)
亦作“知难而上”。
目标颇难达到,但还得知难而上。(潘穆《老年人如何受欢迎》)
知难而退 知道困难或艰险,于是畏缩退却。常作谓语,有时亦作定语。
由于资料奇缺,西夏文的研究难度极大,一向被认为是“绝学”,甚至连生逢其时的北宋大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都知难而退,不敢领教。(谈柏祥《绝学重兴·历史的缺页》)人们不禁又怀疑起来:是不是又像那位未上任的书记那样,知难而退了。(程树榛《励精图治·奇怪的沉默》)

知难而进zhī nán ér jìn

知难而退
zhi nan er tui
【知难而进】 迎着困难上。比喻具有革命的无畏精神。
【知难而退】 碰到困难畏缩不前。源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例﹞ 没有知难而进的顽强拼搏精神,是不能成就任何一点事业的。如果没有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他们很可能知难而退,弄个半途而废了。(黎汝清:《冬蕾》)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原指军事上要灵活机动,知道不可能取胜就先暂时后退。后泛指遇到困难就退缩。
〔例〕求知的道路不是平坦的,如果~,就将一无所成。
【提示】多作谓语。

知难而退zhīnán'értuì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本指作战见机行事,形势不利则退却。后泛指做事衡量自己实力,如力不能及则主动后退。今也指一有困难便退缩不前。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知道有困难就退却。
❶ 原指军事作战应灵活机动,遇到不利形势应及时退却,不作无谓的牺牲。
❷ 后泛指做事应量力而行,不蛮干,困难难以克服时就应退却。
❸ 也指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解义】 知道困难就退却下来。指碰到困难就退缩。
【用法】 常用于害怕困难的人。
【例句】 一个人若是~,那干什么都不会成功。
【反义】 知难而进

知难而退zhi nan er tui

原指作战时应见机而动,形势不利就要退却。后用以形容害怕困难而畏缩不前。
【近】畏缩不前裹足不前
【反】知难而进 勇往直前
【注意】难,不读nan。

知难而退zhīnán'értuì

原指作战时见形势不利,应退则退。今指害怕困难,退缩不前。《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例】作家们应该以这种要求为光荣,而不应该“知难而退”。(陈荒煤《解放集》)
❍ 如果我们的青年同志参加到革命中来,不预先看到这种困难,没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准备,那结果必然是“知难而退”。(张闻天《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提示】“难”在这里不读“患难”的“难(nàn)”。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原意是不勉强去做力不胜任的事情。后常用来指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

知难而退zhīnán'értuì

〔连动〕 ❶作战或做事要见机行事,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则应退却。《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军之善政也。”
❷怕困难而退缩不前。高阳《粉墨春秋》:“这是他故意出个难题,好让川本~。”
△ 多用于因困难而退却方面。
【近义】畏缩不前
〖反义〗知难而进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

【综】谓作战时应见机而动,如能战胜对方就出击,如不能克敌制胜就撤退,以免遭受损失。
【例】
❶ 汉·荀悦《汉纪·高帝纪》:“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必死之计。”
❷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臣又闻圣人不凝滞于物,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理有变通,情无拘执。”
❸ 打仗的基本原则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因此上了战场要见机行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迟疑不得。
【辨】复句式成语,通常连用,也可单说。

☚ 归师勿掩;穷寇莫追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原指作战时要见机行事,知道敌方难以攻取而退却,是积极的原则。现多指见困难就畏缩不前的行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