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教育模式——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启发性教育方式为主的教育模式。
创造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知识经济生产的商品是知识化商品,或者说是一种知识商品,然而知识本身并不是商品,只有当知识通过加工、凝结于某一载体时才变成知识商品。知识的加工过程是对已积累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然后进行创造的过程。创造能力固然要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但在校期间创造能力的训练、培养不可忽视。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接受过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学生,与没有受过这种培养与训练的学生相比,在完成需要创造能力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3倍。
创造教育的评价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动手、动脑能力,强调科学方法的掌握。评价过程动态性,连续性,对学习兴趣、动力,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方法,采取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后作出综合评价。
教学方式——启发性和多样性。创造宽松优化的教学环境,鼓励自由交流,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挖掘课外学习的潜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教学理念——对知识消化理解。理解是对于所接受的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以达到感性认识所不能达到的、关于对事物本质与规律认识的目的。在应试教育模式中,由于苛求知识的完备性、准确性和熟练性,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仅限于表象; 而在创造性教育中,由于评价制度的变革,记忆已不在处于主导地位,创造才是目标。因此,学生对知识必须深刻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否则就会丧失创造的基础。
教育结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教育结构是否合理与国家对不同教育 (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投资比重) 的政策倾向有关,同时也与一个学校培养目标下的课程倾向有关。由不同的政策倾向,投资量和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教育产品——人才是否符合市场要求,并能随产业结构变化而变化。创造性教育模式要达到两个基本目标: 一是对于单独的个人,应接受足够的基础教育,并根据个人特点接受相应的应用技能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必要的新人文、科技方面的初、高等教育; 应用教育包括能够从事社会工作的必要知识、技能,并具有创造性和创造能力。第二个目标是对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来说,在人才素质、技能、创造能力上所形成的劳动者结构能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并具备随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劳动者结构模式应相应升级与高度化。
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预算约束的硬化。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而且与未来的混合产权制相对应。目前我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动摇了政府统包、集中管理教育的基础,客观上要求突破单一国家办教育的模式,鼓励社会各主体 (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个人) 投资办学、集资渠道多样化、管理方式多样化。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办学的投资模式,有利于解决教育经费不足、“脑体倒挂”、教师流失等问题,并相应建立教育基金,解决被迫性辍学、失学问题。同时,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教育的市场化,教育的投资者、经营管理者都应以市场规律 (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价值规律) 作出决策,以求得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培养适销对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