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瞿秋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瞿秋白1899—1935

江苏常州人
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27年4月中共五大后,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年8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会后任中共临时中央局负责人。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王明等人的打击,被排斥出中央领导机关。此后,在上海与鲁迅等一起领导左翼革命文艺运动。1935年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在福建就义。著述编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等。
原名:瞿双、瞿、瞿爽、瞿森、瞿霜
小名:阿双
学名:瞿霜
字:秋白
号:铁柏、铁梅、涤梅、瓠舟、雄魄、熊伯
别号:梅影山人
谱名:骴淼、懋淼
笔名:一天、了、干、子明、犬耕、巨缘、之夫、文尹、方培基、双林、双莫、石人、石崩、史杰、史石崩、史步昌、史铁儿、史铁尔、史维、史维它、血、乐雯、立夫、它、司马今、华靖、向茄、向茹、杨霞青、何苦、何家干、何璞、何凝、余铭、狄、狄康、宋阳、启凡、陆逵、阿林、陈节、陈笑峰、陈逵、范亢、范易、范易嘉、范星越、林复、卓乐欧、易阵风、易嘉、美夫、沸、宜宾、屈章、屈维它、秋蕖、施蒂而、洛文、顾、顾热、热、徐慧如、铁儿、陶畏巨、萧参、康、商廷、商廷发、商逵、商霆、惟宁、宿心、维、维它、维宁、维嘉、维摩、斯特拉霍夫、董龙、腾、静华、疑仌、疑冰、樊梓、樊梓生、默、魏凝、瞿森、A.T.T、Doulon、J.K、M.君、Menin、Sma Kin、Stpaxob、Strakhov、V.T
化名:瞿子源
别名:凡、子源、易军、王莫吉、韦护、文易、文甲、双太后、布浪、得尔、史继、乐阳、宁华、它双、同人、庆白、何双爽、何朴、何君、何其祥、阿森、陈陆、林其祥、林祺祥、林渺、林淼、尚天、尚长、树森、铁牛、笑峰、黄龙、萧劳、梅影、爽霜、商廷爽、隋洛文、维疑、维凝、斯特立夫、斯特拉夫、善心、疑公、疑仲、熊治、瞿铁柏
俄文名:CTP、CTPAXOB、GMPAXOK、STR

瞿秋白1899—1935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小名阿双,学名霜或爽。江苏常州人。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是最早向中国人民真实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苏俄期间,出席过共产国际“三大”“四大”及远东各国共产党、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1月由苏俄回国后,负责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向导》的编辑工作。参加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草党纲。同年参与筹办上海大学。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为促成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战争、反对资产阶级右派进攻和党内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5年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1927年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危急关头,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革命统治的总方针。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此后虽曾犯过短期“左”倾盲动错误,但他和战友们一道,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恢复党的战斗力,开辟革命的新时期建立了巨大的功勋。1928年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随后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1930年9月回国,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当时党的领导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道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1933年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长征时,留在根据地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兼中央办事处教育部长。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长汀县水口小迳村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6月18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遗著编有《瞿秋白文集》。

瞿秋白

民族解放先驱瞿秋白 史社编印1940年版44页
关于瞿秋白烈士殉国案
李大钊和瞿秋白
瞿秋白的文学活动
瞿秋白与文学
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
瞿秋白传
柳亚子辑
吕 健
曹子西
上官艾明
丁景唐 文 操
司马璐
剪报8页,抄本8页
商务印书馆1951年11月版25页
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144页
江苏文艺出版社1959年9月版6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155页
(香港)自联出版社1962年10月版161页

多余的话
瞿秋白政治思想之研究
瞿秋白的悲剧
瞿秋白
蔡国裕
姜新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1月版36页
(台湾)撰者1973年油印本137页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1978年
版406页,(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82年9月版406页
忆秋白《忆秋白》编辑小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月版363页,北
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瞿秋白
瞿秋白年谱
瞿秋白文学活动纪略
瞿秋白论稿
瞿秋白研究文选
回忆秋白
陈云志
周永祥
曹子西
王铁仙
丁景唐等
杨之华著 洪久成
整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109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201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5月版176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239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405页
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171页
瞿秋白笔名印谱(修订本)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印1985年3月版
105页
瞿秋白传
瞿秋白研究资料索引
王士菁
南京图书馆书目部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207页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5年6月
版261页
瞿秋白思想研究
瞿秋白研究资料(上、下册)
丁守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592页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联合会等编印
1985年版2册共499页
鲁迅与瞿秋白
瞿秋白传
回忆瞿秋白同志
瞿秋白和农民——纪念秋白殉难十五周年
关于瞿秋白同志的“死”
纪念瞿秋白 学习瞿秋白
单演义
陈铁健
李伯钊
杨之华
臧克家
茅盾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17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版573页
人民日报1950年6月18日
人民日报1950年6月18日
人民日报1950年7月18日
人民日报1955年6月18日,新华月报
1955年7期
点滴忆秋白
瞿秋白会见列宁的时候
石在,火种不灭——记上海发现的几本瞿秋白
同志藏刊
曹靖华
秋子
丁景唐
文艺报1955年11月13日
新闻日报1957年10月29日
文汇报1959年1月29日
中国最早报道苏联实况的人——纪念瞿秋白同
志诞辰六十周年
守和人民日报1959年1月29日
秋白同志的生和死
片言只语话当年——关于李大钊和瞿秋白同志
的故事
杨之华
曹靖华
人民日报1959年1月29日
人民日报1959年5月4日
瞿秋白同志的文学活动——纪念瞿秋白同志殉
难24周年
韦如山西日报1959年6月18日
瞿秋白同志和杂文——纪念瞿秋白同志殉难二
十四周年而作
胡炳光河北日报1959年6月19日
瞿秋白与《子夜》
关于瞿秋白同志的一些史料
秋白三访城隍庙
瞿秋白和茶馆这个阵地
鲁迅书简中的瞿秋白——写在秋白同志牺牲三
十周年之时
曹子西
丁景唐
周国伟 刘祥发
王尔龄
王尔龄
文汇报1962年6月17日
解放日报1962年6月18日
文汇报1962年6月19日
羊城晚报1965年4月4日
羊城晚报1965年6月19日
重新评价瞿秋白和他的《多余的话》 解放军报1980年1月17日
瞿秋白和《国际歌》言昭世锦解放日报1980年3月15日,新华月报
1980年5期
我所知道的瞿秋白同志
我对《多余的话》的理解
周建人
丁玲
解放军报1980年3月16日
光明日报1980年3月21日

往事漫忆——鲁迅与秋白曹靖华光明日报1980年3月26日,曹靖华散文
选第116页
瞿秋白同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
瞿秋白同志在哈尔滨
对瞿秋白被捕地点的商榷
送秋白同志到鲁迅家避难——记黄玠然同志的
一段回忆
陈铁健
陈铁健
李述笑
谢志通
唐天然张傲卉
人民日报1980年3月28日
文汇报1980年3月31日
哈尔滨日报1980年4月15日
羊城晚报1980年4月21日
光明日报1980年5月3日
瞿秋白的笔名
怀念哥哥瞿秋白
周红兴
瞿轶群
北京晚报1980年5月16日
浙江日报1980年6月15日,文汇报1980
年6月20日
秋白同志在中央苏区
雄魄——新发现的瞿秋白的号
忆秋白
刘英
澄碧
萧三
北京日报1980年6月16日
人民日报1980年6月16日
人民日报1980年6月16日,新华月报
1980年8期,珍贵的纪念第9页,萧三
文集第67页
陆定一同志关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报告 人民日报1980年6月17日,新华月报
1980年6期
把生命溶化在大众里面——我的父亲瞿秋白烈
士二三事
瞿独伊中国青年报1980年6月17日
革命情谊的结晶——记瞿秋白为鲁迅杂感作序
言的经过
世锦解放日报1980年6月17日
《忆秋白》前言陆定一人民日报1980年6月17日,新华月报
1980年6期
“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纪念瞿秋白同
志就义四十五周年
周扬人民日报1980年6月18日,新华月报
1980年6期
缅怀我的父亲——瞿秋白烈士
秋白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鲁迅与秋白
少年秋白在故乡(1—3)
怀念秋白
“八七”会议的主持者瞿秋白同志
瞿秋白同志同中国早期的革命报刊
瞿独伊
杨之华
孙丕荃
澄碧
李维汉
周斌
胡一声
光明日报1980年6月18日
工人日报1980年6月18日
青海日报1980年6月29日
新华日报1980年7月8、14、22日
北京日报1980年7月14日
长江日报1980年8月26日
羊城晚报1980年11月11日,新闻研究资
料1980年4辑
“五四”时期的瞿秋白
流芳千古永不泯灭——忆我哥哥瞿秋白
瞿秋白与《热血日报》
瞿秋白是我党最早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领
导权问题的
钱世锦
瞿轶群
耿来金
宋士堂
文汇报1981年5月11日
杭州日报1981年6月26日
工人日报1981年10月14日
光明日报1982年7月5日
《瞿秋白年谱》序
瞿秋白与《多余的话》
“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秋白出国考
察记
陈旭麓
曾敏之
武克全
文汇报1982年8月2日
南方日报1983年2月18日
文汇报1984年1月21日
永久的青年——纪念我的父亲瞿秋白
铁锁龙潭的“留恋”——瞿秋白同志在黄
瞿独伊
陈炳章
中国青年报1984年1月24日
长江日报1984年6月20日
瞿秋白“赤都”会列宁
“黄昏已近夕阳红”——纪念瞿秋白烈士殉难五
十周年
刘志一
李新
四川日报1984年6月30日
文汇报1985年6月11日
瞿秋白传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
瞿秋白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瞿秋白同志二三事
刘宝联
陈铁健
王士菁
甘粹等
福建日报1985年6月12日
光明日报1985年6月16日
光明日报1985年6月17日
中国青年报1985年6月18日

红旗翠盖祭同袍——羊牧之老人谈青少年时期
的瞿秋白
喻敏解放日报1985年6月18日
在瞿秋白同志就义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忆念父亲瞿秋白
杨尚昆
瞿独伊
解放日报1985年6月19日
福建日报1985年6月24日,新文学史料
1980年2期
热血染红大地,光辉永照人间:瞿秋白同志被捕
就义前后
谢镇成福建日报1985年6月24日
瞿秋白与中国职工运动
瞿秋白在北京
瞿秋白同志与《国际歌》
古月
毛德全
经济日报1985年6月26日
深圳特区报1985年6月28日
南京日报1985年6月30日
瞿秋白三次见列宁
扫除尘雾 诸夏怀霜——纪念瞿秋白就义五十
周年学术讨论会小记
华实
钟洛
长江日报1985年6月30日
人民日报1985年7月8日
碧血化雨涤尘埃——参观洁白如霜的秋白遗物
断想
叶楠人民日报1985年7月23日
瞿秋白之被捕与就义
瞿秋白的早期读书生活
文学史家的瞿秋白
瞿秋白访问记
关于瞿秋白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奠基者——瞿秋白
同志
孙克悠
罗慰年
唐弢
李克长
黄鲁珍
潘颖舒
人民日报1985年7月26日
广州日报1985年8月8日
文艺报1985年8月17日
国闻周报1935年12卷26期
逸经1937年28期
文史哲1954年6期
追念瞿秋白同志夏衍文艺报1955年6期,夏衍杂文随笔集第
612页
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郑振铎新观察1955年6期,五四运动回忆录(续)
第137页,郑振铎文集第3卷第298页,
郑振铎选集(下)第1294页
离别(纪念瞿秋白同志殉难二十周年)杨之华人民文学1955年7期,烈士亲属的回忆第
47页
瞿秋白同志在上海紫霞路的时候
瞿秋白的笔名、别名集录(上、下)
《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补正
瞿秋白对汉字改革运动的巨大贡献——纪念瞿
秋白同志诞生六十周年
丁景唐
丁景唐
丁景唐
王尔康
新观察1955年12期
学术月刊1957年8、9期
学术月刊1959年1期
论坛1959年3期
“五四”时期的瞿秋白
秋白同志和鲁迅相处的时候
“左联”时期瞿秋白在文学上的贡献
瞿秋白烈士被俘的日期和地点问题
关于瞿秋白的名字
瞿秋白的名字
瞿秋白同志在哈尔滨
瞿秋白传略
瞿秋白(1899—1935)
李安葆
许广平
上官艾明
柯枫
李百
凌焕新
井天
李立明
李云汉
教学与研究1959年5期
语文学习1959年6期
江海学刊1960年3期
江海学刊1962年1期
文学评论1962年3期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1期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64年2期
*时代批评1972年32卷11期
*传记文学1975年27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2卷第326页
瞿秋白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
瞿秋白少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我所知道的瞿秋白
姜新立
姜新立
羊牧之
*共党问题研究1977年3卷8期
*共党问题研究1977年3卷9期
党史资料丛刊1979年1辑,革命回忆录
(1)第61页
关于瞿秋白的评价问题
“五四”时期的瞿秋白同志
论瞿秋白的文艺思想
瞿秋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与瞿秋白的革命友谊
蒋铃马鸿生
王江
黄侯兴
王永生
丁景唐
党史资料丛刊1979年1辑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2期
复旦学报1979年2期
社会科学(上海)1979年3期

瞿秋白同志推行“盲动主义路线”的结论应当纠
黄逸峰社会科学(上海)1979年3期
重评《多余的话》
瞿秋白和鲁迅
“左翼”文艺运动中的瞿秋白同志
关于《重评<多余的话>》的两封信
应该全面评价瞿秋白同志
瞿秋白与文艺大众化运动
瞿秋白评述
瞿秋白的被捕和就义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
陈铁健
汪大钧
谭福开
沈雁冰
王维礼等
童子新
刘炼
陈铁健
丁玲
历史研究1979年3期
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4期
广州文艺1979年7期
历史研究1979年9期
历史研究1979年12期
四平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1期
历史教学1980年1期
人物1980年1期
文汇增刊1980年2期,新华月报1980年
5期,丁玲文集第5卷第82页,丁玲选
集第3卷第239页
回忆我的哥哥瞿秋白瞿轶群口述王铁
仙整理
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2期
瞿秋白文学翻译——纪念瞿秋白同志殉难四十
五周年
徐志超江西大学学报1980年2期
“五四”前后的瞿秋白
瞿秋白与文学上的现实主义
瞿秋白同志在“一战”时期的历史功绩
当前学术界对《多余的话》的几种不同评价(附
瞿秋白《多余的话》)
孙淑
丁柏铨 沈祖方
吴长庚
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2期
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2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2期
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2期
新时代的活泼稚儿——瞿秋白同志的青少年时
朱达明革命文物1980年2期
瞿秋白与“八七”会议
当他们年青的时候——忆杨之华和瞿秋白
瞿秋白与戏剧
秋之白华——回忆我的父母瞿秋白、杨之华
瞿秋白同志生平活动年谱(上、下)
文艺大众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瞿秋白
鲁迅著作中的瞿秋白史料
瞿秋白同志在中央苏区
最后的斗争——瞿秋白就义前后
瞿秋白与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瞿秋白在常州府中学堂和北京的一些情况
瞿秋白同志自叙传略——记忆中的日期
陈福林白玉五
周晔
吕兆康
瞿独伊
禹德
汪大钧
朱正
庄东晓
陈铁健
李安葆
孙九录
学术研究丛刊1980年2期
革命文物1980年2期
戏剧艺术1980年2期
战地1980年2期,百科知识1980年3期
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0年2、3期
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0年3期
教学与研究1980年3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3期
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4期
瞿秋白——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
奠基者之一
丁景唐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4期
最早悼念瞿秋白同志的书——《殉国烈士瞿秋
白》
陈铁健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4期
《多余的话》的两段佚文
瞿秋白对新文学的贡献
瞿秋白入党的时间(附瞿秋白:《多余的话》附录
——记忆中的日期)
阮园
张佩玉等
阮园
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4期
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4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4期
最早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人——读瞿秋
白同志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章玉梅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4期
瞿秋白
回忆秋白烈士
黄京尧
茅盾
党的生活(上海)1980年4期
红旗杂志1980年6期,新华月报1980年
3期
瞿秋白访问苏俄纪略
瞿秋白与外国文学
对《鲁迅著作中的瞿秋白史料》的一点补正
瞿秋白到瑞金日期订误
洪久成
翁义钦
孙越舫
陈铁健
新闻战线1980年10期
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1期

瞿秋白同志名字考
关于《多余的话》
陈弼党史资料丛刊1981年1辑
党史资料丛刊1981年1辑
瞿秋白同志在武汉
杨之华与瞿秋白
瞿秋白年谱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
瞿秋白与“五卅”运动
我所知道的瞿秋白烈士就义前后
瞿秋白烈士被捕和就义经过
回忆瞿秋白和杨之华
瞿秋白赴苏俄采访文章中的几个史实
瞿秋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学家
关于瞿秋白若干史实的几点质疑
鲁迅、瞿秋白与《海上述林》
鲁迅和瞿秋白合作的第一篇杂文——《王道诗
话》
田子渝
杨之英
叶孝慎 胡银康
冯雪峰
刘惠吾 李蓓蓓
高春林
宋希濂
陈修良
蓝鸿文
季成家
许焕隆
冒炘
丁景唐 王保林
艺丛1981年1期
史料选编1981年1期
艺谭1981年1期
艺谭1981年2期,文艺掇英第1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2期
革命史资料1981年2期
革命史资料1981年2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1年2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2辑
甘肃青年1981年2期
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2辑
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3期
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3期
鲁迅与瞿秋白夫妇的友谊
鲁迅与瞿秋白
论瞿秋白的武装斗争思想
瞿秋白年谱(选段:1927—1931年初)
霜痕小集(我和瞿秋白)
瞿秋白和《热血日报》
瞿秋白在北京
鲁迅对瞿秋白“有所保留”吗?
瞿秋白与苏维埃大学
鲁迅、瞿秋白与版画艺术
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补遗
忆与秋白同志相处的日子及其他
鲁迅和瞿秋白——团结战斗的旗帜
瞿秋白与文字改革
简论瞿秋白的思想发展及其特点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
瞿秋白与蒋光慈的友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奠基人——瞿秋白
瞿秋白同志就义经过
杨之英
马庆忠
王关兴
周永祥
羊牧之
王关兴
周红兴
杨益群
张志强 郭永洛
丁景唐
黄美真 姜义华
吴黎平
王士菁
郭正彦
王铁仙
徐迟
吴腾凤
景生泽
史学选编1981年3期
暨南大学学报1981年3期
上海师院学报1981年3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1年3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1年3辑
党史资料丛刊1981年3辑
文物天地1981年3期
学术论坛1981年4期
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4期
版画艺术1981年4期
学术月刊1981年4期
学习与研究1981年5期
学习与思考1981年5期
语文现代化1981年5期
学术月刊1981年6期
南苑1981年6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1年6期
陇苗1981年7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7、8期
人民将永远怀念他——瞿轶群回忆她的哥哥瞿
秋白
张沪妇女1981年8期
鲁迅和瞿秋白友谊的丰碑——鲁迅帮助瞿秋白
著译经过
丁景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1期
四·一二前后的秋白
母亲之死(瞿秋白研究)
瞿秋白与鲁迅第一次见面和他离开上海去瑞金
的时间
羊牧之
瞿轶群
王明堂
群众1982年1期
江南1982年1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瞿秋白早期哲学思想初探
试论“五四”时期瞿秋白的政治思想
“八七”会议没有选举瞿秋白为总书记
试论瞿秋白的文艺思想
难忘的星期三——回忆秋白、之华夫妇
瞿秋白在汉字改革方面的实践活动
瞿秋白与上海大学——兼论瞿秋白的教育思想
战友情深——有关瞿秋白和鲁迅的三件新史料
瞿秋白与普列汉诺夫
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
吕希晨
杨劲桦
子尚
姜汉林
彭玲
钟嘉陵
王凌云
唐天然
高放 高敬增
朱正
江汉论坛1982年2期
南开史学1982年2期
党史研究1982年2期
玉林师专学报1982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2年4期
上海师院学报1982年4期
昆明师院学报1982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2年4期
东岳论丛1982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2年4期

瞿秋白同志生平简介
国民党中统诱降瞿秋白同志始末记
同叔父瞿秋白朝夕相处的几年
试论瞿秋白的哲学思想
瞿秋白在沪的足迹
瞿秋白被捕殉难事略
青年瞿秋白在北京
苦闷·徬徨·探索·前进——略谈瞿秋白前期
的思想
周永祥
许映湖 王仰清
瞿重华口述
袁伟时
立晨
岑石之
紫兮
陈葆真
历史知识1982年4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2年4辑
人物1982年4期
哲学研究1982年5期
党的生活(上海)1982年6期
历史教学1982年7期
北京史苑1983年1辑
佛山师专学报1983年1期
试论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
《多余的话》和“多余的人”——简论瞿秋白的矛
盾性格
綦军
丁守和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3年1期
人物1983年1期
瞿秋白与中央根据地的戏剧活动
并非多余的《多余的话》——从《多余的话》看瞿
秋白烈士的最后斗争
洪欣
林勃
江西戏剧1983年1期
淮阴师专学报1985年1—2期
瞿秋白同志是什么时候去中央苏区的? 文献和研究1983年2期
现代文学史对瞿秋白的叙述和评价
记瞿秋白在“左联”时期的文学活动
瞿秋白与社会学
瞿秋白传(1—5)
茅盾与瞿秋白
高鹏等译
叶楠
吴晓迪
陈铁健
梦花
文学研究动态(北京)1983年3期
丽水师专学报1983年3期
社会1983年3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3年4辑—1984年4辑
江海学刊1983年4期,茅盾研究论文选集
(下册)第767页
对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的回忆与研究李维汉中共党史资料1983年5期,中国社会科学
1983年3期,新华文摘1983年7期
北伐战争中瞿秋白与陈独秀的思想斗争
瞿秋白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瞿秋白同志在黄陂(回忆录)
瞿秋白研究资料索引
《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补正
杨劲桦
翰章
周君道
张宝珍
张宝珍
历史教学1983年6期
武汉春秋1983年6期
山花1983年7期
理论研究(江苏)1983年9期
理论研究(江苏)1983年9期,徐州师院学
报1984年3期
把火带给人间——简述瞿秋白对马列文论的翻
译和传播
王明堂理论研究(江苏)1983年9期
瞿秋白“三大”中央委员问题的质疑
瞿秋白同志在长汀
姜华宣
陈子刚口述 李绩
之整理
党史研究资料1983年10期
群众1983年20期
瞿秋白的青少年时期羊牧之*中报月刊1983年42期,集萃1984年1
回忆瞿秋白
瞿秋白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刻不愿歇息的记者——记瞿秋白同志去莫斯
科采访的前后
郑超麟
冒炘
曹学海
*中报月刊1983年45期
江海学刊1984年1期
新闻记者1984年1期
瞿秋白在第三国际活动纪略
瞿秋白对胡適实用主义的批判
瞿秋白杂感纵横谈
瞿秋白同志受王明“左”倾路线打击的情况
瞿秋白翻译《国际歌》
瞿秋白同志在上海
瞿秋白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瞿秋白的自我解剖精神
不懈地追求真理——记“五四”时期的瞿秋白
瞿秋白和冯雪峰
把天火盗给人间——瞿秋白与苏联、俄罗斯文
孙武霞
范忠程
罗炯光
盖军 于吉楠
少伟 小益
王关兴
范忠程
樊德之
刘炼
陈挥
梦花
上海师院学报1984年1期
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1期
郑州大学学报1984年1期
党史研究1984年2期
上海青运史资料1984年3辑
上海师院学报1984年3期
求索1984年4期
江汉论坛1984年4期
中国青年1984年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4期
萌芽1984年6期

瞿秋白之死——兼与孟真先生商榷
瞿秋白不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首倡者
瞿秋白与学校教育
瞿秋白是我党最早全面论述武装斗争问题的
瞿秋白在武汉的一些片断情况
少年秋白轶事
我是江南第一燕——瞿秋白与武汉
瞿秋白的哲学贡献
瞿秋白同志笔名别名补遗
关于瞿秋白和鲁迅第一次见面的问题
瞿秋白的文艺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学
瞿秋白并非党的第三届中央委员
瞿秋白少年时代生活侧记
也谈瞿秋白在共产国际“六大”对中国革命的认
林梵
何一成
韩斌生
罗占铭
穆之尔
贺忠贤
程克夷等
朱净之
张宝珍
丁景唐丁昭言
秦家琪
曾成贵
张晓萃
韩纲
*九十年代1984年175期
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1期
常州教育学院学刊1985年1期
常州教育学院学刊1985年1期
常州教育学院学刊1985年1期
常州教育学院学刊1985年1期
春秋1985年1期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1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
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2期
中学历史1985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2期
瞿秋白在反文化“围剿”斗争中的有关活动经略
瞿秋白——我党档案工作的创始人
瞿秋白就义前后
瞿秋白与“左翼”文学运动——为纪念瞿秋白殉
难五十周年而作
王铁仙
金戈
提文
朱正
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3期
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3期
名人传记1985年3期
中国1985年3期
普通话和新文字的倡导者——瞿秋白
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理论的重要贡献
郑林曦
丁守和
文字改革1985年3期
文献和研究1985年3期,文史哲1985年
5期
瞿秋白在“五卅”运动时期的理论贡献
早期瞿秋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探讨
一份珍贵的新闻史料(瞿秋白同志早期新闻活
动的史料)
周永祥
潘家春
蓝鸿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3期
新闻界1985年4期
“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的人——纪念瞿秋
白同志就义五十周年
周永祥历史知识1985年4期
杂文家瞿秋白
苦闷 徬徨 探索——瞿秋白同志在黄陂
瞿秋白研究著述出版情况记略
瞿秋白
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记瞿秋白烈士长汀殉
王尔龄
王学其
武杰华
温济泽
郑学秋
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4期
纵横1985年4期
江海学刊1985年4期
革命烈士传通讯1985年4期
革命烈士传通讯1985年4期
瞿秋白与中央苏区的戏剧运动
瞿秋白
瞿秋白的教育活动——从小学教师到人民教育
委员
谢济堂
冯钧国
丁景唐
福建戏剧1985年4期
文科月刊1985年4期
语文学习1985年5期
瞿秋白同志在党史上的重要贡献叶心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5
“天涯涕泪一身遥”——少年瞿秋白在黄陂
试论瞿秋白在文化反“围剿”中的杰出贡献
青年思想家瞿秋白是怎样产生的
瞿秋白对新闻工作的卓越贡献
瞿秋白和“五卅”运动
瞿秋白同志与档案工作
瞿秋白——翻译介绍外国革命文学的普罗米修
王学其
李淑英
刘福勤
张长安
丁守和
徐秀娟
戈宝权
春秋1985年5期
党校教学1985年5期
江苏社联通讯1985年5期
新闻纵横1985年6期
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6期
档案学通讯1985年6期
文艺报1985年6期
电闪雷鸣——瞿秋白的爱情故事
哀思与义愤——《瞿秋白传》片断
宁死不屈的共产党人——兼论瞿秋白同志在狱
中的斗争艺术
梦花
陈铁健
邱文生
雨花1985年6期
福建党史通讯1985年6期
福建党史通讯1985年6期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碑文
纪念瞿秋白就义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
问题的复查报告
谭一青 梁刚福建党史通讯1985年6期
党史研究1985年6期
党史通讯1985年6期
近年来史学界对瞿秋白在党史上的地位的研究
概述
董泰党史通讯1985年6期
瞿秋白与长征
瞿秋白在长汀狱中二三事
为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追思瞿秋白的革
命报刊实践
李安葆
康模生等
陈业劭
党史通讯1985年6期
福建党史通讯1985年6期
新闻战线1985年6期
开拓新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先驱者
瞿秋白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杰出贡献:纪念
瞿秋白学术讨论会综述
蒋齐生
锡通 金风
新闻纵横1985年6期
群众1985年9期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
五十周年
丁守和红旗1985年12期
关于瞿秋白研究中的若干新问题
“永久的青年”——瞿秋白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上、下)
纪念瞿秋白同志殉难十一周年
叶心瑜
侯秀芬
郑超麟
萧三
理论交流1985年13期
瞭望1985年24期
*中报月刊1985年66、67期
人物纪念第96页,“五四”纪念文辑第102
页,萧三文集第73页,中国共产党烈士
传(青年)第65页,烈士传(大众书店)第
33页
纪念瞿秋白同志被难十一周年
瞿秋白
记忆中的瞿秋白同志
罗汉岭前吊秋白
追忆学生时期之瞿秋白、张太雷两先烈
我对瞿秋白的一些回忆
丁玲
陈敬之
庄东晓
曹靖华
李子宽
郑超麟口述 周永
祥整理
丁玲选集第5卷第77页
*三十年代文坛与左翼联盟第71页
广东文史资料第29辑第13页
飞花集第24页,曹靖华文选第33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第42页
大叔秋白生平琐记瞿重华口述 李凤
山整理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第53页
瞿秋白与俞颂华
“五四”时期的瞿秋白
探求中国社会的新生路——“五四”时期的瞿秋
俞湘文 葛思恩
刘炼 李安葆
王树棣 楼开炤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第1页
“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第107页
五四群英第112页
瞿秋白王凌云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315页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
方雪纯等*中共人名录第87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73页
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
瞿秋白
姜宗伦等
胡 民
张敏孝
中华英杰第266页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第250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477页
中国共产党英烈小传第1集第259页
瞿秋白同志革命史略温济泽中国共产党烈士传(青年)第59页,烈士传
(建国书社)第27页
瞿秋白与东西文化的争论
瞿秋白
瞿秋白研究资料简目补遗
瞿秋白研究资料简目补遗续补
瞿秋白(三则)
瞿秋白同志年表
瞿秋白
黎振国
李立明
王宏志
王铁仙
王观泉
辛民
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文集第385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63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第331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第342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229页
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丙编)第523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69页,中国
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7页

瞿秋白(附瞿秋白语言学论著目录)
瞿秋白翻译《国际歌》
国共合作初期的瞿秋白
施光亨
王小方
陈铁健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3分册第101页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250页
中国国民党“一大”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
203页
瞿秋白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新闻界名人录:瞿秋白(1899—1935)
吕希晨中国哲学第12辑第363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82页
瞿秋白
瞿秋白
恰恰是三十个年头了
瞿秋白在“左联”时期的文学活动
瞿秋白童年在外祖和姑母家轶事
忆双叔
瞿秋白同志在贤庄姑母家的生活情况
瞿秋白学年考
“五四”初期的瞿秋白
瞿秋白思想研究
关于瞿秋白的盲动主义和《多余的话》
回忆早年的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
瞿秋白和他的《多余的话》
瞿秋白同志传
瞿秋白烈士在狱中片断
秋白家事
纪念和学习瞿秋白同志
阿英
迅俟
王统照
孙殊青包忠文
季钊勤
金缄三
金人善
贺忠贤
丁景唐
丁守和
张振德
郑振铎
方光后
李约
杜静 萧三
陈子刚
瞿重华
冯雪峰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7页
文坛史料第201页
王统照文集(六)第235页
“左联”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第79页
江阴文史资料第5辑第67页
江阴文史资料第5辑第71页
江阴文史资料第5辑第77页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178页
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论文集第109页
近代中国人物第1页
社会科学论文集(三)第114页
郑振铎文集第3卷第294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2册第273页
*国共风云名人录第3辑第89页
烈士传(大众书店)第73页
盐城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50页
蚌埠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69页
雪峰文集(二)第203页,冯雪峰论文集
(下)第327页
回忆瞿秋白烈士路过河田
瞿秋白(1899—1935)
王廷俊亳县文史资料第18辑第103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第710页
瞿秋白
瞿秋白同志1927年在武汉
许焕隆
李子仪
新闻界人物(二)第1页
楚晖第4辑第49页

瞿秋白

江南一燕:瞿秋白生平和故居
瞿秋白研究(1—11)
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化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瞿秋白传
书生政治家:瞿秋白曲折的一生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编
韩斌生
王观泉
(美)保罗·皮科威
兹 谭一青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98页
学林出版社1989年—2000年版11册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31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676页
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292页
诸夏怀霜瞿秋白
瞿秋白评传
瞿秋白评传
瞿秋白在汀州
瞿秋白年谱新编
瞿秋白与鲁迅
瞿秋白年谱长编
从天香楼到罗汉岭:瞿秋白综论
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
瞿秋白自传
陈独秀与瞿秋白
瞿秋白与鲁迅
瞿秋白
瞿秋白与他的同时代人
罗宁
叶楠
鲁云涛
范钰昌主编
周永祥
朱美宜
姚守中等编
刘福勤
陈铁健
瞿秋白
唐宝林 陈铁健
许京生
张琳璋
孙淑 汤淑敏主
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101页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45页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335页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31页
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411页
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184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485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25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34页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306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393页
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290页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335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28页
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秋白大事记述
瞿秋白
文人瞿秋白
热烈地主张,大胆地创造——纪念瞿秋白同志
就义二十一周年
朱钧侃等主编
蓝鸿文 许焕隆
韩斌生
史莽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17页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248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510页
浙江日报1956年6月17日
瞿秋白和《热血日报》
秋白同志与苏区文艺
眼底云烟过尽时——纪念瞿秋白英勇就义五十
五周年
李苹
尚平
王寅城等
新民报晚刊1958年1月29日
吉林日报1987年6月20日
人民日报1990年7月1日
纪念瞿秋白同志殉难二十周年
瞿秋白同志在文学上的贡献——纪念瞿秋白同
志殉难二十周年
华岗
温济泽
文史哲1955年7期
人民文学1955年7期
一九五五年六月十八日在瞿秋白同志安葬仪式
上陆定一同志关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报告
 新华月报1955年7期
点滴忆秋白曹靖华文艺报1955年11期
纪念和学习瞿秋白同志冯雪峰文艺报1955年11期,新华月报1955年7
瞿秋白的文艺思想
试论瞿秋白文艺思想的发展
试论瞿秋白三十年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贡献
周述曾
查国华
陈锐锋等
文艺月报1958年6期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3期
贵阳师院学报1980年2期
瞿秋白同志对语言理论的重大贡献
瞿秋白同志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对中国
革命的重大贡献
姚律人
李扬
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4期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80年4期
从瞿秋白想到黄仲则和两当轩
鲁迅与瞿秋白——纪念瞿秋白就义五十周年
先驱者的足迹——纪念瞿秋白就义五十周年
瞿秋白的哲学思想
瞿秋白光辉的一生
瞿秋白四次到鲁迅家避难史实考
丁景唐
马蹄疾
陈铁健
丁守和
温济泽
马蹄疾
大地1981年5期
鞍山师专学报1983年2期
党史通讯1985年6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年1期
中华英烈1986年1期
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1期

瞿秋白同志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开拓性贡献
瞿秋白——中国报告文学的开拓者
论瞿秋白与“左联”
论瞿秋白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
试析瞿秋白的双重个性
怎样认识《多余的话》关于“二元人物”的分析
瞿秋白和毛泽东交往述略
瞿秋白同志在党史上的重大贡献
瞿秋白与民间文学
忆秋白
瞿秋白对农民问题理论的贡献——兼评《瞿秋
白对农民问题的理论贡献》
何一成
杨如鹏
叶 楠
章 清
张秋实
刘福勤
刘武生
时心瑜
樊德三
孙席珍
陶用舒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1期
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1期
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1期
史学史研究1986年1期
研究生学报(华中师大)1986年1期
镇江师专学报1986年1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年2期
革命人物1986年2期
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2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6年3期
瞿秋白同志的哲学贡献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瞿秋白评价
五十年
王其水
薛庆超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3期
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3期
瞿秋白与江南农民大暴动
苏联学者评价瞿秋白的一生
瞿秋白与周思来
瞿秋白对新闻事业的贡献——纪念瞿秋白就义
五十周年
王 楠等
马贵凡编译
王豪新
章玉梅
江海学刊1986年4期
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4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6期
新闻大学1986年11期
瞿秋白对抗日文学活动的卓越贡献
瞿秋白对武装斗争理论的重要贡献
瞿秋白没有参加俄共十大
瞿秋白与孙中山及三民主义学说
论五四时期瞿秋白思想的空想社会主义性质
现代报告文学的开拓者——周恩来与瞿秋白
开创性的贡献和难免的缺失——瞿秋白早年的
基础理论研究
张永江
康 杰
王观泉
陈铁健
潘家春
王耀辉
刘福勤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2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史学月刊1987年2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年2期
华侨大学学报1987年2期
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3期
瞿秋白“大众戏剧”的理论与实践
瞿秋白在大革命时期的理论贡献
试论瞿秋白土地革命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瞿秋白的哲学思想
论瞿秋白是我党最早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
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兼与禾兮商榷
吕兆康
李学诗
王关兴
冯 契
宋士堂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4期
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4期
浙江学刊1987年5期
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5期
缅怀父亲瞿秋白
关于《多余的话》是否被篡改的考辨
瞿秋白在中央苏区的教育活动
《多余的话》二题
瞿秋白与《赤潮曲》
瞿秋白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瞿秋白与佛教
论瞿秋白的新闻思想
论瞿秋白在党创立至大革命时期的哲学思想主
线
瞿独伊
刘福勤
李国强
刘福勤
张怀智
刘自省
何 必
王豪新
李 吉
春秋1987年5期
江淮论坛1987年6期
江西教育1987年7、8期
淮海论坛1988年1期
中国音乐1988年1期
唐都学刊1988年1期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1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1期
松辽学刊1988年1期
论瞿秋白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怎样看待瞿秋白与“拉普”文艺思潮的关系
首次国共合作初期的瞿秋白和孙中山
纪 汶
谭一青
陈铁健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1期
理论月刊1988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2
大革命后期瞿秋白以土地革命为中枢的思想
瞿秋白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
瞿秋白和《向导》
略论瞿秋白的革命统一战线思想
瞿秋白与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陶用舒
贾继红
赵力农等
叶 青等
康基柱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2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民族理论研究1988年3期

瞿秋白武装斗争思想的发展
秋之白华——记瞿秋白与杨之华
同志·挚友·知己——茅盾与瞿秋白
评陈铁健著《瞿秋白传》
试析瞿秋白的文化观
瞿秋白被捕经过之研究
瞿秋白与佛学
灵魂解剖的奉献——读瞿秋白的《多余的话》
瞿秋白被俘后化名辨正
瞿秋白与布哈林
瞿秋白与中共六大
秋白与鲁迅——纪念瞿秋白诞生九十周年而作
永远活着——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瞿秋白对文艺大众化的倡导与建树
也说“脆弱的二元人物”——《瞿秋白的文学道
路》代前言
李明三
冒 炘
钟桂松
黎 澎
邓中好
陆君邦
罗 宁
刘德华
陈君邦
季甄馥
叶心瑜
刘竹孙
温济泽
陇 夫
冒 昕等
近代史研究1988年4期
名人传记1988年4期
江南1988年4期
书林1988年6期
社会科学家1988年6期
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7期
法音1988年7期
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9期
江西党史资料1989年1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1期
江海学刊1989年1期
杂文界1989年1期
中华英烈1989年1期
扬州师院学报1989年2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2、3期
瞿秋白与《红色中华》报
瞿秋白同志严以律己的自我解剖精神
瞿秋白——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建者
饱经沧桑的明信片——忆我的父亲瞿秋白
瞿秋白编辑党报党刊的理论与实践
论瞿秋白的文腔革命
从北京去莫斯科——瞿秋白去苏俄采访研究之
赵 敏
刘自省
周建明
瞿独伊
王关兴
孙 晨
蓝鸿文
江西党史研究1989年3期
唐都学刊1989年3期
学习与探索1989年4、5期
中华英烈1989年4期
编辑学刊1989年4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4期
新闻界1989年4期
谈谈瞿秋白同志过头的自我解剖——兼与樊德
三同志商榷
胡中秋福建党史月刊1989年6期
瞿秋白与第三国际分歧探微
瞿秋白的爱国思想、文化思想及其他
王关兴
温济泽
社会科学(上海)1989年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1
瞿秋白学术讨论会综述
瞿秋白和他的弟弟景白
复杂的人自剖复杂意识——《多余的话》研究之
董存发
许建国等
刘福勤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1期
中华英烈1990年1、2期
扬州师院学报1990年2期
瞿秋白被捕经过之研究
瞿秋白的刻苦读书精神
瞿秋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
略论瞿秋白的文化心理素质
瞿秋白与《子夜》
近五年瞿秋白研究述要
论“六大”后瞿秋白抵制和反对“左倾”错误的理
论贡献
陈君邦
刘作民
杜裕根
刘福勤
李善修
张荣华
赵泉钧
广东党史1990年2期
贵图学刊1990年2期
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2期
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2期
名人传记1990年3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3期
龙江党史1990年3期
试论瞿秋白思想中的佛学意识
新发现的悼念瞿秋白史料
一九二七年瞿秋白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吗?
吴之光
孔海珠
彭志远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90年3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6期
从一个时代看一个人——读《一个人和一个时
代——瞿秋白传》
黄乔生博览群书1990年10期
瞿秋白对中共六大的历史贡献
瞿秋白系统观探论
李大钊和瞿秋白的美学思想之比较
瞿秋白与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式”
应该肯定瞿秋白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贡献
——评“农民割据”思想兼与有关同志商榷
赵金鹏
孟庆仁
丁言模
丁言模
王同起
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1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2期
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4期
党史资料与研究1991年4期

论瞿秋白的历史哲学
试论瞿秋自的文化追求
瞿秋白对游民问题的理论贡献
对瞿秋白的公正评价——读两本党史书的札记
略论瞿秋白的社会学思想
她的父母瞿秋白、杨之华
近年来瞿秋自研究综述
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的十大贡献
论瞿秋白评价的合理性
瞿秋白的统一战线思想
瞿秋白的中西文化观
试评瞿秋白的新闻活动和思想
瞿秋白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理论贡献
论建党初期瞿秋自的科学观
论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
《多余的话》主旨索解
论瞿秋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贡献
《多余的话》:一个共产党人的坦诚表白
《多余的话》简析
论瞿秋自在大革命时期对中国农民的认识
瞿秋白与第三国际关系、分歧和离合的缘由
瞿秋自的新闻道路和新闻思想
瞿秋自在中国传播列宁主义的历史功绩
瞿秋白与共产国际
瞿秋白与莫斯科中山大学派别纠纷
论瞿秋白的文化战线领导权思想
中国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原则的是瞿
秋白
张牛
郝明工
王皓
叶心瑜
李甄馥
葛昆元
朱敏彦
陈挥 王关兴
谢骏
唐涌
蔡四桂
张真
郭俊其
孙超
何继龄
王建科 刘守仁
徐岱
章秀琴
高鉴国 张振华
欧阳光荣
王关兴
宋新桂
孙淑
杨奎松
王凌云
余信红
蒋大椿 李梦奎
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4期
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4期
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5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6期
社会学研究1992年6期
上海滩1992年8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1期
暨南学报1993年2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3期
探索1993年3期
求是学刊1993年3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4期
安徽史学1993年4期
西北师大学报1993年5期
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6期
吉林大学学报1994年6期
安庆师院学报1995年1期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1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4期
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95年6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5年6期
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1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1期
毛泽东和瞿秋自在农村割据思想上的本质区别
试析瞿秋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
瞿秋白《多余的语》之我见
对瞿秋白绝笔诗的管见
试论瞿秋白在国民革命中的统一战线思想
人生悲剧的惋叹——评瞿秋白《多余的话》
几乎被遗忘的瞿秋白第三次北京之行
瞿秋白与俄苏文学及其他
瞿秋白的知识分子特点
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
“历史的误会”与历史的教训~一纪念瞿秋白百
年诞辰
张秀华
王关兴
邱守娟
徐启基
邢棠
史艺军 李伟民
徐山平
钱听涛
王立明
刘福勤
吴汉全
何振东
长白学刊1996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4期
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2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4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4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6期
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5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5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6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6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l期
瞿秋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瞿秋白研究纵横
瞿秋白与“左”
瞿秋白与丁玲
瞿秋白与江苏农民运动
瞿秋自与左联
略论瞿秋自对社会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贡献
试论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
朱均侃
赵庚林
赵庚林
梦花
姜志良
张小红
刘洪英
朱世英
学海1999年1期
党的文献1999年l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期
江海学刊1999年1期
学海1999年1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期
诬瞿反共的两部劣作——评司马璐、姜新立的
《瞿秋白传》、《瞿秋自的悲剧》
王关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799年1期

瞿秋白革命精神对我的影响和《瞿秋白文集》的
出版
温济泽党的文献1999年2期
瞿秋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像秋白那样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建设
瞿秋白与“五四”运动
探索与追求——五四时期的瞿秋白
五四时期瞿秋自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集秋白史事之大成汇秋白遗产之精华——简
评《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秋自
大事记述》
洪峻峰
李君如
彭思铸
康沛竹
王先俊
王伟
东南学术1999年2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2期
学海1999年3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9年3期
中州学刊1999年3期
学海1999年4期
中国革命文学运动中的“盗天火者”——纪念瞿
秋白诞辰100周年
吴永平 宋致新江汉论坛1999年4期
真实的、立体的瞿秋白形象——介绍《瞿秋自与
他的同时代人》一书
夏里学海1999年5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瞿秋白土地革命思想
略论
倪薇学海1999年6期
瞿秋白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杰出贡献
瞿秋白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十大贡献
瞿秋白文化思想研究
论俄苏思想家及其作品对瞿秋白思想的影响
中国革命转折时期的瞿秋白与罗明纳兹
瞿秋白与文艺大众化
试论瞿秋自在中央苏区的马列主义文化教育实
张秀华
王关兴
梁化奎
余玉花
张秋实
宋致新 吴永平
谭幼萍
长自学刊2000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期
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4期
江汉论坛2000年5期
党的文献2000年6期
瞿秋白:“辞世长逝,为真快乐也”
瞿秋白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诞生90周年、传
记出版
文同主编
陈铁健
李方诗等主编
人类档案——中外名人之死第300页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8卷第1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429页
纪念人物: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
秋白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31页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
瞿秋白(1899—1935)
瞿秋白(1899—1935)
为衔春色上云梢——瞿秋白(1899—1935)
瞿秋白(1899—1935)
蒋雅芬 汪宇张
范济国
廖盖隆等主编
温济泽
羊牧之等
陈予欢编著
中国近代名记者第94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358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952页
革命烈士传(四)第254页
常州革命英烈第1页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1714页

瞿秋白1899——1935

原名雙,又名爽、霜,江蘇常州人,1899年 (清光緒二十四年)生。1909年畢業於常州冠英小學,旋入常州府中學堂。未畢業即任無錫鄉村國民學校校長。1916年12月,赴武昌外國語文學校就讀。1917年4月,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1919年11月,與鄭振鐸等創辦《新社會》旬刊。次年8月,又創辦《人道》月刊,同時參加李大釗領導之共產主義研究小組。1920年8月,應北京《晨報》之聘,以通訊記者名義赴蘇聯採訪。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國共產黨,旋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任教。1923年1月回國,任上海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兼《新青年》季刊編輯; 同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選爲中央委員,主編《前鋒》雜誌,同時任《嚮導》週報與《新青年》編輯。1924年1月,當選爲中國國民黨第一届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7月遞補爲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委員。1925年1月,當選爲中共第四届中央委員; 五卅惨案發生,創刊《熱血日報》。1926年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師及中共中央宣傳部委員、部長。1927年8月,當選爲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1928年出席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並被選爲共產國際執行委員與主席團委員,並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1931年在上海與魯迅領導左翼文化運動。1934年赴瑞金,被選爲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委員與人民教育委員,兼蘇維埃大學校長; 同年10月,中央、根據地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江西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1935年2月23日在武平縣水口鄉被俘; 同年6月18日在福建長汀被殺害。年36歲。著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詩文選》等。

1

(词)近现代·瞿秋白

① 陈炎冰,瞿秋白所在监狱狱医。

廿载浮沉万事空。

年华似水水流东。

枉抛心力作英雄。

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

黄昏已近夕阳红。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

文艺批评家、散文家、翻译家。原名双爽,笔名宋阳、何疑等。江苏常州人。1919年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时参加组织、领导五四爱国运动。同年与耿济之等合办《新社会》《人道》。1920年参加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曾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访问。1922年在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这期间写成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里程碑。1923年回国后,长期担任党的领导职务,编辑《新青年》《向导》等刊物。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28年去苏联。1930年回国后,受王明打击被排斥于中央领导之外,遂与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艺运动,参加反文化“围剿”斗争,编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在与文艺界错误思潮展开斗争中,写下了大量杂文和文艺论著,并积极倡导文艺大众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3年编辑《鲁迅杂感选集》及为该书写了《序言》。1934年在江西出任人民教育委员,兼苏维埃大学校长,创办了高尔基戏剧学校,为党培养艺术骨干。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被捕后,英勇就义。有《瞿秋白文集》。

☚ 王独清   方志敏 ☛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29—1935.6.18

原名瞿双,笔名有宋阳、易嘉、何若等。江苏常州人。1917年到北京考入俄文专修馆。五四运动爆发时,成为爱国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19年与郑振铎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次年创办《人道》月刊,同时参加了北京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0年底,他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赴苏联访问。1921年6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1922年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回国。同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和《向导》等刊物,他还在党所领导的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科学系主任,主讲《社会科学概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毛泽东等人一起,同资产阶级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主持了党中央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1928年前往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参加共产国际工作,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主持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立三的错误路线,后遭到王明路线的迫害和打击,到上海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3年底,和鲁迅一起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并撰写了大量杂文,翻译介绍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著作。1934年1月到中央苏区,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和人民教育委员等职。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23日随军转移途中不幸被俘。同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袖之一,卓越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也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现代散文家。他遗世的散文著作有《新俄国游记》(即《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乱弹及其他》、《街头集》等。前二者系作者1920年赴苏考察时所作,如作者自己所说,它们既是“我心理记录的底稿”,也是他所“试摹”的“社会的画稿”,生动记述了作者在苏联的所闻所见,是第一部向尚在黑暗中探索的中国人民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崭新社会生活的长篇游记,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剖析了自己从“黑甜乡”至“饿乡”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心灵历程,反映了“五四”时期觉醒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以长篇散文形式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和新的追求的散文杰作。在文体形式上,如作者自述:有“杂记、散文诗、‘逸事’、读书录、参观游览记”(《赤都心史·序》),带有综合的特点,但以游记、考察、通讯、报告为主,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先声。《乱弹及其他》、 《街头集》系作者牺牲后由友人编辑出版的杂文集,所收的是作者在三十年代在上海参与领导左翼文艺运动时写的杂文和文艺杂著。冯雪峰说:“瞿秋白同志的杂文是和鲁迅的杂文同一类型而具有自己独立的风格和光芒的创作。这些杂文,可以和鲁迅的杂文比拟,是由于它们乃是作为袭击人民敌人的利刃而创作出来,在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上完成过极迫切的批判、讽刺和攻击的任务,同时它们是足以为今天的杂文作者的示范的缘故。”(《瞿秋白文集·序》)。

☚ 十八画   散文作品集 ☛

瞿秋白

 江苏常州人。又名霜。五四运动时为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学生领袖。1920年参加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首次将《国际歌》译成中文。同年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是最早向中国人民真实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回国,为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草党纲,并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一说中央执行委员),并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先后编辑或主编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向导》、《前锋》等。国共合作后,当选国民党第一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参与领导五卅运动,主持《热血日报》。1926年任中共参加国共两党联席会议代表。大革命后期,对陈独秀的错误作了全面批判。1927年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8月7日在汉口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革命统治的方针。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部长、《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主任兼总编辑。从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时,犯有“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不久就承认和改正了错误。1928年参与领导召开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旋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回国,主持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次年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英勇斗争,与鲁迅成为战友。1934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工作,任中共中央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在突围途中,于福建长汀水口镇被俘。6月18日在长汀罗汉岭从容就义。遗著编有《瞿秋白选集》等。

瞿秋白1899—1935年

乳名阿双,后改名霜、爽、秋白。笔名宋阳、易嘉、何凝、陈节、陈笑峰等,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拉丁化中国字运动的发轫者之一。1916年到北京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 1920年赴苏联考察, 1923年回国。在苏联出版 《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 和 《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后者经吴玉章等人修改,正式定为 “拉丁化中国字”,为建国后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经验。 论文有 《鬼门关外的战争》、 《罗马字的中国文还是肉麻字的中国文》、 《普通中国话的字眼的研究》等。

瞿秋白1899—1935

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和第一次“左”倾错误的代表。江苏常州人。1920年以新闻记者身份访问苏维埃俄国,是最早介绍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先进分子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主持召开重要的共产党中央紧急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曾赴莫斯科出席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1930年9月主持了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当时党的领导机关的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1931至1933年,在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致力于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俄国和苏联的文艺作品,对中国的革命文化运动作了重要的贡献。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员。1935年6月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主要著作收入《瞿秋白文集》和《瞿秋白选集》。主要伦理学论著有《〈新青年〉之新宣言》、《现代文明问题与社会主义》、《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等。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在中国社会道德的本质及其前途问题上,对中国的旧文化旧伦常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中国的旧社会旧文化装满着一大堆的伦常礼教,其实是束缚人性的利器(选《〈新青年〉之新宣言》)。这种宗法社会的伦理曾一度为社会中维持生产秩序之用,但是它现在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达,所以是东方民族之社会进步的障碍。我们并不否认精神上的力量能回复其影响于物质的基础,社会思想往往较其经济发展落后一步。然而最根本的动力,始终是物质的生产关系。真正的道德,真正的科学是颠覆东方文化之恶性的利器。等到私产绝对废除,阶级消灭时,才有真正的道德可言。要达到此种伟大的目的,非世界革命不可(见《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在文明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他认为,文明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质文明是技术,科学是从技术里抽象而得的总原理。技术有神秘性便是封建时代的文明,技术有科学性便是资产阶级的文明,技术更进而有艺术性便是无产阶级文明。物质文明始终统辖着精神文明,当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确立之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新的劳动,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见《现代文明问题与社会主义》)。他还深刻地阐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及“意志自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社会与个性”的问题。在他看来,个性孕育在社会里,一切道德善恶及所谓义务,完全建筑在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社会里个性的动机在初民时代是社会的,而现今有阶级的社会里便是阶级的。伟大的个性能超越阶级而“自由”选择观点,是因为这一斗争的过程显示了必然的因果律,使他不得不转移观点于新阶级,结果仍是阶级的观点。所以个性的动机仅仅是群众动机的先锋,阶级动机的向导。阶级的个性意识只有不断适应新变化而觉悟,方能真正自由而化为人类的社会理想,这是历史发展的因素,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他看到伦理学说是革命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批判了个人主义,明确地提出并论述了“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这一科学的道德原则(见《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并指出,人民群众只有在反对剥削阶级的伟大斗争中,才能逐步地建立起集体主义。

瞿秋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1899年1月29日生。1917年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10月以《晨报》记者身份赴俄采访。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回国,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向导》编辑。1923年6月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7月同邓中夏一起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1月在中共四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1927年5月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8月主持八七会议,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6月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8月回国主持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至1934年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战线斗争。1934年2月进入中央根据地,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员。1934年红军长征后留在原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被俘,6月18日牺牲于福建长汀。

瞿秋白
主要责任者: 王铁仙,刘福勤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255 千字
页码: 1-28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27=6
语种:中
定价:27.00
出版时间:2015-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丛书责任者:宋林飞,王庆五
丛书责任方式: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共收录61条词条。
被引频次:1
瞿秋白

165 瞿秋白1899—1935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原名懋淼、爽、霜等,原号雄魄,改号熊伯,别号铁柏等,后改号秋白。江苏常州人。曾参加五四运动;访问苏俄,最早向国内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后真实情况。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回国后,历任《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同年为中共三大起草党纲。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五大和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进行斗争。后主持“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革命的总方针。1928年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后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主持中央工作,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排斥在中央领导之外。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1935年2月从江西往福建转移途中被国民党俘虏,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就义。

☚ 刘少奇   蒋经国 ☛

瞿秋白

122 瞿秋白

在中国较早地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开展思想批判。针对“科学与玄学”论战,阐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认为 “社会现象确有因果律可寻,唯知此因果律之 ‘必然’,方能得应用此因果律之 ‘自由’”。他批判胡适先验主义、非决定论思想,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批判张君劢唯心主义意志自由论、戴季陶的唯心主义“道统论”及“东方文化派”的唯心主义和复古主义思想,同形形色色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了坚决斗争。

☚ 刘少奇   朱谦之 ☛

瞿秋白

079 瞿秋白1899—1935

作家、翻译家。江苏常州人。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不久始译苏俄文学作品。1920年被北京《晨报》聘为旅苏记者。旅苏两年,实地考察了新俄罗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回国后编译《现实》期刊,介绍经典作家著作,其中包括恩格斯论巴尔扎克和易卜生的两封信,普列汉诺夫、拉法格两人的文艺论文5篇。他还翻译了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两篇重要著作。此外,他译出《高尔基论文选集》和《高尔基创作选集》,卢那察尔斯基的剧本《解放了的堂吉诃德》,格拉特柯夫的长篇小说《新土地》等苏联作家的作品,以及普希金的长诗《茨冈》等俄罗斯文学名著。瞿秋白的翻译理论强调应当用“绝对的白话文”,“要使这些句子和字眼是中国人嘴里可以说得出来的。”

☚ 初大告   董秋斯 ☛

瞿秋白

208 瞿秋白1899—1935

现代作家、革命家、翻译家。原名瞿双,又名爽、霜,后改为秋白,笔名宋阳、易嘉、史铁儿等。江苏常州人。从小受家庭影响爱好诗文绘画。1919年11月与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创办 《新社会》旬刊,翌年8月又创办《人道》月刊。1920年到1922年,以《晨报》记者身分赴苏访问。其间出席过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两次见到列宁。在苏期间写出的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是最早反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联情况的文学作品。回国后担任中共机关刊物《新青年》编辑工作时出版了 《文艺杂著》杂文集。后编辑过《向导》周报,主编过《前锋》等刊物。后来,1931至1933年在上海养病期间,与鲁迅结下深厚友谊,积极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编选了《鲁迅杂感选集》,写出著名的序言以及一些杂文。他牺牲后出版过《海上述林》和《瞿秋白诗文选》等著作。

☚ 田汉   闻一多 ☛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Qu Qiubai

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江苏常州人。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与郑振铎等组织“社会实进社”,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以记者身份赴苏联,向国内如实介绍十月革命后的苏联。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参加中共中央领导工作。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主编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前锋》,参加编辑中央机关报《向导》。1924年1月参加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是大会宣言起草人之一,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5年1月在上海参加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同年5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主编《热血日报》。在这前后,写了大量论著,论述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批判国民党右派和戴季陶主义。在中共党内,反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1927年初由上海到武汉。在4月召开的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8月7日,主持召开党中央紧急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革命统治的总方针。在八七会议前,和周恩来等一起,参与决定和指导八一南昌起义。会后,与毛泽东等一起,参与决定和指导湘、鄂、赣、粤等省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地方的起义。1927年冬至1928年春,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时犯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代表中共中央致开会词、作政治报告及讨论后的结论,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1930年9月与周恩来一起主持召开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等人的打击,被排斥于中央领导之外。此后在上海与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2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江西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长汀县水口镇小迳村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遗著编为《瞿秋白文集》。

☚ 林伯渠   黄埔军校 ☛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Qu Qiubai

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家、散文作家、翻译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江苏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人家。7岁入常州私立冠英小学。11岁考入常州中学堂。1915年,中学未毕业便因家贫辍学,到无锡城外当小学教员。1917年到北京,考入俄文专修馆学习。
“五四”运动爆发,他成为爱国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同时参加了李大钊所组织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1920年底,他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联访问。1922年,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旅苏期间写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部报告文学集,生动地记述了他在“自中国至俄国”的路程上和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品形式灵活,热情感人。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国后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传和理论建设。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他被选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继续被选为中央委员。
1931年,瞿秋白受到王明等人的排斥。从这时到1933年,他在上海与鲁迅并肩战斗,为发展左翼文学运动,建设中国的新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致力于翻译介绍马列主义的文艺论著和苏联文学作品。编译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现实》,翻译了《高尔基论文选集》、《高尔基创作选集》等。在文艺思想斗争领域,他也发表了不少论文,对“民族主义文学”、“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超阶级文艺观点进行了批驳。他还热心倡导大众化文艺运动,撰写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反复阐述大众化文艺运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同时,他又针对现实,写出了不少立意显明、文笔犀利的杂文。1933年,瞿秋白编选了《鲁迅杂感选集》并作了长篇序言。在序言中,他第一次对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作出了较为令人信服的概括:“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但由于文章以阶级分析涵盖一切,对鲁迅前期思想的一些论述则不尽恰当。茅盾的小说《子夜》发表后,瞿秋白也及时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1934年初,瞿秋白从上海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1935年2月被国民党逮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他坚贞不屈。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省长汀县西门外英勇就义。遇难后,鲁迅将其译文编为《海上述林》出版。

☚ 秋瑾   何其芳 ☛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Quqiubai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武进人,生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月。1917年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是最早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回国,负责编辑《新青年》、《向导》等刊物。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主持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后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犯“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8年6月赴苏参加中共六大,后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8月回国,9月和周恩来一起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31年受王明等打击,被解除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参加左翼文化战线的斗争。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1935年2月在福建武平被捕,6月,在长汀英勇起义。主要著作收入《瞿秋白选集》和《瞿秋白文集》。

☚ 方志敏   陈立夫 ☛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Quqiubai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 江苏常州人, 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会后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1930年回国,主持中央工作。1931年至1933年,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并担任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员。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省武平县被捕, 6月18日在福建省长汀县西门外英勇起义。
他的伦理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善于运用马克思伦理思想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在1923年6月将《新青年》改为季刊出版后,发表了著名的《〈新青年〉之新宣言》。对中国的旧文化旧伦常进行了有力的鞭笞,指出中国的旧社会旧文化装满着一大堆的礼教伦常,其实是束缚人性的利器,独有《新青年》首先大声疾呼,反对礼教,反对伦常,反对男尊女卑的谬论,反对一切宗法社会的思想,成为中国真正革命思想的先驱。在《新青年》同一期上,还发表了他的《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在文章中,他依据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文化以及“伦常纲纪”的社会本质。1923年11月他撰写了《现代文明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1923年11月他撰写的《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一文,深刻地阐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及“意志自由”这一重大伦理问题。在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原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与个性”的课题。在他看来,个性孕育在社会里,一切道德善恶及所谓“义务意识”,完全建筑在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瞿秋白关于中国社会道德的本质及其前途的论述,就其深刻程度来说,超过了当时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主要著作收入《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

☚ 彭德怀   方志敏 ☛
瞿秋白

瞿秋白

现代著名作家、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家。生于1899年,卒于1935年。原名瞿双,曾用笔名宋阳、易嘉、何若、屈维它、史铁儿等等。江苏常州人。瞿秋白自幼家境贫寒,中学辍学后来到北京,在其堂兄的帮助下,进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班免费读书。学生时代,瞿秋白接受新思想,积极参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学生运动的领导和组织者之一。1919年,他与郑振铎、耿济之等人一起筹办 《新社会》月刊,宣传新思想。1920年,刊物因思想进步而遭北洋政府查封。同年8月,瞿秋白又与郑振铎等人一起创办 《人道》月刊。这期间他翻译了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的作品。1920年,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于1921年至1922年赴俄国考察,在北京 《晨报》和上海 《时事新报》上发表了许多通讯报道。在俄期间,他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同时还出版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书中热情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系统地介绍了俄国的革命实践。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回国以后负责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翻译了 《国际歌》。1931年,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他遭到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在党的机关之外。这期间他在上海养病,与鲁迅 一起参与领导 “左联” 的工作,并写下大量文艺批评文章,同时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高尔基等革命作家的作品。1931年,应鲁迅之邀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唐·吉诃德》,同时为“左联”刊物《北斗》、《文学导报》撰写文章。这期间他还编辑了 《鲁迅杂感选集》,并为之撰写序言,文中系统论述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和鲁迅杂文的战斗作用。1934年,瞿秋白离开上海来到江西瑞金,在此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苏维埃大学校长。同年,红军主力长征以后,他留在江西担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23日,瞿秋白在转移途中被捕,同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瞿秋白一生投身革命,追求真理,在他牺牲以后出版的著作有: 鲁迅编辑的瞿秋白译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卷)、《高尔基创作选集》、《街头集》、《茨冈》、《论中国文学革命》等等。瞿秋白不但是现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翻译家,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政治家。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革命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重大贡献。

☚ 魏巍   2.现代文学作品 ☛

瞿秋白1899—1935

作家、文艺理论家。原名双,又名爽、霜。江苏常州人。早年曾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至1933年和鲁迅一道在上海领导左翼文艺运动。曾编辑《新青年》等杂志。著有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乱弹及其它》,论著《论中国文学革命》。编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及多种俄罗斯文学名著。编选《鲁迅杂感选集》作了正确评价鲁迅的长篇序言。1935年瞿秋白作为共产党领导人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后被杀害。被害前写有《多余的话》等诗文。


瞿秋白1899—1935

一名霜,江苏常州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1927年冬至1928年,在主持党中央工作期间犯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中共六大后曾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武平被捕,6月就义于福建长汀。遗著有《瞿秋白文集》。参见“文学”中的“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

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原名阿双,后改为爽、霜,最后改为秋白。江苏常州人。中学未毕业因贫困缀学,当小学教员以糊口。1917年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后到北京,入俄文专修馆学习,并翻译了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1919年与郑振铎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同年他被北京《晨报》聘为旅苏记者,实地考察了俄罗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从此信仰社会主义。他回国后带着严重的肺病写了大量的通讯向国内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真实情况,出版了两本散文集《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1922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的编辑工作,重新翻译了《国际歌》的歌词。同时,他还参加了党的刊物《向导》、《前锋》的编辑工作。1927年8月7日,主持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并被选入中共临时中央局。192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在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并直到1930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回国后,1930年9月又主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当时党领导机关的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次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王明等人打击,被排斥出中央领导机关。此后在上海与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同文艺战线上的各种敌人和种种错误文艺思潮进行坚决斗争,发表了许多战斗性很强的杂文和文艺论文,如《“自由人”的文化运动》、《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以及《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等,并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欧洲进步作家的作品,1933年,他从上海回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人民教育委员。长征时因病留南方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被国民党军队逮捕。狱中写下《多余的话》等诗文,6月18日英勇就义。鲁迅将他生前作品编辑为《乱弹及其他》和著名的《海上述林》出版。

☚ 老舍   闻一多 ☛

瞿秋白1899~1935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何其祥、犬耕、易嘉。江苏常州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临时中央局负责人。有《瞿秋白文集》等。1935年6月被国民党逮捕就义。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

现代散文家、文学理论批评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名双,又名爽、霜。生于江苏常州市一破落的书香人家。“五四”时期就学于北京俄文专修馆,积极投身社会改革和新文学运动。1920年作为《晨报》特约记者赴苏联考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旅苏两年期间写成的散文集《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真实报道了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现实,也记录了作者从向往俄国革命到逐渐信仰共产主义的心灵历程,这些作品将严肃的思考与热情的记叙相结合,形式多样,文笔清新,是“五四”后最早出现的报告文学佳作。回国后参与编辑《新青年》、《向导》、《前锋》等共产党的刊物,后选为党中央的领导成员。1931~1933年在上海与鲁迅等共同领导左翼文艺运动期间,大量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俄苏文学名著,积极倡导大众文艺运动,并撰写了著名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思想及其杂文创作,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评价。同时以勇猛的姿态在文艺战线上进行反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1934年初于福建长汀遭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6月18日英勇就义。

☚ 郑振铎   老舍 ☛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我国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理论家、宣传家。江苏常州人。早年就读俄文专修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成为俄专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不久参加李大钊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10月,他怀着寻找“光明之路”和研究俄国文化的冲动,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不辞万里征程,毅然前往苏俄考察,受到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熏陶,接受马列主义的洗礼,而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旅俄期间写的《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均为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名著,其中不少的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胜利,实际都是很好的报告文学,而开创了我国报告文学的先河,瞿秋白则成为最早地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先驱。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后担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同时参加《向导》的编辑工作。是上述三个刊物的主要撰稿人。还同邓中夏一起主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参加中共“三大”,并主持起草党纲。
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一大”,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不久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参加中共“四大”和“五大”,分别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政治局委员、常委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参与决定和指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28年6月,参加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在会上作了报告,总结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对前一时期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作了检讨。中共“六大”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六大,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和政治书记处成员,同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同王明的宗派主义错误进行抵制和斗争。1930年8月回国,9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和周恩来一起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的排斥打击,被解除了一切职务。从此时起到1933年秋,他在上海同鲁迅一道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瞿秋白从政治领导岗位回到文学岗位后,在茅盾、冯雪峰、丁玲等革命作家的支持下,不但同鲁迅一起加强对中国左翼文化工作的领导,而且自己也勤奋耕耘,他写的杂文和理论文章也为同行所称道。鲁迅对瞿秋白为抨击所谓“第三种人”、“自由人”、“民族主义文学”等等所写的论文,曾赞美说:“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人!”瞿秋白不仅精于文艺,对社会科学也有精深的研究,造诣很高。他极其重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探讨中国社会问题,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党的历史上,是他最先提出和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他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序,对中国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论述是非常正确的。他还对武装斗争和革命的意义等问题有重要阐述。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宣传和论述中国革命问题的文章,当时大都发表在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上。1954年和5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出版了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主要是《新青年》、《前锋》、《向导》、《布尔塞维克》等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刊物,其中瞿秋白的文章最多,有的几乎每期都有,一期多至三、四篇,总共有128篇之多,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作者(包括陈独秀在内)的文章。他的许多著作被收入《瞿秋白文集》。
1934年2月,瞿秋白到江西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革命斗争,担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24日,在转移途中被敌人俘虏,6月18日英勇就义。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里,他的英名遭受了凌辱和冤屈,1980年中共中央为他恢复了名誉。

☚ 冀中导报   魏克明 ☛

瞿秋白1899~1935Qu Qiubai

contemporary revolutionist,writer and translator,his original name was Qu Shuang,and his penname was Qu Weita or Shi Tie’er or He Ning. Works:Complete Collection of Qu Qiubai’s Works,etc.

瞿秋白1899—1935

原名楙淼,号熊伯,后改名爽、霜、秋白。江苏常州人。1917年夏考入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参加组织“社会实进社”, 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10月作为《晨报》记者驻莫斯科。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回国后,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新青年》和《向导》编辑、《前锋》主编。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一大, 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和中央局委员,在五卅运动中,主编《热血日报》。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后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年8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八七”会议,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务委员会,兼管农委和宣传部,还任党报总编辑。1927年冬到1928年春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犯了盲动主义错误。1928年6月中共六大后,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9月回国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1月在中共四中全会上被排斥出党中央领导机关。1931至1933年年间,在上海一边养病,一边参加文化斗争。1934年2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教育部长兼苏维埃大学校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 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由白区转香港途中被俘入狱。1935年6月18日被杀害。著有《瞿秋白文集》行世。

瞿秋白

(清·光緒二十五年——民國二十四年 1899~1935)江蘇常州人。原名爽,筆名宋陽。宣統二年迄民國三年(1910~1914)攻讀於常州中學堂,與張太雷為同窗至友。早歲參預領導“五四運動”,繼信仰馬列。嘗為《晨報》莫斯科特派員,宣揚蘇聯有文名。後任中共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民國二十四年(1935)瑞金陷落,被俘。當年六月就義。父稚彬工畫山水,母金衡玉長於詩詞,伯父世璜擅金石、篆刻。秋白多才藝,傳家學,善詩詞,精篆學,能鐵筆。民國八年(1919)清明節,為其至友李子寬作山水立軸。筆墨秀逸,具有 ‘四王”遺風。亦能昆曲,善吹洞簫。與魯迅親善,卒後,魯迅將其譯文集 《海上述林》 (1939) 自費出版。遺著有 《瞿秋白文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