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瞻彼洛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瞻彼洛矣 瞻彼洛矣《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瞻彼洛矣》,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焉。”三家《诗》以为此诗写诸侯世子受周天子爵命,任为军将,率领六军出征。宋儒以为“此天子会诸侯于东都以讲武事,而诸侯美天子之诗”(朱熹《诗集传》)。就诗论诗,以朱熹说为长。全诗三章,每章六句。三章一意,颂美周天子福禄寿考,用词多套语。 ☚ 大田 裳裳者华 ☛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②。水呀汪汪洋洋。 君子至止③,天子到这儿来啦, 福禄如茨④。福啊禄啊大无量。 有奭⑤, 皮围裙,发红光, 以作六师⑥。整顿六军出行。 瞻彼洛矣,看到那边的洛水呀, 维水泱泱。水呀汪汪洋洋。 君子至止,天子到这儿来啦, 鞞琫有珌⑦。刀鞘装饰真漂亮。 君子万年,天子万岁万岁, 保其家室。家室得到保卫。 瞻彼洛矣,看到那边的洛水呀, 维水泱泱。水呀汪汪洋洋。 君子至止,天子到这儿来啦, 福禄既同⑧。福呀禄呀聚一堂。 君子万年,天子万岁万岁, 保其家邦。国家得到保卫。 (采用金启华译诗) [注释] ①瞻:观看。洛:指洛水。②泱泱:深广的样子。③君子:指周天子。 ④如茨:朱熹注:“茨,积也。”如茨,形容其多 。⑤(mei ge):用皮革染色而成的兵事之服。奭(shi):赤色。⑥作:起。六师:六军,古时天子六军。⑦鞞(bi):剑室,今所谓刀鞘。琫(beng):刀剑鞘上的玉饰。珌(bi):琫对面的小方玉 ⑧同:聚集。 [赏析] 这首诗的主旨,其说不一。《诗序》认为是讽刺周幽王的,因周幽王不能赏善惩恶,故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惩恶。何玄之认为此篇是“纪东迁”即周王朝迁都洛阳时,为郑武公所咏。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此二说均进行了非议,并认为朱熹的解说较正确。朱熹说:“此天子会诸侯于东都以讲武事,而诸侯美天子之诗,言天子至此洛水之上,御戎服以起六师也。”(《诗集传》)我们认为,朱说比较切合诗义。 此诗共三章,每章六句。每章的开头两句,均以“瞻彼洛矣,维水泱泱”作起。《毛诗正义》认为首二句为兴,实则为赋,因为这两句所描写的,是看到那汪洋浩荡的洛水在流淌,周天子既君临东都,首二句所赋,当为实景。因此诗是诸侯赞美周天子东都讲武的,故对周天子的到来是一片赞扬声。周天子一到这里,福禄似乎随之而来。首章言“福禄如茨”,“如茨”二字,言其多矣。三章言“福禄既同”,“同”即聚的意思,此句言福禄聚集一堂。全诗正面写讲武的不过“以作六师” 一句,即天子帅六军起行,检阅军队。六军出行,其军容之盛可以想见。为了突出天子的讲武,写六军一笔带过,写天子戎服披挂则较为详细。他身穿红色的皮革军服,佩带宝剑,剑鞘装饰得十分漂亮。天子临戎,上下山呼万岁。有英明的君主,又有强兵,国家自然可安然无恙。写天子戎服御军的威严,正可衬托出六军军容的整肃,天子与六军相互衬映,又加臣下在山呼万岁,笔墨虽简净,却很有气势。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此诗艺术形象不太鲜明,天子戎装出场,臣下高呼我主万岁,有此描写,如同标语口号,这种倾向,影响了诗歌艺术形象的创造。 瞻彼洛矣瞻彼洛矣, 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 福禄如茨。 有奭, 以作六师。 瞻彼洛矣, 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 鞞琫有珌。 君子万年, 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 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 福禄既同。 君子万年, 保其家邦。 看那边的洛水呀,是多么的深广。天子驾车来到这里,福禄深厚犹如茅草屋脊多层高积。那染制的蔽膝红光闪闪,使六军奋起振作。 看那边的洛水呀,是多么的深广。天子驾车来到这里,美玉装饰的刀鞘是多么美丽。天子万寿无疆,永保他的家园。 看那边的洛水呀,是多么的深广。天子驾车来到这里,福禄并至,君臣同庆。天子万寿无疆,永保他的家邦。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关于诗之主旨,《毛诗序》认为: “《瞻彼洛矣》,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焉。”寻绎诗意,全然无“刺幽王”之语言,亦无“赏善罚恶”之内容,硬性将其纳入“变雅”之有色眼眶内,这委实是削足适履、胶柱鼓瑟之举。朱熹《诗集传》云:“此天子会诸侯于东都以讲武事,而诸侯美天子之诗。言天子至此洛水之上,检阅六军之诗。”就诗寻义,其说近是,后人多主此说。如高亨《诗经今注》说:“这是为 ‘君子’ 祝福的诗。所谓 ‘君子’,似是周王。他带兵出征,到洛水一带。”陈子展《诗经直解》、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亦基本相同。不过有一点是需辨明的,那就是“洛水”之“洛”,究竟是指今河南省的洛水 (即 “伊洛”),还是指今陕西省的洛水 (即 “渭洛”)?据清段玉裁考证,在曹魏黄初之前,雍州渭洛作“洛”,豫州伊雒作“雒”,绝无混淆,黄初之后,“洛”与“雒”二字才混淆了 (见《伊雒字古不作洛考》,载《经韵楼集》卷一)。据此,本诗当作于西周末年,洛水即今陕西省境内的渭水支流洛水,在周都镐京 (今西安市西南) 之北。 三章诗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章赞美周王率领六师出征,于渭洛讲武事时威武雄壮的形象。在那无限深广,一片汪洋的洛水旁,只见周王身着戎装,皮制的蔽膝在阳光下红艳闪亮,他正威风凛凛地指挥着六师 (六师: 即六军)。《周礼·夏官》: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 《谷梁传》:“古者天子六师,是六师即六军也。”此当为实写军容之盛。二、三两章,祝愿天子永远保有家邦。在“君子万年,保其家室”、“君子万年,保其家邦”的反复咏唱中,体现了六军将士们的美好心愿。 此诗虽属 “雅”诗,但在表现手法上却与“风”诗颇为相似。首先是善用比兴,制造气氛。每章首二句均以“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起兴,既有点明地点的作用,又含有比喻的意味。清代学者陈奂《诗毛氏传疏》云:“以洛水之盛,兴出军之众。”洛水那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气势,多么像千军万马之 “六师”在奋勇前进啊。深广浩大的洛水,不仅为周王指挥“六师”提供了阔大雄壮的背景,而且氤氲了“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宏伟气氛,起到了烘染、联想和暗示的艺术作用。 其次是重章复沓,加强主旨。除了每章开头的比兴相同外,还反复歌咏 “君子至止”的神威,以及“六师”将士们“君子万年,保其家室”、“保其家邦”的美好祝辞,这样就把对周王的赞美与祝愿主旨凸现了出来,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度。 其三,是集中描写,衬托有力。此诗主要是对周王的赞美与祝愿,在集中描写周王时,诗人只字未提他的音容笑貌和高强武艺等,而仅仅是对其服饰和佩剑进行了刻画,突出它们的华贵和美丽,让人们从中去想象周王御军的威严形象。如此描写,收到了用笔简括而衬托有力的艺术效果。 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①君子至止,福禄如茨。② 有奭,以作六师。③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鞞琫有珌。④ 君子万年,保其家室。⑤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⑥ 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注释】 ①洛:洛水。泱泱:水深广的样子。②君子:指周王。禄:福。茨:草屋顶。③(mei ge妹格):祭服的蔽膝,用熟皮制成。奭(shi式):赤色。作:兴起。六师:六军。周制:天子六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④鞞(bi比):刀鞘。琫(beng):刀鞘上的玉饰。有珌(bi必):玉饰美丽的样子。⑤家室:犹家邦。⑥同:聚。 【译文】 看那洛水奔腾流淌,又深又广水波泱泱。君子光临来到这里,大福就像屋脊一样。熟皮蔽膝赤红颜色,调动六军振奋昂扬。看那洛水奔腾流淌,又深又广水波泱泱。君子光临来到这里,刀鞘上下美玉闪光。敬祝君子万岁万岁,保安他的家室久长。看那洛水奔腾流淌,又深又广水波泱泱。君子光临来到这里,福禄并至聚集一堂。敬祝君子万岁万岁,保安他的国家盛昌。 【集评】 明·孙鑛:“姿态乃在韎鞞琫两语上。”(《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清·牛运震:“(一章)苍凉壮浪慨然有河山之感。末二句写得精神骏发,雄武在目。”“三章不换头,妙,感慨耸动。”“肃大以凄壮发之,真有中兴气魄。”(《诗志》卷五) 【总案】 这首诗是赞美周天子会诸侯于东都的。起兴深广壮美,天子服饰刻画得简洁而又姿态生动,表现了周代统一大国的雄伟风范。 瞻彼洛矣瞻彼洛矣, 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琫有珌。 君子万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瞻彼洛矣》是《小雅》中的一篇。《毛诗·序》说它:“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焉。”同毛序说其它诗一样,牵强附会,并无根据。宋人朱熹《诗集传》说此诗:“此天子会诸侯于东部以讲武事,而诸侯美天子之诗,言天子至此洛水之上,御戎服而起六师也。”比较接近本诗的实际。不过此“洛水”不一定指今天河南省的洛水,即伊洛; 当指今陕西省的洛水,即渭洛。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考证,在曹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作“洛”; 豫州伊雒作“雒”,绝无混淆。到了黄初以后 (即公元二二○年之后),“洛”和“雒”二字所指才混乱了。(见《伊雒字古不作洛考》,收入《经韵楼集》卷一) 据此,本诗当作于西周末年,洛水指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渭水支流的洛水,在周都镐京 (今西安市西南) 迤北。 这里写的是周王 (即所谓周天子) 于洛水之上接见各地诸侯来朝,并检阅六军时,诸侯们写的一首祝福周王同时慰勉大家共同保卫故国家邦的诗。诗的作者应是诸侯。和“秦人美其君”的《秦风·终南》情调相同。全诗共有三章,每章各六句。第一章描写洛水之上周天子统率的六军军容之整肃,大意是说: 瞧那洛水呀! 水势多么浩荡深广。周天子来了,(诸侯当然早已聚齐) 多福又多禄呵,堆积得像茅屋屋脊一样高,那染成鲜红颜色的蔽膝呀! 是能够奋起六军将士的士气呀! 我们读完此诗不难想象,在那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上的洛水河畔,看到那河水奔流不息,浩浩荡荡,与会诸侯心旷神怡,于是情不自禁地向周天子祝福致敬。诗中“瞻”是观、看之意,今有“瞻仰”一词。“维”是虚词,其义同“彼”,或“其”近似,都是“那”的意思。“泱泱”同“洋洋”,形容水势深广的样子。“君子”是古代对有地位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诗经》里常用以指崇拜和欣赏的对象。这里的“君子”指周王无疑,到底是哪位周王不能确指。因为若不是周天子,下文不会有统率六军的权力; 不会享有万年的祝辞; 不能佩“琫有珌”。“福禄如茨”是各诸侯向周天子所致祝辞。诸侯看见天子来,山呼万岁,祝福他多福多禄,当时“福”“禄”二字意思相近,都是幸福或“有福气”的意思。“茨”本义是以茅草覆盖屋顶, 引中为屋脊。 同时“茨”有堆积充满之意, 在本诗是言其多。“有奭”在这里指颜色杂错的军服。 朱熹说是“兵事之服”是不错的。“”是被染成黄色的护膝。“”, 古代称为韨, 本是祭服上蔽膝的部分, 这里指军服。“奭”,通“赩”,指红颜色。“以作六师”是说凭这鲜艳华丽的军装,就能舞士气。清代学者陈奂说上文“维水泱泱”是“以洛水之盛,兴出军之众”,所言极是。“作”同“兴”,有奋起,振作之意。“六师”即“六军”。《谷梁传》襄公十一年说:“古者天子六师,是六师即六军也。”后以六军指王朝军队。《周礼·夏官》又说:“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 第二章头三句与前一章完全一样,这种重复是雅乐歌辞所常见的。第四句“琫有珌”, 从《诗经》的常用句式或一般用法来说, 当作“琫有琫”, 方觉明顺。“琫”是刀鞘, 此指军刀或军人之佩刀。“琫”和“珌”都是刀鞘上的装饰之物。琫是在刀鞘口上的,称为上饰; 珌是在刀鞘末端的,称为下饰,从琫、珌二字都从玉看来,这种刀鞘是用玉作装饰品的。显然是天子所佩带的。这句诗是说诸侯看见了天子。用天子所佩之物代指周天子,便使诗更加形象和具休。“君子万年,保其家室”是诸侯们向天子致敬时表达的心意: 祝愿周天子健康长寿,并希望他带领诸侯一道卫国保家。此章与前章内容大体相同。只不过前章着眼在军装鲜丽,而这一章则更进一步描写周天子所带佩刀之名贵罢了。 第三章的前三句亦同前二章一样。第四句“福禄既同”是指君臣共庆,诸侯们在祝福周天子武威雄壮、万寿无疆的同时,似乎也想分享这一幸福。下文“家邦”与上文“家室”意思基本相同,均指祖国或国家。 “雅”诗多数作者来自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此诗作者、生活和政治内容都是上层统治者的。但它把对最高统治者的歌颂和卫国保家联系起来,因而社会意就更广阔。而用河水之盛兴起六军之众的比兴手法,则是《诗经·国风》惯用的比兴手法。而且从军装和佩饰描写周天子,也增加了诗的形象性,这在《雅》诗里亦属难能可贵的。 瞻彼洛矣 瞻彼洛矣[原文] ☚ 大田 裳裳者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