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特殊性炎症
眶特殊性炎症是指特殊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眶部感染,临床上并不常见,分述如下。
眶结核性骨膜骨髓炎 是眼眶结核中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眶外侧缘,患者多数年轻,常伴有肺结核,病程缓慢,局部红肿可达数周至数月;水肿逐渐向眼睑及结膜蔓延,最后可形成寒性脓肿,造成骨坏死。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瘘管,眼睑亦可因结瘢而外翻。局部淋巴结有时受累并有破溃。治疗主要应用抗结核药物,如果需要,可早期切开脓肿,并将病骨广泛切除。
眶结核瘤 少见,系由于血源性感染所造成。多发生于40~50岁的成年人,妇女多见。结核瘤起病缓慢,有时伴有疼痛及流泪;数月后眼球逐渐前突,往往可以扪到眶内有局限性肿块。眼外肌及泪腺也可受累。病变可为双侧性。诊断可藉助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感染为依据,但确切的诊断需根据活检,但在结构上也很难与其他非结核性肉芽肿相鉴别; 只有通过找到结核杆菌或动物接种方可证实系结核杆菌所引起。如抗结核治疗后肿块不见消退,且病变较局限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仍需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
眶梅毒 我国已基本消灭了性病,故本病极为罕见。不论胎传梅毒或自得梅毒,眶部感染均见于梅毒的第三期,弥漫性增殖性骨膜炎可累及眶骨及眶内组织,临床表现因病变在眶内的部位而不同。眶缘骨膜炎发生在眶上缘。病变部位有一慢性炎性肿块,压痛明显,并伴有疼痛、头痛及放射性神经痛,在夜间尤著。如树胶肿破溃则形成瘘管。眶壁骨膜炎多发生在上壁,但眶外壁、蝶骨大翼等处亦可受累。除有神经痛、持续性头痛及骨部压痛外,尚有眼球突出,眼睑水肿,球结膜水肿及眼球运动障碍等。眶尖部树胶肿性骨膜炎除有眶壁骨膜炎的临床表现外,尚有眶尖综合征的症状。
眼眶梅毒亦可继发于邻近部位的树胶肿性浸润。诊断主要根据血清学反应、病史、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用驱梅疗法治疗。
眶放线菌病 眼眶放线菌病少见,多数由口腔和鼻腔等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到眶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逐渐发生眼球突出。由于眶内形成炎性肿块或脓肿,眼球可以移位。一般无明显的炎症表现或疼痛,如有炎症表现时,可能系继发感染。可因肿块的压迫或因病变累及肌肉与神经,而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最后在眼睑皮下出现浸润性结节,有的结节可溃破形成瘘道,也有可能侵犯眶骨。病变经眶上裂或视神经管向颅内蔓延时,则将累及脑膜。视神经可因炎性肿块压迫或直接被侵犯而发生萎缩。本病之诊断应以从排出带硫黄色颗粒的脓液中找到放线菌为依据。抗霉菌药物如二性霉素乙有效,口服碘化钾可能有帮助,必要时可行切开引流。
眶鼻疽病 眼眶鼻疽病非常少见,系皮肤、眼睑或结膜感染的一种并发症。眼球急骤前突,眼睑明显水肿,球结膜水肿,视力往往丧失。治疗结果不佳,曾有报告用磺胺嘧啶及广谱抗生素治疗有效者。
眶霉菌感染 (1) 眼眶曲霉菌病: 一般发生在健康人,常继发于鼻窦感染。眶内病变一般为肉芽肿性及纤维性病变,可使眼球突出。病程缓慢,常常不痛,能产生眶尖综合症的症状。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眶内肿块可增长而突出眶缘,并可溃破形成瘘道,在溢出脓液中,可找到霉菌。治疗较困难,可切除病变组织,同时给予金褐霉素、二性霉素B及制霉菌素,但非特效。
(2) 眼眶须霉菌病: 须霉菌病较少见,但在眼眶霉菌感染中则是常见的一种。感染须霉菌的病人,多数患有糖尿病,而且糖尿病往往不能控制,并伴有酸中毒。眶内感染系由腭部、鼻部或鼻窦感染直接蔓延而来。发病较急,呈眶尖综合征的症状。病变可通过血行或直接蔓延而累及脑部。病人很快进入半昏迷状态,常在一周内死亡。病变的特点是血栓性动脉炎,静脉受累较轻。菌丝侵犯血管,形成血栓,引起水肿及缺血性坏死。
诊断系根据活检找到菌丝,或将病变组织在萨氏琼脂中培养以证实霉菌。治疗应立即用抗霉菌药物,因病变中有广泛的血栓形成可用抗凝血药物。如果情况允许可切除局部病变。对全身疾患(如糖尿病等)须同时给以治疗。
其他如孢子丝菌病、毛霉菌病、隐球菌病、球孢子菌病、鼻孢子菌病、组织胶浆菌病、念珠菌病等亦有累及眼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