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眉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眉户mī hǔ

”也作“迷胡”。关中一种戏曲剧种。也说“眉户戏”。它的前身谓“曲子”,有固定的曲牌,约十几种。据说,原由元明时代的北曲、吸收眉县、户县一带山歌而发展起来的。先以坐唱为主,后来搬上舞台。20世纪50年代以《梁秋燕》为代表作,唱红于关中。有道是: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

眉户

戏曲剧种。又名“曲子戏”,流行于陕西、山西等地。形成无定论,有人说它是“弦索腔”(即元曲杂剧)的遗音。发源于何地,说法不同;一说源于陕西眉、户二县,故名“眉户”;一说在山西境内形成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流向陕西。其唱腔属于曲牌联套体,悦耳动听,长于抒情,演唱一般以[越调]、[背宫]、[五更]、[金钱]、[越尾]形成套式,除开始的[越调]、结尾的[越尾]、[背尾]必不可少,中间的曲牌自由选择。唱词可以为7字或10字整齐的句式,也可以由长短句子组成。唱腔曲调过去有大调72个、小调36个,现发展成300多个。伴秦乐器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打击乐有板鼓等。眉户的传统与现代戏有《闹学馆》、《张连卖布》、《梁秋燕》、《一颗红心》等。

眉户

原名“迷胡”,以其曲调委婉悦耳,有听之让人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始称“眉户”。是流行于陕西(盛行关中地区)、山西、甘肃、宁夏、河南、四川、青海、新疆等地的“曲子戏”剧种。开始为坐班清唱的“地摊子”,清嘉庆、道光 (1796—1850年)年间,发展为高台演出的舞台戏,起初多为小生、小旦、小丑扮演的三小戏,经发展,也可演人物众多、行当齐全的大戏。光绪末年到民国初年为兴盛时期,仅西府风翔县就有220个班社;东府渭北、二华一带也有20多个班社。1941年后,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用眉户排演现代戏,促进了眉户的改革提高。解放后成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华阴县眉户剧团等专业团体,在演出改编传统戏的同时,还编演了许多现代戏,培养新人,进行改革,整理出版眉户音乐专集,促进了眉户戏的发展。眉户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体,唱腔曲牌有120个,号称72大调,36小调。大调如《大金钱》、《黄龙滚》、《满江红》、《太平年》等; 小调如《长城》、《打枣杆》、《五更》、《岗调》、《越调》、《银细丝》等。唱腔优美、活泼,表演接近生活。文场面主要乐器有三弦、板胡、海笛等;武场面与秦腔剧种基本相同,略有变化。眉户现有传统剧目六百多个,主要有《张连卖布》、《刺目劝学》、《闹书馆》、《李彦贵卖水》、《石榴娃烧火》、《蝴蝶杯》、《串龙珠》、《火焰驹》、《劈山救母》、《曲江歌女》等; 新编古代戏有《屠夫状元》(由花鼓戏移植);现代戏有《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梁秋燕》、《迎春花开了》、《粮食》、《刘巧儿》、《鹰山春雷》、《两颗玲》、《归队》、《杏花村》、《酒醉杏花村》等。1949年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应邀出席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受到好评。80年代,《屠夫状元》、《杏花村》相继搬上银幕。

眉户

眉户

戏曲剧种。又称迷胡。传入甘肃的确切年代失考。约在清代中叶已流遍全省。初期无固定称谓,多称为新调、花调,庄浪等地则称为唱故事。新中国建立后始称为眉户。眉户传入甘肃后影响颇深,许多当地曲子戏被眉户所取代; 有的则大量吸收其唱腔。但甘肃却无一个专业眉户戏班,以地摊表演或茶馆清唱为主要活动形式,多由秦腔班社反串演出。抗战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团体,大量创作演出了眉户剧, 尤以马健翎在陇东创作的 《大家欢喜》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大发展。全省大小秦剧团体大都创作演出过眉户剧。其中产生影响的有 《群燕比翼》、《红色医生》、《钢铁钻井队》、《冤家亲》、《万家春》等100多出。表演形式和舞美方面有了重大改进和发展。1958年甘肃省文化局举办了眉户演员训练班,培养了侯应学、张世龄等一批演员。

☚ 秦腔   陇剧 ☛
000029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