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完整的皮肤或粘膜导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简称离子导入疗法,18世纪末即有人提出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许多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可藉直流电将某些药物离子导入机体,并发挥其固有的药理作用。自20世纪初以来,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已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导入的药物种类日益增多,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理疗工作者开展了中草药直流电导入治疗。
理化基础 电解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它的分子离解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离子导入法是根据直流电场内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而将药物离子导入人体。在电极与皮肤之间放置以药液浸湿的滤纸或纱布等,通以直流电时,药物离子在同名电极的推斥下进入机体。阳离子从阳极导入体内,而阴离子从阴极导入体内。
作用特点 分述如下:
导入体内的药物离子分布 在直流电作用下,药物离子进入人体的主要通道是皮肤汗腺导管的开口。药物离子导入体内后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❶在皮肤内形成离子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后,能较久地存留于局部皮肤表层,形成所谓“皮肤离子堆”,以后逐渐进入血流。不同种类的药物离子在皮肤内存留的时间不同,短至数小时,长达数十天。
❷在局部直接与组织产生反应。一部分药物离子导入皮肤后,失去原来的电荷,变成原子或分子,保持原来的药物性能,并在局部与组织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❸进入血流和淋巴流。另一部分离子导入机体后,进入组织间隙,经淋巴流和血流带至全身,对血管感受器和远处器官发生作用。
❹在某些器官内蓄积。有些药物离子能选择性地集中于对该药物有亲和力的脏器。例如碘离子藉直流电导入体内后,大部分存留于甲状腺; 而磷则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和骨胳等处蓄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药物离子一般只能直接导入皮肤浅层。有些药物连续导入多次后,可在皮下组织、肌层,甚至深部器官内测出。在一般情况下,药物离子不能直接导入深层,这是由于体内存在大量导电性好、移动速度快的无机离子,而且在通电的过程中组织内产生了极化电动势(参见直流电疗法),因此阻碍药物离子导入较深层的组织。但是,如果在进行离子导入治疗前,先在局部应用超声、短波、微波等物理因子,则可使药物离子导入的深度增加。
导入体内的药物量 药物离子虽能藉直流电导入体内,但至今尚不能精确地测定导入体内的药物绝对量。据实验研究,利用直流电导入体内的无机药物离子约为衬垫上该药物总量的1~10%,而复杂的有机离子导入量则更少。导入体内的药物量与离子性质、药液浓度、电流强度、通电时间、寄生离子、导入部位、其他物理因子的作用等因素有关。结构比较简单的、化合价低的无机离子较易导入体内,导入量较多; 结构复杂的有机离子导入量较少。药液浓度高时,导电性较好,但药物电离成离子后重新结合成分子的机会亦增多。溶液浓度低时,虽然电离度大,但导电性差。实验证明,一些常用药的浓度在5%以下时,导入量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浓度大于5%时,导入量几乎不再增多。一般说来,电流强度大,通电时间长时,导入的药物量增多,但有一定的限度,即当电流强度增至一定值,通电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时,导入量即不再随之增加。在电极衬垫上存在的与药物离子极性相同的其他离子,称为寄生离子。进行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时,若衬垫上存在寄生离子,则导入体内的药物量将显著减少。治疗部位的汗腺分布较多或电阻较低时,药物导入量就较多; 反之则减少。如果在治疗前于局部应用红外线、超短波或将直流电与中波、短波同时联合应用,可使皮肤通透性发生改变,药物离子导入量增多。先以二甲基亚砜处理皮肤,然后进行药物离子导入治疗,导入体内的药物量亦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增强时,皮肤内离子蓄积量增加。
离子导入疗法的特点 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的方法与口服、注射或其他给药方法不同,作用亦不尽相同,其主要特点如下:
❶本疗法具有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作用。直流电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复杂反应,导入体内的药物离子保持原有的药理特性,二者具有互相加强的作用。直流电和药物作用于内、外感受器,通过反射途径而引起一定的反应。导入的药物还可通过体液途径产生相应的作用。
❷可将药物直接导入治疗部位,并在局部保持较高的浓度。用直流电导入浅部病灶的药物量比肌注法高得多。因此,本疗法特别适用于治疗比较表浅或血流淤滞的病灶。
❸导入体内的药物离子在局部皮肤浅层形成离子堆,所以在体内存留的时间比其他给药方法长,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较久。
❹用直流电导入体内的只是能发挥药理作用的药物离子,而采用注射或口服的方法给药,往往引入体内大量没有治疗意义的溶媒或基质。
❺不破坏皮肤的完整性,不引起疼痛,不刺激胃肠道,因而易于被病人接受。
治疗设备 本法所需用的治疗机、导线、电极板、衬垫、固定电极用品等与直流电疗法相同。此外,还应备有药液及专用的药物衬垫。选用的药物必须能电离成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或胶体质点)。常用药可配制成2~10%的水溶液。剧毒药的浓度及剂量应严格掌握,在衬垫上的药量不宜超过注射给药时的一次用量。浸药的衬垫以绒布或2~4层纱布制成,亦可用滤纸,面积与浸常水的布衬垫相等。为防止沾染寄生离子,每个药物衬垫需有标记,供一种药物专用。
治疗方法 操作技术、电流密度、通电持续时间、治疗频度、疗程等与直流电疗法大体相同。根据治疗要求可选用衬垫法、水浴法、体腔法等。衬垫法最为常用,治疗时将用药液浸湿的药物衬垫直接置于治疗部位的皮肤上,在药垫上再放置以常水浸湿的布衬垫、金属电极板等。放置药垫的电极称为主电极,另一极为辅电极。主电极经导线与治疗机的一个输出端相联接 (其极性必须与拟导入药物离子的极性相同),辅电极与治疗机的另一输出端相接。亦可将与阳极及阴极相联的衬垫都用药液浸湿,同时分别导入不同极性的药物离子。水浴法适用于前臂、小腿、手、足、指、趾等部位。治疗时将药液盛于水槽内,使治疗部位浸入水浴中,主电极置于水槽内壁,辅电极置于水槽的另一端或固定于身体的相应部位。进行体腔治疗时,应选用特制的体腔电极 (一般以硬橡皮、有机玻璃或其它材料制成)。先将体腔电极插入阴道、直肠等体腔内,然后往电极内灌注一定量的药液,辅电极置于身体的适当部位。
治疗眼病时,可用特制的眼杯电极。病人应睁眼,使角膜及球结膜接触眼杯内的药液。若用衬垫法,应先在结膜囊内滴入药液,然后将以药液浸湿的衬垫置于闭合的患眼上睑。
创面治疗应按无菌技术要求进行操作。衬垫须经煮沸或高压灭菌,电极板用碘酒、酒精消毒。先将创面分泌物除去,周围皮肤消毒,然后将以抗生素或其他药液浸湿的无菌纱布或棉片敷于创面上,再放置湿布衬垫及电极板。辅电极可置于创面的另一侧或其他部位。
鉴于用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难于将药物直接导入深层组织,有时可采用体内电泳法。具体方法是: 先将药物经口服、注射、灌注等方法输入体内,然后在体表相应部位放置衬垫和电极板,再通以直流电。一般将两个电极板对置病灶区,靠近病灶的电极板与药物离子极性相反的治疗机输出端相联。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体内的药物离子向病灶区移动,聚集于局部。
进行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前,必须明确药物离子的极性。一般可根据化学结构式判定。例如金属离子带正电荷,应从阳极导入; 卤素离子带负电荷,应从阴极导入。对离子极性不明的药物,可用电泳分析法或经动物试验判定之。氨基酸及某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属两性电解质,在pH值不同的溶媒中可带不同的电荷(如谷氨酸溶于pH>8的溶媒中带负电荷,pH<4时带正电荷),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药物离子极性。供离子导入治疗用的溶媒内应无寄生离子或其他杂质,最常用的溶媒是蒸馏水。但有些物质在中性水溶液中不易电离,例如透明质酸酶溶于蒸馏水后几乎不能用直流电导入体内,必须在蒸馏水中加入盐酸将pH调至5.0,或用醋酸缓冲液作溶媒,才可行直流电导入治疗。有些抗生素溶液(青霉素、四环素等)可因pH值的变动而失效。为避免电极下的电解产物影响酸碱度,需用两个湿布衬垫,并在二者之间加一层以1%甘氨酸(作为缓冲液)浸湿的滤纸或绒布。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时,必须在导入治疗前做皮肤过敏试验。
我国广泛应用中草药作直流电导入治疗,并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实验研究表明,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有生物碱、甙类、氨基酸、有机酸、鞣酸、酚类、醌类、糖类、脂类、挥发油、植物色素等。其中有些成分可电离为阳离子或阴离子; 有些成分为两性电解质; 另有不少成分是不能电离的。这些成分中有些可溶于水,有些难溶或不溶于水。因此,为了确实保证治疗效果,应在进行导入治疗前搞清所用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测定其能否电离,明确配制方法。
主要适应证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的多种疾病。除直流电疗法的适应证外,各种用于离子导入治疗的药物有其固有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现将比较常用的药物离子极性、药液浓度、适应证等列于下表。
利用直流电导入的常用药物和主要适应证
导入药物 | 极性 | 药液名称 | 浓度(%) | 主要作用 | 主要适应证 |
钙 | + | 氯化钙 | 2~5 | 保持神经及肌肉的正常兴奋性,降 低血管壁通透性,消炎,收敛 | 神经炎、神经根炎、局限性血管神 经性水肿、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 血、过敏性结肠炎 |
镁 | + | 硫酸镁 | 2~5 | 解除平滑肌痉挛,使血管舒张,降 低血压,利胆 | 高血压病、冠心病、肝炎、胆囊炎 |
锌 | + | 硫酸锌 | 0.25~2 | 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收敛,杀菌, 促进肉芽生长 | 溃疡病、慢性胃炎、创面、慢性鼻 炎 |
钾 | + | 氯化钾 | 2~5 | 维持神经冲动传导、肌肉收缩及心 脏机能 | 周围神经炎、周期性麻痹、冠心病 |
碘 | - | 碘化钾 | 1~5 | 软化瘢痕,松解粘连,促进慢性炎 症吸收 | 瘢痕增生、术后粘连、神经根炎、 蛛网膜炎、角膜斑翳、脑血管意外后 遗症 |
溴 | - | 溴化钾 | 2~5 | 增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 | 高血压病、神经衰弱、脑外伤后遗 症、溃疡病 |
氯 | - | 氯化钠 | 2~5 | 软化瘢痕,促进慢性炎症吸收 | 瘢痕增生、慢性炎症、退行性骨关 节病 |
磷 | - | 磷酸钠 | 2~5 | 促进神经再生,调节磷代谢 | 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骨折、脑 炎后遗症 |
水杨酸 | - | 水杨酸钠 | 2~10 | 抗风湿,抗炎,抗真菌,止痒,止 汗 | 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足癣、多 汗症 |
咖啡因 | - | 安息香酸钠咖 啡因 | 0.5~1 | 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 | 神经衰弱 |
氨茶碱 | + | 氨茶碱 | 1~2 |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 | 支气管哮喘、冠心病 |
罂粟碱 | + | 盐酸罂粟碱 | 0.1~0.5 | 解除平滑肌痉挛 | 冠心病、脑血管痉挛 |
组胺 | + | 磷酸组胺 | 0.01~0.02 | 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 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扭伤、 阴茎硬结症 |
普鲁卡因 | + | 盐酸普鲁卡因 | 1~5 | 局部麻醉,止痛 | 各种疼痛、溃疡病、高血压病、脑 血管硬化、冠心病 |
利多卡因 | + | 盐酸利多卡因 | 1~2 | 局部麻醉,止痛 | 各种疼痛 |
氯丙嗪 | + | 盐酸氯丙嗪 | 1~2 | 抑制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机能活 动,降低血压 | 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皮肤瘙痒 症 |
毒扁豆碱 | + | 毒扁豆碱 | 0.02~0.1 | 缩瞳,使平滑肌收缩,横纹肌兴奋 | 青光眼、术后尿潴留、重症肌无力 |
新斯的明 | + | 甲基硫酸新斯 的明 | 0.02~0.1 | 缩瞳,增强平滑肌张力和蠕动,兴 奋横纹肌 | 青光眼、尿潴留、肠麻痹、面神经 麻痹 |
加兰他敏 | + | 氢溴酸加兰他 敏 | 0.05~0.2 | 使平滑肌收缩,横纹肌兴奋 | 面神经麻痹、脊神经根炎、脊髓灰 质炎后遗症 |
阿托品 | + | 硫酸阿托品 | 0.02~0.1 | 散瞳,缓解平滑肌痉挛,抑制汗腺、 唾液腺分泌 | 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胃肠道痉 挛、多汗症 |
六甲双胺 | + | 溴化六甲双胺 | 0.5~1 | 阻断交感神经冲动,使小动脉扩张, 降低血压 | 高血压病 |
肾上腺素 | + | 盐酸肾上腺素 | 0.01~0.02 | 使皮肤及腹腔器官血管收缩,骨骼 肌、心肌血管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松 弛,抗过敏 |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
磺胺 | - | 磺胺类药 | 0.5~5 | 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及一些 革兰氏阴性球菌和杆菌 | 皮肤、粘膜以及浅部组织感染 |
(续表)
导入药物 | 极性 | 药液名称 | 浓度(%) | 主要作用 | 主要适应证 |
青霉素 | - | 青霉素钠(钾) 盐 | 1~2万单 位/毫升 |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球菌有抑制 或杀灭作用 | 浅部组织感染 |
链霉素 | + | 硫酸链霉素 | 0.02~0.05 克/毫升 | 对革兰氏阴性菌、结核杆菌有抑制 作用 | 结核性疾患 |
氯霉素 | + | 氯霉素 | 0.5~1 | 抑制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 | 眼、耳及浅部组织感染 |
新霉素 | + | 硫酸新霉素 | 0.5~1 | 对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某些革兰 氏阳性菌有杀灭作用 | 浅部组织感染 |
庆大霉素 | + | 硫酸庆大霉素 | 2000~4000 单位/毫升 | 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 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浅部组织感染 |
对氨水杨酸 | - | 对氨水杨酸钠 | 2~5 |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 结核性疾患 |
异烟肼 | + | 异烟肼 | 1~2 |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及杀灭作用 | 结核性疾患 |
维生素B1 | + | 盐酸硫胺 | 1~2 | 参加体内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及 消化系统的正常机能 | 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溃 疡病 |
烟酸 | - | 烟酸 | 0.5~1 | 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改善细胞营 养状态 | 神经炎、脑血管痉挛、冠心病、血栓 闭塞性脉管炎 |
谷氨酸 | - | 谷氨酸钠 | 2~5 | 参与脑内蛋白质和糖代谢,改善 细胞营养状态 | 神经衰弱 |
氢化考的松 | + | 氢化考的松 | 10~20 毫克/次 | 抗炎,脱敏 | 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态反应性疾患 |
透明质酸酶 | + | 透明质酸酶 | 30~50 单位/毫升 | 破坏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促 使粘多糖分解,软化瘢痕 | 瘢疤增生、血肿、局部硬皮病 |
胰蛋白酶 | - | 胰蛋白酶 | 2~5 毫克/次 | 激活纤维蛋白溶酶,使变性的蛋 白质分解,促进肉芽生长,抗炎 | 感染创面、营养不良性溃疡、血栓性 静脉炎 |
草乌总生物 碱 | + | 草乌总生物碱 | 0.1~0.3 | 消炎,镇痛 | 关节痛、神经痛 |
钩藤总生物 碱 | + | 钩藤总生物碱 | 0.1~0.2 | 镇静,降血压 | 神经衰弱、高血压病 |
萝芙木总生 物碱 | + | 萝芙木总生物 碱 | 0.2~0.4 | 降血压 | 高血压病 |
禁忌证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的禁忌证与直流电疗法相同。此外,还应考虑不同药物的禁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