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都 山都南朝齐志怪小说。祖冲之撰。原载《述异记》。《太平御览》卷八八四、《太平广记》卷三二四皆引载。鲁迅《古小说钩沉》、郑学弢《列异传等五种》皆辑录。李格非等《文言小说》、李继芬等《汉魏六朝小说选译》皆选录。是一则报应故事。描述:南康郡(郡治在今江西省雩都县东北)有神名叫山都,样子像人。他们在深山大树上做窠,两个窠连在一起,中间相通。上住雄山都,下住雌山都。此神富于变化,能够隐身,人们很少能看见他们的原形。赣西北有个余公塘,塘边有棵大梓树,上有山都之窠。有一年,乡民哀道训兄弟二人砍倒这棵梓树,并取山都之窠回家。山都显形,责斥哀氏兄弟故意砍树毁窠的坏行为,并说要烧掉他家的房子。此日夜二更,家内火起,全宅烧尽。作品通过对哀氏兄弟故意砍倒上有山都神住的大梓树而遭焚宅情节的描写,宣扬了恶有恶报、咎由自取的思想,抨击了侵害无辜、损物利己的恶行劣迹。山都,从行文看来,它当是我国古代生活在赣南山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我国动物学家曾把非洲的豚尾狒狒译称山都),样子有些像人。由于当时人们对这种动物缺乏深入了解,因而就产生了神异的传说。作品想象奇特,构设山都神的奇幻形象,把一个劝善惩恶的故事写得生动别致。行文中,山都现形斥责哀氏兄弟“故伐倒之(树)”而必遭报复的情节,虽幻虚诙诡,但幻中见实,虚中有真,给人一种虚幻的真实感。这是大自然在对那些毁损树木,破坏自然物的人进行惩罚的虚幻化展现。《搜神记》卷十二谓:“庐江大山之间,有山都,似人裸身,见人便走。有男女,可长四五尺,能啸相唤,常在幽昧之中,似魑魅鬼物。”《初学记》卷八引《博物志》同此。此当为本篇所本。《太平御览》卷八八四引邓德明《南康记》谓“山都形如昆仑人,见人辄闭眼,张口如笑”等,也有异趣,但远没有本篇所写的故事性强。《庐陵异物志》(《太平寰宇记》卷一○九引)、《幽明录》、《酉阳杂俎》卷十五皆载有类似故事。 ☚ 东望山 梦口穴 ☛ ![]() ![]() 山都传说中的鬼魅。晋干宝《搜神记》 十二:“庐江大山之间,有山都,似人,裸身,见人便走。有男女,可长四五丈。能啸相唤,常在幽昧之中,似魑魅鬼物。”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神怪部 > 怪 > 山都 山都 shāndū 傳說中山中怪物名。其形如人,能變化隱身,爲山𤢖之類。此稱始見於晉。《爾雅·釋獸》“狒狒”晉·郭璞注:“《山海經》曰:其狀,如人面,長脣,黑身有毛,反踵,見人則笑。交廣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長丈許,俗呼之曰山都。”《太平御覽》卷八百八十四引晉·鄧德明《南康記》:“山都形如崑崙人,通身生毛,見人輒閉眼張口如笑。好在深澗中翻石覓蟹噉之。”又引《述異記》:“南康有神,名曰‘山都’,形如人,長二尺餘,黑色,赤目,髮黄被身。於深山樹中作窠,窠形如堅鳥卵,高三尺許,内甚澤,五色鮮明,二枚沓之,中央相連,土人云:上者雄舍,下者雌室。旁悉開口如規,體質虚輕,頗似木筒,中央以鳥毛爲褥。此神能變化隱身,罕覩其狀,蓋木客,山㺑之類也。贛縣西北十五里,有古塘,名余公塘,上有大梓樹,可二十圍,樹老中空,有山都窠。宋元嘉元年,縣治民哀道訓、道虚兄弟二人,伐倒此樹,取窠還家。山都見形,謂二人曰:‘我處荒野,何豫汝事?巨木可用,豈可勝數?樹有我窠,故伐倒之,今當焚汝宇,以報汝之無道。’至二更中,内外屋上一時火起,合宅蕩盡。”清·王士禛《泰和道中寄陳說巖都憲》詩:“木客山都人比舍,功曹主簿鳥多名。”參見本類“山大人”、“山𤢖”。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陸獸部 > 猴科 > 狒狒 > 山都 山都 shāndū 即狒狒。 猴子 猴子猴(~头;猫~;飞~;指~;吼~;金丝~;黑叶~;红面~;长尾~;卷尾~;眼镜~) 猢(猢狲) 狲(狲猴) 猿(清~;大~;褐~;黑~) 山都 王孙 胡孙马骝 马留 马流 马犹 惺惺奴尾君子 ☚ 鹿 鼠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