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盖天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盖天说 022 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起源于早期人类直观地将天看作一个笼罩在地上的盖子,大体形成于周初。《晋书·天文志》记载了两种盖天说,都见于《周髀算经》:(1)周髀家说:“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主张天圆如同张开的伞,地方象棋盘。实际上是较为古老的天圆地方说。(2)周髀说:“天似盖笠,地法复盘,天地各中高外下。”主张天象斗笠,地象复盘,都是中间高四周低的拱形。盖天说认为,日月晨辰随天盖运动,其出没并不是真的出没,而是由于远近所致,不是没入地下。反映了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不可缺的一个阶段,在描述天体视运动方面有合理的历史意义。 ☚ 傣历 宣夜说 ☛ 盖天说又称“周髀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最初认为:“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来改进为:“天似盖笠,地法覆槃(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周髀算经》写作时代已用七衡六间图作了定量描述,构成完整体系。是一种直观、天地毗连的有限地心体系,作为人类对宇宙认识的 一个发展阶段,有过积极作用。 盖天说 盖天说壮族的 一种宇宙学说。认为天是圆的,象把伞子,盖着大地,人和万物均在天地之间生息。神话故事《六甲》说,天小地大,天盖地的时候,盖的老不严。《布洛陀》说:“天的样子像把伞,盖不住大地。”《布伯的故事》说,天像 一个帐蓬,有蓬顶,叫做“天蓬”。《妈勒访天边》说得最为明确:“相传,古时候的人了望苍天,望见天就像 一个锅头一样,圆圆的盖着大地。”壮族先民的伞、天蓬、天锅的宇宙结构观念,和汉族的盖天说同属一种类型。远古的人们凭直观感觉,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上的日月星辰在运行,大地是静止不动的。人们抬头仰望天空,会觉得天空中间最高,周围逐渐低下,圆圆地盖着大地,于是脑子里产生了天如伞盖或锅盖笼罩大地的观念。这种观念虽然不符合实际,但仍从生活经验而来,在当时有其 一定的合理性,它代表了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 ☚ 元素说 宇宙无边说 ☛ 盖天说 盖天说一种古老的宇宙学说,主张天圆(指半圆球)地方、天高地卑。古齐鲁名士首先对它提出疑问。孔子的学生曾参(公元前505至公元前436年)指出其自身矛盾:“诚如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在齐稷下学宫久负盛名的慎到(公元前395至公元前315年)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其热斜倚”,否定天是半球形的说法,认为天是浑圆的。后来出现了浑天说。 ☚ 盖公 梁丘临 ☛ 盖天说我国古代一种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是我国古代三大宇宙论——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之中产生时代最早的一种学说。它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口扣着的大锅,高高地悬在大地的上空,天顶的高度是8万里,向四周垂下来;大地是方形的,每边长81万里,有8根柱子撑着圆形的天,大地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在天穹上随天旋转。屈原在《天问》中写道:“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宋玉在《大言赋》中云:“方地为车,圆天为盖。”屈原、宋玉均为楚人,说明战国时期楚人的宇宙论属于“盖天说”。西汉时,出现了第二次盖天说:“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隤。”(《晋书·天文志》)即认为大地也呈圆拱形了。 盖天说秦汉时期的一种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约形成于西周初年。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故曰“盖天”。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口反盖着的大锅,高高地悬在地的上空,天顶的高度是八万里,向四周垂下来;地是方形的,每边长八十一万里,有八根柱子撑着圆形的天;地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在天穹上随天旋转。但这种“天圆地方”说不能解释半球形的天穹罩住方形的大地,四周的空隙如何处理的疑问。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第二次盖天说,改为“天像盖笠,地法复槃(盘)”,天穹的中央比四周高出六万里,大地的中央比四周也高出六万里,而天地之间则相距八万里。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其东升西没是因近远所致,并非没入地下。西汉扬雄等持此说,与“浑天说”者辩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