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盉 盉青铜制盛器。其用途说法不一:一说用于调和五味或水、酒,一说用于煮水,一说用于温酒。形似鼎, 三足, 有盖、嘴、执把。表面常饰以兽纹或饕餮纹。盛行于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现存较著名的有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铜盉。 ☚ 簠 壶 ☛ 盉读音h·e(ˊ),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户戈切,平,戈韵。 上一条: 鉌 下一条: 纥 ![]() ![]()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酒器 > 盉 盉 hé 古代用於温酒與和酒水之器物。形制爲圓口圓腹,腹部有喙有鋬,三足或四足中空。原爲陶鬶,商代中期改爲銅製。喙遂漸下移,加蓋。周代又出現扁型飾有龍鳥之形的。非重要之禮器。《說文·皿部》:“盉,調味也。“段玉裁注:“古器有名盉者,因其可以盉羹而名之盉也。”王國維《說盉》:“余謂盉者,蓋和水於酒之器,所以節酒之厚薄者也。” 盉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宴飲部 > 雜器 > 盉 盉 hé 洒器,用以調節酒之厚薄。傳世之青銅蚕多與其他酒器同時出土。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陶蚕,質地為黑陶和夾砂灰陶,流在頂部,無蓋,與陶鬶上部形狀接近。河姆渡文化主要器形之一為乖囊式平底盉,有流,無鋬。商、周以來,陶蚕與青銅盉并行,陶蚕漸少。青銅盏多大腹窄口,前有流後有鋬,上有蓋,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戰國時期,有圈足盉。異形蚕則流在頂上而款足,如安陽侯家莊商王陵區出土“左益”等三件盉。此種頂有流之酒器,宋·王黼《博古圖》中已有記載。傳世之盉有上百件,安陽婦好墓、洛陽金村均有出土,流行於商到戰國時期。《說文·皿部》:“盉,調味也。”王國維《觀堂集林·說盉》:“蚕之為用,在受尊中之酒與玄酒而和之,而注之于爵。”郭沫若《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彙釋》:“金文‘盉’从禾者,乃象意兼諧聲。故如‘季良父盉’,字象以手持麥杆以吸酒。” 獸面紋盉 盉*heB142 酒具 酒具酒器 玉海 红螺 觥盂 雷樽 雷罇 壶觞 ☚ 饮具 酒杯 ☛ 盉酒器。陶或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袋足,有盖、长流、鋬或提梁。用以和水于酒,调节浓淡,注入爵、觚等饮用。或以为可温酒。昔以为调味之器,不确。陶盉新石器时代已用。青铜盉商至西周初盛行。 盉hé(古代酒器) a drinking vessel in ancient times 盉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一种楚式铜器。又称鐎盉、鐎壶。有盖,中为钮,多用链条与提梁相接。小口,鼓腹,三兽蹄状足(少数为四足)。前流后耳,上为提梁。春秋时期腹部扁鼓,足矮且直;战国时足高且外撇,形体变高。目前所见最早的形式在春秋中期。主要功用是烧饮用水,或作为温酒之器使用。 △盉hé10画 禾部 〈书〉 一种铜制酒器,用来调节酒的浓淡。 盉 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