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齋供之盆。梵語音譯。原義爲倒懸。舊傳目連爲救亡母所受地獄倒懸之苦,於農曆七月十五日以百味果供養三寳。後演爲節日。佛寺於是日舉行法會,民間造設齋供之盆,以迫薦先人。盆以金飾,或嵌珠玉,製作精巧。唐以後,多以竹紥成,上置燈盞。明清以後,宫中、民間俱有之。南朝梁·宗懔《荆楚歲時記》:“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三:“盂蘭盆正言烏藍婆挐,此譯云倒懸。案西國法,至於衆僧自恣之日,盛設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懸之苦……舊云盂蘭盆是貯食之器,此言訛也。”《舊唐書·王縉傳》:“代宗七月望日,於内道場造盂蘭盆,飾以金翠,所費百萬。”宋·陳元親《歲時廣記·進蘭盆》:“唐六典,中尚署七月十五日進盂蘭盆。”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中元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