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口;冰口pin55k‘ou53bin55kou53皮肤或物体等因寒冷或干燥而产生的裂口。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卷六《土语》: “足根裂曰皴口。土音讹皴为冰。” 民国三十三年《长寿县志》卷四《人事部·方言》: “足跟裂曰皴口。皴读若冰。”又或记音作“迸”。清Adam Grainger《西蜀方言》: “脚上冻起迸口。”又“田开了迸缝。” “迸”音“PIN1”。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卷五《礼俗·方言》: “手足冻裂曰皴,曰开冰口。” 民国三十七年稿本《兴义县志》第十一章《社会》第一节《语言·汉语方言》:“皮裂曰开冰口。”今蜀方言仍谓坼裂为“龟,音兵”,或“读龟如冰”,裂口谓“bin55口”,亦曰 “bin55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