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求仁录辑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求仁录辑要

 哲学著作。原十卷。明清间潘平格撰。初刻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潘平格,字用微。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浙江慈溪人。先治程朱,后改王、罗(洪先),再事老庄、禅学。清之后,笃志孔孟。长年于绍兴讲学,后去昆山,又回浙江在黄宗羲所创证人书院执教。著有《求仁录》十卷及《著道录》、《四书发明》等书,均佚。现只存《求仁录辑要》,为后人所辑。
 该书主要汇集潘氏生前所撰的一些论文,前有郑性序,后有有关生平事迹附录。
 《辨清学脉》篇以为自孔子没后,圣人的学说便淹灭了。后代的学者都各自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孔孟,以致违悖了孔孟的原意,而使圣道“贸乱而无所适从”。在《读书》篇中特别指出这种篡改是受了佛老之说的影响。因而有感于此,撰者以恢复孔孟圣学为己任,并提出了自己的“求仁”说。《辨清学脉》而后着重阐释这一主张,以为“孔孟之学以求仁为宗。仁,人性也;求仁,所以复性也。”又说:“仁,即放心,……仁也者,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而充周于未发,条理于发见,吾人日用平常之事也。”进一步,他又将这种仁看作是日常的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孝悌之心等,从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浑然天地万物一体”。以此为立论,来看“今日世界”,撰者以为恰恰是失去了仁,以至“乱离之惨,杀戮之痛,不知多少无辜死于兵刃,死于蹂践,死于水火,死于饥寒,死于恐怖。……”(《笃志力行》)
 关于“求仁”的径途,撰者提出了新的“致知格物”的内容。《辨清学脉》中说:“格者,通也。”“物者,身、家、国、天下也。”“格物,即格通身、家、国、天下也。”即四者浑然一体,使其成为一和谐整体。在《致知格物》篇中说: “知,吾性之良知也。孟子所谓不虑而知者是也。”“致知,即是扩充四端,四端非悬空无事而扩充之也。”可见,致知便是扩充仁、义、礼、智四端,将其施之于实物,以此而从主体出发调整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将自身与世界浑然一体。撰者还特地提出了“恕”加以讨论,以为不恕,即有人我之私,是不能实现格物致知的主要障碍,因此便需要“强恕反求”,即通过加强自我的修养而克服私心,去消“人我之分”。修身便也成了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由此,以为程朱理学因方法支离繁琐,不理清学脉,从而造成格物理解上的不当,陆王心学由于格物是着眼于己身而非“明明德于天下”,因而流于佛学,虚而不实。
 撰者为更好实行其求仁,于《笃志力行》篇中提出立穷神极圣、参天赞地大志的主张,即所谓“宇宙内事,皆我分内事。家、国、天下具系属在吾身。”而这,也是克服自私心、习见的过程,既非计较自身得失、名誉、名位,也非闭户穷巷、独善其身。进而,在《读书》篇中以为,立志当在读《四书》上下功夫,而反对读佛道二氏及宋儒之书。另一方面,又主张“力行”,《笃志力行》篇谈到“说笃志处即是说力行,说力行仍是说笃志。盖未有笃志而不力行者,亦未有力行而非笃志者,何可分也。”关于笃行,则正是反对儒说的清淡、空疏、苦思冥想,以及仅在书册、言语上做学问。而只要“笃志力行”办到了,那么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该书初由毛文强、郑性刻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后有清咸丰四年(1865年)刻本。
求仁录辑要

求仁录辑要

明末清初批评宋明理学的著作。明清之际潘平格著。潘平格(1610—1677),字用微。浙江慈溪人。一生讲学教书,曾在宁波甬上证人书院执教。讲学范围主要在绍兴、宁波、金华一带。其学术思想,是由程朱而老庄而禅学,后返回孔孟。三十八岁前,“嘐嘐进取”誓以成圣贤为目的;三十八岁后,则以“求仁”为主旨。著作有《求仁录》十卷、《著道录》十卷、《四书发明》六卷、《孝经发明》二卷、《辨二氏之学》二卷、《契圣录》五卷,但均未传世。
《求仁录辑要》认为孔孟圣学的宗旨是“仁”,而《大学》是求仁全书。但孟子之后,孔孟的宗旨和《大学》遭到曲解。“自孟子后,圣学久绝。诸贤各以意为学,各以意发明《大学》,而《大学》之道贸乱而无所适从”(卷一)。以恢复孔孟圣学为己任,提出“求仁”说。这主要有“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说、“致知格物”说和“笃志立行”说。
认为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即是仁,仁便是浑然天地万物一体。“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者,仁也。吾性一仁而已”(卷五),“仁,人心也,良知即仁也”(卷六)。可见其“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天地、人、万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浑然为一的整体。人们应去认识和理解这一点,从而和天地万物相和谐。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浑然一体,则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卷五)。“仁民”是“爱物”的基础,人类本身不友爱,也就谈不上对物的友爱。“夫今人不能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者,止是彼我两人不浑然一体也。彼我两人浑然一体,则天地万物无不浑然一体矣。”(卷一)彼我之间的友爱和同情心,是浑然天地万物一体的基础和关键。这并不是抽象的、可望不可及的,而是具体的,以日常伦理关系为起点的。“今之不能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者,正是其父子兄弟不能浑然一体也。若父子兄弟已浑然一体,有不浑然天地万物一体乎?”(卷六)在父子兄弟间通过真爱、真敬而达到浑然一体,就能实现和其他人的浑然一体。因而强调“在家为孝子悌弟,在国为忠臣”之义(卷六)。批评了宋明理学脱离实际,空谈性命,丢掉了“求仁”的宗旨。
以“致知格物”为“求仁”的方法和途径。认为后者诸贤(主要指宋明理学家)之所以背离孔孟圣学,皆因为不懂得“格物”。“物者,身、家、国、天下也。身、家、国、天下浑然一物。故言物有本末,而不言有彼此。”(卷一)物的含义,不是可分彼物此物之物,而是浑然一物之物。因此,“格物,即格通身、家、国、天下也”(同上)。格物就是沟通身、家、国、天下的关系,“物格”则是努力实现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太平,“格物是打通一贯,物格是实到一贯”(同上)。认为致知就是把仁义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扩充而施之于实物,“致知即是扩充四端。四端非悬空无事而扩充之。故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此致知在格物之旨也。”(卷三)强调致知一定要落在实处,“在格物者,指致知所在实地,非为致知推明格物之当先”(同上)。因此提出“致知格物”而与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有别。批评程朱的格物是支离繁琐,抓不住要害,结果是“知识增而不虑之良知不出头,事理审而仁恕之学脉不归宗”(同上)。批评陆王的格物,流于“佛氏之空慧”(同上)。
认为要真正做到求仁复性,还需要“笃志立行”,即树立成圣的崇高志向和做出艰苦的努力。要树立这样的志向,必须排除“或时为富贵热中,或时为勋名热中,或时为诗文博学热中,或时为才智伎俩热中”等诱惑,而以“天下生民为念”(卷十)。指出科学制度引诱人们走富贵之路,而不立志修德以成圣,“朝廷立有求富贵之路……则人无不竭其心思,尽其才力以图富贵,安得有修德行道力学尽性之士”(卷五)。认为只要立志努力,人人可以成为圣人,“若人人立志,人人‘天纵’,何独夫子”(卷七)。强调立志与力行的统一,“说笃志处即是说力行,说力行仍是说笃志。盖未有笃志而不力行者,亦未有力行而非笃志者,何可分也”(卷十)。反对坐而论道,要求事事尽心力行,“笃志,立行之士,虽一草一木之事到前,无不尽心料理。无分大事小事,无分人事我事,凡我之所当为,俱我当自尽”(卷二)。这表现了与当时的实学思潮的联系。初由毛文强、郑性刻于清康熙丁酉(1717)年,后有咸丰四年(1865)刻本。

☚ 大学辨   明夷待访录 ☛
000001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