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温度测定法
皮温测定是用来判定肢体血液循环的一种方法。皮温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血液循环供给局部皮肤的热量和皮肤散发的热量,但皮温常常受到机体内在条件(如新陈代谢、出汗量、精神状态、睡眠、饮食和吸烟等) 和外在环境(如气温、湿度和气流等)的影响,因此应该要求病人睡眠良好,晨起时不活动,检查前12小时不进饮食,在恒温环境里(室温20°~25℃,湿度40%)将肢体暴露半小时,在这样条件下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皮温。但在一般情况下,无需这样严格要求。
皮温测定方法有多种,最简单的方法是触觉法,即检查者用手指触感病人肢端的皮温,并与邻近和对侧相应部位对比。此法简单,有一定诊断价值。汞柱温度法的灵敏度很差,现已很少应用。热电偶温度计法的操作复杂,常需换算才能得出皮温读数,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半导体点温计法,它的优点是简便,灵敏和准确。点温棒轻触皮肤5~10秒钟,即可读出皮温数字,最近有用温度照像法,就是利用红外线的能量间接反映出皮温的高低,此法复杂,尚未推广。
正常人的皮温常有个体差异,不同的血管神经类型之间,肢端的皮温可差10℃左右,(见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手指皮温30~32℃,足趾皮温25~28℃,如部位对称,一侧皮温低1~2℃以上,始有诊断价值。如两侧皮温均低于正常,就应该结合皮肤颜色和其它检查结果来综合判定。如果皮色正常而又怀疑有缺血性病变时,可嘱病人步行一段距离,测定步行前后趾间温度,正常时皮温升高1.8℃,且无缺血症状。如果皮温降低,患肢又有疼痛和不适,说明患肢有缺血性病变。将健侧一个肢体浸在42~45℃热水中,患侧皮温明显升高,说明肢体缺血由动脉痉挛所致,否则说明血管有器质性病变,在腰麻或腰交感神经阻滞后,皮温升高2~3℃,亦说明肢体缺血由动脉痉挛所引起,作为预测腰交感神经切除术效果的常用方法。如果皮温未明显升高或有所降低,则说明动脉有阻塞性改变和交感神经切除的效果不佳。
不同血管神经类型皮温的差别(℃)
类型 | 上 肢 | 下 肢 |
指 | 腕 | 前臂中1/3 | 趾 | 踝 | 小腿下1/3 |
舒张型 收缩型 中间型 | 36.0 22.0 31.0 | 32.2 30.0 31.0 | 32.0 33.0 31.0 | 34.0 21.0 28.0 | 31.5 23.5 28.0 | 29.0 26.0 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