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皮肤血管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扩张,形成纤细红色条纹,或网状、放射状红色(或青色)细条,或有新生血管,指压褪色,称为血管扩张。
发生原理 还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❶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遗传性)皮肤粘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或末梢血管壁肌层纤维化、弹性减退引起。
❷血循环障碍: 中毒、感染、免疫反应或血管本身病变,致血管内膜或中膜发炎、引起管腔变窄或阻塞,或血管周围发炎致纤维性变、血管变窄、妨碍血液流通,狭窄段上方可致毛细血管扩张。
❸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肾上腺皮质或卵巢疾病,慢性肝脏病等均可导致皮肤血管扩张。
❹神经精神因素: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可使皮肤血管的舒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壁失去张力,而致血管扩张。
❺物理化学因素: 皮肤长期接受高热、或辐射热的照射,致皮肤血管长期充血,久之可引起扩张。又经常吃刺激性食物或致血管扩张药物,久之也可引起。
病因 分类如下:
❶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Bloom综合征,皮肤白内障 (Ro-thmund)综合征,毛细血管扩张运动失调症,鲜红痣,永久性斑状发疹毛细血管扩张,结节性硬化等。
❷细菌感染或变态反应: 毛细血管扩张环形红斑,血管萎缩性异色症,酒渣鼻样结核疹等。
❸内分泌失调:酒渣鼻,网状皮肤异色症,蜘蛛痣,Cushing综合征等。
❹自身免疫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硬皮病,异色皮肌炎等。
❺物理因素: Riehl黑变病,多形性日光疹,高温损害,职业性毛细血管扩张,肢端红痛症,X线、镭或其他放射性皮炎等。
❻其他: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网状紫斑,面部毛囊虫病,昆虫叮咬,焦油性黑变病,着色性干皮病,静脉曲张性湿疹,新生肉芽等。
>诊断步骤 须注意下列各项:
问诊 了解皮肤血管扩张发生的时间及其背景,以助于区别其为先天性(遗传性)或继发性。如为继发性,又须进一步确定其由全身疾病所致或皮肤病所致。在问诊时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年龄、性别: 皮肤白内障综合征、Bloom综合征、毛细血管扩张运动失调,鲜红痣,皮脂腺瘤,静脉曲张等疾病好发于小儿与青年人。永久性斑状发疹毛细血管扩张则见于成年人。酒渣鼻以中年男性较多。蜘蛛痣常见于肝硬变,也可见于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年青妇女。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皮肌炎多见于男性,且后者可能并发其他系统的癌肿。
(2)起病急缓与经过: 由于感染、中毒、高温等所致皮肤血管扩张起病较急,如毛细血管扩张环形红斑、多形性日光疹。而Riehl黑变病、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酒渣鼻样结核疹、职业性毛细血管扩张、热激红斑等起病较慢,经过也较缓慢。
体格检查 局部检查要注意皮肤(及粘膜)血管扩张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网状、放射状、条纹状、乱丝状等),有无伴发出血、瘙痒,指压有无退色等。多形性日光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职业性毛细血管扩张症、Rio-hl黑变病等血管扩张发生于暴露部位。而毛细血管痣、着色性干皮病、Bloom综合征、永久性斑状发疹毛细血管扩张则发生部位不固定。蜘蛛痣主要见于胸背部、上肢。面部毛囊虫病多见于鼻尖、面颊。毛细血管扩张环形红斑则多见于双下肢、上肢。放射性皮炎合并的毛细血管扩张主要见于放射部位。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毛细血管扩张运动失调症则多见于舌、面、颊粘膜、结膜等处。
实验室检查与特殊检查 有指征时作血清抗核抗体与去氧核糖核酸滴度测定有助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皮肌炎的诊断。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有助于毛细血管扩张环形红斑的诊断。肝功能试验异常提示蜘蛛痣与肝病有关。结核菌素皮内试验对诊断酒渣鼻样结核疹可有帮助。紫外线红斑量测定有助于多形性日光疹的诊断。检出毛囊虫可明确诊为面部、毛囊虫病。心电图改变常有助于毛细血管扩张环形红斑的病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