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皮下出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皮肤

皮肤

皮(~毛;~表;脸~) 肤 肌
皮肤的表里:肤革
人体的皮肤:革(肌~充盈)
皮肉的薄膜:
皮肤的深层:真皮
皮肤以内:皮下(~出血)
皮肤破裂:绽(肉绽)
皮肤干燥裂开:燥裂
皮肤受冻裂开:皴(皴裂;皴皵;手~)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龟(龟裂;~手)皲(皲裂;皲坼;手~)
手足皮肤因摩擦而生的硬皮:茧(老茧;脚~) 趼(趼子;老趼) 胝(胼胝;肐胝儿) 跰胝 膙子(手起~)
由于久行,足上磨出厚厚的硬皮:累茧累趼
皮肤上长有颜色的新生物:痣(蓝~)
黑色的痣:黡(黶子;黶记;黑黶) 黬黑子 黑痣
凸起的痣:痦子
皮肤上有颜色的印子:斑(雀~;黄褐~)
出生就有的深色斑痕:记(胎记)
老年人皮肤上长的黑斑:寿斑
疮口或伤口留下的痕迹:疤(伤疤;大~)瘢(瘢痕)
疮伤愈合留下的痕迹:疮疤
皮肤上生成或突起的硬块:子(青春~;热肺~) 疙瘩
伤口或疮口的块状物:痂(~皮) 疮壳
皮肤上起的小疙瘩:癗 疱(脓~)
受冷或惊恐而起的疙瘩:银粟 鸡皮疙瘩
皮肤上的一种突头状物:疣 瘊(~子)
皮肤丰满:丰颀
脸颊或肌肤丰满:丰盈
全身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体无完肤 体无完皮

另见:肌肉 肌理 纹路

☚ 皮肤   肌肤 ☛

皮下出血

钝器作用于身体表面,因皮肤受到挫压而造成的皮下组织血管破裂出血。皮下出血最初呈丘状隆起,而后向四周扩散浸润,形成片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皮下出血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局部组织致密程度和血管分布状况。头皮和背部皮肤组织致密,其出血范围比较局限,大体与致伤物作用相一致;眼睑组织比较疏松,血液易向周围扩散淤积,形成大范围淤血。老年人或幼儿血管比较脆弱,易形成皮下出血。钝器打击在软组织丰满而平坦的部位,可以形成中间皮肤组织苍白而周围出血的中空性皮下出血,称“竹打中空”。一般认为,皮肤受打击后,血管内血液被挤向周围,使周围血管的内压突然升高,血管破裂出血。但不能排除被打击组织周围产生剧烈的撕扯、剪切,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新鲜的皮下出血多呈青紫色。随后血红蛋白被分解,伤后1~3日出血成为紫褐色;接着血红蛋白变为胆红素及含铁血黄素,胆红素又被氧化成胆绿素;伤后约6~12日局部皮肤呈棕色;以后胆绿素又被吸收,留下含铁血黄素;约经8~15日变为黄色,2~3周后颜色消退。颜色变化一般由出血区的周围向中央发展,但其变化速度和颜色的改变,因不同个体、不同部位、出血量多少和皮肤颜色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有时同一部位的皮下出血,可以同时有几种颜色相间存在。皮下出血还可由于血液病或氲压吸引等原因造成.故应注意有否出血性病史和治疗史,以便与外伤相区别。根据皮下出血性状,可以推断凶器作用面的形态、着力点及作用力大小。皮下出血从发生到消退的一系列变化,是确定受伤时间的很好指征。

皮下出血

皮下组织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不同程度地聚积在皮下组织内的损伤。极为常见。因出血量及部位不同而有各种名称。在皮下、皮内组织中形成了薄而广泛的血液蓄积,称为血斑; 大量的血液蓄积在皮下,使局部肿胀突出的叫皮下血肿;小点状明显而细小的血液蓄积,习惯上叫瘀点,也叫出血点。可以单独存在,但更多见的是与表皮剥脱、创等其他损伤伴发。在皮下组织较致密的部位(如背部),皮下出血的形态常常可以反映出致伤物作用面的全部或部分形状,例如棍棒打击可形成长条形的皮下出血; 斧背平面打击可形成类方形的皮下出血等。但在皮下组织较疏松的部位(如眼睑、会阴、阴囊等),一旦形成皮下出血,血液可迅速扩散,而使皮下出血的形态下致伤物作用面的形状截然不同。法医学检验的意义在于: 根据其部位发现机械性损伤; 根据其特征认定生前伤; 根据其颜色变化推测损伤形成的时间;根据其分布、数量和形状,判断形成原因; 根据其形状特点推断致伤物。但亦要注意与疾病、中毒出现的皮肤出血斑相鉴别。

皮下出血subcutaneous hemorrhage

系指真皮层以下出血而言。可由挫伤等原因使皮下血管损伤而血液积于皮下而致。常伴有皮肤表层损伤及软组织损伤。出血区域可小为点状、大为片状;血量少呈淤斑片状、多可为血肿;可单纯出血,亦可伴有复合损伤。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皮下出血

subcutaneous hemorrhag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