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地区壮族教育概述
百色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长期居住有壮、汉、苗、瑶、彝、仡佬、回等7个主要民族,壮族占总人口的79.5%。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条件的限制,百色地区的教育事业起步很晚。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是从元代开始的,但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有较大的向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一些改善,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地有所发展。如泗城府(今凌云县)、西隆州(今隆林县)、西林县等地,此时已创办了学校并设立书院。如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在泗城部府设立儒学教授,雍正元年(1723年)设太平土州州学,十一年(1733年),设镇安府学,乾隆三年(1738年),泗城府设立了“儒学署”,乾隆二十年(1755年)田州土州(今田阳县)在署东原田州义学的基础上改建成化成书院。从乾隆八年(1743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161年间,初查百色地区共有书院共12所。
1905年废科举后,一些书院陆续改为学堂,中小学校相继产生。如《恩隆县志》记载,1905年经正书院改为恩隆县两等小学堂;1906年在县内办了祥周、平马、四平、林逢、作登五所小学。在百色,1906年办了“泗色中学堂”等。30年代,广西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百色地区许多村街办起了国民基础学校。但总的来讲,发展的速度也是很慢的,据1950年统计,全地区有人口165万人,仅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教师24人,在校学生179人;有普通中学9所,教职工275人,在校学生2555人;有小学1080所,正式教师850人,在校学生35911人。按当年的人口计算,每万人口中有在校高中生1.95人,初中生13.5人,小学生217.3人。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壮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并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地区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全日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由高、中、初组成的多种类型的教育体系,整个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据1990年统计,全地区有高校3所,教师780人,在校生2121人;有普通中专9所,教师744人,在校生3856人;有普通中学230所,专任教师17417人,在校生96866人(其中高中生12069人);有小学8962所,教职工21917人,在校生509010人(在校学生中壮族占82.1%),普通中学和小学校数分别为1950年的22.5倍和8.2倍,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950年的36.8倍和14.1倍,教师数分别为1950年的26.97倍和25.78倍,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应届毕业班学生毕业率和12~15周岁儿童小学普及率已分别达到96.7%、97%、93.55%和93.8%。全地区经过验收,普及初小教育的乡(镇)已达136个,占全地区乡(镇)总数的75%。幼儿入园入班人数已占3~6周岁幼儿的21%。农村扫盲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盲率已从建国初80%以上下降到1990年的18.26%。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不断提高,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全地区每10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51人上升到54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4921人上升到597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0821人上升到1543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3243人上升到520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