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海金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海金沙
海金沙  hǎijīnshā

亦稱“竹園荽”。海金沙科,多年生蕨類植物。莖細線形,繞於他物上。羽狀復葉,葉内生子囊,熟則黄褐色。宜入藥。產我國黔、湘等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海金沙》:“〔釋名〕竹園荽。時珍曰: 其色黄如細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俗名竹園荽,象葉形也。”《三才圖會·草木》:“海金沙生黔中山谷,湖南亦有,初生作小株,高一二尺。”

海金砂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海金沙
海金沙  hǎijīnshā

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之成熟乾燥孢子。因色黄如細沙,故稱。粉末狀,棕黄色,質輕,有光滑感,撒在水中則浮於水面,煮則下沉,火燒之則爆鳴並閃光,無灰渣。主治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咽喉腫痛,皮膚濕疹。宋·蘇頌《本草圖經·草部·海金沙》:“醫臍下滿悶方:海金沙一兩,臘面茶半兩,二味搗碾令細,每服二錢,煎生薑、甘草湯調服下。”明·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第九帙·海金沙》:“主通利小腸。”清·張璐《本經逢原·草部·海金沙》:“小腸、膀胱血分藥也。”

海金沙spora lygodii

渗湿利水药。出《嘉祐本草》。见《痊骥通玄论》。又名海金砂、左转藤灰。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 SW.的干燥成熟孢子(图)。过筛除去杂质。生用。主产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甘、咸,寒。入膀胱、小肠经。功能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主治:❶牛小便淋浊,与金钱草、泽泻、甘草配伍。
❷胞转,与车前草、生苍术、瞿麦、萹蓄、茵陈、木通配伍。
❸石淋、砂淋、热淋,常与滑石、石韦、甘草、麦冬、赤芍药等配伍,如海金沙散(《证治准绳》)。
❹牛胎衣不下,与穿山甲、大戟、滑石配伍。牛、马15~45克;猪、羊6~12克。煎汤灌服。肾阴虚无湿热者慎用。本品含脂肪油、海金沙素(lygodin),叶含黄酮类、酚类、氨基酸及糖类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有利尿作用。

海金沙

海金沙

药名。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又名左转藤灰。为海金沙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Sweet的孢子。主产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陕西等地。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小便淋沥涩痛,尿血,肾炎水肿。煎服: 9~15g。本品含脂肪油及海金沙素(Lygodin)。还含止杈酸、赤霉素A73的甲酯等。本品可使犬输尿管上段腔内压力增高,蠕动频率增加。

海金沙Japanese climbing fern

Lygodium japo-nicum (Thunb.)Sw.,真蕨纲,海金沙科,海金沙属。常见的一种攀援蕨类植物。生于林缘、疏林或灌丛中。广泛分布于中国暖温带至热带,北自陕西南部,南至云南、海南及台湾;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澳大利亚也有分布。根状茎横生,表面有细毛。叶三回羽状复叶,叶轴细长坚韧,每隔10 cm左右有一短距,距顶端生有一休眠芽。休眠芽两侧各有羽片1枚。不育羽片尖三角形,二回羽状,末回小羽片掌状或三裂,边缘有小钝齿;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孢子囊穗生于末回小羽片边缘。孢子囊梨形,横生于囊柄上,纵裂,孢子为球状四面体. 植株可栽培供观赏。茎叶和孢子可药用,能清热、解毒、利尿,治肾炎、水肿和痢疾。

海金沙

1.根 2. 根状茎 3. 叶的一部分,示不育小羽片 4. 叶的一部分,示能育小羽片

海金沙hǎi jīn shā

《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海金沙(17)。药名。
【基原】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的成熟孢子。
【别名】左转藤灰(《四川中药志》),海金砂(《江西草药》)。
【性味】甘淡,寒。
❶《品汇精要》:“味淡,性平,无毒。”
❷《本草纲目》:“甘,寒,无毒。”
【归经】入小肠、膀胱经。
❶《本草纲目》:“小肠,膀胱血分。”
❷《本草汇言》:“入足少阴,手、足太阳经。”
❸《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白带,肝炎,肾炎水肿,咽喉肿痛,痄腮,肠炎,痢疾,皮肤湿疹,带状疱疹。
❶《嘉祐本草》:“主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消、蓬砂共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
❷《本草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❸《本草正义》:“利水通淋。治男子淫浊,女子带下。”
❹《中国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❺《广西中药志》:“用于水肿及热病吐血。”
❻《湖南药物志》:“补脾健胃。治小儿食积。”
❼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赤,肠炎,痢疾。”
❽《江西草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治肝炎,肾性水肿,皮肤湿疹,水痘,尿血,痄腮,风火牙痛,喉蛾,白喉,带状疱疹,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或研末服。
【成分】含脂肪油。并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Lygodin)。尚含甾体成分。
【药理】
❶利尿排石:海金沙液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引起输尿管上段管腔内压力增高,使输尿管蠕动频率增强,有利于排尿及排出结石。
❷抗菌:海金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虫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❸利胆:对香豆酸有利胆作用,并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并与去氢胆酸利胆作用基本相同。

海金沙hǎijīnshā

中药名。出《嘉祐补注本草》。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 ) Sw. 的孢子。主产于广东、浙江。甘、咸, 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 通淋排石。治尿路感染、结石,小便淋漓涩痛, 尿血, 肾炎水肿。煎服:6 ~15克, 包煎。本品含脂肪油及海金沙素。

海金沙

海金沙

海金沙,又名左转藤灰。始载于《嘉祐本草》。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eet的孢子。秋季当孢子成熟时采收,割取植株,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筛净,除去藤叶。
孢子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淡棕色,颗粒状,质轻,捻之有光滑感,撒在水中则飘浮水面,加热始逐渐下沉。着火燃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略呈圆锥状体,直径35~60μm,周壁具有瘤状纹理。气微,味淡。主产于广东、浙江省; 此外,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陕西等省区亦产。
本品味甘、淡,性寒。归膀胱、小肠经。功能利水,通淋,排石。主治热淋、血淋、石淋。临床常与其它利尿通淋药如石韦、萹蓄、瞿麦、滑石、木通等协同使用。并可根据淋病的不同性质,配用有关药物。如热淋,为膀胱湿热内盛,可与清热泻火之黄柏、栀子同用;血淋,为湿热扰动血络,可与清热凉血之生地、小蓟、蒲黄等同用; 倘挟有瘀滞者,则可配活血祛瘀之琥珀。本品尤为治石淋、沙淋之要药,常配冬葵子、王不留行、金钱草等通淋利窍,活血排石之品。此外,本品配用于逐水药中,又能用于湿盛肿满,壅滞不通者,如《医学发明》治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之海金沙散,即本品配牵牛子、甘遂以逐水利尿而消肿胀。煎服,6~15g,布包入煎。本品性寒而利,脾、肾气虚,下元不足所致的小便淋沥、频数,忌用。
实验研究: 海金沙孢子含脂肪油,内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还含海金沙素、止杈酸。

☚ 石韦   海金沙草 ☛

海金沙

海金沙

蒙古名阿拉坦额勒素、斯日吉杰玛。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SW.) 的干燥成熟孢子。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本品味甘,咸;性寒。功能为利尿消肿,破石痞。用于
❶肾有伏热,肾部刺痛,尿血,颜面浮肿,全身水肿,腰、腹、尿道酸痛,尿急,尿频,膀胱热等,可配制八味海金沙散或十三味海金沙散用。
❷尿闭,水肿; 可配制四味蒺藜汤用。亦可配制九味水肿方用。
❸尿浊,小便不利: 可与石榴,砂,下三子,肉桂,豆蔻,蜗牛等配伍,制成九味德米克散用。
❹膀胱石痞: 配制七味螃蟹散用。
❺肾型布鲁氏菌病,配制十八味诃子丸用。

☚ 野豌豆   蜗牛壳 ☛
000223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