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金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海金沙 海金沙 hǎijīnshā 亦稱“竹園荽”。海金沙科,多年生蕨類植物。莖細線形,繞於他物上。羽狀復葉,葉内生子囊,熟則黄褐色。宜入藥。產我國黔、湘等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海金沙》:“〔釋名〕竹園荽。時珍曰: 其色黄如細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俗名竹園荽,象葉形也。”《三才圖會·草木》:“海金沙生黔中山谷,湖南亦有,初生作小株,高一二尺。” 海金砂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海金沙 海金沙 hǎijīnshā 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之成熟乾燥孢子。因色黄如細沙,故稱。粉末狀,棕黄色,質輕,有光滑感,撒在水中則浮於水面,煮則下沉,火燒之則爆鳴並閃光,無灰渣。主治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咽喉腫痛,皮膚濕疹。宋·蘇頌《本草圖經·草部·海金沙》:“醫臍下滿悶方:海金沙一兩,臘面茶半兩,二味搗碾令細,每服二錢,煎生薑、甘草湯調服下。”明·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第九帙·海金沙》:“主通利小腸。”清·張璐《本經逢原·草部·海金沙》:“小腸、膀胱血分藥也。” 海金沙spora lygodii渗湿利水药。出《嘉祐本草》。见《痊骥通玄论》。又名海金砂、左转藤灰。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 SW.的干燥成熟孢子(图)。过筛除去杂质。生用。主产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甘、咸,寒。入膀胱、小肠经。功能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主治:❶牛小便淋浊,与金钱草、泽泻、甘草配伍。 海金沙 海金沙药名。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又名左转藤灰。为海金沙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Sweet的孢子。主产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陕西等地。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小便淋沥涩痛,尿血,肾炎水肿。煎服: 9~15g。本品含脂肪油及海金沙素(Lygodin)。还含止杈酸、赤霉素A73的甲酯等。本品可使犬输尿管上段腔内压力增高,蠕动频率增加。 海金沙Japanese climbing fernLygodium japo-nicum (Thunb.)Sw.,真蕨纲,海金沙科,海金沙属。常见的一种攀援蕨类植物。生于林缘、疏林或灌丛中。广泛分布于中国暖温带至热带,北自陕西南部,南至云南、海南及台湾;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澳大利亚也有分布。根状茎横生,表面有细毛。叶三回羽状复叶,叶轴细长坚韧,每隔10 cm左右有一短距,距顶端生有一休眠芽。休眠芽两侧各有羽片1枚。不育羽片尖三角形,二回羽状,末回小羽片掌状或三裂,边缘有小钝齿;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孢子囊穗生于末回小羽片边缘。孢子囊梨形,横生于囊柄上,纵裂,孢子为球状四面体. 植株可栽培供观赏。茎叶和孢子可药用,能清热、解毒、利尿,治肾炎、水肿和痢疾。 海金沙 1.根 2. 根状茎 3. 叶的一部分,示不育小羽片 4. 叶的一部分,示能育小羽片 海金沙hǎi jīn shā《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海金沙(17)。药名。 海金沙hǎijīnshā中药名。出《嘉祐补注本草》。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 ) Sw. 的孢子。主产于广东、浙江。甘、咸, 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 通淋排石。治尿路感染、结石,小便淋漓涩痛, 尿血, 肾炎水肿。煎服:6 ~15克, 包煎。本品含脂肪油及海金沙素。 海金沙 海金沙海金沙,又名左转藤灰。始载于《嘉祐本草》。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eet的孢子。秋季当孢子成熟时采收,割取植株,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筛净,除去藤叶。 ☚ 石韦 海金沙草 ☛ 海金沙 海金沙蒙古名阿拉坦额勒素、斯日吉杰玛。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 野豌豆 蜗牛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