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预防百日咳病的一种生物制品。本菌苗是用百日咳杆菌培养后,混悬于盐水中用甲醛将其杀死而制成。本菌苗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制品组成混合制剂,如百、白或百、白、破混合制剂。百日咳菌苗应保存于25℃以下暗处,有效期1~1.5年,但不可冻结。接种对象主要为6个月到6岁的小儿。接种要全程免疫(打3次),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免疫力可保持1~2年。
百日咳菌苗
百日咳菌苗(pertussis vaccine)是由人工培养的Ⅰ相百日咳杆菌,经适当方法杀菌,以缓冲生理盐水稀释而成的细菌悬液,是用于儿童预防百日咳的生物制品。
本菌苗可与精制白喉类毒素、精制破伤风类毒素配合制成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百、白二联)及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
百日咳菌苗早在四十年代已推广使用。1948~1951年,英国医学委员会进行了大规模的现场观察,肯定了百日咳菌苗的效果。许多国家由于广泛推行百日咳菌苗接种,百日咳发病率显著下降,如英国、捷克、匈牙利和苏联推广接种前 (1951~1953) 的发病率为376~599.8/10万,而到1968~1970年则降到1.4~16.3/10万。充分显示了百日咳菌苗接种的效果。
近年为提取百日咳保护性抗原和去除菌体中引起不良反应因子的研究工作已获明显进展。日本已制出一种无细胞组分百日咳菌苗,其中淋巴细胞增多因子、组胺致敏因子和内毒素的含量均低于菌体菌苗,约占其原含量的1/10。效果同菌体菌苗而副反应很少,1981年已取代了菌体菌苗而用于大量人群。
我国在五十年代就进行了百日咳菌苗的研制,选育了质量优良的Ⅰ相百日咳菌株并制造了大量菌苗。对降低百日咳发病和控制流行起了很大的作用。
制造方法 目前的制造方法有二种,即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
固体培养法 选择含有主要凝集原1、2、3型的Ⅰ相百日咳菌种,经包姜氏培养基(甘油土豆羊血琼脂)或活性炭半综合琼脂培养基传代培养后,将菌苔采集于缓冲生理盐水制成细菌悬液,加入不超过0.15%的甲醛杀菌,经显微镜检查,无菌试验、血清学、毒性及免疫力等试验的检定,证明合格,即成原液。将此原液以含有防腐剂的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每毫升含百日咳菌45亿即为百日咳菌苗。
液体培养法 菌种经固体培养基培养传代后,转种于液体培养缶进行通气搅拌培养二天,用离心沉淀或以盐酸矫正到pH4.0左右引起菌体沉淀,称为酸沉淀,收集菌体,除去上清液。菌体再悬于含有0.01~0.02%硫柳汞的缓冲生理盐水中,加热56℃,30~60分钟杀菌脱毒破坏不耐热毒素,按前述方法检定,合格后即菌苗原液。
接种方法 百日咳菌苗用于出生3个月到6岁的儿童。基础免疫系皮下注射3次,第一次0.5ml,第二、三次为1.0ml,间隔3~4周。儿童经全程免疫后,次年可加强免疫一次,剂量为1.0ml。
接种反应 种后反应较大,通常有全身发热及局部红肿等反应。加入氢氧化铝吸附剂局部和全身反应都大为降低,偶尔出现无菌脓疡,与接种深浅有关,如作肌内注射则可避免。异常反应主要有小儿脑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多发生于有脑病倾向的小儿,因此对有神经系统病史,如脑炎 癫痫、小儿麻痹等的小儿不予接种。在乙型脑炎、小儿麻痹流行期间不应进行百日咳菌苗及百、白、破三联的预防接种。
接种效果 百日咳菌苗效果肯定,接种后血清凝集效价达到1∶320时,可以保护儿童不得百日咳。完成基础咳菌苗反应较大使接种率降到40%以下,以致造成百日咳爆发流行,经恢复预防接种,发病率又明显下降。
儿童经组分百日咳菌苗免疫后凝集抗体较菌体菌苗免疫者为少,但血清中抗丝状血凝素(FHA)和抗淋巴细胞促进因子(LPF)抗体有明显增多。目前有关组分百日咳菌苗的流行病学效果资料尚少,据有传染源家庭密切接触儿童的调查,证明接种组分菌苗的儿童可获得88.9%的保护效果。
当前对组分百日咳菌苗的研制方法不一,尚缺少适应于大规模生产的成熟方法,因此积极研制并提供反应小,效果好的百日咳组分菌苗是十分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