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马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马篇 白马篇乐府歌曲名。《杂曲歌辞》之一,三国魏曹植作。写少年任侠从军,立功报国事。后世文人亦有仿作,内容与曹作近似。 ☚ 羽林郎 秦女休行 ☛ 白马篇 白马篇古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形象丰满,手法夸张,情调激越,词采华茂,是建安诗歌名篇。参见“乐府曲名”。 ☚ 燕歌行 野田黄雀行 ☛ 白马篇 白马篇魏诗篇名。曹植作。见《曹子建集》卷六。《文选》卷二七选录。《乐府诗集》载入卷六三《杂曲歌辞·齐瑟行》。《太平御览·兵部》引本诗,题作《游侠篇》。为曹植自制的乐府新题,取诗首二字名篇。此诗热情赞美了幽、并游侠儿超群的武艺和报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英勇行为,借以抒发诗人自己捐躯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朱乾《乐府正义》评曰:“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诗为五言叙事体,用铺排的手法,集中笔墨于游侠少年射技、骑术的描写,重点突出地塑造了一个“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的胜利抵御外族入侵的英雄形象。语言节奏明快,情调开朗乐观,风格奔放豪迈,体现了曹植早期诗作的特色。 ☚ 美女篇 送应氏 ☛ 白马篇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就诗论诗,《白马篇》也许并不算怎样了不起的杰作。但从边塞诗史上看,此诗的地位就不容忽视了。盛唐诗人笔下的游侠少年的勇武精神与形象,似皆脱胎于此,如王维“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岑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可见一斑。 ☚ 赠白马王彪(并序) 野田黄雀行 ☛ 《白马篇》白马篇
此篇系乐府诗中的《杂曲歌辞》。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曰:“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魏晋以后,以《白马篇》为题的诗很多,内容大多写游侠从戎出塞之事,因此,它是表现游侠征战的传统题目。 这首诗大约作于曹睿执政时期,当时北方的鲜卑、匈奴势力渐盛,给曹魏政权的安全以很大威胁。曹植激于魏国所面临的严重形势,以极大的热情,塑造了一位舍身忘家、忠勇卫国的游侠少年形象。希望自己能象幽并少年那样,挥戈疆场,报效祖国,实现“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理想。清人朱乾说:“此写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 诗以游侠儿跃马飞驰直起,让人目光初接,便觉气势不凡。白马饰以“金羁”,奔驰冠以“连翩”,色彩鲜明,刚健轻疾,明写战马,暗状游侠,通过游侠儿托之生死的骏马,映出幽并少年雄杰骄健的英姿。 “借问”以下六句,借问答补叙身世经历。本有许多可写,诗人只抓住少事武功和出生游侠之地两点进行描述。 “幽并”,原战国燕、赵旧地,自古民风雄杰剽悍,多悲歌慷慨之士。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幽燕民风时说: “初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至今犹然。”少年生长在这样的乡土之上,必然带着一股雄风。 “宿昔”是追述游侠儿自幼秉弓携矢、以武事边的历史,以回应上文“少小”之句,趁便再就从前有名声以为现在提笔。 “控弦”四句与上文“宿昔”对应,写现在的声威。诗人采用赋的笔法。连用“破”、 “摧”、 “接”、 “散”四个极有力量和动作性很强的词,多方位多角度地铺陈幽并少年精熟的武艺和强健敏捷的雄姿,显示了锤字炼句的功力。意象的排列上,奔驰腾跃,疏密错落,读起来如喷泉,如连珠,令人应接不暇。这个英气勃发、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扬鞭驰驱,箭无虚发,机智敏捷胜过猴猿,勇猛剽悍如同豹螭。两个恰当的比喻,把游侠儿顶天立地,气壮山河的雄姿呈现在目前。接着笔锋一转,点出“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的紧急状况,在边境窘急,国势危机的广阔背景下,描绘游侠少年急国之难的壮举。 “长驱”,言其飞边救国之迅疾, “左顾”,言其叱咤战场之胆略, “蹈” “凌”二字,则写尽幽并少年所向披靡的神威。至此,游侠少年的英武再也无须赘笔,于是诗歌转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 “弃身”以下八句,集中写游侠儿甘冒锋锐、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这里没有高谈阔论的说教,没有留恋人生富贵的缠绵,只是把身、家、国三种利益摆在国家边境紧急的形势面前,一个“弃”字,掷地有声,写出少年舍身忘家、凛然大义的壮举,一个“赴”字,饱蘸豪情,道尽少年急国之难的爱国情怀。在“弃利”与“赴义”的鲜明对比中,凸现游侠儿挺身卫国,英勇赴敌的爱国精神,从而表达了诗人立功效世的理想和愿望。 古人多以直露为诗歌之大忌,然而曹植久积于心的爱国之情、用世之志,当国临难之时,非直言快语不足以表达诗人慷慨激昂之情,故《白马篇》虽不乏“敷陈藻彩”的艺术特色,但作者倾注在诗中的慷慨爱国的热情,激荡于字里行间,形成一种高昂的基调,明朗的色彩,描出立体感很强的人物形象,流动飞转的意脉行迹,颇具感染力量,与后期诗歌优怨的格调大不相同。 游侠产生于战国时期,汉代出现以歌咏游侠为主题的乐府民歌,而曹植《白马篇》首次把游侠引入文人诗,并塑造了一个为国捐躯的光彩动人的豪侠形象,奠定了游侠儿在诗歌中的基本形象,魏晋南北朝,乃至唐代,诗歌中的游侠大体未能超出“白马”、“金羁”、“良弓”、“利剑”的形象和“飞边救国”的传统内容,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象这样卓立于当时,光被百世的艺术形象,在诗歌领域实不多见。 白马篇 题解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①。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名沙漠垂②。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③。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④。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⑤。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⑥,不得中顾私⑦。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①连翩:轻捷矫捷的样子。 ②垂:同陲,边地。 ③楛矢:楛木做的箭。参差:本意是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实际是指多。 ④月支:箭靶名。 ⑤剽:轻捷。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属动物。 ⑥籍:名册。 ⑦顾私:怀念个人或家庭的私事。 赏读 这首诗可分为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介绍少年游侠的身世来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二句,以物写人,气势夺人,白马飞驰,引起悬念,扣人心弦。“借问”几句,以问答形式,补写出人物的身份来历,点出这是一位来自北方的游侠,年少时离开家乡,奔赴战场,现已扬名边陲了。 第二层是“宿昔秉良弓”以下几句,铺写少年游侠的武力高强。他弓矢不离身的日夜苦练,可以左右开弓,俯仰射箭,弓无虚发,狡捷、勇猛赛过猴猿、豹螭。这里对少年游侠的高超武艺,极尽夸张渲染。既补充了前段的人物形象,也为后面战胜强敌埋下伏笔。 “边城多警急”以下为诗歌第三部分,补叙出游侠儿“西驰”的原因。边城告急,少数民族首领屡屡率部入侵,他闻警赶赴战场,准备迎战敌人,以锐不可当之势直入敌营。“弃身锋刃端”四句写他心内所思:既已置身于枪林刀丛之中,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呢?这几句把游侠儿舍家为国,视死如归的高尚品德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束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以高涨的激情进而点化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凸现了主题。 这是一篇新题乐府,作者摆脱乐府旧题的束缚,写人、叙事、抒情合理融合,激昂慷慨地表现出了诗中的主题。作者采用乐府民歌中常见的手法,铺排渲染,比喻夸张地刻画人物,且节奏明快,对仗工整,风格豪放。朱乾在《乐府正义》中认为:“本诗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以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 白马篇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客中行/客中作 下一篇:杨叛儿 → 诗词简介: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刻划了一个武艺高强、报国杀敌、功成退隐的侠客形象。他出身高贵,剑如秋霜,袍饰明珠,艺高胆大,堪与名侠剧孟比肩。他虽身玺百战,威震胡虏,但功成后又任性使酒,不肯俯身下拜萧何曹参之类的高官,而是隐居于荒山野径。 他潇洒倜傥,豪迈勇敢,不拘礼法,疾恶如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富于爱国精神。当祖国的统一和安定受到威胁时,便“发愤去幽谷,从军向临洮”,不计身家性命,英勇杀敌,立功疆场,而胜利归来时,既不阿附权贵,居功邀赏,又不消极退隐,逃避现实。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着李白的任侠思想。显然,他的这种任侠思想和他进步的政治理想,他的反对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因而也显示了这种任侠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白马篇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虏骑数千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驱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是乐府《杂曲歌·齐瑟行》的歌辞,是曹植自己创制的乐府新题。它以首句头二字名篇,也叫《游侠篇》。这是因为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事迹。曹植平素也有“拯世济物”的抱负和从军出塞的经验,他写游侠,也可能是自况,即在诗篇中灌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愿望。 此诗音韵铿锵、琅琅上口,适于朗诵。在这里,先朗诵全诗,再分章讲释、体悟。以下分四章—— 第一章(1—6句) 第三章(15—20句) 这首诗要塑造的是一个武艺高超而又具有忠贞品质的少年英雄形象。所以,作者在这里特为诗中的主人公——游侠儿的出场,首先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写。一开头,就让人们看到—— 一匹装饰华美的、套着金色马络头的雪白骏马,烟尘扑扑地奔驰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并消失在通向西北边境的征途中。这就是诗的头二句的意思。接着,诗人为读者设问:试问马上的那人是谁家子弟啊?用了下边三句诗作答:那是古来常出勇义人物的幽并地区的游侠儿(即重义轻生之人)。为了保卫国家,建功立业,他自少离开家乡,在卫国斗争中,屡建奇功,名扬塞外,声震边陲。沙漠垂,指边塞。垂,是“陲”的通假字,即边缘。幽并二州,外接沙漠,内连中原,是当时匈奴、鲜卑族居住之地区。 诗人这样地开写首章,气势壁立,色彩鲜明,不仅很好地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氛围,很自然地交待了人物的身份,而且用一种烘云托月手法,描绘了主人公的飒爽英姿和宏伟抱负。值得注意的是,它还为全诗定下了一个高昂的基调:忠勇。 这章的头两句说—— 这里应首先解释几个词语,主要是“宿昔”和“楛矢”。宿,有三种读法,三种含义,首先要弄清应读什么音?一读xiǔ,犹言“宵”,如“住一宿”;二读xiù,星座位次,如二十八宿;三读sù,它与“夙”通假,义即素常、平素等,如“宿志”。这里应取第三种读音,因为它与“昔”组成一词,所以,亦作“夙昔”。楛矢,就是指用楛木做杆子的箭,“楛”,茎似荆条而色赤,古代常以它作箭杆。 这两句诗,主语省略了,当然是指“游侠儿”。他平素常常操持能“及高入深”的良弓,所用的是一般长短楛杆儿的箭。这里为什么说它“一般长短”呢。关键在于对“参差”二字的理解。各家注本有不同说法:有说“不齐貌”;有的说“这里形容多”;又有的说“不整齐,这里形容数量多”等等,各不一致。我认为,“参差”的本义是“不齐”。如以此作解,与“诗情”不符,一个英勇的“游侠儿”,它能持着七零八落的武器?所以用了“一般长短”之说。因为“参差”仿佛也有近似、差不多的含义,虽说“差不多”,但总还是有“差”。 这两句诗是为了给人们解答开首提出的悬念——一个少年怎能“扬声边陲”的呢?这个游侠儿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能屡立奇功,就是因为他自幼习武,能骑善射,技艺高强。你瞧,下边六句作了具体描写。他—— 这段文字,有若干难解之处,主要对四个动词和四个名词的理解,亦即四个动宾结构的词语的解释: 破左的——射中左边的中心目标。“的”,即“鹄的”,也就是箭靶的中心部位。 摧月支——射穿右边的箭靶。“摧”,毁坏也。引申为“射穿”。“月支”,又名“素支”,因色白而得名,它是射帖,即箭靶一类的东西。 接飞猱——朝飞驰而来的东西,迎面射之,曰“接”;“猱”,原指猿类之一种,体小行快,攀援树木,上下如飞,故称“飞猱”。这里是指箭射的目的物。亦可能是一种射帖的名称。 散马蹄——射碎低矮的黑色箭靶。散(在此读sǎn,不念sàn),即碎散、摧裂。“马蹄”,是一种黑色的箭靶名称。 弄清这四个关键词语,对这四句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在此极写了游侠儿的箭法之精湛,无论何种目标,是上下左右,是静的还是动的,他都能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箭箭中的。后二句,是用“豹螭”、“猴猿”的比喻来形容健儿习练骑射时的矫健勇猛而又机灵的动作。 这儿还有一个词勇剽,要再说一说。一般注者都取“轻捷”或“疾捷”之意。这是“剽”一字的原有之义,却没有同“勇”字联成一个词来作解释。如果同上一句诗联起来看,这个“勇剽”应作“剽悍”解,即矫健勇猛之意。因为,这里是对偶句,上边已用了“轻捷”之词,下句应是取“勇猛”之义。这是说,他轻快灵活,胜过林中猴子;他勇猛剽悍,恰似山中的虎豹、水里的螭龙。 诗人在这八句诗中,尽情地铺陈排比,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生动准确的形象比喻,把一个少年英雄的非凡本领惟妙惟肖地描画了出来。这不仅充实了诗歌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描写少年英雄勇敢善战,迅猛破敌打下了基础。 这里的边城,即边境上的城邑。虏骑,指匈奴、鲜卑少数民族的骑兵。数迁移,指多次调兵入侵。羽檄,即紧急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代的征召文书,写在木简上,叫“檄”;如遇紧急情况,则加插羽毛,故称“羽檄”。《魏武奏事》:“若有急,则插以鸡羽,谓之‘羽檄’。”下边的厉马,厉,奋起。厉马即策马、催马。高堤,非是阻水堤垻,而指筑在高处的御敌工事。蹈,即踏,引申为“击败”。这六句是说: 正当边境城邑多警,塞外的匈奴、鲜卑的骑兵屡次入侵的紧急关头,上方的征召文书来到了,健儿应召策马奔赴沙场,登上敌人高筑的工事,长驱直入地踏平了匈奴;在得胜回乡的路上,又东讨了鲜卑,以强大的军事优势压制他们再也不敢入侵。这段意思,约言之即两句话:忠勇赴难,杀敌保国。 对于这章最后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见解。认为:这不是“已然之辞”,而是概括性的泛指,理由有三点:①当时是否二敌同时犯边,难以确定;②既左攻又右伐,实战上如何进行?③如若“实指”而非泛指,诗歌将失去广泛意义。此说如何?让读者鉴别。 作者描写少年英雄形象,感到仅此还不够高大,因为从开头到此章,都还只是从外观上、行动上作了刻划,而精神境界还未充分展示。于是,在最后一章着重描画健儿的内心活动。 这里的弃身,即舍弃生命,就是献身、捐躯之意。怀,是怀顾、顾惜。籍,指薄册。“壮士籍”,登记壮丁的名册。中顾私,指心中顾念私事。忽,轻忽、忽略,引申为“不在意”。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既已置身于枪锋刀刃之前,哪能顾到珍惜自己的性命! 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顾不上,哪还能顾上妻室儿女呢! 既然应征入伍,名字已列入壮士行列,那就不应当再为个人考虑。死算什么,对于献身祖国的人来说,战死沙场,好像回到自己家乡那样平常。 诗篇在这儿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心怀大志、武艺高超,迎着刀枪奋勇战斗、不惜牺牲的为国忘私的高大英雄形象。最后的结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全诗的精辟警名,也是“诗眼”所在。这样一来,就把一个轻生尚义任侠的“任侠精神”,一下子升华为“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度。他那“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不能不令人激动,使人敬佩,全诗表现了一股激昂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可能曹植出于对实际生活的感受,借“幽并游侠儿”的英勇行为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诗在题旨揭示、写作技巧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表现,以下分别说一说。 第一,此诗思想性彰显:一曲英雄赞歌 毋庸多言,一读此篇,诗旨显朗,主题明白。一股浩然之气,扑面盈怀,令人振奋;不仅如此,更有一种冲击血脉的爱国激情,荡胸回肠,催你向上。读了这首古诗,等于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政治课。 这首诗之所以如此感人,除了思想内容上的奋发、昂扬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艺术技巧精湛高超。此诗正好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曹植前期诗歌的一般风格。即:开朗、乐观的情调,豪雄进取的精神,以及瑰丽华茂的辞采。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曹植的确是建安诗人中最善于艺术表现的一个诗人。 第二,表达技巧甚为高超。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和谐音韵,华茂辞采。在诗中,诗人不但善于运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奋勇杀敌的种种动态,而且工于造词对仗和音韵的调遣。此诗虽为乐府新辞,实际上它已暗合后来出现的律诗的某些格律。比如全诗廿八句,律联就占了四联八句。又如,第二章的六句(如“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等等),组成了三联精美而工整的“对偶句”。它讲究:①词性相同——动对动,名对名。这里使用的破、摧、接、散,均为使动用法;②语法结构相类——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③句型句式相对——复合句对复合句等。这些都为诗篇增色,看出作者苦心经营的匠心。同时,此诗还十分重视韵律和谐。它自首句入韵后全部押脚韵,以隔句相押,并用平声韵部,直抵诗尾。 二是善用警句,工于起调。这是曹植诗歌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这《白马篇》的起调就十分引人入胜,当你读了头几句“白马饰全羁,连翩西北驰……。”一个“白马健儿”的动人形象,一下就呈现在读者眼前,并引出了诱人的悬念。在他的《七哀诗》中,也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抓住人们的“心目”;又在后期写成的《野田黄雀行》里,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妙句开了头,更成了后世极为赞赏的“起调”。在《白马篇》中,特别值得重视的还是此诗的结构,它是非常精彩、引人的。诗尾缀以这样的警句,使得全诗顿觉生辉,价值倍增。因此,它不仅成为曹植诗歌的主要代表作,而且是整个建安诗歌中难得的杰构。 第三,以诗语塑造人物的形象 诗中的“游侠儿”,是一个令人钦敬的忠勇双全的艺术形象,那么作者是如是何塑造的呢? 人物塑造有三法: 其一,正写与侧写两法齐下。它是正写练武,侧写英姿;正写心态,又侧写境界,是为一法。 其二,粗画与细描并用。大笔画轮廓,小笔描眉目,粗线立骨架,细线长精神。 其三,先分后总,自外而内。先武士,后忠良,然后加以合成,塑出一位英姿飒爽的忠勇义士;先外观,再心态,最终升华为:由“游侠儿”到爱国志士,即视死如归的卫国英雄。 综而视之,作者是沿着这样的阶梯:“武士——义士——志士”的顺序,层层递进,步步上升,最后,由“任侠精神”上升为爱国主义。于是,一尊豪光四射的、立体的雕像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白马篇[魏]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属乐府《杂曲歌辞·齐瑟行》,无古辞,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以首句二字名篇。 《太平御览·兵部》引本诗,题作《游侠篇》。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塑造了一个武艺精强,奔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本诗不仅是曹植的代表作,也是能够体现“慷慨任气” “词采华茂”之“建安风骨”神韵的建安诗作中难得的杰作。 首二句起笔不凡,先声夺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一匹套着金色笼头的雪白的战马,如狂澜骤起,奔驰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消失在通向西北疆场的征途中。这里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先截取最能表现人物英雄性格的场面,突出个性特征,把游侠少年叱咤风云的飒爽英姿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用“借问谁家子”来铺叙,交待人物身世: “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幽并”,幽州和并州,现在的河北、山西和陕西省的一部分地方。古代幽并之民,“好气任侠”。原来这位英姿勃勃的骑士是幽州和并州一带的游侠少年,他从小就离开了家乡,为了保卫祖国,他屡建奇功,名扬塞外,声震边陲。轻轻一笔,似在不意中,却从侧面点出了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曹植早年曾随曹操征伐四方,得到父亲许多军事学的传授,可以说也是一位深得曹操宠爱的“白马少年”。当时的形势的确在激发着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作者塑造的轻生重义、奔驰沙场的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写照,情、志尽在其中。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写游侠儿如何练就一身杰出的本领: “宿昔”二句,写他朝朝夕夕以良弓、楛矢为伴、勤习苦练。 “控弦”六句,以铺陈排比的笔法,用两两相对的句式,极力表现他的习武生活。“控弦”二句,写一左一右, “仰手”二句,写一上一下。四句相同的句式铺写四个不同的方向, “破”、“摧”、“接”、“散”四个不同的动词,点活了左右上下一系列的动作,使人应接不暇,连声叫绝。然后,写他的轻捷灵活胜过林中猿猴,他的勇猛剽悍恰如虎豹蛟龙。这里形象的比喻,使人感到毫不过分。这一层,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连续而形象地突出了游侠少年弓马娴熟、武艺超群的不凡身手,不仅丰厚了诗歌的内容,充实了人物形象,而且为第三层写游侠少年英勇善战杀敌立功作了铺垫。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这里,诗人没有写战斗的过程,只用“长驱”、“左顾”、“蹈”、“陵”,突出表现他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慨。由于有前边坚实的铺垫,这里用如椽大笔的挥洒则收到似电影特写镜头般的典型细节刻画的效果。将游侠少年英勇善战的个性加以放大而又集中地活现于读者面前。 至此,游侠少年的英雄形象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四层中,作者又进一步用人物自白的方式,对游侠少年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具体的描写:既然置身于枪锋刀刃之上,哪里还顾到自己的性命呢!连父母都顾不上,哪里还谈什么儿子与妻子!既然把名字编入壮士的行列,就绝对不应该再考虑到个人。对于献身于祖国的人,战死沙场,就好像回到久别的家乡一样轻松愉快。其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这首诗的最强音,也是这首诗的高潮。它说明了游侠少年之所以能为国立功,不仅仅是他的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思想境界,这才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积极。他不仅仅是血肉之躯,而且是一位肝胆照天地、精神泣鬼神的民族英雄。这两句广为后人传诵的诗句,也是作者借游侠少年之口的自我表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白马篇》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方面由于全诗的基调是昂扬的,充满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这种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求自试表》中所表现的是一致的:“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在他的两首《杂诗》里说得更率直:“闲居非吾愿,甘心赴国忧”,“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这样的思想感情,是他塑造的游侠少年形象显得真切而凛然有神的基础。另一方面,作者不仅继承了乐府民歌的浑朴自然的风格,全诗毫无故意雕琢的痕迹,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文人作家精湛高超的艺术才能,使人物鲜明突出的个性和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白马篇[唐]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白马篇》属乐府诗《杂曲歌辞》,是建安时期大诗人曹植自创的乐府诗题。 《乐府诗集》的编者郭茂倩对《白马篇》的题意有一种解释,说它“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还有人说它“皆言边塞征战之事”。李白于此袭用旧题而又自出新意,除前人所言“立功立事”、 “边塞征战”而外,他着力表现的乃是人物复杂独特的内心世界,是他本人思想性格的艺术投影。 全诗共二十句,每四句表达一层意思。 第一层,描绘勇士健武的形象。先推出一匹花毛全白身躯高大的“龙马” (八尺以上的骏马),再移向雄踞金鞍之上的一位勇士(“五陵”是长安附近汉代五座皇陵区,多住着富豪人家的子弟)描绘他的色如秋霜、刃可切玉的宝剑和缀满明珠的战袍。尽管诗中没有对容貌、表情等作细部描写,但由于有了骏马、金鞍、宝剑、战袍的组合,人物英姿勃勃的健武形象,也就活脱脱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第二层,继外形描绘之后,诗人接着写壮士的地位与本领。他以斗鸡的技艺侍奉皇帝,他的车盖华美高大。据史籍记载,唐玄宗喜爱斗鸡,宫中专设“斗鸡场”,选御林军中的年轻人司驯养之事,技艺出众者往往给以厚赐。那么,这位壮士或者就是在“六军”中任职的御林将士了。“事万乘”、 “轩盖高”,无非显示其特殊地位与优渥待遇,而不是象李白在《古风》第二十四首中对“斗鸡者”进行讽刺。“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两句,写的是这位壮士非凡的勇力,可以射杀凶猛的老虎和轻捷的猿猴,自有万夫不当之勇。 第三层,写壮士豪饮仇杀的游侠习性。他在纵饮后更具豪情风采,几杯下肚就要舞弄心爱的宝刀。他杀起人来如同割草一般,他爱和汉代剧孟那样的游侠们交往。这一层几句描述,今天读来,似乎很难唤起人们的好感,但在古代,却被视为一种豪侠的举动,是蔑视王法、挣脱礼仪束缚的表现。李白本人在年轻时就这么干过,所以他对这类行动十分欣赏,提起来也津津乐道。 第四层,写壮士报国杀敌的卓著功勋。前两句写从军:“去函谷”是离开重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境), “向临洮”是奔赴临洮前线(今甘肃省境内);后两句写战功:“叱咤”句写其身经百战威震疆场的气概, “匈奴” 写其克敌制胜保家卫国的战功。千里行程,百战拼杀,就这样概乎言之,数语道尽,与著名北朝乐府《木兰辞》叙征战之事异曲同工。尽管如此简约,但如联系所写的形象、勇力、性格,我们当会觉得自然可信而不致感到突兀,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第五层,写壮士不附权贵、不甘隐没的磊落胸怀。这一层也从两方面着笔。 “归来”两句,写其立功归来,不改往日豪侠本色,常借饮酒发泄其胸中不平之气(“使气”),不肯向手握权势的人物低头(萧、曹指西汉名相萧何、曹参)。不肯恃功求爵,不愿依附权贵,独立不羁,我行我素,此为壮士胸怀之一面。 “羞入”两句,讲的是壮士胸怀的另一面:羞于做原宪之类隐士的弟子(“原宪”,孔子弟子·为隐士之代表; “入……室”,即以某人为师),隐居于荒径蓬蒿之中,做那种不问世事的隐者之流。此层四句,其实皆与前文有承接关系。“使酒气”,承“酒后竞风采”四句; “羞入原宪室”,与“发愤去函谷”四句一脉相连。合而言之,则是平时决不摧眉折腰,俯首贴耳;一旦国家有事,又能挺身而出,奋勇当先。诗人所赞美的,就是这样一种清高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这也正是全诗的立意所在。 合观全诗,一二两层描绘人物的外形与勇力;四五两层刻划人物的性格与精神;居间的第三层,为前后转换之关键;结末第五层,则是以上各层的汇集与升华。结构井然有序,着墨浓淡相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终于使这位壮士鲜明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白马篇白马饰金羁〔2〕,连翩西北驰〔3〕。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4〕。少小去乡邑〔5〕,扬声沙漠垂〔6〕。宿昔秉良弓〔7〕,楛矢何参差〔8〕!。控弦破左的〔9〕,右发摧月支〔10〕。仰手接飞猱〔11〕,俯身散马蹄〔12〕。狡捷过猴猿〔13〕,勇剽若豹螭〔14〕。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15〕。羽檄从北来〔16〕,厉马登高堤〔17〕。长驱蹈匈奴〔18〕,左顾凌鲜卑〔19〕。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20〕?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21〕,不得中顾私〔22〕。损躯赴国难〔23〕,视死忽如归〔24〕。 〔1〕《白马篇》又题作《游侠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无古辞,以篇中首二字名篇。曹植诗选自《曹植集校注》中华版。曹植(公元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曹植富有才华,深得曹操宠爱。曹操曾想立他为太子。后因行为不羁,数犯法禁,逐渐失宠。曹丕称帝后,屡受排挤,多次贬爵徙封。明帝曹睿即位后,曹植曾几次上书请求任用,但均遭拒绝。曹植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所以后人有时称他“陈王”或“陈思王”。 〔2〕羁(ji):马笼头。 〔3〕连翩:飞翔不停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疾驰。 〔4〕幽并:古代的两个州名。幽州:今河北省、辽宁省的一部分。并州:今陕西省、山西省的一部分。 〔5〕去乡邑:离开家乡。 〔6〕扬声:扬名。垂:同“陲”,边疆。 〔7〕宿昔:向来。秉:持。 〔8〕楛(hu):木名,茎可以作箭竿。 〔9〕控弦:拉弓。的:箭靶子。 〔10〕月支:又名素支,一种箭靶子,在右边。 〔11〕接:迎射。猱(nao):猿类动物,善攀树木,动作轻捷。 〔12〕散:射碎。 〔13〕狡捷:灵活敏捷。 〔14〕剽(piao):轻快。螭(chi):古代传说的一种似龙的凶猛动物,攀登树木,动作轻捷。 〔15〕虏骑(ji):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迁移:指侵扰边境。 〔16〕羽檄(xi):古代表示紧急征召的文书,一般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情况紧急时上插羽毛。 〔17〕厉马:催马疾驰。堤:指抵御敌人的堤防。 〔18〕蹈:践踏。匈奴: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 〔19〕左顾:指向左进军。凌:冲击。鲜卑: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 〔20〕怀:爱惜。 〔21〕编:一作“在”。籍:簿籍,指登记名册。 〔22〕中顾私:心里考虑私事。 〔23〕损躯:献身。 〔24〕忽:轻视。 这首诗是名篇。全诗用酣畅豪爽的笔调,从多角度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游侠形象,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诗中写游侠,有详有略。详处,着力铺陈,如写游侠的射技;略处,惜墨如金,如写游侠战斗时的状况。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虏骑数千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驱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是乐府《杂曲歌·齐瑟行》的歌辞,是曹植自己创制的乐府新题。它以首句头二字名篇,也叫《游侠篇》。这是因为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事迹。曹植平素也有“拯世济物”的抱负和从军出塞的经验,他写游侠,也可能是自况,即在诗篇中灌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愿望。
此诗音韵铿锵、琅琅上口,适于朗诵。在这里,先朗诵全诗,再分章讲释、体悟。以下分四章—— 第一章(1—6句)
第三章(15—20句)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这首诗要塑造的是一个武艺高超而又具有忠贞品质的少年英雄形象。所以,作者在这里特为诗中的主人公——游侠儿的出场,首先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写。一开头,就让人们看到—— 一匹装饰华美的、套着金色马络头的雪白骏马,烟尘扑扑地奔驰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并消失在通向西北边境的征途中。这就是诗的头二句的意思。接着,诗人为读者设问:试问马上的那人是谁家子弟啊?用了下边三句诗作答:那是古来常出勇义人物的幽并地区的游侠儿(即重义轻生之人)。为了保卫国家,建功立业,他自少离开家乡,在卫国斗争中,屡建奇功,名扬塞外,声震边陲。沙漠垂,指边塞。垂,是“陲”的通假字,即边缘。幽并二州,外接沙漠,内连中原,是当时匈奴、鲜卑族居住之地区。 诗人这样地开写首章,气势壁立,色彩鲜明,不仅很好地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氛围,很自然地交待了人物的身份,而且用一种烘云托月手法,描绘了主人公的飒爽英姿和宏伟抱负。值得注意的是,它还为全诗定下了一个高昂的基调:忠勇。
这章的头两句说——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这里应首先解释几个词语,主要是“宿昔”和“楛矢”。宿,有三种读法,三种含义,首先要弄清应读什么音?一读xiǔ,犹言“宵”,如“住一宿”;二读xiù,星座位次,如二十八宿;三读sù,它与“夙”通假,义即素常、平素等,如“宿志”。这里应取第三种读音,因为它与“昔”组成一词,所以,亦作“夙昔”。楛矢,就是指用楛木做杆子的箭,“楛”,茎似荆条而色赤,古代常以它作箭杆。 这两句诗,主语省略了,当然是指“游侠儿”。他平素常常操持能“及高入深”的良弓,所用的是一般长短楛杆儿的箭。这里为什么说它“一般长短”呢。关键在于对“参差”二字的理解。各家注本有不同说法:有说“不齐貌”;有的说“这里形容多”;又有的说“不整齐,这里形容数量多”等等,各不一致。我认为,“参差”的本义是“不齐”。如以此作解,与“诗情”不符,一个英勇的“游侠儿”,它能持着七零八落的武器?所以用了“一般长短”之说。因为“参差”仿佛也有近似、差不多的含义,虽说“差不多”,但总还是有“差”。 这两句诗是为了给人们解答开首提出的悬念——一个少年怎能“扬声边陲”的呢?这个游侠儿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能屡立奇功,就是因为他自幼习武,能骑善射,技艺高强。你瞧,下边六句作了具体描写。他——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这段文字,有若干难解之处,主要对四个动词和四个名词的理解,亦即四个动宾结构的词语的解释: 破左的——射中左边的中心目标。“的”,即“鹄的”,也就是箭靶的中心部位。 摧月支——射穿右边的箭靶。“摧”,毁坏也。引申为“射穿”。“月支”,又名“素支”,因色白而得名,它是射帖,即箭靶一类的东西。 接飞猱——朝飞驰而来的东西,迎面射之,曰“接”;“猱”,原指猿类之一种,体小行快,攀援树木,上下如飞,故称“飞猱”。这里是指箭射的目的物。亦可能是一种射帖的名称。 散马蹄——射碎低矮的黑色箭靶。散(在此读sǎn,不念sàn),即碎散、摧裂。“马蹄”,是一种黑色的箭靶名称。 弄清这四个关键词语,对这四句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在此极写了游侠儿的箭法之精湛,无论何种目标,是上下左右,是静的还是动的,他都能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箭箭中的。后二句,是用“豹螭”、“猴猿”的比喻来形容健儿习练骑射时的矫健勇猛而又机灵的动作。 这儿还有一个词勇剽,要再说一说。一般注者都取“轻捷”或“疾捷”之意。这是“剽”一字的原有之义,却没有同“勇”字联成一个词来作解释。如果同上一句诗联起来看,这个“勇剽”应作“剽悍”解,即矫健勇猛之意。因为,这里是对偶句,上边已用了“轻捷”之词,下句应是取“勇猛”之义。这是说,他轻快灵活,胜过林中猴子;他勇猛剽悍,恰似山中的虎豹、水里的螭龙。 诗人在这八句诗中,尽情地铺陈排比,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生动准确的形象比喻,把一个少年英雄的非凡本领惟妙惟肖地描画了出来。这不仅充实了诗歌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描写少年英雄勇敢善战,迅猛破敌打下了基础。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这里的边城,即边境上的城邑。虏骑,指匈奴、鲜卑少数民族的骑兵。数迁移,指多次调兵入侵。羽檄,即紧急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代的征召文书,写在木简上,叫“檄”;如遇紧急情况,则加插羽毛,故称“羽檄”。《魏武奏事》:“若有急,则插以鸡羽,谓之‘羽檄’。”下边的厉马,厉,奋起。厉马即策马、催马。高堤,非是阻水堤垻,而指筑在高处的御敌工事。蹈,即踏,引申为“击败”。这六句是说: 正当边境城邑多警,塞外的匈奴、鲜卑的骑兵屡次入侵的紧急关头,上方的征召文书来到了,健儿应召策马奔赴沙场,登上敌人高筑的工事,长驱直入地踏平了匈奴;在得胜回乡的路上,又东讨了鲜卑,以强大的军事优势压制他们再也不敢入侵。这段意思,约言之即两句话:忠勇赴难,杀敌保国。 对于这章最后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见解。认为:这不是“已然之辞”,而是概括性的泛指,理由有三点:①当时是否二敌同时犯边,难以确定;②既左攻又右伐,实战上如何进行?③如若“实指”而非泛指,诗歌将失去广泛意义。此说如何?让读者鉴别。 作者描写少年英雄形象,感到仅此还不够高大,因为从开头到此章,都还只是从外观上、行动上作了刻划,而精神境界还未充分展示。于是,在最后一章着重描画健儿的内心活动。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里的弃身,即舍弃生命,就是献身、捐躯之意。怀,是怀顾、顾惜。籍,指薄册。“壮士籍”,登记壮丁的名册。中顾私,指心中顾念私事。忽,轻忽、忽略,引申为“不在意”。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既已置身于枪锋刀刃之前,哪能顾到珍惜自己的性命! 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顾不上,哪还能顾上妻室儿女呢! 既然应征入伍,名字已列入壮士行列,那就不应当再为个人考虑。死算什么,对于献身祖国的人来说,战死沙场,好像回到自己家乡那样平常。 诗篇在这儿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心怀大志、武艺高超,迎着刀枪奋勇战斗、不惜牺牲的为国忘私的高大英雄形象。最后的结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全诗的精辟警名,也是“诗眼”所在。这样一来,就把一个轻生尚义任侠的“任侠精神”,一下子升华为“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度。他那“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不能不令人激动,使人敬佩,全诗表现了一股激昂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可能曹植出于对实际生活的感受,借“幽并游侠儿”的英勇行为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诗在题旨揭示、写作技巧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表现,以下分别说一说。 第一,此诗思想性彰显:一曲英雄赞歌 毋庸多言,一读此篇,诗旨显朗,主题明白。一股浩然之气,扑面盈怀,令人振奋;不仅如此,更有一种冲击血脉的爱国激情,荡胸回肠,催你向上。读了这首古诗,等于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政治课。 这首诗之所以如此感人,除了思想内容上的奋发、昂扬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艺术技巧精湛高超。此诗正好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曹植前期诗歌的一般风格。即:开朗、乐观的情调,豪雄进取的精神,以及瑰丽华茂的辞采。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曹植的确是建安诗人中最善于艺术表现的一个诗人。 第二,表达技巧甚为高超。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和谐音韵,华茂辞采。在诗中,诗人不但善于运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奋勇杀敌的种种动态,而且工于造词对仗和音韵的调遣。此诗虽为乐府新辞,实际上它已暗合后来出现的律诗的某些格律。比如全诗廿八句,律联就占了四联八句。又如,第二章的六句(如“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等等),组成了三联精美而工整的“对偶句”。它讲究:①词性相同——动对动,名对名。这里使用的破、摧、接、散,均为使动用法;②语法结构相类——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③句型句式相对——复合句对复合句等。这些都为诗篇增色,看出作者苦心经营的匠心。同时,此诗还十分重视韵律和谐。它自首句入韵后全部押脚韵,以隔句相押,并用平声韵部,直抵诗尾。 二是善用警句,工于起调。这是曹植诗歌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这《白马篇》的起调就十分引人入胜,当你读了头几句“白马饰全羁,连翩西北驰……。”一个“白马健儿”的动人形象,一下就呈现在读者眼前,并引出了诱人的悬念。在他的《七哀诗》中,也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抓住人们的“心目”;又在后期写成的《野田黄雀行》里,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妙句开了头,更成了后世极为赞赏的“起调”。在《白马篇》中,特别值得重视的还是此诗的结构,它是非常精彩、引人的。诗尾缀以这样的警句,使得全诗顿觉生辉,价值倍增。因此,它不仅成为曹植诗歌的主要代表作,而且是整个建安诗歌中难得的杰构。 第三,以诗语塑造人物的形象 诗中的“游侠儿”,是一个令人钦敬的忠勇双全的艺术形象,那么作者是如是何塑造的呢? 人物塑造有三法: 其一,正写与侧写两法齐下。它是正写练武,侧写英姿;正写心态,又侧写境界,是为一法。 其二,粗画与细描并用。大笔画轮廓,小笔描眉目,粗线立骨架,细线长精神。 其三,先分后总,自外而内。先武士,后忠良,然后加以合成,塑出一位英姿飒爽的忠勇义士;先外观,再心态,最终升华为:由“游侠儿”到爱国志士,即视死如归的卫国英雄。 综而视之,作者是沿着这样的阶梯:“武士——义士——志士”的顺序,层层递进,步步上升,最后,由“任侠精神”上升为爱国主义。于是,一尊豪光四射的、立体的雕像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期?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一篇正面歌颂武艺超群而以身许国的英雄人物的诗。诗中的白马大侠并非现实生活中某个具体的豪侠人物,而是作者按其理想塑造的一个高大全形象。作者《求自试表》云:“昔从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之势可谓神妙。而志在擒权馘亮,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可见在描写诗中人物身上,也寄托着作者的抱负,当然,诗中这个武艺高强到神妙的人物,又并不等于诗人自己。 一个电影片头式的描写——“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有点象《佐罗》。前人说曹植极工起调,不假。 “借问谁家子”到“勇剽若豹螭”为二段,是插叙或补叙少年的经历身份——原来是一位久经沙场而武艺高强的英雄。这里问答式和上下左右的铺陈描写,自然是学习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方法。幽并二州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位“幽并游侠儿”的行侠仗义的品格也就是天生就有、“出乎其性”的了。古人比武最重要的一项是射箭,看他左右开弓,纷纷中的——这里“参差”,当训为纷纭。这段铺叙的必要性在于,突出为国效力亦当靠身手,不能仅有死国之志。 “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为第三段,上接篇首,说明白马大侠快马赴边所为何事。盖汉魏时期,北边的匈奴和鲜卑常为边患,诗中将两族同写可见并非实指某一具体的战争,而是泛泛虚拟。 “弃身锋刃端”到“视死忽如归”为最后一段,直抒以身许国的豪情。即郭茂倩总结的“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乐府诗集》)大义凛然,慷慨激昂之至。 思想内容无可挑剔,然而诗却并不以此为贵。就诗论诗,本篇或许并不算怎样了不起的杰作。但从边塞诗史上看,其地位就不容低估了。盛唐诗人笔下的游侠少年的勇武精神与形象,似皆脱胎于此,如王维“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雕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少年行》),岑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从形象到语言皆可见此诗影响。只不过在唐人,往往取生活感受最深的一点作为发抒,不必面面俱到,因而感兴和诗味也更浓罢了。 白马篇 白马篇隋辛德源的乐府诗。用乐府旧题。诗曰: “任侠重芳辰,相从竞逐春。金羁络赭汗,紫陌映红尘。宝剑提三尺,雕弓韬六钧。鸣珂蹀细柳,飞盖出宜春。遥见浮光发,悬知上头人。”诗写任侠者的英姿。他们珍惜美好的时辰,竞相逐春。骑着良马,奔驰在京郊大道上。手提三尺剑,身背六钧重的弓袋,威风凛凛。细柳,细柳营,汉将周亚夫屯军之地,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宜春,秦代离宫,此指隋宫。这走马细柳营、乘车出宜春的,自然是上层人物。 ☚ 成连 临渭源 ☛ 白马篇 白马篇隋辛德源的乐府诗。用乐府旧题。诗曰: “任侠重芳辰,相从竞逐春。金羁络赭汗,紫陌映红尘。宝剑提三尺,雕弓韬六钧。鸣珂蹀细柳,飞盖出宜春。遥见浮光发,悬知上头人。”诗写任侠者的英姿。他们珍惜美好的时辰,竞相逐春。骑着良马,奔驰在京郊大道上。手提三尺剑,身背六钧重的弓袋,威风凛凛。细柳,细柳营,汉将周亚夫屯军之地,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宜春,秦代离宫,此指隋宫。这走马细柳营、乘车出宜春的,自然是上层人物。 ☚ 成连 临渭源 ☛ 白马篇 白马篇陈思王曹植前期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二十八句,一百四十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英雄形象。起首“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二句,用警奇的语言,创造了一个战事紧张、骑兵急赴前线的令人惊异的气氛。接下 “借问谁家子”十二句,则用激扬奔放而又高度凝炼的笔墨,介绍主人公久战沙场的战斗历程且又超绝世伦的武艺:“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首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至此一位敏捷勇猛的英雄形象已跃然纸上。诗最后“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则是作者对英雄可贵的精神世界的发掘: 这位“英雄”不仅武艺绝群,而且能够做到牺牲一己之爱,捐躯为国; 最后的着墨,使“英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有血有肉。《白马篇》通过“白马英雄” 的塑造,倾注了作者自己深厚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他的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形象有作者自我写照的成分,但又概括了在汉末动乱时期大多数有志之士的理想与愿望,可以说它是一首时代群英的颂歌。全诗情调高昂,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多姿,语言优美精炼,是历代流传不衰的名篇。 ☚ 陈思王曹植文 美女篇 ☛ 《白马篇》bai ma pianWhite Horse→曹植 (Cao Zhi) 白马篇乐府旧题咏时事的建安文人五言诗。《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齐瑟行》并转引《歌录》曰:“《名都》《美女》《白马》,皆《齐瑟行》也。”魏曹植作。曹植,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他才华出众,为曹操宠爱,几立太子。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志向远大,表现在诗歌创作上激情怀,后期,因争立太子而嫌怨于曹丕父子,受其控制,生活维艰,有志难骋,郁郁而终,表现在诗歌上郁懑愤怨。其诗,从内容到形式,都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钟嵘《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赞其诗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美其人格“譬人伦有周孔,鳞羽之有龙风”。沈德潜亦说他的诗“五色相宣,八音朗畅”。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白马篇》是其早期作品,亦是他的名作。诗人运如椽大笔,以高山堕石之势劈面向读者树起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接着补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他从小离家,“扬声沙漠垂”,威震敌胆。他宿昔练功,骑射精良,英姿飒爽,左控弦,“破左的”,右发箭,“摧月支”;仰首,可接飞猱,俯身,能散马骑。诗人不禁赞美道:“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这位少年英雄“连翩西北驰”,原来是“边城多警急”,“羽檄从北来”边境危急,奔赴国难,少年当仁不让,“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与敌人殊死相搏,大灭敌人威风。最后写英雄高尚的精神境界,他“弃身锋刃端”,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国难当头,父母已不顾,“何言子与妻”。为了编入“名士”籍,就“不得中顾私”。所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一首英雄的赞诗,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浩然之气,爱国之情。诗人将自己的平生素志倾注于白马少年身上,使这个形象肝胆照天,光辉㶷目,是诗人的理想,也是那个时代的理想。在结构上,此诗回环往复,跌宕有致,而气势豪迈,滔滔如流,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用“奇警”概括此诗,可谓恰当。此外铺叙淋漓,辞藻隽美,节奏明快,对仗精工,谢榛《四溟诗话》称其“类盛唐绝”。对五言诗的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对南朝诗人探索近体诗的实践亦有一定的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