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菊

 

罗绍威


 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
 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
 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苍苔。
 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


 晚唐罗绍威(一作罗隐)的七律《白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处处离不开写菊,从白菊的品格一直写到它的形象、功用,进而点出寻找的地点,纯然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菊颂。
 首联“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即扣诗题,写深秋之际,白菊尽管遭受到烈风严霜的无情吹打,但它仍然洁白鲜亮,昂首怒放。这是对白菊坚强不屈性格的生动写照,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敬慕之情。其中“竞欲催”和“不低摧”对比强烈:一边是风霜对菊花的肆虐无忌和残酷欺凌,一边是白菊不畏强暴、傲然挺立的英俊姿态,从而展现出秋菊的坚毅性格和斗争精神。语意显豁,感情色彩浓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禁想起李白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折腰”一词,便出自陶潜的《归去来兮辞》。陶潜当年爱菊,爱的是菊花的孤高自洁,结果他只做了八十余天彭泽令,便远离官场,毅然归田,以示与当权者不同流合污;李白久慕陶潜,同样敬慕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兼之拯物济世的抱负无法实现,便促成了对于封建权贵的极大蔑视和对理想境界的不断追求。这两位相距三个多世纪的大诗人,其所以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原来他们都有着菊花一样的坚贞不屈的性格。
 颔联“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两句,作者从侧面来刻划白菊的形象。“素手”一词,出自《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原指织女纤细而白嫩的手,这里泛指一般女子奇巧的双手。少女的双手再巧,也难以妆扮出白菊的模样,可见其天姿本色别有神采;“金钱”,既指象金钱一般的朱黄色,又含富贵钱财之意。金钱虽然贵重,同样不能诱惑白菊,使它易色变质,足见其坚贞不渝,信守高洁。这两句诗人以奇巧的构思,明艳的辞采,从侧面烘托出白菊的独特形象和可贵品格,令读者油然而生敬意!
 颈联直陈白菊的功用。“渌酒”,系滤过的清酒。这种酒本身就有一股扑鼻的香气。如果菊花的幽香散发开来,飘洒在醇酒上面,那酒更是芳香馥郁,美不胜言。“宜”字颇为精当,它道出了酒因菊益香,菊借酒更美,二者交融,相得益彰,令人为之陶醉的情景。诗人在写了白菊的芳香之后,很自然地将视线转移到它的枝叶上。菊花枝繁叶茂,相互交接,形成一幕天然的荫凉,庇护着它根部附近的苔藓免遭风吹日晒,使之茁长。“荫”字含义饱满,既说明菊花的功用,又道出它的茂盛,一箭双雕。这两句是根据白菊的生长特性来落笔的。由于作者选取了“香散”和“叶交”两个方面着力描写,尽管用墨不多,依然给读者留下亲切而又深刻的印象。
 前三联在对白菊铺张描写之后,笔锋轻轻一转,尾联点明寻找的地点:“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深夜时分,闭门抬头一望,只见寒窗跟前有一堆雪白之物,那就是所要寻找的菊花。诗人之所以选择“中宵”这个时刻,显然含有深意:此时夜阑人静,屋内光线暗淡,惟见窗前皎洁的白菊迎寒怒放,一暗一明,对比强烈,从而把一盆雪白耀眼的菊花突现在读者面前。“雪一堆”三字,更是点睛之笔,极为形象地描绘出白菊的花硕朵繁和鲜亮色泽,其设喻之新奇、意境之幽深、辞采之壮美,都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匠心。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首先紧扣题目,咏物有分有合。作者以“白菊”为题,每联描写一个方面,层次清晰,最后加以归纳,揭示题旨,不仅形象完整,且有画龙点睛之妙。其次,诗中运用对比、衬托、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写景状物绘形绘色,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其三,通篇无刻意雕琢和掉书袋习气,语言流畅易晓,字无虚设。钟嵘《诗品 ·序》云:“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本诗正是如此。

咏花诗词之《白菊》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白菊

 

曹之谦


 数枝的照秋清, 何物为花乃宁馨。
 玉骨冰肌夸皎洁,风月佩想娉婷。
 霜迎叶上迷青女,露下篱边泣素灵。
 见说寒英能愈疾,拟开三径著茅亭。

 曹之谦这首咏白菊诗,就是描绘白菊的风神、品格及其治病的神效,并愿侍弄菊花而隐居终生。
 诗的开端即从直接描绘白菊入手,表达赞美之情。在清秋的阳光下,几枝鲜白的花朵怒放,是什么神物化为花,才能如此美丽好看啊!“的”,鲜白之意。 唐人杨炯《庭菊赋》“花的兮如锦,草绵连兮如织。”司马相如《上林赋》:“皓齿灿烂,宜笑的”。 应为曹谦所本。 宁馨:如此之意,是赞美之词。《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宁馨儿成为晋宋时俚语,如此之儿,后遂为赞美小儿之语。曹谦用此典故以赞美白菊花,极富情韵。作者一开篇即捕捉住白菊最富特征的部分,加以渲染,以“的”这个词描绘菊花姿色与光亮,并且放在广阔的背景下。碧空如洗,阳光灿烂,与白花辉映,清空、阳光,白花融而为一,仿佛大千世界中唯有这数枝白花成为主宰。白色菊花正是区别于其它菊种的最本质的特征。可以说首句入题把读者带进到白菊耀眼的境界中,于是产生了由衷的赞美之情,一般地描述语言不能表达此情,就托宁馨儿这个美好典故,寄托此情。以爱小儿之情喻爱此白菊之情,亲切可感。这两句诗是全诗总的概括和感情的基调。三、四两句则铺叙白菊花瓣之美,并把它比喻为一位美女生成的玉骨冰肌,皎洁可嘉。想象为耳带环,腰佩玉珮的姿态柔美的女子。比喻新颖,又切合白菊花的特征,给人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恋之感和素淡自然之美感。由前两句的惊异赞叹发展为深爱,只能用银装素女的比喻,才能表达自己这由衷深爱之情,情与花浑然一体。五六两句转写菊花之叶,以叶代其整体之美,暗示其品格特征。采用的手法不是一般的词句雕饰,也未再用比喻,而是用了神话传说来赞美白菊。“霜迎叶上迷青女,露下篱边泣素灵。”秋霜与菊叶相比,使霜神青女都着了迷,难以辨识;白露滴在篱边菊叶上,如白帝子哭泣。青女为霜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唐僧人寒山诗:“屡见植物荑,常遭青女杀。”菊花迎秋而开,能耐寒露与秋霜,既表明白菊开花的季节,又暗示白菊的耐霜的品格。霜与叶俱为白色,故而霜神眼迷心乱。素灵:是用汉高祖刘邦斩白蛇的神话传说,指哭白帝子的老妪。《汉书》记载:高祖夜行大泽中,有大蛇当道,拔剑斩为两段。后人来至蛇死处,见一老妪夜哭。人问老妪,老妪说:“吾子白帝子化为蛇,当道,被赤帝子所杀。”《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彤云昼聚,素灵夜哭。”唐人李善注释为:“素灵即高祖纪,老妪哭所杀白蛇。”曹谦用素灵的典故,就是从陆机文中化出。这两个典故夸张青女、神妪都爱上了白菊。一为之着迷,一为之泣,皆爱之极至所致。诗至此由人境顿入仙界,白菊成为神人共爱的珍奇之极品。古代诗人赞白菊者不乏其人。 唐人张𧏖《白菊》:“秋天木叶乾,犹有白花残。 举世稀得栽,豪家却画看。”唐人罗隐《咏菊》写白菊:“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唐人李商隐《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皮日休《和鲁望白菊》:“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蕊香亦似浮金靥,花样还如镂玉钱。玩影冯妃堪比艳,形萧史好争妍。无由擿向牙箱里,飞上方诸赠列仙。”这里诗人把白菊比喻成为与美女、仙人争艳,并幻想把白菊花赠给上方列仙。张贲《白菊》也有此赞语:“雪采冰姿号女华,寄身多是地仙家。”这些诗人生活时代不同,但赞美白菊,把它比作美人,进而仙化,这却是共同的鉴赏倾向。由此可见曹谦这五、六两句是借鉴前人创作经验与诗思,而又有所出新。目睹白菊叶上白色茸毛丛生,想象为青女播下的轻霜,是霜是叶;目睹叶上沾的寒露,幻想素灵夜哭,无理而有情。诗意与典故切合无痕。诗至此,描绘白菊姿态丰赡,形神俱出,以素淡自然之美,沁人心脾 结尾两句写感受与愿望。“见说寒英能愈疾,拟开三径著茅亭。”“寒英”:指白菊花瓣。 “三径”:指松菊下三小径,以喻隐士所居。 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汉隐士蒋诩于舍中竹下开三径,唯求仲、羊仲从之游。三径后遂为隐士代称。“茅亭”:茅舍也。杜甫诗句:“近根开药圃,接叶置茅亭。”中唐人戴叔伦诗句“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晓苍苍。”中唐戎昱:“山县(悬)秋云阁,茅亭暮雨寒。”这些诗句写茅亭均与隐居有关。这两句诗是写:听说白菊花瓣可以治人疾病,我打算盖茅亭,种松菊,下开三径。言外之意愿以白菊为伴,终生隐居在山乡辟野的菊圃中,走蒋诩与陶潜弃官归隐的人生道路。葛洪《抱朴子》记载:白菊汁和仙丹服之一年,可活五百岁。《仙经》:“采白菊茎常服,令头不白,返老还童。”故而苏辙咏白菊治疾有神效:“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菊花已入《本草》,是明目清心之良药。正因为菊花生能为人提供美感,表示出一种傲霜的品格与风神。死其躯体又能为人疗疾,使人益寿延年。遂为文人雅士、隐居君子所钟爱,并转化为理想的寄托,品格的外化。精心培育,爱如至宝,并扩展为民族的风尚。曹谦在赞美白菊的同时,也寄托着自己的不慕荣利、不趋于时的思想品格,不为元统治者折腰,宁效蒋诩、陶潜隐居不仕而终生。
 这首七律,咏物托志,写法富于变化,抒情层层深入,结尾点睛。为我们描绘出一丛素淡自然美的白菊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咏花诗词之《白菊》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白菊

 

许棠


 所尚雪霜姿,非关落帽期。
 香飘风外别,影到月中疑。
 发在林彫后,繁当露冷时。
 人间稀有此,自古乃无诗。


 这首五律,描写了白菊的天姿和神韵。白菊乃菊中之上品。它不与群花争荣争宠,品格高洁,人间稀有。诗人通过对白菊的歌颂,寄托了自己不同于世俗的情趣和追求。
 首联写白菊喜爱和崇尚的是雪霜般的姿色,而与九月九日重阳节无关。起句实际暗示了白菊花的颜色。白菊别名香雪,如唐韩偓诗云:“正怜香雪披千片,忽讶残霞覆一丛。”(《和吴子华侍郎令狐昭化舍人叹白菊衰谢之绝次用本韵》)“落帽”见《晋书·孟嘉传》:“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落帽”遂成为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典故。唐李白诗《九日》:“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重阳乃晚秋寒露时节,天气已转微寒。但此时在飒飒秋风中正绽蕾怒放的白菊却意不在此,而是迫切向往、渴望迎接那更为严寒的季节的到来。诗人这种写法,很令人深思,触发丰富的联想。
 颔联紧接着描绘白菊的香气随着秋风飘散,别具一番沁人心脾的幽香。在佼好的月色中,它的倩影朦胧,实在可爱极了。“疑”,迷惑、犹豫不定,此处引申为扑朔迷离。诗人写出了月光下白菊迷人的体态身姿,具有朦胧的美,给人以美感愉悦。
 颈联,是说白菊初发,旺盛生长在林木彫落之后,而繁盛开放在露寒霜冷时令。它既不同于那些早发的菊花品种,又不同于其它在温润适宜的季节环境里吐蕊绽开的群芳。白菊有它执着的追求,它不愿与百花争妍斗丽,而自卓立于万木枯萎、群花凋零之时,傲霜斗寒,一花独放,散溢着诱人的馨香。此联与首句“所尚雪霜姿”有机照应,写出了白菊独有的品格特征,也为下联作者进一步讴歌作好了铺垫。
 尾联是议论和抒情的结合,道出了作者的肺腑之言:白菊人间稀有,因此,自古以来,还没有人来写诗歌赞它啊。言下之意是说还鲜有一首能传神描绘白菊的好诗出现哩。因为,稍早于诗人的李商隐在《九日》里就有这样的诗句:“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阶墀。”观许诗结句铿锵如金石声,使崇尚“雪霜期”、繁当“露冷时”的白菊格外突出,光彩耀人,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真挚炽热的情感,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蕴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紧紧围绕白菊展开,逐层推进。先写白菊的颜色、姿态,继写它的香味、姣美的身影,进而交代它初发和繁盛的时节,并予以由衷地赞叹,其意境隽永,情趣盎然.融入了作者对白菊生态状况仔细观察积累的生活经验,因而能触发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这首五律也是如此,景为情设,情为景发,情景相生,景真情切,二者天然一体,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从而获得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尤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不但绘写了白菊美丽的身姿倩影和袭人的清香,还赞其劲节.生动突出表现了它的高洁品性、勃发的生机。它崇尚雪霜姿,发生、生长于万木彫、群芳歇之际,盛开在霜寒凛冽时节,这就生动抒写出了它的抱负和情怀。作者笔下的白菊形神兼备,风韵独具,是幽独淡雅的静态美和富有顽强生命力,执着不渝追求的动态美的有机统一。
 鲜明的对比是此诗又一个显著特色。诗中虽未直接出现白菊以外的群芳图景,但从“雪霜姿”、馨香“风外别”、发自“林彫后”,繁在“露冷时”、“人间稀有”等精细传神描绘、颂赞的字里行间,不是可以处处感受到白菊与群花强烈对比的存在吗?
 此诗中富有人格化的白菊当亦是作者自况。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苦于诗文,性僻少合,既久困名场”,至年老方于“咸通十二年李筠榜进士及第”,“调泾县尉,……后潦倒辞荣”。(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作者对白菊的热烈礼赞,自应是其不屑与群小争荣取宠、孤芳自赏心境的流露,如那傲于霜霰之中的白菊,面对险恶的环境卓然挺立,独得其乐,从中形象体现了作者对高洁品格、高尚情怀的向往和渴求。

咏花诗词之《白菊》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白菊

 

张𧏖


 秋天木叶干,犹有白花残。
 举世稀栽得,豪家却画看。
 片苔相应绿,诸卉独宜寒。
 几度携佳客,登高欲折难。


 这首五律诗咏的是白菊,但诗人没有去细腻刻画白菊的色香情态,而是感叹她被世人冷落的不幸遭遇,赞扬了她独立寒秋的坚贞品质。
 诗的首联以“木叶干”三字画出了秋天草木衰枯百花零落万木萧条的景象,使人顿生荒凉凄清之感。诗人又以“白花残”三字道出在这一片荒凉的环境中还有不畏风寒的白菊在绽开着。这里的“残”字应作“残留、馀下”来解释。(如白居易咏红牡丹诗中有“白玉堂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其“残”即“残存”的意思)这一个“残”字突出了白菊花的高坚气节,与“木叶干”成鲜明对比。颔联两句则是感叹世人对白菊的冷落。“举世稀栽得”中“举世”表示整个世间,与“稀”字又成鲜明对比。宋人周敦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的论述在此得到了印证。世间的人都在追名逐利,有谁还能象陶潜那样单单去爱这不赶时髦的避世之花! “豪家却画看”一句是前句意思的进一步引伸。豪门贵族多爱养花装饰庭院,但他们也不爱这山野间的斗寒残花,既使他们欣赏白菊的美姿,那也是卷轴中、屏风上的被艺术化了的形象。颈联两句赞扬了白菊孤高坚贞的气节。“片苔相应绿”是说只有地上的一片苔藓的碧色与菊花的绿叶相应,除此不见它物。这菊花多么孤独清高。“诸卉独宜寒”承接前句又赞扬了白菊花不畏寒冷的坚贞品质。到这里,一具完美的凌寒斗霜的白菊形象已全部展现出来。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白菊的怜爱与崇敬之情。“几度携佳客,登高欲折难”述说几度重阳佳节诗人佳宾挚友相携登高,然而每次要折菊簪发时都不忍下手。诗人爱菊敬菊之情灼然可见。
 这首诗通篇没有细腻的刻画和浓烈的渲染,而是以情取胜,通篇的叙述和描写中都流露出诗人惜花敬花之情,尤其到尾联,把抒情推向高峰。

白菊【同义】总目录


白菊月朵

白菊bái jú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菊花(17)。药名。为菊花的一种,详见“菊花”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