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石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石山(宋)张志道
【题解】 白石山在桂平县东南35公里。道书称第二十一洞天,明以后成为游览地。山东为独秀峰,孤峰插天,西为鹅头峰,形状怪奇。山麓有寿圣寺,寺后峭壁千仞。另有青玉峡、白云洞诸胜。登顶峰会仙岩,桂平、玉林等方圆百里旖旎风光一览无余。此诗写白石山形势和景观。 【作者】 张志道,南宋嘉熙间人,曾上书言事,家贫,宋亡闭门著述。 【注释】 ①天阍:天宫门。②洞穴:指山中白云洞。 白石山(宋)王十朋 谢公好山水①,得郡古东瓯②。 中雁荡山在乐清县城西。山上石头多白色,故又名白石山。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有李姓道士隐此,宋太宗曾赐其“第一山”御书,今字迹犹存玉虹洞口。山中有玉甑、西漈、东漈等多处风景点,雄奇多姿,情趣各异。此诗以铺叙的笔墨,渲染中雁荡山的高峻雄奇。 【作者】 王十朋(1112——1171),宋代诗人。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举进士第一,授绍兴府签判,迁秘书郎、著作郎,出为严州太守,又历国子司业、侍御史,出知饶、夔、湖、泉等州,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其生于宋金对峙之时,力主抗敌,颇负时誉,诗则浑厚质直,一如其人,有《梅溪集》。 【注释】 ①谢公: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曾因受打击而被贬为永嘉太守,遍游郡中山水,然未及中雁荡和北雁荡,故下文有“行田经白石,不到仙山头”。永嘉即今之温州。②东瓯:温州及浙江南部沿海的别称。③龙湫:指北雁荡风景区之一的大龙湫。④黄冠:道士戴的帽子,代指道士。⑤仞: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仞。⑥白玉楼:道家谓天界之楼台。又,传说李贺将死,天帝派使者接他上天,称: “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⑦龛(kan):盛放神像的石室。⑧三神洲: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⑨山陬(zou):山脚。⑩培(pou)𪤁:小土丘。(11)蜉蝣:一种生存期极短的小虫。(12)杖屐:游山用的手杖和鞋子。巑岏(cuan wan):峻峭的山峰。(13)眸(mou):眼珠。 白石山 白石山位于市东南,被道书称为第二十一洞天。宋熙宁元年(1068),朝廷赐额寿圣院。明以后成为游览胜地。山东为独秀峰,孤峰插天;西为鹅头峰,奇异险峻。山麓有寿圣寺,寺前石坊巍然,门内为三宝殿;寺后峭壁千仞,有“白石洞天”摩崖石刻。山最高处会仙岩,原有塑雕数十,惜已毁弃。白云洞、青玉峡、仙人棋、伏龙窝、炼丹灶、潄玉泉等诸名胜,各得其妙。登白石山远眺,桂平、玉林、梧州方圆百里,旖旎风光,一览无遗。徐霞客曾来此览胜,并撰《白石山游记》。 ☚ 东塔 大藤峡 ☛ 白石山 白石山位于广西桂平县城南30公里的麻垌境内,以山峰灰白得名。为道家称之第二十一洞天。宋熙宁元年(1068年)奉圣旨敕封额寿圣寺。明代后成为游览胜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登此山,有《白石山游记》。此山双峰并立,左为独秀峰,右为莲蕊峰山麓有寿圣寺,明人杨大节所题“白石洞天”四个大字,高镌在千寻峭壁上。在莲蕊峰有会真岩,高广约33米,深约10米,古时曾建三清观于此,坛址犹存。山上还有葛仙岩、飞岩、苍玉峡、仙人棋、伏龙窝、漱玉泉、面壁僧诸胜景。山最高处有会仙岩,岩前有会仙亭。 ☚ 御史岩 御史台 ☛ 白石山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