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狄Báidí

历史上狄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归 “以国为氏”之列。其注云: “狄之别种。杜预云:‘故河西郡有白狄部’。” (按: 河西郡,亦称 “西河郡”。) 白狄,或作白翟。春秋时族之一部,原在今陕西延安、山西介休境,后东迁至河北省境内。
《搜神记》载有白狄·先。

白狄bái dí

〖名词〗
春秋时我国北方地区狄族的一部。狄,亦作“翟”。其衣尚白,故名。散居在今山西、陕西西北一带,隗姓,与晋互通婚姻(1)。《吕相绝秦》:白狄及君同州。——白狄人和你们同在雍州。

白狄

亦作“白翟”。春秋时狄人的一部分。因尚白色衣饰而得名。春秋初期分布于陕北高原(今延安、延长一带),部分进入晋西北汾水以西,与秦、晋为邻,以赤狄为盟主,建立强大的北狄政权。同晋国关系密切,晋献公娶白狄女生重耳(文公)和夷吾(惠公),重耳在母舅家避难十二年。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狄人内乱,长狄、白狄、众狄先后脱离赤狄而立。长狄、赤狄被诸侯消灭后,白狄成为秦晋争霸的中间势力,时与秦联合攻晋,时与晋联合攻秦。因受秦国之驱赶,又受晋悼公“和戎”政策以货易(狄)土的影响,被迫东迁,进入今山西省盂县、昔阳县和河北省石家庄、晋县地区。其部包括鲜虞、肥、鼓、仇由等支。周景王时(前544—前520)晋灭肥、鼓,而鲜虞独盛,屡败晋师,并于春秋末年建中山国。

白狄

白狄

古族名。一名白翟。春秋时狄的一部分。原在今陕西延安、山西介休境内,后迁今河北省内。因着白色衣服而得名。与晋为邻,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大部分并于晋国。

☚ 鬼方   氐 ☛

白狄

春秋时狄人的一部。亦作白翟。一说狄人信仰萨满教,以青、赤、白、黑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白狄居西,崇尚白色,穿白色衣饰得名。春秋初居牧于陕北高原(今延安、延长一带),隔黄河,河东居赤狄。部分进入晋西北的汾水以西地区。与华夏诸侯秦、晋为邻。初受赤狄役使,随赤狄建北狄国家,向东扩展,不断与华夏邻国发生冲突。与晋国关系较密切,晋献公娶白狄狐突女生重耳(文公)和夷吾(惠公)。狐突及二子狐毛、狐偃(子犯)均为晋国大夫。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晋国内乱。翌年,重耳随舅父狐毛、狐偃逃入白狄避难12年。狐氏为振兴晋国,成就晋文公的霸业多有建树。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内乱。翌年,遭到晋国攻击,酋帅白狄子被俘。随之,北狄分裂。周顷王三年(前616),长狄首先脱离赤狄,白狄也于周定王六年(前601)脱离赤狄投附晋国。长狄、赤狄先后被华夏诸侯击灭后,白狄成为秦晋争霸中的中间势力。周简王七年(前579),受秦国之挑唆进攻晋国,战于交刚(今山西隰县境),兵败。后又联合晋国攻秦,或保持中立。因受秦国驱逐,又受晋悼公“和戎”政策的影响,被迫出让土地向东迁徙,进入今山西盂县、昔阳和河北石家庄、晋县地区。其部包括鲜虞、肥、鼓、仇由等支。周景王时(前544—前520年在位)肥、鼓为晋所灭,鲜虞势力强盛,屡败晋师,并于春秋末建中山国,雄居于诸侯之中。

白狄

古族名。一作白翟。春秋时中国北方狄族的一支。因穿白色衣服而得名。散居于山西、陕西西北一带,后东迁于今河北境内。

白狄

亦作“白翟”。古代北方民族。春秋时狄人的一部分。因尚白色衣饰而得名。春秋初期分布于陕北高原,部分进入晋西北汾水以西,与秦、晋为邻,以赤狄为盟主,建立强大的北狄政权。同晋国关系密切,晋献公娶白狄女生重耳和夷吾,重耳在母舅家避难12年。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狄人内乱,白狄等先后脱离赤狄而立。长狄、赤狄被灭后,白狄成为秦晋争霸的中间势力,迁至今山西省东部和河北省中部。其部包括鲜虞、肥、鼓、仇由等支。周景王时(前544—前520)晋灭肥、鼓,然鲜虞独盛,屡败晋师,并于春秋末年建中山国。中山国被灭后,该部逐渐融合于当地汉族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