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水素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水素女 白水素女古代田螺姑娘型故事。见《搜神后记》五卷。写谢端少丧父母,晚睡早起,躬耕力作。后得一大螺,贮瓮中。他每早出外干活,归来饭菜已好,一连几日都是这样。他想定是邻人所为,便去谢邻居,邻人反笑他把新妇藏起来作饭,不让大家相识。他决心查明原因,一天鸡叫出门,又暗中返回察看,见一少女从瓮中出来,便闯进去问个究竟。少女说:“我是天河里的白水素女。天帝同情你年少孤独,叫我来替你作饭,你偷偷来看我,我的真形已露,不能在此久留了,今留下螺壳,用它储存粮食,可以不缺吃的。”谢端请少女留下,终不肯,在风雨中飘然而去。本条见《艺文类聚》九七、《北户录》二、《太平御览》八、九四一、《太平广记》一○○等。 ☚ 续搜神记 杨生狗 ☛ 白水素女 白水素女亦题《田螺姑娘》、《谢端》。东晋神话小说。陶潜撰。原载《搜神后记》卷五。《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北户录》卷二、《太平御览》卷八又九四一、《太平广记》卷六十二皆录载。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王泽君等《古代短篇小说选注》、刘文忠等《文言小说名篇选注》皆选录。这是有名的神话传说田螺姑娘的故事。作品叙写:谢端少丧父母,夜卧早起,躬耕力作。后得一大螺,归贮瓮中。端每至野还,见有饭饮汤火。谓邻人为之,便往谢邻人。邻人说是他自娶妇所为。端心疑,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只见螺壳,就到灶下问女曰:“新妇从何所来?”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乃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使我权为炊烹。卿无故相窥,吾形已见,不宜复留。虽然,尔后自当少差,留此壳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小说通过天河仙女帮助青年农民操持家务,过上好生活的情节描写,反映了六朝士族残酷统治下的劳动人民渴望幸福安定生活的理想,歌颂了辛勤劳动的品德。小说把谢端的忠厚老实和白水素女的善良热情写得很生动。谢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足见其勤恳耐劳。他为人谦恭本分,“不履非法”之事,很是憨厚质朴。但他却过着孤独贫困的生活,连老婆也娶不上。这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不平。能够给谢端带来幸福的是白水素女。她使谢端“居富得妇”,过上了小康生活。谢端的美满结局,当然是作者理想的幻化,表现了人民对美好情感和善良愿望的追求。白水素女是作品的一个主人公。作者对她的描写十分优美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她既是天汉中白水素女下凡,当然也自有其仙气,身藏“如三升壶”的大螺中,每日化出为谢端“炊烹”。当其“形已见”后,便说明了下凡原委,并赠留螺壳,“翕然而去”。可谓来无影,去无踪。但在她身上,蕴含着更多的人情味。她有美丽动人的外表,又有善良真挚、热情助人的心肠。她为谢端操持家务。具有巧妇之手,体现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正因为有了这些内在美,使她的形象十分可爱。作者是完全按照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来描绘这个形象的。小说结构完美,描摹生动,细节逼真。作品开始先介绍了谢端的身世、际遇,以显其贫困的地位和善良的本性。后驰骋想象,写谢端得一盛三升水的壶这么大的硕螺。这就十分神奇。更神奇的是,每天劳动归来,“见其户中有饭炊汤火,如有人为者”。他以为是邻人所为,当去道谢时,邻人反而莫名其妙,调侃他说:“卿已自娶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至此,读者如坠五里云雾中,奇疑丛生,急于知道事情底蕴。而观下文,方知原委。这就是作者特意设下的悬念。谢端终于窥破了事情真相,原来是一位从水瓮中走出来的美丽姑娘在为他烧水、做饭。这里把谢端佯走潜归、篱外窃视、入门拦女等一系列动作极为生动准确地摹写下来,颇富生活情趣,既形象传神,又在情理之中,寥寥数笔,两个人物形象纤毫毕肖。小说文词洁雅,清峻淡爽,意境清新优美,带有浓厚的民间传说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趣。当时阶级压迫剥削的苛重,使孤苦的谢端生活窘迫,这是无法改变的社会矛盾。但作者通过幻想、虚构的情节,使谢过上富足小康的生活。文中描写田螺之大竟能藏下一个少女,更使人惊叹瞠目。写天女离去时情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显得神奇而优美,令读者怡然神往。它是开唐传奇之先路的优秀作品之一。小说本事出于西晋束皙《发蒙记》(《初学记》卷八引)。《太平寰宇记》卷一○○、《三洞群仙录》卷一、《类说》卷七等称引自《搜神记》。说明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任昉《述异记》亦记谢端事,但谓书生谢端不染声色,于海岸观涛,得一大螺,割之,中有美女,自称是天河白水素女,天帝遣其下凡,令作其妻,端以为妖女,呵责遣之,女叹息升云而去。这把谢端写成了道貌岸然的迂夫儒子,失去了民间文学原有的光彩。唐皇甫氏《原化记》则载有《白螺女》事,《东坡诗集注》卷四《虔州八景图》尹师注载有“水神螺女”条,情事皆脱胎于此。《集异记·邓元佐》(《广记》卷四七一引)载“螺精惑人”事,则是这一故事演变中的逆流。现在民间尚盛传田螺姑娘的故事,有据此改编的电影、剧目演出。 ☚ 李仲文女 田螺姑娘 ☛ 白水素女 白水素女中国古代神话。《学津讨原》本卷五:“晋安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憋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 ☚ 白云格格 白石神的故事 ☛ 白水素女〔晋〕陶潜 晋安帝时侯官人谢端①,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②。始出居③,未有妻。邻人共悯念之,规为娶妇④,未得。 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得一大螺⑤,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 端谓邻人为之惠也⑥。数日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⑦,何见谢也?” 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⑧。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娶妇,密著室中炊爨⑨,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 后以鸡鸣出去,平旦潜归⑩,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女,乃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处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11)。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然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12),吾形已现,不能复留,当相委去(13)。虽然,尔后自当少差(14),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15)。 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 【注释】 ①晋安帝: 司马德宗,在位22年(397—418年)。侯官:县名,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②不履非法: 不做违法的事。③出居: 离开那里,自己另行生活。④ 规: 打算、计划。⑤ 邑下: 县城之下。⑥ 端谓句: 谢端以为邻人做此好事。⑦初不: 从不。⑧不喻: 不愿说明。⑨密著句: 秘密地放在房里烧火煮饭。炊爨(cuan窜): 烧火煮饭。⑩平旦潜归: 天大亮偷偷回来。(11)天汉:天河、银河。(12)掩:突然袭击。此指乘其不备而突然进门相见。(13)委去: 离你而去。委: 弃。(14)少差:较好。(15) 翕(xi稀)然: 忽然。 【赏析】 《白水素女》(又称《螺姑娘》)故事见于《搜神后记》卷五,在唐宋类书中又引作《续搜神记》或《搜神续记》,凡十卷,旧题晋陶潜(即陶渊明)撰。《白水素女》本事见于西晋束皙的《发蒙记》,亦见于梁代任昉的《述异记》卷上。唐传奇《吴堪》及明末周楫作《西湖二集》中的《祖统制显灵护驾》基本上因袭了该文之情节,只是略加变化而已。 清人刘大主张“文贵奇, 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论文偶记》)。英国著名小说家菲尔丁也认为:“只要他(指作家) 遵守作品须能令人置信这条规则。那末他写得愈令读者惊奇,就愈会引起读者的注意,愈令读者神往”(《汤姆·琼斯》卷八)。《白水素女》的情节变幻神奇而又曲折动人,它就具有着这一特色——奇。 “变”以出“奇”。变是指敢于变革创新,使文章之情节与章法在尺幅之内做到变幻莫测、奇峰迭起,令人顿生新奇之感。《白水素女》中的男主人公谢端可谓是一个平凡之人,“少丧父母,无有亲属”,“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勤劳肯干却生活贫困,“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至年十七八,始出居,未有妻。”文章交代至此始有一变,端忽“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然作者并不急于交代螺之来龙去脉,反让端将它“贮瓮中,畜之十数日”,显得不急不躁,纡徐自如; 这时端之生活出现了诗意的变化,端每劳作归来,户中总有“饭饮汤火”,端竟不知何故,此为二变。这使读者产生了进一步的期待,白水素女却仍未出场。于是,谢端忽生一计,一日“鸡鸣出去,平旦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瓮中螺却不见,此为三变。小说之中心人物白水素女亦即银河仙女终于亮相; 原来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仙女“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然还去”。中国人心目中威严无比的天帝竟有如此深切的人情味、同情心,着实使人吃惊,更使人称奇的还是故事的结局: 仙女不留凡尘,在一阵风雨之中“翕然而去”,此为四变。它没有演变出一幕悲欢离合的天仙配、人神恋,也没有抽象地宣传因果报应、善善恶恶,而是留给人们以不尽的惋惜与思念。这种情节与章法的奇幻多变,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自然新奇而不落窠臼。 “虚”以致“奇”。为文如按理想或幻想的样子反映现实则易驰骋想象,创造意境,所谓 “意翻空而易奇,言证实而难巧”也。《白水素女》故事无非是说“好人得到神助,解除困难,享受幸福”这一道理,如按生活事实表现谢端辛苦十年过上殷实生活,娶妻生子,男耕女织,则显得平实无趣,缺乏感染力。为此,作者幻拟了一个美丽而虚幻的白水素女形象,既具有生活本身的形态,朴实无华、勤劳贤惠、热情大方,是农家姑娘的化身,又带有绚丽多姿的灵异色彩,以此来赞美劳动,赞美生活,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奇与真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更为可贵的是它还使奇与美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美感的新奇或是由于作家所描绘的事物本身新奇,或是由于经过作家的“点染”,它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白水素女》的故事是既新且奇的,而作者的巧笔点染却使故事优美起来,那纯朴善良、热情大方而又带有灵异色彩的白水素女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之动人,而其结尾的描写更是立异标新。唐传奇《吴堪》基本上是沿袭它的情节,却将主人公的身份改为县府小吏,并使仙女与吴堪结为夫妇,最后两人突然失踪。而《祖统制显灵护驾》的入话更将结局改为夫妇二人一起“坐于火光之上,冉冉升天而去”,虽奇而失美。而《白水素女》则摆脱了中国文学中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并使故事亦奇亦美,在具有新奇感的同时使形象具有更为崇高的审美价值,使读者获得了更为深切的审美体验。 白水素女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日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 后以鸡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壳。乃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 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 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 今道中素女祠是也。 看了这则故事,读者诸君恐怕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溯本穷源,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田螺姑娘的出处,事见《搜神后记》。有的选本称之为“谢端”,有的则称为“白水素女”。《搜神后记》传为东晋陶潜所撰。对此,史有歧议。论家有的认为是书为陶作灼然无疑,有的则以为是赝撰嫁名,为他人依托。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陶潜旷达,未必拳拳于鬼神,盖伪托也。”苦于确据不足,尚难定论。故暂从旧说。通观《搜神后记》,文词左雅,清峻淡爽,非高手不能成此佳构。在魏晋侈谈鬼神、搜奇记逸的志怪小说中,《搜神后记》是独具特色的,从这篇五百字的《白衣素女》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其创作风格之一斑。 小说开始简单地交待了谢端的清贫凄苦的身世,幼失怙恃,寄人篱下,蒙邻人照拂,而操守如玉,从不逾矩。这些都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正是由于他的勤劳质朴,赢得了白水素女的垂青。且看作者是如何驰骋想象描述这件事的:先说谢端“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果然异物有异,奇异之事发生了。这个硕大的田螺有如可盛三升水的壶,这件事本身就很神奇了,更为令人骇怪的是,此后十多天,谢端每天从田间耕作归来,家中竟然饭菜、热水、炉火一应俱齐。行文至此,作者写道:“端谓邻人为之惠也”,笔锋在此一顿,道出谢端对这种异事出现的猜测和揣摸心理,也颇合常理。但是,这种异事一再发生,不由得谢端不去邻人家中踵门道谢了。谁知,邻人矢口否认,还调侃他:“你已经娶了媳妇,藏在家里为你做饭,反而说是我为你做的啊?”至此,不仅谢端如坠五里雾中,恐怕读者也会疑窦丛生,急欲知道事情底蕴。再观下文,方知原委。原来这是作者特意设置的悬念。后来,谢端终于窥破了是一位从水缸里走出来的美丽姑娘为他“守舍炊烹”,操持家务,奥秘揭穿了。这位姑娘坦诚地告诉谢端:“我是银河中白水素女。天帝哀怜你自幼孤苦,谦恭本分,所以让我暂时为你看家做饭。”表示了对躬耕力食、心地善良者的深切同情,这是对“恭谨自守、不履非法”者的褒奖。在描写谢端为了探究异事原由时,作者行文简洁,把谢端佯走潜归、篱外窃窥、入门拦女等一系列动作极为准确生动地摹写下来,极富生活情趣,既形象生动、细节逼真,又在情理之中,从而突出了谢端探明异事原因后,疑问雾释冰泮的惊异欢喜和白水素女窘迫不安的惶惑。寥寥数笔,两个人物的形象纤毫毕肖。更为奇异的是,白水素女不顾谢端的一再挽留,倏忽离去。描写她离去时,仅用了“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几个字,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掩卷之余,令人神飞遐想。 这篇小说的本身见于西晋束皙的《发蒙记》。其事甚简,语焉不详。经过陶氏的加工、创造,成为一个瑰丽动人的故事。后世也颇多好事者,对这篇故事加以增饰,如唐代皇甫氏的《原化记》中就有一篇名为《吴堪》的小说,情事与《白水素女》相类,实即脱胎于此。这个故事与《搜神记》中董永和织女的传奇故事一样,为人民所喜闻乐道。经千载不磨,奕世不废,说明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盼,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至今,尚有据此原型改编的电影、剧目演出。从艺术上讲,这篇小说虽然仍难脱“粗陈梗概”的窠臼,但整个小说的情节完整,描摹生动,文笔清峻,已倡唐传奇先声。 白水素女《搜神后记》 〔梗概〕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个小伙子叫谢端,他从小就死了爹娘,独自一人过日子。谢端勤劳善良,每天早出晚归,在地里劳动,回到家里,还要做饭洗衣,操持家务。 这一天,他从地里回家,捡到一个特大的田螺,大得能装得下三升米,他觉得很新鲜,就把田螺拿回家养在了水缸里。 第二天,谢端仍像往常一样,早早下地劳动,晚上天黑才回家。奇怪的是回家后,他发现原来空空的饭桌上已经放好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谢端以为是好心的邻居替他做好的,于是,他去邻居家道谢,但邻居却说根本没有替他送饭菜。这以后,天天如此,每天下地回来,桌子上都摆着热腾腾的饭菜,谢端越来越犯疑,一心想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有一天,他和以往一样,天不亮就出了家门,但在地里只干了一会儿就悄悄地回了家。他躲在篱笆外面偷偷地向屋里张望,只见一个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走出来,到灶下去烧火做饭。看到这里,谢端趁她没有防备,一步闯进了房门,先到水缸前一看,缸里只剩了个大螺壳,他连忙奔到灶前,问姑娘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姑娘神色慌张,想抽身回到水缸里,可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向谢端说出了实情。她说:“我是天河里的白水素女,天帝同情你年少孤独,喜欢你老实忠厚,就特意派我来照顾你,让你过上舒心美满的日子。不料,现在你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就再也呆不下去了,只好给你留下这个螺壳,你就用它盛粮食吧。”这时,空中忽然雷电大作,接着便风雨交加,姑娘飞了起来,随风飘去。 姑娘离去后,谢端就真的用那螺壳盛粮食,那神奇的螺壳内的粮食总也吃不完。从些,谢端虽说日子过得不是很富裕,可吃喝却不愁了。不久,他又成了家,小两口和和美美的。 为了感激白水素女的帮助,谢端特意给她立了个神位,逢年过节按时去祭祀。 直到现在,谢端的家乡还有这个素女祠。 〔赏析〕这篇童话中,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忠厚的劳动者形象——谢端,他的美好品德感动了天帝,使天帝爱怜他,从而才派来白水素女照顾他。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希望好人能得到好报,这也体现在童话的结局上:谢端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作品简介〕《搜神后记》是一部志怪小说,性质与《搜神记》差不多。书中所记多为神怪灵异,也保存了不少民间传说。内容多为暴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歌颂善良人们的优秀美德,书中描写也比较细致。 本书的作者,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有人说是六朝人所作。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神怪部 > 神 > 白水素女 白水素女 báishuǐsùnǚ 傳說中的天河神女。其說出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五。略云:晉安帝時人謝端,少喪父母,夜卧早起,躬耕力作。後於邑下得一大螺,取以貯甕中。端每早至野還,見有飯湯,謂鄰人爲之,便往謝之。鄰人曰:“卿已自取婦,而言吾爲之炊耶?”端心疑,潛歸,於籬外竊窺其家,見一少女從甕中出,至竈下燃火。端入門,問之曰:“新婦從何所來?”女大惶惑,欲還甕中,不得。答曰:“我天漢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使我權爲炊烹。卿無故窺掩,吾形已見,不宜復留。雖然,爾後自當少差,留此殼去,以貯米穀,常可不乏。”端請留,終不肯。時天忽風雨,翕然而去。其說廣泛流傳於民間。 白水素女bái shuǐ sù nǚ螺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水族·螺》:“《述异记》:谢端于海岸得一大螺,割之有美女,曰:‘吾天汉中白水素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