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提到西湖,人们会联想到苏轼曾经有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但这“淡妆”或“浓抹”的“西子”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他在一首短短的绝句里,只可能提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从“水光”和“山色”,“晴”和“雨”作一个对照的启示,让熟悉西湖的人自己去领会。

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却描绘出一个刚刚披上了春天的外衣的西湖;读了以后,真的仿佛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淡妆西施的面影,使我们更加感到苏轼的比喻的意味无穷了。全诗通篇到底,顺序写来,引人入胜。风格是如此的坦易纡徐,语言是这样平易畅达,理解起来,似乎是毫无困难的。但是再仔细体会一下吧,则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的东西为我们所忽略,在我们面前轻轻地滑了过去。

首先应该弄清它的结构。这诗写西湖先从孤山写起,因为“湖中独立一孤山”(见《舆地纪胜》),是一个非常特出的标志;“孤山寺北贾亭西”,自然指的是西湖。由于有了第一句的叙述,第二句就有了着落,这“水面”不可能是别的水面了。这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春到湖边,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后面四句,则以“白沙堤”为中心,专写湖东的景色。前面四句,先点明环境背景,然后描写;后面四句,先描写,然后再点明环境背景。这样就使得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不出一点转换的痕迹。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把全篇的结构,织成一幅完整无缝的天衣。章法之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常常有一种似断非断,似乎不相联系而又相联系的“草蛇灰线”的笔法,在这诗里,可以找到例证。“乱花”“浅草”二句,写的也是一般春景,为什么说,它只应该属之于后面两句而不能属之于前面呢?这因为“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是有联系的。春天来,西湖的四周哪儿不是象绿毯般的草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却是游人来往频繁的大路,“杨柳风微春试马”(借用吴伟业《永和宫词》诗中的句子。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妓女都是这样。白居易另有一首《代买薪女赠诸妓》有“一种钱塘江上女,着红骑马是何人”二句可证。)不是经常看到的景象吗?当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时候,脚踏着这柔软的草地,他想,该用怎样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它呢?最现成的莫过于“没马蹄”(指草的深度可以陷没马蹄)了。由此可见它不仅和环境背景有密切关联,而且和诗人当时的思想活动也有联系。这些地方,笔意细致入微,但却又自然而不着迹象。如果我们稍微粗心大意一点,就会把它放过去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处处扣紧了季节时令的特征,把早春的湖上风光描绘得恰到好处。秋冬水落,春天水涨,“初平”是说刚刚与湖岸相平。在湖光天色的混连中,天上舒卷着重重叠叠的春云,显得和湖面距离很近。“水面初平云脚低”这句勾勒出一个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春的意态也描绘出来了。诗人的用笔,是极有分寸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原来这还是初春的季节啊!这样,“早莺”的“早”,在意思上也就贯到了下句的“燕子”。正因为是“早莺”,所以要抢向阳的“暖树”;正因为是“早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的时候,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惊喜与怀疑。方东树评这诗说是“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这话是深深能窥见个中三味的。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篇写景句中贯串成为一条线索,把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苏小小。但是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里,诗人同时也给我们透漏出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注〕贾亭:一名贾公亭。《唐语林》卷六:“贞元中,贾全为杭州(刺史),于西湖造亭,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废。”白居易作此诗时,贾亭尚在。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白居易在杭州时,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后人误以白堤混为白氏所筑之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