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bái hóu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是白喉杆菌。1903年韦廉臣译《植物学》第四篇:“原微菌之寄生于人体而患病者不少,如痘疮、实扶的里亚(即白喉)、肺结核、脾脱疽、癞病、虎列拉(即霍乱)、肠窒扶斯(即伤寒)等诸病源,皆由于一种能致病之别他利亚之寄生焉耳。”1904年《最新中学教科书·生理学》第四章:“教室与讲堂为传染疾病之中枢,而教室尤甚,故宜留意。学生有患白喉、红疹、哮喘等病者,或病初愈,俱宜却之勿入。”1907年《生理卫生教科书》第十二篇:“白喉,diphtheria。”◇实扶的里、实扶的利亚、实扶垤里、喉痧、疨症、假皮症、马脾风、白皮痧。前三个名称为英语diphtheria(白喉)之音译,“马脾风”为日语词。 白喉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流行于冬春季,儿童易感染。白喉杆菌在咽喉等处繁殖引起纤维蛋白性炎症,形成假膜,细菌产生的白喉杆菌外毒素进入血液(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咽喉、气管、支气管的白喉病变由于局部充血、水肿和假膜形成造成的机械性阻塞,加之因假膜刺激使呼吸道平滑肌痉挛,更加重了呼吸道的阻塞,引起呼吸困难,甚至造成窒息,危及生命。在气管、支气管的假膜如脱落堵塞呼吸道,可迅速引起窒息死。白喉外毒素可引起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白喉心肌炎及神经系统损害。在早期(1~2周内),可因毒血症引起外周循环衰竭致死;在中期(2~3周),可因心肌炎或合并支气管肺炎致死;后期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 白喉病名。见《时疫白喉捷要》。又名白缠喉、白菌。系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于秋末冬初,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重楼玉钥》:“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发病多因时行疫疠之毒,从口鼻而入;或肺胃素虚,复感风热,热毒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疼痛,吞咽尤甚,继之一侧或两侧喉核处出现白点,白点迅速蔓延,成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边界清楚有光泽之白膜,其白膜迅速蔓延至悬雍垂及喉关内外,白膜不易削脱,若用力剥除,则易出血,并迅速为新的白膜所覆盖。白膜坚韧不易捣碎。并兼有头痛,身疼,微热,或寒热交作,疲乏,胸闷烦躁,口臭鼻塞。若白膜蔓延至喉关内或会厌下,则呼吸困难,鼻煽唇青,心悸怔忡等。白喉的病理多属阴虚肺燥,宜养阴清肺为主,方用养阴清肺汤。有表证者当先解表;如初起阳热偏盛,症见咽喉痛闭,饮水作呛,目红声嘶,口出臭气者,用神仙活命汤;属阴虚者,宜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若痰火阻塞,喉声如锯,宜清肺降痰,用猴枣散(《中医儿科》:猴枣、川贝母、天竺黄、沉香、朱砂、仙半夏)加土牛膝根、葶苈子、大黄、礞石、竹沥之类。针刺取合谷、少商、天突、足三里、内庭。白喉治疗禁忌,诸家主张纷纭,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点: ❶忌升提涌吐。 ❷忌温散发汗。 ❸忌大下亡津。 ❹忌刀针。 ❺忌病重药轻。 ❻忌苦寒助燥。本病具有传染性,发现病人应隔离,消毒,并报告疫情。此外,对某些虚寒性之咽喉疾患,习惯上亦有谓其为白喉者。如虚寒白喉、痨证白喉、寒痹白喉等,故宜详辨。 白喉与今称之白喉同。初有发热,咽部和扁桃体发红,继而出现白点,渐次扩大呈灰白色伪膜,紧附于组织上,不易除去。若免强除去,可引起出血。白膜很快蔓延,可达喉部、鼻部而影响呼吸,严重者引起窒息。并可伴有中毒症状,如脉数而微弱或结代,面白四肢冰冷等。在临床过程中,应密切注意,预防厥、脱之证的出现。 白喉 白喉baihou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白喉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呈直或微弯的杆状,容易被热、化学品、阳光等杀死。它放出毒力强大的外毒素,可产生全身性病状和局部伤害。白喉通常是散发性的,在人口拥挤的地区也可产生流行。1~10岁的儿童发病率高。患一次白喉病或注射过白喉类毒素后,可产生免疫。白喉的潜伏期为2~5天。临床上的特点是呼吸道粘膜上产生由纤维蛋白渗出物所形成的假膜,及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病状。据假膜所在的部位,可分为咽白喉、喉白喉和鼻白喉等。用患部渗出液做直接涂片检菌或细菌培养后找到白喉菌,便可确诊。白喉病人心肌损害机会极多,故应卧床休息,并尽早进行抗毒素治疗,以中和局部病灶和血液中的毒素,同时给予抗菌治疗(青霉素等可抑制白喉杆菌的生长),缩短病程及带菌的期限,但不能中和毒素,因此不能代替抗毒素。预防接种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白喉免疫制剂有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的混合制剂(简称百白破混合制剂)及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目前多用百白破混合制剂。接种对象为6~12岁的儿童。管理传染源是预防白喉的另一措施。人是白喉杆菌的唯一宿主,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从潜伏期末到抗菌治疗前均有传染性。早期发现,立即隔离病人,直到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咽喉分沁物培养阴性。白喉以飞沫传染为主,其次为被污染的用具等。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7天,对带菌者可肌注青霉素。另外,病人的衣被要在阳光下暴晒几小时,病人的食具和用具要煮沸15分钟,室内家俱可用5%来苏儿擦洗消毒。 ☚ 天花 疟疾 ☛ 白喉diphtheria系由白喉杆菌而引起的在咽、喉、鼻等粘膜处形成假膜,并由细菌外毒素引起全身明显中毒症状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可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等。病变部位红肿、有灰白色假膜,与病变组织粘着紧密;局部疼痛,咳嗽、音哑、流血性分泌物、所属区域淋巴结肿大等;全身可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由于白喉毒素作用,严重者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中毒性肾炎等。本病预防接种效果满意;青霉素和红霉素能抑制白喉杆菌生长;抗毒素能中和游离毒素。 白喉病名。临床以咽、喉、鼻部形成白膜,伴咽痛或犬吠样咳嗽,气喘,及发热烦躁等全身症状为特征。2~6岁发病率最高。秋冬季多见。自预防接种推广后,发病率已显著下降。本病多因素体阴虚,疫邪燥火侵入肺系。毒聚咽喉所致。治疗以养阴清肺,辛凉宣肃为原则,忌用辛燥表散之剂,有“白喉忌表”之说。若疫毒损伤心气,出现心悸,胸闷,脉结代或卒然虚脱等危象,急宜益气养心,育阴潜阳,并绝对卧床休息。
白喉见“传染病学”中的“白喉”。
白喉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呼吸道或接触传播,小儿多见,好发于秋冬季。主要特征是咽喉、鼻等粘膜的炎症、坏死与渗出,形成灰白色假膜,出现咽痛,吞咽、呼吸困难及发热、面色苍白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采用白喉抗毒素、抗生素等治疗措施。预防接种可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 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传播途径为飞沫、食具、玩具、牛奶等。临床表现有低热、乏力,咽、鼻或喉部发生灰白色假膜,可导致呼吸道梗阻现象。重者可引起心肌炎或末梢神经麻痹。治疗宜用抗毒素及青霉素、红霉素,并对症治疗。预防主要靠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 白喉 白喉湖南在清咸丰年间已流行白喉。同治十年(1868),长沙、芷江发生白喉。光绪、宣统年间,湘乡、长沙流行白喉。民国时期,省内各地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湖南每年仍有白喉流行,以1959年最严重,发病率为33.43/10万,疫情遍及各县、市,有的县还出现局部暴发流行。湖南白喉流行时间,每年8月开始,10~12月为流行高峰,次年春季逐渐下降。经采取以白喉类毒素预防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全省白喉发病率逐年下降,1982年为2.3/10万,1984年为1.17/10万,1985年为0.31/10万,1991年为0.07/10万,1994年为0.01/10万。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的1983年比较,全省发病率下降99.94%。 ☚ 天花 伤寒 ☛ 白喉báihóu病名。见清·张善吾《时疫白喉提要》。又名白缠喉、白菌。常发于秋冬久晴不雨, 气候亢燥之季。多因肺胃素虚,复感时行疫疠之邪毒, 邪毒从口鼻入, 疫毒搏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疼痛, 吞咽尤甚, 继之则一侧或两侧喉核(扁桃体) 处出现白点, 迅速蔓延, 成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边界清楚有光泽之假膜。假膜迅速蔓延至悬雍垂及喉关内外, 不易剥脱。若用力剥脱, 则易出血, 迅即为新假膜所覆盖, 并感头痛身疼, 微热或寒热交作, 乏神, 胸闷烦躁, 口臭鼻塞。若白膜蔓延至喉关内或会厌下, 则呼吸困难、鼻煽唇青、心悸怔忡、脉结代等。属阳热者, 治宜泻热解毒, 方用神仙活命汤( 《白喉治法抉微》: 石膏、胆草、栀子、兜铃、生地、玄参、白芍、黄柏、瓜蒌、甘草、板蓝根)。属阴虚者, 宜养阴清热, 方用养阴清肺汤。白喉忌升提、发汗、大下及刀针等。 白喉 白喉白喉是威胁小儿生命极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过去小儿白喉病死率极高。自抗毒血清问世后,病死率虽有明显下降,但发病率仍然很高。直至采用白喉类毒素进行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率才得到很好的控制。 白喉由白喉杆菌及其毒素致病,其危害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病原菌在侵入部位(多在咽部、扁桃体)繁殖,产生毒力强的外毒素,使组织坏死,并形成伪膜,易将呼吸道堵塞,使患儿窒息而死。二是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传遍全身各器官,造成严重组织损害。目前认为,白喉外毒素的作用是干扰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哺乳类动物细胞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过程中,需转位酶Ⅱ的催化,才能使生成的多肽链继续延长,以完成蛋白质的合成。白喉外毒素的作用很可能是在辅酶Ⅰ的参与下,特异地使细胞中游离的转位酶Ⅱ失去活性,从而造成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障碍,使细胞功能受到损害。最易受损和受害最严重的是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如病势凶险,治疗又不及时,极易发生严重心肌损害,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亦可死于心脏传导阻滞,后者可很晚发生,甚至出现于疾病康复期。神经系统方面可见末梢神经变性坏死,尤以白喉假膜附近的神经最易受影响。膈肌和呼吸肌麻痹,亦是致死的重要因素。 本病潜伏期2~5天。按假膜部位可分咽白喉、喉白喉、其他部位白喉。 咽白喉 最多见,发病缓慢。轻度或中度发热,婴幼儿可表现拒食,年长儿常自诉咽痛、头痛、厌食等。咽部充血,当天或次日在咽部出现白色斑点,继之扩大融合成片,形成假膜,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则易出血。同时可伴颈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严重患者,局部病变可蔓延至扁桃体、悬雍垂及软腭,颈部及颌下淋巴结炎伴周围组织肿胀,形如“牛颈”。 喉白喉 大多继发于咽白喉,多见于1~5岁小儿。除发热外常有烦躁、呼吸增快、声嘶、哮咳以至出现喉头梗阻,吸气性呼吸困难,常伴喘鸣及三凹现象。 鼻白喉 多见于新生儿和幼儿,鼻腔可持续排出血性粘液,诊断易被忽略,为一重要传染源,危害颇大。 白喉病灶偶亦定位于眼结合膜、外耳道、外生殖器粘膜(女性为多)、皮肤、脐部等处,形成假膜与溃疡。并有粘液血性或脓性分泌物,极少全身症状。 疑诊病例,一时不能确诊时,应先注射白喉抗毒血清,再设法进一步确诊。扁桃体伪膜涂片染色检查白喉杆菌是早期诊断比较有效的方法。近年应用特异荧光抗体检查,阳性结果有诊断价值,但最后确诊尚需依据培养结果。医学界早就熟悉的白喉毒素试验(锡克试验),虽起不了早期诊断作用,但对了解人群对白喉的易感性与免疫性以及检查小儿有无免疫缺陷病,仍不失为一种简而易行的有效办法。具体操作及对反应的观察参见“皮肤试验”条(406页)。 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在于早给、多给和一次给足量的抗毒素(马血清)治疗。注射抗毒素前,必须先作马血清皮肤试验,皮试阴性才能注射。血清治疗用量如下表。如皮试阳性者,则须用脱敏注射。如脱敏注射仍有反应者,则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宜选用养阴清肺汤:生地30g、玄参24g、麦冬18g、白芍12g、丹皮12g、川贝12g、薄荷6g、甘草6g(成人量),儿童用量酌减。特异性血清治疗的早晚,影响预后极大。与血清疗法同时,应采用青霉素与红霉素或其他有效抗生素治疗,对杀灭白喉杆菌,缩短隔离期有很好作用。患者必须卧床休息,直到一切心肌损害迹象消失。白喉并发症如中毒性心肌炎、神经麻痹、支气管肺炎等治疗, 参见有关条目. 为保证治愈的白喉患者能获得良好免疫力,应再进行一次全程白喉类毒素接种。
白喉抗毒素(血清)治疗用量表 假膜范围及病期 | 剂量(单位) | 注射 途径 | 鼻 腔 扁 桃 体 咽 或 喉 鼻、扁桃体、咽或喉 晚 期 | 10,000~20,000 15,000~25,000 20,000~40,000 40,000~60,000 40,000~60,000 | 肌肉 肌肉 肌肉 静脉 静脉 |
白喉的预防主要为自动免疫接种。小儿11/2~3个月后,即应开始注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预防针。年满6岁后,可改用成人注射的白喉、破伤风二联预防针(参见“预防接种”条,11页)。对白喉病人接触者,应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和预防措施。可口服红霉素每日40mg/kg,分4次用,连服10天。目前,已禁用白喉抗毒血清以预防接触者感染白喉。 ☚ 猩红热 百日咳 ☛
白喉 白喉白喉是白喉杆菌的有毒株在咽、喉、鼻等部位繁殖,形成假膜并产生外毒素而引起的局部及全身中毒性疾病。临床特点为低热、乏力、咽或鼻、喉部发生灰白色假膜,可导致呼吸道梗阻现象,重者可引起心肌炎或末梢神经麻痹。 病原学 白喉杆菌为染色不匀的革兰阳性细菌。大小为1~8×0.3~0.8μm,多形,无荚膜或芽胞,当培养基营养不足时,菌体一端膨大呈杵状,可发生分支。菌体内有一至数个异染颗粒。庞氏染色菌体呈淡蓝色,异染颗粒为深蓝色。阿伯特染色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呈蓝色,奈瑟染色菌体呈黄褐色,异染颗粒呈蓝黑色。细菌呈松叶状、L、V、Y、W等形状排列,无动力。常用的培养基为血清鸡蛋葡萄糖混合的凝固培养基,菌落呈灰白色半透明圆形隆起。或用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亚碲酸钾血琼脂培养基,菌落呈黑色或灰黑色,较扁平的圆形隆起。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及生化反应可分为三型: ❶轻型,菌落光滑凸起,黑色,不发酵淀粉而溶血; ❷重型,菌落半粗糙、平坦、灰至黑色、发酵淀粉而不溶血; ❸中间型,菌落光滑、呈黑色中心、不发酵淀粉亦不溶血。对菌型与临床及流行病学关系有二种不同认识。一种认为重型与中间型易引起流行,病情重,病死率高。中间型尚可引起出血性白喉。轻型多产生喉白喉并扩散至气管、支气管,但因毒力轻,不易导致毒血症及死亡。另一种则认为菌型与流行性、病情轻重、病死率高低并无明显关系。 白喉杆菌不耐酸,对干燥、寒冷、光线的抵抗力较强,在干假膜内可存活数月,在各种物品、食品、衣服上可生存数日。对高温、化学药品抵抗力较弱,如58℃10分钟,0.1%升汞、0.5%石炭酸20分钟,3%来苏10分钟均可杀灭之。能产生强力的外毒素,0.1mg/kg即能杀死豚鼠,人的致死量为0.13mg/kg。毒力鉴定可用豚鼠及兔。外毒素有高度抗原性,可导致高价抗毒素的产生。外毒素经贮存、日光照射、化学药品处理或加热至75℃即可减少或丧失其毒性。用0.3~0.5%甲醛处理后可制成无毒性而保持抗原性的类毒素,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抗毒血清。 流行病学 历史上白喉发生于世界各地,可形成流行。自应用自动免疫预防后,发病率直线下降,目前在卫生情况及预防工作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已极少发生本病。 人是白喉杆菌的唯一宿主,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病人在潜伏期末至抗菌治疗前均有传染性。咽白喉常见,鼻白喉症状轻而带菌时间长,轻症或卡他型病人易被忽略,故均为重要传染源。带菌者分为恢复期及健康带菌者二种。单独用抗毒素治疗的患者,恢复期带菌大多为时3周,如并用抗生素,多于12日以内消失,仅个别长期带菌。慢性扁桃体炎或咽峡炎患者带菌状态消失慢。健康带菌者在流行期间可达人口的10%,是易被忽略的传染源。热带地区皮肤白喉病人可成为长期带菌者。 本症以飞沫传播为主,多于密切接触时受染。其次为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食具、手帕等间接传播。通过尘土传播的机会少。污染的牛奶可引起暴发。 人对白喉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体内抗毒素的量,一般血中抗毒素量达0.01u/ml,即可免患白喉。新生儿通过胎盘及母乳获得免疫,故受染者少。1岁以后至儿童期易感性强。15岁以后由于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近年在白喉预防接种开展好的地区,因儿童免疫力普遍增强,发病年龄后移至7~15岁左右。用锡克试验可测定人体对白喉有无免疫性: 即皮内注射0.1ml相当于1/50最低致死量的白喉外毒素,经72~96小时观察红色硬结,直径达1cm以上,经7~10天消退为阳性,即表示对白喉感染无免疫力。如注射后数小时发红、历2~3天消失,则为菌体蛋白引起的变态反应,属假阳性。阴性则无任何反应。锡克试验可用于调查人群免疫水平,预测白喉流行的可能与程度,以决定是否需进行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并可用以测定白喉预防接种的效果。一般于患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偶有数次发病者。本病秋冬季发病率高,10~12月为高峰。三种菌型出现的频率各地差别甚大,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也有很大变化。近年国内外均有轻型占多数的报道。 发病机理与病理 白喉的病变分为局部急性假膜性炎症及外毒素引起的毒血症两种。致病菌一般不侵入血循环。 白喉杆菌侵入粘膜后仅在浅表部位繁殖,约24小时即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坏死与渗出,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红、白细胞、细菌及坏死的上皮细胞于表面凝结成皮革样假膜。初呈白色或浅灰色,以后加深,混合感染时呈黄色,伴出血时呈黑色。假膜质地致密,与下面组织紧贴,剥离时出血,可再形成新假膜。其部位多在扁桃体、咽、喉、鼻腔,可下延至气管、支气管。 白喉杆菌在局部组织血清含铁量适当 (0.15μg/ml左右)的情况下可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对人及哺乳类动物的细胞有毒性,尤其对心肌、神经、肾上腺组织亲和力强。外毒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后,通过内摄作用而渗入细胞的胞质液中。由于毒素具有酶样活性物质,阻碍氨基酸的生成,因而阻断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加以影响核糖核酸及三磷酸腺苷的生成,故使细胞坏死。当毒素吸附于细胞表面或在细胞外液中存在时,可被抗毒素中和;当进入细胞后,则抗毒素不能与之结合或对其发生干扰。毒素由局部吸收,通过血循环和淋巴散播于全身,引起中毒症状。其轻重常因假膜部位、范围大小和病期长短而异。咽白喉毒素被吸收最多,扁桃体白喉次之,喉、气管及鼻白喉毒素被吸收量最少。 病理变化以心脏及末梢神经最明显。心肌可呈脂肪变性,玻璃样、颗粒样变性,甚至肌纤维断裂。末梢神经病变以运动神经为主,呈脱髓鞘现象或脂肪变性,神经轴可断裂。麻痹多发生于眼、咽、喉部肌肉,也可发生于四肢或皮肤白喉的局部肌肉。肾上腺充血,退行性变或出血。肾呈混浊肿胀。肝细胞呈脂肪变性或小叶中央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天(1~7天),咽白喉常发病较慢。病人有轻度咽痛或不适,扁桃体中度红肿,其上有点状或片状灰白色假膜,可渐扩大。全身症状为低热或中等发热、乏力、纳差,偶恶心、呕吐。面色常苍白。小儿常不活泼或哭闹、唾液多。咽白喉的轻型仅有低热、假膜范围不扩大,无中毒症状,故易误诊及漏诊。重型则假膜扩散至悬雍垂、咽弓、咽后壁、鼻咽及喉部。易发生继发感染而使假膜呈黄色、污秽灰色,甚至出血而呈黑色。咽部粘膜广泛水肿。颈、颌下、耳下淋巴结均可肿大,有压痛,颈部组织亦可水肿。极重型发病急,假膜范围广,且因出血而呈黑紫色。扁桃体及咽部粘膜高度水肿,使呼吸及吞咽发生困难。口内有腐臭味。颈部至锁骨上窝软组织可明显水肿,称为“牛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或体温不升,烦躁、面灰白、呕吐、呼吸急促、脉弱而速、血压低,可有心扩大、心律失常、奔马律,此时极易引起死亡。 喉白喉多由咽白喉向下扩散所致。少数为原发性。单纯喉白喉,毒素吸收较少,中毒症状较轻。发病时呈犬吠样干咳,声嘶哑,重者失音。假膜、局部组织水肿及痉挛可引起呼吸道梗阻,出现呼吸急促以至呼吸困难。常见鼻翼扇动、三凹现象(吸气时肋间软组织、锁骨上、剑突下均凹陷)、口唇青紫、烦躁不安等。假膜伸展至气管、支气管时则呈极度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气管切开,可因窒息缺氧而迅速死亡。 鼻白喉较少见。可单独发生或与咽、喉白喉同时发生。呈鼻塞、浆液血性鼻涕,极粘稠。鼻孔外围及上唇皮肤充血、糜烂、结痂。全身症状仅有微热,张口呼吸,睡眠不安,消瘦等。 其他部位白喉以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较多见。病程长,但不发生中毒症状。病灶多在四肢,为圆而深的溃疡,覆以灰黄或灰棕色膜,不经治疗历1~3周自然脱落。眼结膜、耳、舌、颊粘膜、齿龈、食道、宫颈、外阴、阴茎、膀胱、新生儿脐带,也可发生白喉,但均极少见。 并发症以中毒性心肌炎及神经麻痹为主。心肌炎多发生于病期第2~3周,病人衰弱、苍白、烦躁、心率快或慢、心律不齐、浮肿、肝肿大等,心电图出现心肌损害、传导阻滞等多种改变。神经麻痹以软腭最多见,常发生于病期第3~4周,言语不清,由鼻呛出流质饮食或水。亦可见眼肌、面肌、颈肌、四肢肌、肋间肌、膈肌的麻痹,多经数周或数月恢复。也可见感觉神经受损现象。极少数病人可并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诊断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较易诊断。确诊需有实验室检查证据,即假膜涂抹染色及培养查到白喉杆菌。近年在血清鸡蛋葡萄糖培养基上培养4小时后,加入荧光抗血清,如有白喉杆菌即可获阳性结果。用任何培养方法获阳性结果后,均可用菌液对豚鼠或兔做皮内注射以检测是否为有毒株(称毒力试验),亦可用抗毒素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用荧光标记抗毒素,以免疫扩散法检查咽白喉病人局部病灶的毒素诊断较培养快。 咽白喉需与产生咽部渗出物的其他感染相鉴别,如急性扁桃体炎(链球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梭形杆菌和螺旋体感染(奋森咽峡炎)、白色念珠菌感染(鹅口疮),粒细胞减少症、腺病毒所致渗出性咽峡炎等。喉白喉需与急性喉炎、变态反应性喉水肿、喉头异物相鉴别。鼻白喉与鼻内异物、鼻中隔溃疡相鉴别。以上各病的鉴别除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特点外,均以病原学检查(局部涂片或培养)作为鉴别的主要根据。 治疗 影响白喉病死率的因素为: ❶年龄愈小,病死率愈高,死亡者绝大多数为15岁以下小儿。 ❷临床类型以扩散型咽白喉的毒血症最重,故病死率最高,鼻白喉的毒血症轻,可不发生死亡。 ❸治疗迟早,发病第1~2天即开始治疗,则并发症少,病死率低。 ❹抗毒素注射愈早且足量,则病死率低。发病第一天注射抗毒素者,病死率下降至0.28%左右,发病5天以上才注射者病死率仍为25%左右。 一般治疗 因心肌损害机会极多,而临床症状又可不明显,故白喉病人均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活动。一般宜卧床2~3周,重者休息4~6周以上。注意供给高热量饮食及维生素。中毒症状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病原治疗 宜采取抗毒及抗菌同时进行的原则。抗毒素最重要。疗效取决于毒素是否进入胞质液,故应尽早应用,剂量视中毒症状轻重、假膜范围、部位及治疗的早晚而定。一次用足量。轻及中等重病人于发病3日内接受治疗者用3万~4万u肌注,最好稀释后静脉输入,病程超过3日者根据病情轻重加量。发病初即呈重症者用4万~10万u,全量于30~60分钟随葡萄糖100~200ml由静脉缓慢输入。鼻、咽、喉、气管弥漫性白喉用8万~12万u由静脉输入。用抗毒素前必须注意了解过敏史,并做抗毒素皮肤试验、准备好肾上腺素以防止过敏性休克。若皮肤试验阳性,用脱敏法注射。用抗毒素时,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由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1mg,静脉推入氢化可的松100~200mg。 抗生素一般用青霉素G或红霉素,与抗毒素并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带菌率。剂量青霉素G40万~80万u肌注,每日2次,儿童减半。连续用药5~7天。红霉素口服每日20~40mg/kg,或四环素每日40~50mg/kg。 并发症治疗 心肌炎时需绝对卧床休息,大量维生素C(1~2g)与高渗葡萄糖混合静脉注射。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20~40mg/日)。同时每日可用三磷酸腺苷40~80mg及辅酶A50~100u加于葡萄糖内静脉滴入。心功能不全者可用毒毛旋花子甙K每次0.125~0.25mg,儿童每次0.007mg/kg。神经麻痹治疗可用针刺促进自愈。吞咽困难时用鼻饲。因肋间肌、膈肌麻痹引起严重呼吸困难时可用人工呼吸机。喉及气管梗阻严重时,应及时作气管切开,吸出白膜。不易吸出时滴入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以溶解假膜。亦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输入。并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用青霉素G与链霉素联合治疗3周以上。并发眼白喉时,除肌肉或静脉注射抗毒素外,于眼结膜下注射抗毒素100~200u隔日1次,共1~3次,效果甚佳。 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最为重要。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可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预防接种制剂有数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为百日咳菌苗与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接种后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均产生良好的免疫力,出生后6个月开始基础免疫,皮下注射3次(0.5ml、1ml、1ml),每次间隔4~6周,2岁时注射1ml,第3年后再用百、白二联混合制剂加强1次。入学前再注射1次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是白喉毒素加入甲醛解毒后,经提纯再加入吸附剂制成,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3~5年),反应小。出生6个月即可作深部皮下接种0.5ml 2次,每次间隔4~8周,第二年注射0.5ml,以后每隔3~5年加强1次。亦可用皮内小量接种法,于上臂三角肌皮内注射0.1ml 2次,间隔1~2天,第二次接种后1周即可产生免疫力,本法用量少,反应轻,免疫效果可维持1年半左右,主要用于控制白喉流行。抗毒素被动免疫用于白喉密切接触者,可迅速取得保护作用。成人1000~2000u肌注,儿童1000u,注射前需作皮试。有效期仅2~3周。抗毒素与类毒素联合预防法用1000~2000u精制白喉抗毒素及白喉类毒素0.5ml同时分二处皮下注射,1个月后再注射精制白喉类毒素0.5ml;或于注射抗毒素1周后,再用类毒素全程免疫,免疫力维持较长。如有条件则用白喉免疫球蛋白250u肌注,注射后24小时内白喉抗毒素效价即可达有效水平,保护力持续5周。 对无免疫力的白喉接触者,可考虑用红霉素内服,配合自动免疫,如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皮内小量接种法,同时密切观察。发生症状者,立即给予抗毒素治疗。 对病人应力争早期诊断、隔离、治疗。病愈后经鼻咽涂抹3次培养阴性才能解除隔离。对可疑白喉者宜按白喉处理。在疫区调查传染源甚为重要。应发动基层卫生人员对有咽喉炎症状者、白喉带菌者做到经常调查。托幼单位及小学对发热、咽痛、精神不振、流涕的小儿应立即就诊。密切接触者应连续咽拭培养,注意观察症状,每日可用土牛膝30g煎汤代茶饮以控制白喉杆菌。对已查明的带菌者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G、红霉素或四环素进行治疗。细菌培养3次阴性始能解除隔离。如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扁桃体摘除。少数长期带菌者应调离集体儿童机构或食品行业。 ☚ 结核性脑膜炎 百日咳 ☛
白喉 白喉白喉,又名白菌、白缠喉、锁喉风、缠喉风。清·张善吾《时疫白喉捷要》定名为时疫白喉。郑梅涧《重楼玉钥》名白腐。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咽喉部形成白膜,咽喉痛,发热为主要特征。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两季为多见。年龄以2~6岁为最多。发病急骤,传染迅速,危害极大,必须及早治疗,隔离消毒,报告疫情。 白喉的发生多因素体阴亏,内有蕴热,复感时令风热或燥热之邪,外邪引动内热,内外合邪,搏结肺胃二经而发病。咽喉为肺胃的门户,肺胃邪热上熏,咽喉首当其冲,炼津灼液,腐蚀喉膜,以致咽喉燥痛,假膜布生,邪热充斥,肺胃之气不降,而有发热,干咳,恶心,呕吐等症。邪毒重者,假膜迅速发展,常可堵塞气道引起窒息死亡。毒损阴气,血脉运行失常,则出现心悸、气喘、脉结代等症。严重者可因正气急剧败溃而产生内闭外脱的严重证候。后期常因痰热阻络,或热邪伤阴,筋脉失养而产生吞咽不利,眼面筋脉弛缓等症。 白喉的治疗,在于掌握其病变过程中热、燥、痰三个基本环节。热是致病原因,燥是阴亏反映,痰是病理产物,三者密切相关,影响着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临床应以清热、养阴、化痰为治法的基本原则。 风热白喉: 风热毒邪,初袭肺卫,其症发热,咽部红肿,有白点或片状假膜; 初生儿假膜生于鼻孔者,则鼻塞不通,张口呼吸,或流粘浊液体,致鼻孔两旁皮肤糜烂;年长儿常自诉咽痛、恶寒等,治宜辛凉解毒,用银翘散,或用连翘、黄芩、鲜生地、玄参、麦冬。风热化燥,口舌干燥者,用增液汤加连翘、土牛膝根。风盛喉痒者,用除瘟化毒汤或龙虎二仙汤。 热毒白喉: 毒结咽喉,假膜迅即蔓延至软腭悬雍垂,亦可累及喉咙深部,口腔气臭,声音嘶哑,咳嗽呈“空空”声,或哮吼性咳嗽,甚至失音,便秘,尿赤。治宜清热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化裁; 若病情发展,痰浊阻塞气道,则面色苍白,痰鸣,嘴唇发绀,烦躁不安,呼吸时出现三凹征,治宜解毒豁痰,用神仙活命汤加减,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阴虚白喉: 秋冬气候干燥,燥热之邪,伤及脾胃之阴,其症微热,手足心热,疲乏,气短,咽喉及乳蛾出现白腐,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兼以解毒,用养阴清肺汤加银花,外吹瓜霜散。 白喉兼脱: 在白喉病程中,凡邪毒内陷心包,阴阳津气受损,则成脱证。津气两脱者,则心悸怔忡,面色灰白,精神萎靡,治宜益气复脉,用生脉散。阳脱者,则肢冷脉微欲绝,冷汗不止,宜用参附汤;严重者用回阳救急汤,以振奋心阳而回厥逆。阴脱者,则真阴消灼,时时欲脱,心动,神疲,汗出如珠,脉细而促,宜用三甲复脉汤,以育阴潜阳。 白喉治疗古人有忌升提涌吐,忌温散发汗,忌大下亡津,忌苦寒助燥等说法; 临床应着重辨证施治,有是证则用是药,不可拘泥。例如白喉初起,具有表寒见证者,仍当辛温汗解,但宜少量子之,不可大剂燥烈,以免耗阴损液。《时疫白喉捷要》指出:“初起用粉葛、僵蚕、蝉衣,以解风热;以牛蒡子、连翘、金银花、土茯苓,消肿败毒; 生地、元参、天冬、麦冬,清金生水;黄芩、黄连、栀子、山豆根、生石膏,泻火救水;木通、泽泻、车前子,引热下行;重者再加马勃,龙胆草。外用生土牛膝兜,或于未服药之先,既服药之后,煎水间服。再以万年青捣汁,或服或噙。”在治疗中除注意消毒隔离以外,不论轻重病儿,都应卧床休息至少二周以上,并用淡盐开水漱口,饮食亦宜清淡。流行季节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可用土牛膝根、卤地菊等,每周3~4次,煎汤代茶。 ☚ 丹痧 顿咳 ☛
白喉 白喉以喉间起白腐为其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称为“白喉”。又称白缠喉、白菌、瘟毒喉痹,属时行疫症之一。在清代,白喉曾经反复流行,危害甚大。《时疫白喉捷要·专治时疫白喉咙证论》说:“白喉有时疫一症,其发有时,其传染甚速,其病至危至险。”《时疫白喉捷要·白喉咙续论》又说:“奈白喉一证,愈出愈险,有朝发夕死者,延街合巷,互相传染,治之不速,十难全一。噫! 真可惨也!”当时医家在治疗过程中,丰富了对白喉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相继出版有关白喉方面的医书甚多,如《重楼玉钥》、《时疫白喉捷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治法忌表抉微》等等。对白喉的论述,颇为详尽。本病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冬二季为多。因秋冬季节,久晴不雨,燥气亢盛,时疫之气随风传播,从口鼻而入,疫毒搏结于咽喉,遂致发生本症。若素体阴虚,肺肾不足,遇疫疠之气流行,邪客于肺,内外相兼,伏而化火,熏蒸咽喉,尤易发生此症。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抗病力弱,遇疫毒之气更易患病。故十岁以下小儿,最容易得病。 其证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喉核出现白点,或连成灰白色膜,且逐渐扩大,可蔓延至喉关内外,悬雍垂或气道等处。白膜不易擦去,若强剥则出血,且白膜剥去后旋复出现。 颈部有肿大臖核。 全身症状常见微发热, 精神倦怠,头痛等。病情发展,白膜侵犯到喉关内外,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鼻塞声哑,呼吸困难,鼻扇唇青,痰鸣如锯。咳嗽如犬吠声,甚至引起窒息而致死亡。如《时疫白喉捷要·白喉咙续论》说:“其证初起,憎寒壮热,口渴喉干,声音不出,汤水不入,痰涎壅塞胀闭,疼痛异常,满喉皆白,脉多洪数,甚者且无至数,此乃时行疠气为病,喉证中最急者也。”本病在临床上以肺肾阴虚见症为主,若患者肺素蕴热,兼有风热之邪所犯,则有风热见症。若患者素体强盛,胃腑有热,则有胃热见症,故临床上分为三型: 阴虚型: 症见喉中微痛,喉核有白点或灰白膜,甚则白膜融合成片状,可超出喉关外,口舌干燥,口渴不欲饮,微发热,头昏,倦怠,咳嗽,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细数无力。治宜养阴清肺,解毒祛邪,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土牛膝根主之。 风热型: 症见咽喉微红,或红肿,喉核有白点白膜,音哑,头痛,发热,恶寒,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而带数。治宜疏风清热,润肺除邪,用除瘟化毒汤加土牛膝根主之。若服药后,已无表症,仍见喉痛溃烂者,宜服养阴清肺汤加土牛膝根主之。 胃热型: 其症咽喉疼痛较剧,咽喉发红,喉核红肿,白膜满布,颜色灰黄,声音嘶哑,口臭,高热口渴,面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洪数。治宜泻火解毒,清咽消肿,用神仙活命汤,或龙虎二仙汤加土牛膝根治之。 若白膜向下蔓延连及气道,声音嘶哑,发热、喘咳者,须防痰涎阻塞喉间,宜服雄黄解毒丸,或精制利喉散。若已出现呼吸短促困难,痰涎闭结喉间,吸气喘鸣,声嘶或失音,烦躁不安,四肢冰凉,汗出如珠,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脉不整或沉细无力等症,宜急行气管切开,进行抢救。如症见心悸怔忡,汗出如珠,神疲,脉数无力或结代者,此为心经受邪,心气耗伤,血脉不荣之脱证,宜用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之属。外治,喉中宜吹青吹口散或锡类散,以清热解毒,祛腐止痛。针刺治疗,宜取颊车、少商、中冲、关冲、少冲等穴,针刺挤出恶血,以泄疫毒。在治疗中可用绿豆煎水作饮料或食麦粥,以助清解疫毒,忌生冷、腥晕、油腻、辛燥食物,多饮开水,增加利尿排毒作用。 本病诊断时应与乳蛾、疫喉痧加以鉴别: 乳蛾,其白点、白膜呈黄色,附于肿大的喉核表面,少越出喉核范围,拭之易去,不易出血,患儿发热,恶寒,咽痛,脉浮数有力,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疫喉痧,是咽喉焮红,肿痛较剧,喉核虽有白点、腐烂,但容易拭去,且不出血,全身有红色皮疹,舌面光滑如肉红色,上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样的杨梅舌。白喉为急性传染病,对一切疑似患者,应及早作出明确诊断,以免扩散,一旦确诊,必须严格隔离,及时治疗,直至白膜脱落,症状消失二周后,咽部检查阴性为止。在白喉流行的季节及地方,应服预防药物,可用土牛膝根、大青叶或板蓝根煎汤内服,白萝卜或鲜橄榄分别捣碎煎汤代药或生吃。或万年青根块洗净,切成薄片,捣碎用醋浸七天后加等量冷开水口服,每次一汤匙,每天三次,以防染病。 ☚ 喉核菌 疫喉痧 ☛
白喉 白喉本病系由白喉粘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粘虫主要通过病者之唾液飞沫传染,亦可经玩具、衣物、用具等传播。粘虫进入人体后降于咽喉部,即与血、希拉相搏为病。病者多为十岁以内之幼童,一年四季均可见,但以秋冬季为多,白喉在古籍中分为雄白喉,雌白喉、子白喉三种类型。临床表现为头痛,畏寒,发热,不思饮食,关节疼痛,特别是咽喉部疼痛,舌苔灰白、厚腻,咽喉出现白色假膜。随病势之加重,在1~2天内假膜逐渐变厚扩散,波及上颚,悬壅垂和咽后壁,甚至延及口腔内。此时病者口有腐臭味,发高热,呼吸困难,昏睡,脉粗大、短而促,尿黄赤,内有血丝; 咳嗽呈“空空”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由于咽喉为假膜所阻塞,呼吸更加困难,颜面、口唇发紫,呈异常痛苦状。病势严重者呼吸完全被阻塞而死亡。雄白喉之假膜白色宽大而状如星体; 雌白喉假膜紫红色,向上突起,如覆碗状; 子白喉假膜白色,膜上之溃烂面犹如洒布之乳酪。治疗本病首先投以黑云香1.5g、铁杆蒿1.5g,共研细末,煎汤内服数次。继以九鹏散或漏芦十二味散加丁香0.5g为主药,用茶绒单味汤送服。或投七雄丸加麝香0.1g内服。如不见效可用羌活十四味散泻之。亦可取泡囊草子11~15粒,研粉,根据病者之年龄、体力、病势之轻重,酌量开水送服,对各类白喉均有效。服药后如有头昏眼花,谵语现象,可给予小米稀粥加盐热食,则能平息。在咽喉部假膜上可吹洒《蒙医金匮》方三花粉(麻花艽花、翼首花、高山龙胆花)。如病邪上逆,侵入脑中,则呈鼻流黄液,神昏谵语等症状,可用鼻排法,使黄水自鼻中流出,并在百会、后囟、印堂等穴位火灸。如病邪侵袭心脏时,神志癫狂,舌苔发黑,治宜用冰片六味散泻之,并于小尖脉,喉结等处火灸。 饮食,忌食辛辣,酸性,甜味以及奶食品和肉类。凡性热而富于营养之食物均在禁忌之例。只宜用面粉、蔬菜合制的面糊或小米粥等消炎之饮食。白喉病人要隔离治疗,其所用之玩具,食具和衣物等须彻底消毒。 ☚ 粘性黄疸 新痹病 ☛
白喉 白喉本病是疫热侵入喉部而发的一种烈性疫病。发病机制与瘟疫相同,特别是由于饮食异常,食肉及白昼睡觉等引发。总的症状与瘟热病相同,但脉象短促,粗壮无规律地间息、颤动。尿液基本与血证相似。具体症状为尿液中带血丝,舌苔厚腻,舌两边唇边和硬腭等处生出疹粒,喉痒音哑,吞咽困难,头痛震颤,汗毛竖立等。 白喉分为雄白喉、雌白喉、子白喉、疫白喉4种。 ❶雄白喉:属热邪和土元紊乱而引发的疾病,咽喉处如食物上面撒有豌豆样出现大而灰白色疹粒,如夜空星辰。 ❷雌白喉:是血证和火元紊乱而引起的疾病,喉核红肿,甚大如覆扣的碗状,病情严重时舌、腭发青或呈黑色。 ❸子白喉:是隆邪和水元紊乱所引发,由于水与隆邪相搏,症见咽喉疱疹色白扁状,如奶酪起泡,病情严重时形如雪片。 ❹疫白喉:是隆邪与热邪所引发,喉核如鱼鳞状,病情严重时喉核如出鞘的剑呈菱状,或如龟背凹凸不平,或如凶神眼睛外突状。如果男性发生雌白喉,女性发生雄白喉病者,最为危险。另外患者目赤上翻者为白喉内陷的征兆。此时如果治疗不当,白喉则会上逆陷入脑膜,出现鼻中出血、流黄水、流臭涕、神昏谵语症状;下逆陷入胸腔,则出现眼睛瞪视,轻度疼痛、气喘等症状;陷入命脉或心脏则出现神识癫狂,舌短、舌体发黑,眼睛晦暗失神等症状。 治疗,发病初期,饮穆库尔没药汤和牛尾蒿汤以压抑病势。中期内服直贡派的九味胜利丸以促溃脓。然后服四味石菖蒲散、“佐琼”丸,或以沙蒿汤冲服北派十二味翼首草散加丁香,或用《后续部》中的三味花药散加肾瓣棘豆、石菖蒲、细叶草乌幼苗、诃子、沙蒿的散剂喷喉或服《秘诀部》中的大方和乌头主辅方加用沙棘汁去毒的水银制的丸剂等扑杀疫邪,并发汗。此病用泻下法最好,可用五鹏散加肾瓣棘豆、穆库尔没药、疣果大戟、瑞香狼毒进行下泻。或用泻疫大方散下泻。后期用平息药硇砂、茜草、细叶草乌幼苗、紫草共研喷喉。用消融药水棉、硼砂、硇砂、白矾、黄矾配制剂喷喉。除去白喉疹粒,用硇砂、广木香、石菖蒲共研末喷喉,再用小铲刀铲剥疹粒,用铁烙烙之。白喉疫邪上逆陷于脑部者,用《后续部》的滴鼻药滴鼻以引排黄水,并灸百会、结门、印堂等穴。下逆陷于心脏者,内服三味冰片君臣散,并灸小尖脉端、喉结、天突,第六椎、第七椎、膻中等穴。饮食方面,禁忌一切辛辣、酸性乳品、糖类及性热而有营养的食物和腐烂变质的饮食。宜食面粉、蔬菜、未成熟青稞粥、糌粑汁等。生活起居,禁忌房事、午睡、体力劳动、剧烈活动、乘马、生气等。 ☚ 脑刺痛 急刺痛 ☛ 白喉diphtheria 白喉bái hóudiphther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