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云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白雲寺
白雲寺  báiyúnsì

亦稱“風穴寺”。座落於河南臨汝縣城東北十八里少室山南麓。北魏時建,原名香積寺。隋代重建,更名千峰寺。唐大中初擴建,始稱今名。宋乾明間、明弘治間均加修葺。主要建築有鐘樓、毗盧殿、中佛殿及唐開元間所建七祖塔。寺周有大型塔林,存元明清墓塔百餘座。正德《汝州志·寺觀》:“白雲寺,俗呼風穴寺。在州東北二十里風穴山内。始於後魏,再興於隋。唐大中初建。七祖禪師駐錫於此。宋乾明間重修。今住持僧滿延、滿資相繼而修。”雍正《河南通志·寺觀·汝州》:“風穴寺,在州城東北二十里風穴山。一名白雲寺,唐大中初創建。明洪治間重修。”參見本類“風穴寺”。

白云寺

白云寺

位于县城南15公里卜宜乡梁家滩村西宝峰山巅。创建年代不详。明代重修。寺背靠南坡山,依山做基,就崖起屋,结构奇特。离寺不远的西南山岩石缝中,有泉名为“龙崖涌泉”,四时长流,大旱不枯。寺分前后三进院落,殿堂50余间。正中为山门,墙顶筑有关公楼。一院为过院;二院地势渐高,院内大殿为七洞十字窑,外有走廊,大殿塑有释迦牟尼像;三院正面3间地窑,东西各有十字窑3间。沿八字形砖梯而上,可进入后殿,殿内有泥塑10尊。整个寺院林木簇拥,内有回廊周旋,沿衢道能上下,别具一格。

☚ 日升昌票号旧址   慈相寺 ☛

白云寺

白云寺

位于城西25公里太行山麓。旧名白茅寺、梦觉寺。始建于唐,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后改今名。寺依山建筑殿宇,参差错落,掩映于苍松翠竹之中。大殿五间,单檐悬山,似为明代建筑;其他殿宇廊庑,多为清代所建。殿宇内饰壁画,高大宽敞,山门前有相传唐植古银杏树5棵,粗可5人合围。寺西竹林10余亩,金沙、银沙二泉涓流其间。寺东有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所立五百罗汉碑一通。寺后有元代所建普照大禅师石塔一座,造型优美,雕刻精致。明思想家李贽和清乾隆帝均在此留有诗刻。

☚ 百泉   邵雍祠 ☛

白云寺

白云寺

位于城西南20公里白云寺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名白衣庵,后改庵为寺。金、元时毁于兵火,明代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扩建,有殿宇楼阁800余间,占地540亩。现存韦驮殿、罗汉殿、大雄宝殿、养心殿、禅堂。黄绿琉璃筒瓦、灰筒瓦、板瓦参互叠覆殿顶。禅堂前有门楼一座,下有汉白玉狮子门枕一对,朱门金瓦,结构严谨。大雄殿后有清代经幢一座,又名多宝塔,六角九级青石浮雕实心塔,高4米,中层阴刻《提萨婆呵》经文,其余各层雕有多种图案。寺东北隅有清代和尚墓塔一座,六角四级须弥座,造型美观大方,刻工精细。历史上寺内僧侣曾多达800余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留寺数日,书“当堂常赏”四字,刻于山门之阴。

☚ 4. 民权县   5. 宁陵县 ☛

白云寺

白云寺

位于鼎湖山风景区西南隅,东距庆云寺约10里,是唐代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智能禅师所建。原建已圮,现存为明万历年间重建,而寺内古梅、古桂则有历经千年者。寺外涅槃石,镌智常所书“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另有跃龙庵、罗汉桥、仙棋石、圣僧桥、石城门等遗址。寺周林壑优美,有老龙潭、三昧潭、浴佛池、水帘洞天等瀑布奇景。其中水帘洞天最为壮观,瀑从30余米高的峡谷凌空飞泻,“风飘细沫,恍若雨花,朝日映之,遂成虹影,横挂壁间”。游人可从潭边走进石壁凹处观瀑,水帘自头顶飘落,人栖其间而衣不湿。

☚ 日僧荣睿大师纪念碑   3. 新兴县 ☛
白云寺

白云寺

位于宁乡县双凫铺镇利民村东北,居回龙山南坡幽谷间。原名清莲寺。唐大中十二年 (858) 始建于回龙山北麓粟溪。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移建于现址,并改名。占地面积约49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旧有房屋300多间,为湘中六县的主要寺庙。民间有俗语“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其规模宏大,与南岳衡山齐名。1917年,毛泽东曾游历于此。1958年后,寺院毁圮。1988年始逐步恢复。寺院由山门、寺门、大雄宝殿、诸天殿、僧舍、斋堂、客堂等组成。山门为砖石砌筑,正中悬“南楚灵山” 四字石额,为清左宗棠手书。寺门为四柱三门砖石牌楼式建筑,中辟拱门,有护柱和石狮、石象等。寺门上坊“回龙古寺” 四字,为于右任书题。门联刻 “地净尘嚣在绿树从中白云窝里; 缘多香火是西天活佛南国名山。”为唐生智撰。寺旁巨石上刻 “白云深处”,为清胡林翼题写。回龙山地处沩水南岸,海拔365米,山形如龙。境内林木葱郁,流水有声,奇花异草,百鸟栖息,风光秀美,有星子洞、白云瀑布、观音巨石、土地寺遗址、磨石洞水库等景点。

☚ 白果树石塔   灰汤温泉 ☛
000142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