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登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登高 登高唐诗篇名。七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是诗人在大历二年(767)秋天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时所写。杜甫此时56岁,年老体衰,久客不归。这年重阳节扶病登高,看到萧瑟的秋景,触目伤怀,写下这首名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紧扣秋天的节令特征和夔州地处长江三峡中瞿塘峡入口处的地理特点,描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其中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刻摹三峡秋景形神毕肖,气势磅礴,是传诵的名句。宋辛弃疾词作名篇《南乡子》中的句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即由此演化而成。后四句抒发寂寞悲凉的感慨。其中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个字表现多层意思,是体现杜甫语言具有高度概括力的典型例子。全诗初读一气呵成,似乎句句都不对仗,实则字字妥帖,句句都对。杨伦曰:“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卷一七)胡应麟则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引自《杜诗详注》卷二○) ☚ 阁夜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 登高 题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④。 注释 ①渚:水中间的小陆地。清:指渚边的水清澄。回:回旋。 ②落木:落叶。滚滚:水流连续不绝。 ③万里:指远离家乡。百年:指一生。这里指年老。多病:杜甫当时患肺结核、风痺等多种疾病。独:寂寞无伴。 ④艰难:既指个人又指时局。苦恨:深恨,甚恨。繁霜鬓:两鬓白发多了起来。新停:因肺病戒酒。穷愁潦倒本可借酒浇愁,但因戒酒致使无法排遣愁闷,因而更愁。 赏读 诗的前四句写景,是作者登高时所见。首联对仗工整,除上下两句工整相对外,还有句中自对。“风”,“天”,“猿”;“渚”,“白”,“沙”组合成一个鲜明的画面,透露出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出句写天空,以猿鸣引发哀愁,对句写江景,用飞鸟状写无可依托之感。颔联借江、树写夔州秋天的景色,落木无边,长江滚滚,气魄宏大,极富动感,传达出诗人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颈联抒情,含义极为丰富,两句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言离家之远;“悲秋”言时节令人感伤;“常”言流离之久;“作客”点明飘泊之身;“百年”叙年老;“多病”说体衰;“独”写无依无靠;“登台”写思乡之苦。诗意极为深远。尾联承上作结,写诗人尝尽艰难潦倒之苦,国破家亡之愁,头上白发日渐增多,而又因病断酒,诗人的悲苦更加难以排解。 这首诗思想内容深沉,艺术手法高超。胡应麟《诗薮》评此诗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还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登高
【释】 1.猿啸 (音xiao ):谓巫峡多猿,鸣声极哀,当风急之时听猿啼,更觉声哀。渚 (音 zhu):水中小洲。 2.落木:秋天树木落叶称“落木”。萧萧:形容风吹落叶的响声。 3.悲秋:秋气萧森,令人生悲,谓因秋而引起悲伤的感情。百年:指人生有限的时间。犹言一生,终身。艰难:语意双关,既指自己,又指国家。当时吐蕃侵扰和州郡兵乱,都未止息。国忧家愁,故称“艰难”。繁霜鬓:形容白发之多,因艰难苦恨而不断增添如霜的白发。新停:此处谓近来停止。 【译】 在峭劲的秋风里, 在寂寥的高空中, 回荡着猿猴的悲啼。 江水澄碧,流沙雪白, 鸟儿在小洲上飞来飞去。 无际无垠的旷野, 风儿吹荡着发出萧萧声响的落叶, 汹涌的长江水呵, 波涛滚滚,奔流不息。 我长期作客他乡,飘泊万里, 时候偏又是萧瑟悲哀的季节; 况且我是长年多病、年迈体衰, 偏偏我又独自登上高台。 时局是这样艰难,身世是如此潦倒, 空添白发如霜。 近日来,体魄更差, 连一杯消愁解闷的浊酒也不再敢品尝。 【评】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客寓夔州,九九登高而作此诗。全诗“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中间两联尤为后人推许。“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满纸萧瑟的秋气扑面而来,却衬以“不尽长江”的雄浑景深,令人肃然有悲壮雄浑之美。颈联“万里悲秋”两句,今人萧涤非先生曾有著名的“七可悲”的精妙阐述。远在宋代的罗大经先发此论:“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见中华书局《古典文学资料汇编·杜甫卷 登高[唐]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③,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⑦。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②渚(zhu煮),水中小块陆地,沙洲。清,冷落。飞回,回旋往返地飞。③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④万里,离家万里。悲秋,秋天感到的悲凉。作客,指不在故乡。⑤百年,一生,此指老年。⑥艰难,指身世艰难,不顺利。苦恨,深恨。繁,多。霜鬓,白发。⑦潦倒,衰颓、不振作。新停酒杯,指杜甫因病戒酒。 〔分析〕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公元765年春,杜甫好友严武突然死去。就在这一年的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乘舟东下,向夔州进发。在夔州,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不时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一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一名越椒)囊,据说可以避灾除祸(见《续齐谐记》)。大约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诗人在夔州独自登高,百感交集。《登高》诗就是他当时心境的记录。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是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 一、二两句细处着笔,写具体的景物。在这两句诗里,选择了六件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风、天、猿啸、渚、沙、鸟飞。每种景物又只用一个字来形容:秋天多风,登高风就大,对于一个老年多病的人来说,就更觉得风大,所以用了一个“急”字;秋季天清气爽,天显得格外“高”;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荆州记》)所以说猿啸“哀”;秋天景物萧瑟,从上向下看,小沙洲显得孤零冷落,因此用了一个“清”字;沙的特点是“白”;鸟飞的特点是“回”,回旋地飞。把景物写得各有特点,这样具体、这样细致、这样准确。 三、四两句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因为风急,所以叶落纷纷,萧萧有声。诗人登高,虽然视野比较开阔,看得比较辽远,但总还是有限的。这里用了“无边”两个字来写秋意之深,这是包含了诗人的感觉在内的。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而下,可见秋意已经很深了。“不尽”用来形容长江源远流长;又因为风急,所以说大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这两句写景,真是浑涵汪茫,境界阔大,很有气魄。 这四句景物,写得有声(啸哀、萧萧)、有色(白),有静(天、渚、沙)、有动(鸟飞、猿鸣、落叶、江流),共同组成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的感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描写登高的情怀,包含了许多层意思:诗人在夔州的时候,曾经借《咏怀古迹》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写下了“摇落深知宋玉悲”的句子。战国时,楚人宋玉在《九辩》里有感于秋天草木凋落而哀叹自己的身世飘零。杜甫此时有了亲身的感受,深深懂得了宋玉悲秋的缘故。在诗人看来,秋天是让人悲凉的,这是第一层;客中的秋天更自不同,这是第二层;常客中的秋天,又不同于一时作客他乡,这是第三层;万里常客中的秋天,是第四层;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是第六层;病中独登,第七层;万里常客病中独登,第八层……等等,把登高时的情怀揭示得淋漓尽致。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把五、六两句的内容补充得更具体、更深沉了。这两句诗的含意十分丰富:久客他乡,则备尝艰难,这是第一层;艰难,自然愁多,是第二层;愁多势必促人衰老,是第三层;艰难、愁苦、更兼衰老,使得诗人心灰意冷,潦倒日甚,是第四层;穷愁潦倒,需要借酒浇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愁烦,这是第五层……。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好像意犹未尽。诗人把此时的情怀描述得这样细腻,给读者留下思索咀嚼的余味。 全诗通过诗人登高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半生艰难的身世之感。 语言凝炼准确,描绘生动,言近指远,含蓄有味,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这首诗却八句皆对,十分工整。但由于作者感情充沛,技巧纯熟,又显得流畅自然。 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明人胡应麟甚至把这首诗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评说〕 罗大经《鹤林玉露》:“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胡应麟《诗薮》:“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识者。” 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登高》《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②。艰难苦恨繁霜鬓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 【注释】 ①渚:水中小洲。②百年:一生,此专指暮年。③苦恨:很恨,极恨。④新停浊酒杯: 当时杜甫因患肺病戒酒,故这样说。 【诗大意】 急风呼啸,天空高远,耳边不时传来峡中猿猴悲哀的叫声;在冷清的洲渚和白茫茫沙滩的上空,鸟群在盘旋飞翔。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瑟秋风中纷纷飘下,望不见尽头的长江奔腾汹涌而来。常年在万里之外客居,秋来更增添了悲愁; 暮年衰弱多病,现在又孤零零地独自登台。时世艰困,遭遇艰辛,可恨这双鬓已变白; 穷途潦倒,狼狈不堪,偏又刚刚暂停浇愁的酒杯。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瞿塘峡的入口处。杜甫此时56岁,年老体衰,久客不归。这年重阳节扶病登高,看到萧瑟的秋景,触目伤怀,写下了这首名诗。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句写登高仰望,写山,七个字描绘了三种景物: 秋风急吹,天高气爽,峡中不断传来猿猴长啸之声,哀转欲绝,其中有目见,有耳闻。第二句写登高俯视,写水,七个字亦描绘了三种景物: 清清的洲渚,白白的沙滩,鸟儿在来回飞翔,全是目见。首联六种景物,都具有秋天的节令特征和三峡的地方特色,构成了一幅登高望远的幽美凄清图画,并在猿猴哀鸣和洲渚冷清的描绘中,传达了诗人凄凉哀伤的主观感受。两句虽全是景语,不着一个情字,但情由景生,又情寓景中。此联为对句,锱铢钧两,毫发不差,属对精严; 在语意上,则一仰一俯,一山一水,动荡流走,具工整灵动之妙。 颔联两句分承首联的一、二句,从大处、远处落墨,进一步描写登高望到的山景和江景。写山景,着重描绘萧瑟秋风中落叶发出的声响; 写江景,主要刻画汹涌奔腾的长江水势。十四个字,把夔州附近特有的山水并胜、耳目兼摄的秋天景色充分地勾画出来了,宛如一幅形神毕肖的三峡秋景图。“无边”和“不尽”,是登高望远时才有的感觉,以此分别形容“落木”和“长江”,显得意境开阔,从而在原本凄清的景色描写中增添了寥廓的成分; 在原本寓有的悲凉感情中夹杂了豪壮的色彩。“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落叶飘然而下和江水奔涌的气势,上接“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共同组成登高所见的壮观,而且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具有一种音韵之美。这两句在结构上既承上,又启下,“落木”、“萧萧”加浓了秋意,于是直逼出诗人“悲秋” 的感慨,过渡到后面的诗句十分自然。 诗的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 颈联抒写自己长期漂泊,触景生悲和多病缠身、登高伤怀的凄苦心情。十四个字包括了八层意思: 即他乡作客,万里之外作客,长期作客,悲秋之时作客; 重阳登台,独自登台,扶病登台,暮年登台。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渲染,最后落脚到“悲秋”与“登台”,和前面所写秋景相连,把诗人触发起的悲愁之意和孤独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杜甫诗歌语言的高度概括力。此联形象性亦极强,虽全是情语,不着一个景字,但我们仿佛看到了在秋风萧瑟、落叶纷纷的天气中,一个年老多病,拖着沉重的步伐,怀着悲凉的心情,缓缓走上高台的老诗人的形象。所以这一联又情中有景,情与景水乳交融。 尾联叙写自己艰难潦倒的遭遇和悲凉寂寞的情怀。第七句紧承第五句,述说自己由于长期漂泊,备尝艰辛。“艰难”二字,不仅指个人生活艰辛,而且指国家时局艰困。本来这种状况正需自己努力来改变,可是两鬓染霜,白发日添,力不从心。“苦恨”一词,写出了诗人因年老而无法使自己和国家的命运改观的痛苦,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可贵情操。第八句紧承第六句,写自己穷途潦倒,本来还可借酒浇愁,可是现在因病而戒酒,显然连重阳节的菊花酒也不能喝,既渲染悲愁无法靠酒来排遣而益增,又紧扣诗题“登高”。前面六句写得飞扬震动,这两句以软冷之语收结,一张一弛,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自己曾说: “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这诗就取得了幽美的画意、浓郁的诗情与精严格律的和谐结合。全诗初读一气呵成,似乎句句都不对,实则整齐匀称,句句都对。此诗不但句子之间讲对仗,而且有的句中字与字之间也讲对仗,如第一句中 “天”对“风”,“高”对“急”,第二句中“沙”对“渚”,“白”对“清”。此外,该诗的平仄粘缀也都符合诗律。篇中凄清壮阔的画面,沉郁悲凉的感情,就是在这样格律细密、节奏顿挫、声调铿锵的诗句中传出的。杨伦称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卷十七),胡应麟更推该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 ·内编》卷五),这些评语虽然有些过誉,但《登高》确实是一首情景交融、用律精细的好诗。 登高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下一篇:登楼 → 诗词简介: 公元765年(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767年(大历二年)到了长江之滨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这首诗就是在该地(重阳节)登高时所写的。 霜风渐紧、万木凋零的深秋时节,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一派渗透着诗人悲凉情绪的自然景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哀”与“回”是诗人感情的外化,因心情悲哀而低回,便视万物皆“哀”且“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极具动态性的两个意象群,大大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氛围。景中之情已表达得非常充溢,这含蓄的外壳需要点破,于是便有了第五六句的出现,这里具体地点出了常年飘泊、年老多病的生活景况和不幸遭遇,这是诗人实际情况的真实概括,因而就极有打动人的力量,而“万里”与“百年”两个词语更表现出诗人飘泊的空间之广与多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隐含了诗人之“悲”之“病”并非小小的一己之虞……末联之句是全诗意蕴的总括,这里既有抒情,又有描写,还有叙事,我们在这诗句中看到了诗人由“艰难苦恨”染白了的两鬓繁霜,也看到了因病而新停了的酒杯。本来诗人还可以借酒浇愁以销胸中块垒,如今因病连酒都停了,这愁这苦这忧这恨又该如何排遣呢?这沉重的结尾把读者的心也坠到了忧伤的深渊……
登高
《登高》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律诗中的杰作,后世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明人胡应麟语),诗名垂千秋。 它是唐代宗(李豫)大历二年间(767),杜甫寄寓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东)时,在重九那天,独自到孤城江边登高远眺,触景生情而写了此诗。
这首诗可区分前后两半,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先看前半首——
首联说,秋风瑟瑟,天高气清,寒猿发出哀鸣;青渚白沙,鸟儿在上空盘旋徘徊。这里的鸟飞回,是说鸟因风急而盘旋。 颔联说,无边无际的树木,为秋风所刮,叶子唰唰落下;没有尽头的长江,拥着滔滔江浪滚滚而来。落木萧萧,与《楚辞》“风飒飒兮木萧萧”的句意相似,言秋树落叶萧萧作响。滚滚,《说文》:“滚滚,相继不绝也。” 这是诗人登台远眺所得,上联多用实字写景,下联多以虚词摹神。猿啸、鸟飞、落木、长江,走兽飞禽,山姿水貌,绘声绘色,一片苍凉的江边秋景呈现于眼前。诗歌的意境雄浑闳放,颇有“建瓴走坂”之势。这是本诗的前半首,也可以说是一首绝佳的“悲秋绝句”。 再看后半首——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辽远,指远离故乡。长久旅居异地,故言常作客。百年,有二说,一说,指“一生”;一说,暮年或老年。以前说为妥。登台,登上高处。 颈联就是说,长久旅居客地,远离故乡,使我(人)秋思绵绵;一生坎坷生涯,七病八磨,只得独自登高远眺。 尾联最后说:艰难岁月,徒使白发满头,功业无成,令人抱恨不已;穷愁潦倒,本可借酒排遣,可又因病断饮,真是苦闷异常。苦恨,犹言极恨。繁霜鬓,指鬓发皓然,有如繁霜。停杯,那时正值杜甫因病戒酒,故曰“新停”。 这后边两联,是诗人登台观景之后所引发出来的感慨。这里,有个人沦落异乡之不胜感伤,也有对国运维艰的深切关注。结尾似乎过分悲伤,情调不免消沉了一些。但是,通观全诗,特别是颔联的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寄希望于后来者的。可见伟大诗人虽处于垂暮之年,在极度困境之中,他那忧国之豪情尚未丧尽,恤民爱民之心犹存。 对于这一层,在他五十八岁,即临死前一年所写的一首题为《江汉》的五言律诗,表现更为突出。诗云——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无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诗人于大历四年秋所作,是作者于临终前一年的心迹的披露,感人至深。 仇兆鳌于此诗之末注云:“此身滞江汉而有感也。上四言所处之穷,下四言才犹可用。……心壮病苏,见腐儒之智可用,故以老马自方。”意即周甸所言,“不必取长途,取其智而不取其力。”也就是说,不用他的体力,可用他的经验与智慧。
上边已提及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高度评价杜甫这首七律《登高》是“古今七言律第一”。现在,让我们对照此诗的实际,好好体会,看看这个评价的准确性如何? 如果用律诗的格律尺度来衡量一下,它确是比较典范地体现了唐代近体诗规则的。如,全诗四联八句,句句合律,且粘对准确,全部符合格律。即采用“仄起平收式”,五部均属上平声灰韵(哀、回、来、台、杯)。 除了这些之外,此诗尚有三个突出特色——
按律诗的规矩,只需中间两联对仗。可是,杜诗《登高》,却是四联八句均对仗,而且采取严整的“工对”形式。举首联为例: “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都是主谓词组相对,其中“风急”对“天高”,“渚清(青)”对“沙白”,又都是“句中自对”;“猿”与“鸟”,是动物名词(即走兽与飞禽)相对;“啸哀”与“飞回”,又是动补词组相对。其余三联,也是对得工稳巧妙的。而且一山对一水,高天与低渚相对,并且间以红叶、白沙的颜色,猿啸、落木的声响和鸟飞、江流的动态的结合,组成一曲韵律顿挫的乐章,描绘了一帧色调斑烂的深秋画图。 第二、句法交错相接,句断意联 这首诗的前两联,一、三句相接,都是写“闻”;二、四句相接,均为写“见”;后两联,五、七句相续,悲秋恨老;六、八句两接,多病潦倒。这样,就把一闻一见,在山在水,既愁又恨,多病浊酒,两相间隔,错落有致;而在整个诗的意蕴上,却又紧密相联的:因“风急”而闻“落木萧萧”,由“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也用“悲秋”勾起“苦恨”;由“多病”而引出“停杯”。这种多层次的组合法,不单单使诗歌在章法上避去“平板”,使之交错变化,而且又是一线(意)贯串,一气呵成,有如建瓴走坂之势,百川东注之状,既使针脚缜密整饬,又显得气势飞扬不凡。 第三、言简意丰,容量极大 诗人不仅从自然和生活中摄取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而且造语用意,也极其简洁精到,使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均有广厚的含量。元人评此诗说:“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细细品味之后,你会感到这个话,并不算过分夸饰。 在此,试以第三联加以鉴赏品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短短的两句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 万里——言地处他乡,路途辽远; 悲秋——言时至深秋,秋景揪心,引人生悲; 作客——说是羁旅异地之客; 常作客——在“客”上加一个“常”字,更是一个饱尝羁旅之苦的、长久旅外的游子; 百年——年老、迟暮,言年华老大,以至毕生; 多病——体力已衰,无再振之望,且离“长眠”不远; 台——平地之高处,犹言要高瞻远瞩,必得有个“台”; 独登台——这是说“登台”者,既无亲又无朋,是一个凄苦伶仃的孤老头子。 诗人就是把这八个方面(何止八个)的复杂内容,经过“提纯”处理,高度浓缩地纳入了两个七言律句之中,只用十四字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试想,这要有多么巨大的结撰力度和能量啊! 对此高明的艺术手腕,明人胡应麟曾作过精湛的评价。他说: 用字用句,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 当代著名文学史家萧涤非也曾经对全诗作过这样的评价: 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它给予我们的感受: 不是悲哀,而是悲壮; 不是消沉,而是激动; 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语言的精炼,对仗的自然,也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登高(唐)杜甫
【题解】 唐大历元年(766),杜甫滞留夔州两年,大历三年,由夔州出发,漂泊岳阳、潭州、衡州一带。夔州即今之奉节,位于长江北岸,春秋时其地称夔子国,战国时属楚,秦汉以来曾先后设鱼复、永安、人复、信州等州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取“奉皇节度”字义改名奉节,明清皆为夔州府治。城当长江三峡西口,为四川门户,城东有白帝城遗址。杜甫在夔州所作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多写自己历经战乱流离及世事沧桑之感。此诗写重九夔州登高所见所感,悲而不哀,沉郁苍凉,清人杨伦《杜诗镜铨》称其为“杜集中七言律诗第一”。 【作者】 杜甫,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注释】 ①渚:水中小洲。回:回旋。②萧萧:风吹落叶声。③万里:谓远离他乡。客:此指羁旅他乡之人。④百年,人生百年,自称百年,谓已过半百,人生过到尽头之意。杜甫此年58岁。⑤苦恨:极恨。繁:多。霜鬓:鬓发如霜,指头发变白。指因为时局艰难,头发变白。⑥潦倒:贫困不得意。新停浊酒杯:谓停止喝酒。在夔州,杜甫因病曾一度戒酒。 登高〔1〕本篇是杜甫晚年最有名的七律,约作于大历二年作者羁留夔州之时。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是民间习俗,作者独自登高,就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潦倒的身世之感。 〔2〕“风急”二句:猿啸哀,长江三峡丛山峻岭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山水》引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小洲。回,回旋。二句描写秋风急,猿声哀凄,鸟被大风所吹在沙洲上盘旋。 〔3〕落木:树木落叶。 〔4〕万里:指离乡万里之遥。常作客:长期在外乡旅居或寄居。百年:犹言一生,指老年而言。多病:杜甫晚年病多且肺病严重。独登台:孤独而无亲友相伴登高。 〔5〕“艰难”二句:繁霜鬓,白得像浓霜一样的鬓角。浊酒,用糯米、黄米酿制的酒,较混浊,是低度酒,价格低廉。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浊酒与清酒相对。潦倒,衰颓困顿。二句写生活艰辛,遭遇坎坷,鬓发已像霜一样白,潦倒之中唯有借酒浇愁,可是近来又因肺病等不得不停止饮酒,连痛苦都无法排遣了。 诗人晚年潦倒多病,流落天涯,重阳节时登高悲秋,写诗抒写身世。前四句写景,是登台所闻所见,景中有情。首联出句是仰望山景,对句是俯视江景,展示的是空廓、寂寥、清白、凄凉的山水画面,以猿啸、鸟盘旋为兴。颔联二句仍一句写山、一句写江,但摄取的镜头是无边落木和滚滚流水,暗喻生命的短促和大自然的无穷无尽。后四句写情,颈联写现时处境,宋人罗大经评析:“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久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鹤林玉露》)笔力极为精练。末联写现时的愁恨:生活艰辛,遭遇坎坷,是一苦;鬓发繁霜,生命无多,是二苦;潦倒困顿,是三苦;惟酒浇愁又不能饮酒,是四苦。十四字写出四苦,感情层层加深,又情中有景。首句起韵,四联俱对仗,而对偶精确,在七律中稀见。《杜诗镜诠》说:“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律诗第一。”明胡应麟则曰:“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无边落木萧萧下②,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④。 【解题】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秋。是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杜甫在夔州登高远眺,看到秋色萧瑟,想到自己衰老多病,悲从中来,乃赋此诗。诗中前半写景,景中寓情,烘托孤独悲凉心境;后半咏怀,即景抒情,慨叹飘落异乡的悲苦境遇。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秋景传神,境界壮阔,为历来传诵之名句。颈联二句层次丰富,感情复杂,语言凝练,亦为前人所激赏。全诗充满沉郁悲凉气氛,律对精工而不露痕迹,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注释】 ①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②落木:树木落叶。萧萧:象声词,形容落叶声。③万里:离家万里。杜甫自安史乱后不久离开长安、洛阳,一直至死未曾回去。百年:一生。④艰难:指时局危难。苦恨:极恨。繁霜鬓:增多了如霜白发。潦倒:衰颓困顿。诗人因病而不得不停止饮酒,心境更为凄凉。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大历二年(766)夔州,重阳节登高作。大致上前四主景,后四主情。 首联两句各以三景连缀属对,上句曰“风急-天高-猿啸”,笔墨浓重,使人顿生秋气肃杀之感,故落笔在一个“哀”字,是猿声给人的感觉。下句曰“渚清-沙白-鸟飞”,着色转淡,只一“回”字便与“风急”呼应,有不胜风力之感。两句密集许多意象,写得秋声秋色俱足,而猿鸟惊秋,亦足兴起人的秋思。 次联笔势突变,不再一句三景,而作一句一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已觉气势雄浑;而“无边”与“不尽”,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广远延伸,境界更见阔大;音情上“萧萧下”以舌齿音传风声,“滚滚来”以开口呼传涛声,出神入化;象征上则包容十馀年间人事代谢与历史变迁。 三联入情叙事,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高度概括了老杜毕生经历及现实处境。其间熔铸了八九层意思:滞留客中、家山万里、常年如此、逢秋兴悲、登高又悲、独登更悲、百年过半、晚年多病等等,可谓百感交集于十四字中。 末联谓多年国恨家愁、白发日多、排解唯酒,最后一句本作“新亭”仇注曰“停通”,今人多据此释为近来(因病)断酒。裴斐引“新亭举目风景切”(《十二月一日》),谓新亭乃登高所在,即修成不久的亭子,谓末句非但不是说断饮,恰恰说的是痛饮,“潦倒”云云,即沉滞于酒也,与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同情。不同者,老杜所饮非“美酒”而是“浊酒”也。 本篇不但在内容上极为凝练,境界上极为阔大,感情上极为深沉,就形式而言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造次一看,首尾似“未尝有对”,中幅似“无意于对”,细按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对、字字皆律,乃自然工稳,为杜诗中大气盘旋、沉郁悲壮风格之代表作。明代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杜甫 这是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重九登高所写的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 诗的前两联重在写景,而景中有情。首联用风急、天高、猿声悲哀与渚清、沙白、飞鸟低徊六种意象,绘出六幅暮秋画面,透出诗人凄恻、苍凉的情怀。颔联从大处着笔,进一步表现夔州暮秋的典型特色。承上“风急”,故落木萧萧,江流滚滚。“萧萧”状落叶之声,已写出秋声之肃杀,再着“无边”二字,更见落木飒飒、一望无垠的浩大声势;“滚滚”状江波之势,已写出长江之雄迈,再着“不尽”二字,更见长江源远流长、江涛滚滚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二句融情于景,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莫酬的阔大而悲壮的心怀。后两联笔势一转,重在写登高之感触,而情中有景。颈联运用层递手法,一句三层,把万里作客悲秋和百年病中独自登临的独特感受,抒写得深沉而激愤,意象组合非常细密,诚如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评:“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意繁语简,文浅旨深,显得凝重、老成、深沉。尾联分承颈联,“常作客”则“艰难”备尝,“多病”则“潦倒”日甚,因之白发日添,酒杯难举,寥寥十余字,竟有如许曲折层次,意境细密,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全诗意在笔先,神余象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从不一语道破,但每种意象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和愤悱,渗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诗人以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群和细密紧凑的组合方式,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登高〈隐〉明清江湖诸行指楼。见《新刻江湖切要·宫室类》。系就上楼而言。 登高dēngɡāo❶向高处攀登 登高dēnggāo❶ 〈动〉登上高处:登高望远│登高远眺│登高一挥。 登高民间习俗,重阳日登高以避邪。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醒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全唐诗》 一二八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1次) 登上高处。~吾不说兮《章·思》 登高dēng gāo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思美人》:“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王逸注:“事上得位,我不好也。随俗显荣,非所乐也。” 登高dēnɡɡāo上到高处;旧俗重阳节登山。 登高中国民俗,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饮酒。东汉时,汝南人桓景跟随术士费长房游学数年。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那天你家中将有大灾,全家人只有臂插茱萸,登上高山,饮菊花酒才能躲过。”这天到来时,桓景按照师父所说的做了。晚上回到家中,他发现自家的鸡狗牛羊果然死了个精光。费长房高兴地说:“这下灾祸全消除了。”从此,每年九月九日,就有了登高饮酒的习俗。(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登高dēng gāo明清江湖社会谓楼。《新刻江湖切要·宫室类》:“楼: 登高。” 锦【同义】总目录 锦登高 登高 登高锦的别名。晋·陆翙《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 亵布 香罗 ☛ 升高 升高登高 ☚ 上升2 减少1 ☛ 登高 登高高蹇 升高 ☚ 登上 攀登 ☛ 登高 登高我国民间重阳节习俗,时逢秋高气爽,老人或登楼,或游山登高,而畅秋志,象征志气未衰,有高洁的襟怀。 ☚ 赏月 泼水 ☛ 登高见“九月九”。 登高 登高重阳登高,一说起源于西汉长安登高台游玩之俗,一说起源于辽代中原地区的拜代古礼,一说起源于汝南县桓景避难的故事。根据考察,登高应源于春秋齐景公。 ☚ 重阳节综述 七 冬至 ☛ 登高deng gaoclimb hills or mountains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