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祝圣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祝聖寺 祝聖寺 zhùshèngsì 座落於湖南衡陽市東南衡山南嶽鎮東街。唐始建,初名彌陀臺。大曆末,改稱般舟道場。貞元間易名彌陀寺。後改勝業寺。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改建行祠,於沙坪另建新寺。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改稱祠爲寺,且以新寺併入,始稱今名。主要建築有大雄寳殿、講經堂等。講經堂壁上嵌有五百羅漢石刻。参見本類“衡山”。參閱光緒《湖南通志·寺觀二·衡州府》。 祝圣寺 祝圣寺始建于唐天宝初年,距南岳大庙仅有百步之遥,首进山门,然后关帝殿,内供关羽圣像,而后是大雄宝殿,供释迦、弥陀佛和药师像。而后是说法堂,而后是方丈室。整体建筑庄重肃穆。 ☚ 南岳大庙 福严寺 ☛ 祝圣寺 祝圣寺位于南岳镇东街,距南岳庙半华里,是衡山名胜区著名佛教丛林之一,也是南岳历史最悠久的佛寺。相传大禹曾在此“建清冷宫以祀舜”(《湖南通志》)。又唐天宝初年,弥陀和尚于此创建寺院,故初名弥陀台(《南岳志》)。大历末年朝廷赐名般舟道场,贞元年间改弥陀寺,后又易名为胜业寺。唐武宗时寺废。五代楚国重建,改名报国寺。宋初一度改作道观,名神霄宫。宋太宗时复为寺,赐御匾,又名为胜业寺。寺内原有传为夏禹手植柏树,唐柳宗元书《般舟和尚碑》,故南宋刘克庄《胜业寺》诗有“槎枒夏后柏,残缺柳侯碑”之句。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为迎接康熙帝南巡,将寺院扩建为行宫,后康熙帝未来,遂于康熙五十三年复为寺,改以“祝圣”名寺,沿用至今。寺占地三亩余,分五进,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方丈室。说法堂楼上为藏经阁,原藏有康熙五十三年颁赐的明正统五年(1440)刻印佛经4000卷,“文革”中焚毁。堂侧有罗汉堂,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堂内左右两壁嵌有青石阴刻五百罗汉像,是当时寺僧心月花三年时间据常州天宁寺拓本摹刻,原刻毁于“文革”,现已复制。该寺现为南岳佛教协会驻地。 ☚ 南岳庙 黄庭观 ☛ 祝圣寺 祝圣寺位于南岳镇东街。据《南岳总胜集》所记,夏禹曾在此建清冷宫祀奉舜帝。唐代僧人承远(712~802) 在此建寺曰弥陀台,其时寺西尚存禹柏庵。唐代宗李豫因慕承远道风,赐寺名般舟道场。唐德宗又改赐弥陀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寺被毁。五代十国楚王马殷信佛,寺宇重建,名报国寺。宋徽宗崇道,曾一度改寺为神霄宫,未几复改为胜业寺。由元迄明,由地方官员支助,屡有扩建。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 中丞赵申乔为康熙南巡将胜业寺改建为行宫。康熙五十三年 (1714) 时住持晓堂改行宫为祝圣寺。乾隆十二年(1747)进行整体改建,祝圣寺益显规模。晚清和民国初年仅有过几次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岳佛教协会设此,成为南岳佛教学习活动中心。十年动乱中,寺为一些单位占用。1979年退还佛教。1984年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由政府补助佛教筹措和香港爱国同胞捐献,经10年时间扩建维修。寺院主体工程和附属建筑的配套设置,其完善程度实属空前。祝圣寺方丈为佛源法师,有42名比丘住寺。 ☚ 开福寺 福严寺 ☛ 祝圣寺 祝圣寺位于南岳镇东街,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时曾来到这里并建清冷宫祭祀舜帝。唐代始建为寺,初称弥陀台,后改称般舟道场、报国寺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听说康熙皇帝要巡视南方,便大兴土木,将原寺改建成一座规模宏大豪华的行宫。后因康熙未至,便改称祝圣寺。寺的主要结构有前殿、正殿、藏经殿、方丈室、罗汉堂以及禅室、堂、寮房等。其中罗汉堂左右墙上嵌有石刻的500个罗汉像,或双膝盘坐,或坦胸露腹,或持禅杖,或挥禅帚,或低头沉思,或慷慨说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中国石刻艺术珍品。寺后为念佛堂,并有一片古松翠柏形成的森林,分外清幽。祝圣寺历来为佛教徒集合活动场所。现南岳佛教协会设此。 ☚ 南岳大庙 黄庭观 ☛ 祝圣寺 祝圣寺位于南岳镇东街。唐玄宗天宝初年 (742),僧人承远 (712—802) 所创,始名弥陀台。承远世称弥陀和尚,俗姓谢,汉州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县) 人,入南岳专修般舟三昧,被后人推为净土宗第三代祖师。弥陀台创建时,屋宇简陋,其弟子法照 (?—797) 逐渐扩建。法照一生弘扬 “五会念佛”法门,唐代宗尊为国师。他于殿前称颂其师承远“有异德”,代宗遂赐承远所居弥陀台为“般舟道场”。承远另一弟子日晤 (?—804) 世称般舟和尚,在这里弘宣戒律,专修念佛三昧,继续扩建寺宇,又得赐为弥陀寺。柳宗元撰《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唐武宗会昌五年 (895) 灭佛,寺宇被毁。至五代十国时期,湖南为楚国马殷领地。马氏信佛,寺庙得以恢复,乃改名报国寺。宋代神宗熙宁时,主僧文政建御书阁,藏太宗御书于内。徽宗时改为“神霄宫”,以后复为佛寺,赐额为胜业寺。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折彦质、陈与文曾撰胜业寺诗文。宋孝宗乾道三年 (1167) 朱熹、张栻曾寄宿于此。由元迄明,蒋芳镛重修。康熙四十四年 (1750) 清政府兴修南岳庙,中丞赵申乔,为迎接康熙皇帝南巡,迁胜业寺于沙坪,改原寺为行宫。康熙五十三年 (1714) 住持晓堂改行宫为祝圣寺,沿袭至今。雍正时,住持淡远奉命重修祝圣寺。此后,前参、佛格、淡云、佛乘先后任住持。佛格于乾隆十二年(1747) 对祝圣寺进行大规模维修。民国八年(1929)灵涛创办南岳佛学讲习所于寺内。民国二十四年(1935) 5月7日南岳佛道教界在此成立南岳佛道救难协会。会上叶剑英号召宗教界人士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建国后,南岳佛教协会会址设此。祝圣寺从山门起,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祝法堂、方丈,东边有客堂、斋堂、香积厨、药师殿、库房、祖堂,西边有禅堂、万古不磨室及一排寮房。“文革” 中受到破坏。1980年落实政策,由佛教管理。1984年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政府拨款进行大修,并在四周砌有围墙,使之更为规范。(参见 “旅游文化·祝圣寺” 条) ☚ 上封寺 雁峰寺 ☛ 祝圣寺 祝圣寺位于衡山风景名胜区南岳镇衡东街。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祝圣寺、南台寺、福严寺、上封寺、大善寺、清凉寺) 中规模最大、最早的一座古刹。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 《南岳志》载: “禹礼舜建清冷宫于此。”唐天宝元年 (742),高僧弥陀和尚承远(净土宗三祖) 创建寺院,名弥陀台。弟子法照(四祖) “辟林莽,削岩密”,扩大庙宇,改名般舟台,成为佛教净土宗祖庭。大历十四年 (779) 赐名般舟道场。贞元年间诏为弥陀寺,是为名登朝廷、声动公卿的天下名寺。会昌年间寺毁。五代时楚王马殷在故址重建,易名报国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更名为胜业寺。宣和元年(1119)改为凌霄宫。后复为寺。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作为皇帝的行宫重建。后帝南巡未果,康熙五十三年(1714)奏请改行宫为“祝圣寺”。此后二百余年,清代的43次祭祀南岳御香大臣均下榻于此。光绪六年 (1880) 重修。1939年5月,抗日救亡组织“南岳佛道救难协会”设此。1948、1964、1979—1985年维修。占地面积约10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五进四厢六个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山门、二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方丈堂。左右两厢有观音阁、药师殿、祖师殿、罗汉堂等。寺后有高僧明真、灵涛、素禅等墓塔。山门前有五龙照壁,系花岗岩浮雕,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构架,小青瓦硬山顶,前出廊。殿檐悬“大法王刹” 四字匾,为赵朴初书题。说法堂面阔五间,二层,小青瓦硬山顶。底层为说法堂,楼层为藏经阁。堂上悬“五叶流芳” 匾额。罗汉堂为清光绪六年 (1880)建,内墙嵌僧人心月摹刻的常州天宁寺500罗汉像。石刻像系墨黑色青石质,神形兼备,惟妙惟肖,为南岳佛教文化之瑰宝和雕刻艺术之珍品。寺四周石墙环绕。院内古樟枫香,虬枝苍劲,高耸插天,浓荫蔽日,另有悦亭、龙井、禹柏庵、开云堂、荼毗卢、普同塔等胜迹。“祝圣寺之幽”为南岳建筑 “四杰”之一。现为南岳佛教协会所在地。 ☚ 中华万寿大鼎 大善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