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登江中孤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登江中孤屿

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崑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这首诗虽不全在写山水,但其中写山水的重要部分,却是那样清新可爱,风景历历如绘,再现出大自然的美景。在玄言诗统治诗坛的当时,谢灵运复归自然,另辟山水诗的蹊径,使格调为之一新,对诗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他的杰出贡献。
☚ 登池上楼   代出自蓟北门行 ☛

登江中孤屿

 题解
 这首诗作于景平年间,谢灵运在永嘉任太守时,“孤屿”在温州南四十里,为永嘉江中渚,长三百丈,阔七十步,岛屿上有二峰。这首诗是诗人游历江南,忽遇孤岛景色而进行描绘,抒发其对人生的感慨。
 
原文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注释
 ①旷:久。开端二句言在江的南北两岸游览已久。 ②此句言一心贪寻新境,不觉道路遥远。 ③这句言采得奇景又恨时间容易过去,不能延长。 ④乱流:横绝水流而直渡。 ⑤媚:妍美悦人。中川:川中。 ⑥表:显明。灵:神异。真:仙人。以上二句言此山的灵异如此表著而世人不赏,即使蕴藏仙真又有谁能传呢? ⑦昆山:昆仑山,传说中神仙住处。 ⑧缅邈:远也。区中缘:人世的尘缘。 ⑨安期:即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名。《列仙传》说他是琅邪阜乡人,白言千岁。
 赏 评
 这首诗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诗的前六句,写诗人多次游览江南,已失去了兴致;久未去游览江北,怀念起江北的景色来。为寻找新的景色而不顾旅途遥远,寻找新奇异景,因为心情急迫,所以忽而觉得时光短暂,正在截流横渡,忽然见到有一孤屿立于江中,美丽动人。
 第二层是诗的中间四句。写孤屿景色之美。前接着两句直接进行描写,“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白云与日光映衬,上下一片光明。“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写江屿美丽,占尽天地之灵气,然而身处海中,世人却难欣赏。此中的真谛,谁能为之转述呢?音外之意,景色之美,难以用语言表达。
 最后四句是诗的第三层,写观景后受到的启发。“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两句,想象昆仑山上仙灵的姿容,进而与人世的因缘对比,深感人世因缘的渺小,不足挂怀。“始信安期术,得尽养天年”两句,又由神仙境界回到人世之中。我现在终于相信安期生的长生之道了,从此可以安心养生,以终天年了。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谢诗的特点,玄言成分较浓。虽情由景生,但写景内容较少,重在于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但感受较为真切感人,给人留下了许多回味之处。
 


诗词作品《登江中孤屿》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 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 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 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 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 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 顷邈区中缘。
 始信安其术, 得尽养生年。


 这是谢灵运任永嘉郡守时游览江心屿之诗。主要写江中孤屿的秀媚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游览中所引发的感受。
 孤屿,即江心屿,温州瓯江中的一个小岛,东西长2300多米,南北宽420多米,全岛面积约72万平方米,岛中峰高25米。孤屿水光山色,秀丽宜人,素有“蓬莱仙岛”之称,历来是游览胜地。江心孤屿,早在南朝时名播海内,原称“孤屿”,南宋以后始称“江心屿”。这里,不仅胜迹众多,而且景色特异。“江心十景”,更为历代骚人墨客所称赞,各景均有古人题咏,更增添诗情画意。屿上许多著名古迹,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近年来,随着江心园林的拓建,更使江心屿出现了“江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山,园中有园”的新气象。


 * * * *


 这首诗,主要是两部分,前半首是写江心屿的秀丽景色。它从“怀新”、“寻异”写到登屿,并在描绘孤屿景色中,诗人抓住白云、丽日、蓝天、碧水和水中屿以及屿间川等形象,组成了诗篇的画面,引人同他一道去欣赏孤屿的“自然美”。
 后半首,从眼前景物联想到昆山仙境,进一步写出孤屿景色的清逸幽丽;又从昆山仙境想到安期生的长生不老之术;最后,表示了诗人对远离尘世的向往。
 这就是全诗的大体意思,以下作具体阐释:
 “江南”二句是说,在江的南岸游览了好久,甚至有些厌倦了、腻了。历览,即游览已遍。但是,江北风景却长久未去观览。旷,旷废。周旋,犹言游览之意。
 “怀新”二句,是说一心贪寻新景,转觉道路遥远;探得了奇景,又恨时间过的太快。怀,抱也。道,路途。迥,遥远。景,光景、时日。延,伸长。
 “乱流”句,据五臣注本《文选》,此句为“乱流趋孤屿”。现若干注本从此说,《诗纪》作“乱流趋正绝”,朱东润《作品选》沿用之。这是说,江舟穿越激流,截流横渡。乱流,与“绝流”同,均为截流横渡。趋,疾行。
 “媚中川”句,是说中贯两峰间的川流,显得特别娇美悦人。媚,美好。中川,江心屿原有两峰对峙,中贯川流,故称“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屿”,后人建亭其上。宋代和尚青了率众搬土石填川,联两岛为一,并于其上创建寺宇,名“中川寺”,即今江心寺之前身。对“中川”一词的解释,通行各注本,均错注为“中川,即川中”,或者“中流,江中间”等,乃望文生义之故也。
 “云日”两句是说,生辉的白云,耀眼的丽日,两相映照;明朗的蓝天,清澈的碧水,天水一色。澄鲜,明净清澈。空,天空。
 “表灵”二句,即说这里的灵秀风光,却无人能赏;即使蕴藏着自然真趣(或仙人),又有谁能传说于俗世呢?表,显明。灵,灵秀,含有钟灵毓秀之意。蕴,藏;真,自然真趣,或仙人。
 “昆山姿”二句,前句是说,从孤屿的风姿联想到昆仑山仙境的幽姿。昆山,昆仑山,传说是西王母等神仙住处。后一句说,孤屿的清幽环境,有如隔绝尘世的仙境。缅邈,辽远,此有远离之意。形容词作动词用。区中缘,世间尘缘。
 最后二句,大意是说,现在才懂得安期生的道术是有用的,能够助人延年益寿。安期,即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据《列仙传》载,他是琅琊阜乡人,自言千岁。养生年,即养生以尽年。古人认为静漠恬淡可以养生。


 * * * *


 这首诗,是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名篇,常为人们所传诵。特别是温州人更有特殊的好感。当我们踏着诗人的足迹,横流登屿观光时,诗篇中的情景就会呈现在眼前。如果你在“澄鲜阁”、“谢公亭”吟诵此诗,更会给人以飘逸飞扬、胸怀坦宕之感。当然,现今游览江心屿的人们,不会相信借安期生的道术而羽化登仙。这不是说,谢诗缺乏诱人的魅力,而是因为当今的江心屿,已经是“天上人间”,酷似仙境而胜于仙境。
 如何评论这首诗的优缺点,也同谢灵运其他一些诗一样,长处与短处,并存。在这里,不妨联系此诗之外的一些诗,合并分析一下。
 首先,谢诗善于摹山范水,也惯于采用对仗诗句加以精雕细琢。
诗中有些对偶句已达到后人那种严格的“工对”程度,甚为精致。比如前述的《登池上楼》的若干诗句和这首《登江中孤屿》的中间四句,以及《从竹斤涧越岭溪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都有不少精工的骈骊句。
 但与此俱来的缺点是“过火”了:全篇对仗,显得呆滞生涩;过分强调字词雕琢,一味追求骈骊,使之整篇缺乏生气;同时,语言过分典雅,好用典实,却又往往累于繁冗,伤于刻划。
 其次,描象精工,写景真实,自然真切,且常缀有佳句于篇中。
这样的句例很多,此略举一些于下。
 除上篇的“春草”一“园柳”句、和本篇“云日”——“空水”句外,还有——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游南亭》)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石门新营所住》)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从竹斤涧越岭溪行》)

 这些都富于幽雅意境,文辞又凝炼精致,清新可爱,常为后世作律诗者所仿效。
 但谢诗有时也会把生动的景物描写成晦涩的诗句,以至老庄的消极情绪杂陈于一诗,弄得谢诗似乎只有佳句而无名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灵运常在诗篇的上半着力写景,并往往于景物描状中出现佳句,而在下半抒情述怀,就当述怀之际,自觉不自觉地流露了两晋遗风,夹杂一些乏味的“玄理”。这正显示了我国山水诗早期形态的特征。
 谢诗的风格到底是什么?诗作的优劣究竟如何?历来多有争议。
 古人评谢诗,常赞其“追琢而返于自然”(沈德潜语)。或者说,“钩深极微而渐近自然”(王士禛语)。而近代一些学者持论恰恰相反,认为“雕琢则有之,自然则尚未”。今人研究谢诗者,如陆侃如、冯沅君等人的评语是:
 大概谢诗是深入而深出的,所以不是第一流; 又因为深入,所以不该一笔抹杀。前人只知他深入,故捧他太高,近人只知他深出,故黜他过甚。比较公平一点的,是晚清施补华。

 施补华在他的《岘傭说诗》中,曾经评议谢诗说——
 大谢山水游览之作, 极为镵削可喜。镵削可矫平熟, 镵削失却深厚。故大谢之诗胜于陆士衡之平,颜延之之涩; 然视左太冲、郭景纯已逊自然,何以望子建、嗣宗之项背乎?

 陆、冯在自己的《中国诗史》中,对谢灵运诗歌的最后定评是:“位于陆、颜之上,左、郭之下,乃谢诗定评,所以他虽轰动一时,而不能衣被万世。”
 以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尽管如此,作为开启一个诗派之祖的谢灵运,他能用巧似极貌的笔法恢复诗歌的形象性,扩大诗歌的领域(引山水入诗,并为其主要吟咏对象)和提高诗艺表达技巧等是有功的,特别是开了山水诗一派的新风,其贡献具有历史意义,不可小视,这份遗产,后人理当珍惜。


 * * * *


 顺便在此再谈谈山水诗其他有关问题。诸如,中国山水诗源于何时?为什么在中世纪的南朝兴起?是什么促使谢灵运成为中国山水诗派的创始者?等等。
 一、中国山水诗溯源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最初源头可远溯《诗经》和《楚辞》时代。在《诗经》中,就有不少以山水景物起兴的诗篇;在《楚辞》里,更有若干优美的山水诗句。后来,于汉魏乐府和古诗中,也出现了不少山水诗句段,曹操《观沧海》,则已经是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了。发展至东晋,又有了王羲之、陶潜等的山水田园诗作家,成为山水诗的先驱者。而我国古代,以完整的艺术形式和独立的诗歌流派,却在南朝刘宋时才出现。当时,“老庄告退,山水方滋”,于东晋末朝的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开始摆脱玄言诗的桎梏,大量引山水入诗,而最后完成于谢灵运。他是我国成批地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是这个诗派的创始者。山水诗自此步入了一个独立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及至唐代诗歌黄金时代的到来,山水诗也达到了繁荣时期。唐宋两代,更出了孟浩然、王维和范成大、杨万里等专擅山水描写的大诗人。嗣后各代杰出的山水诗及其诗人,更是层出不穷。
 二、我国山水诗为何在南朝兴起

 山水诗之所以在我国中世纪的南朝兴起,简述之,其原因有四:第一、晋宋士族文人惧乱避祸,崇尚隐逸,吟咏山水以寄托政治上的失意;第二、南朝地处江南,处处是秀山丽水,它逗引文人流连咏叹;第三、崇尚自然,原是魏晋玄学内容之一,而山水诗正是从玄言诗中脱胎而出;第四、玄言诗的发展“物极必反”,即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优美鲜活的山水诗来替代空洞枯寂的玄言诗,实乃势之所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因为事物的变化,总是内因起决定作用的。


 三、是什么促使谢灵运成为我国山水诗派的创始者


 这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在主观上,谢灵运对于统治诗坛一百多年的“枯寂寡味”的玄言诗,早有反感和鄙弃,正在寻找诗歌发展的新的出路;同时他自少好学,博览群书,生性对山水情有独钟,喜欢游历,也爱范山摹水,这是内因。另一方面,他当时为朝廷排斥,黜出京都,外放滨海的永嘉,而东瓯的秀山丽水正引诱了他。因此,生性奢豪的他,就肆意遨游,“历遍诸县,动逾旬朔”。在游历中或游览之后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于是,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山水诗,就大量地创作了出来。现存谢灵运诗歌作品一百多首中,山水诗占四十余首,其中有二十三首就是描写东瓯山水的。就在这个有意无意中,谢灵运成了我国第一个拥有大量山水诗作品的作家,并为中国诗史上开宗立派的山水诗派的首创之人。

古诗名篇《登江中孤屿》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释】
 ①历览:游览遍了。旷周旋:久不游览。
 ②怀新:怀着探导新境之心。景不延:时间短促。景:日光。延:长。
 ③乱流:即正绝,正面横渡。《尔雅·释水》:“正绝流曰乱。”趋:疾行。媚:优美悦人。
 ④澄鲜:澄清鲜明。
 ⑤表:显现。灵:灵秀,神异。物:世人,众人。真:真人,仙人。
 ⑥昆山姿:昆仑山上仙人的容姿。传说西王母居住于昆仑山。缅邈(miao秒):悠远。区中缘:人间的尘缘。
 ⑦安期: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有长生之术。
 
 
 【译】
 
 已经看得怠倦了,美丽的江南,
 倒是江北的风景,我还很少观览。
 怀着颗寻新境的心绪,
 将船头回转,
 奇异的景观不断出现,
 可惜时光却不为我续延。
 纷乱的溪流聚汇在中川,
 激起惊湍,
 河中一个孤独的岛屿,
 显得妩媚绝艳。
 夕日与云朵交辉相映,
 碧空与清水碧澄清鲜。
 这座孤屿的灵异如此易见,
 却未被世人赏鉴,
 即使其中蕴藏仙真,
 又有谁人述传?
 我想起昆仑山的绰约神仙,
 人世的尘缘,
 竟是如此的遥远。
 我才相信安期生的道术,
 可以使人养生永年。
 
 
 【评】
 诗题中的“江”指永嘉江, “孤屿”在温州南四十里,永嘉江中渚, “长三百丈,阔七十步,屿有二峄”( 《环宇记》)。“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为本篇中所醒目之处,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感受。

登江中孤屿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曰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江中孤屿:江,指永嘉江,即今之瓯江。孤屿,山名,在今浙江温州市北面瓯江中。赵宋南渡后始名江心屿。上有谢公亭、澄仙阁,东西二塔、江心寺。素有“瓯江蓬莱”之称。
 此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年)。开头两句是说,永嘉江的南面都游览过了,而江北只是过去游览过,但已有很长时间未去了。“怀新”两句是说,寻求新意境的心甚切,反而觉得道路远,时间短了。“乱流”两句是说,截流横渡十分迅疾,只见孤屿立于江中妍美悦人。“云曰”两句是说,云彩和太阳相互辉映,天空与江水均显得澄澈明净。“表灵”两句是说,江屿之美是仙人所显现出来的灵秀,然而世人不知欣赏,那么蕴藏着的仙人又有谁为之传述呢?“想象”两句是说,由江屿的灵秀想偈到昆仑山仙灵的容姿,人世间的事反觉缅邈了。“始信”两句是说,我见此山灵异,始信神仙之道,可以避世远祸,保养身体,终其天年。
 谢灵运的诗其结构大多用“叙事一写景一说理”这种章法。这首诗也是如此。诗的说理部分主要在最后二句:安期,即安其生,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传说他活了1千岁。“安期术”也就是长生术。得尽养生年,语出《庄子·养生主》:“可以尽年”。郭象注:“养生非求过分,盖全理尽年而已。”谢灵运思想中的主要成份为儒家的进取思想。但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之后,便辞官回会稽,大造别墅,遨游山水,希望自己养生长寿,其主导思想又转向道家了。

《登江中孤屿》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登江中孤屿》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后,遍访名山,广览胜水。这首诗开篇两句,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便是描写自己遍览永嘉江南岸的水光山色之后。游兴愈甚,不由对久未周游的江北山水又激起向往之情。于是诗人便又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乘舟出发,去饱餐秀色了。由于诗人急切地希望观赏江北的青山秀水,因而他感觉到道路变得异常迂回遥远,时光也显得短暂而飞快地漂流逝去。“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延”两句,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迫切心情和对秀丽山水的渴望。读罢,令人不由得想象出诗人当时该是何等地焦急迫切,又是何等地兴奋愉悦啊!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突然,疾速截流横渡的小舟前面,一座孤屿猛然映入诗人眼帘。她独卧在奔流的江水之中,安详、妩媚、优美动人。这里诗人用了一个“趋”字,既描写了小舟速度的迅捷,又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迫切和焦急。和“趋”字相对应的“媚”字又把突然出现在诗人面前的孤屿的美整体地传达了出来。“趋”、“媚”相连,使诗人在匆忙焦急中突然发现优美孤屿的那种惊讶、兴奋和无比喜悦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长途泛舟,迫切渴望观赏的山水,这时终于出现了,他内心充满了惊讶和喜悦,不由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以前的焦急之情也无影无踪了,他放眼望去,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天空中,彩云晖映着丽日,轻轻地、自由自在地飘浮在蓝蓝的天空;江水清澈明净,倒映着蓝天彩云缓缓东流。诗人这两句对江天晖映美景的描绘使人不由得联想到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登楼远眺,孤鹜随着晚霞渐渐地飞向天边;澄净的秋水和蓝色的天空交相晖映,一片洁净。这两句景物描写具体形象,的确堪称不朽之名句。而谢灵运的这两句诗,同样生动地展示出一个纯净鲜明的空间,置身其中顿感心灵空明晶莹,也不愧为诗中佳句。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这首诗四句景物描写正是如此,鲜明的形象,真切的感受,精工的语言,塑造出了无比清新自然、韵味深远的意境。

以上六句,写出了作者的游历路线和历览心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有云: “非先游江南,方游江北;正先游江北,方游江南。江南既倦,乃回想我昔游江北,江北山水,与我周旋久矣,今久不游,若朋友之久旷然。于是又欲返棹游江北。乃未及江北,适于江中乱流正绝之处,得此孤屿,因知首二句多少曲折,乃用‘南’、 ‘北’二字夹出一‘中’字也。然于未登孤屿之先,上着‘怀新’二句者何?凡人行过旧路,多不觉远,以怀新故,冀得见所未见耳。道既觉远,则日便觉促,总是急急寻异,以见前倦于江南,非倦于历览也。”可以参照。

诗人在惊叹孤屿之美,沉醉于江天晖映之后,又开始为这美丽的景色深感惋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如此妩媚动人的孤屿山,可惜长年累月只能孤独地目送着江水东流而没有人前来赏玩,她所蕴藏的真人神仙故事便更是无人知晓和传述了。但诗人想到自己正游赏着孤屿山的美,知晓了山中的真人,因而在这惋惜之中又洋溢着自豪之感。他于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遥想着昆仑山上真人的风姿,渐渐地,他感觉到了自己已远离了人间的尘缘而飘飘欲仙了。他不由得在诗歌结尾深有感触地写道: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这首诗由对孤屿风光和江天辉映景色的描绘,而突然转向对神仙的倾慕和对长生的追求,典型地体现了谢灵运诗歌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最后两句“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在写景诗尾谈玄说理更为谢诗中常见的现象。由此人们评论其山水诗总有一个玄言的尾巴。其实,玄言出现于山水诗中,是早期山水诗的共同特色。陶诗中也不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类的玄理。这一现象的存在正好揭示了谈玄说理与山水诗兴盛的深层连系,因此,不宜过份指责。


山水名胜诗之《登江中孤屿》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登江中孤屿

 

(南朝宋)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①,江北旷周旋②。
 怀新道转迥, 寻异景不延③。
 乱流趋孤屿④,孤屿媚中川⑤。
 云日相辉映, 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⑥,蕴真谁为传⑦。
 想象昆山姿⑧,缅邈区中缘⑨。
 始信安期术⑩,得尽养生年。
 

【题解】
 江心屿是温州市北瓯江中心的一个孤屿。原屿上有对峙双峰,中夹一流,宋时清了和尚填塞中川,联两山为一。两山上各有一塔,还有江心寺、文天祥祠等名胜古迹,是幽雅的游览胜地。作者大约永初三年(422)至景平元年(423)任永嘉太守,此诗当作于当时。诗写为了探奇寻幽而登上江心屿,从眼前景物又联想到昆仑仙境,最后以养生作结。中间写景一段很有名。
 【作者】
 谢灵运(385——433),南朝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大族,谢玄之孙,东晋袭封康乐公,晋安帝义熙时为抚军将军刘毅记事参军、卫军从事中郎,刘毅被杀,刘裕以其为太尉参军、中书侍郎,刘裕代晋后,降其封爵为侯,又命其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422)出为永嘉太守,次年辞官,文帝元嘉时征为秘书郎,旋又辞官,再起为临川内史,元嘉十年(433)被人以叛逆罪弹劾,弃市广州。其博学多能,以治国之才自负,然而仕途风险,故其早年信道,后转而奉佛,又喜自然山水,常出入于深山幽谷,是诗歌史上早期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虽然其中仍杂有一些玄言俚语,但不仅在当时,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明人辑其诗文为《谢康乐集》。
 【注释】
 ①历览:遍览。②旷周旋:谓久未周游。③“怀新”两句是说寻求新境异景之心甚切,反而觉得道路远、时间短了。景不延:时间过得很快,不能延长。④乱流:横绝水流而直渡。⑤媚:美悦人。中川:川中。⑥表:显明。灵:神异。物:世物,世人。莫赏:无人欣赏。⑦真:仙人。⑧昆山:昆仑山,传说中神仙居处。⑨缅邈:遥远。区中缘:人世的尘缘。⑩安期: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他自言活了千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