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登楼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登楼赋 登楼赋赋篇名。东汉王粲作。汉末中原战乱,作者避乱荆州,偶登当阳城楼,触景伤怀,乃作此赋,抒发其感慨时世,思亲怀乡及怀才不遇之情。篇中写景与抒情结合,具有浓厚诗意,脱尽汉赋铺陈堆砌习气,显示出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 ☚ 刺世疾邪赋 思旧赋 ☛ 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2〕。览斯宇之所处兮〔3〕,实显敞而寡仇〔4〕。挟清漳之通浦兮〔5〕,倚曲沮之长洲〔6〕。背坟衍之广陆兮〔7〕,临皋隰之沃流〔8〕。北弥陶牧〔9〕,西接昭丘〔10〕。华实蔽野〔11〕,黍稷盈畴〔12〕。虽信美而非吾土兮〔13〕,曾何足以少留〔14〕! 遭纷浊而迁逝兮〔15〕,漫逾纪以迄今〔16〕。情眷眷而怀归兮〔17〕,孰忧思之可任〔18〕?凭轩槛以遥望兮〔19〕,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20〕,蔽荆山之高岑〔21〕。路逶迤而修迥兮〔22〕,川既漾而济深〔23〕。悲旧乡之雍隔兮〔24〕,涕横坠而弗禁〔25〕。昔尼父之在陈兮〔26〕,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27〕,庄舄显而越吟〔28〕。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29〕。 唯日月之逾迈兮〔30〕,俟河清其未极〔31〕。冀王道之一平兮〔32〕,假高衢而骋力〔33〕。惧匏瓜之徒悬兮〔34〕,畏井渫之莫食〔35〕。步栖迟以徙倚兮〔36〕,白日忽其将匿〔37〕。风萧瑟而并兴兮〔38〕,天惨惨而无色〔39〕。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40〕,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41〕,意忉怛而憯恻〔42〕。循阶除而下降兮〔43〕,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44〕,怅盘桓以反侧〔45〕。 〔1〕本篇是建安时期有代表性的一篇抒情小赋,为作者避乱荆州登城楼所作。所登之楼究在何处,向无定说,有谓江陵城楼,有谓当阳城楼。 〔2〕聊:姑且。暇:通“假”,借。销忧:排解忧闷。 〔3〕斯宇:此楼。所处:指此楼所处的地理位置。 〔4〕显敞:明亮、宽敞。寡:少。仇:匹敌。 〔5〕“挟清漳”句:意思是城楼在漳水的一条支流边上。挟,带。浦,大水有小口别通它水。 〔6〕“倚曲沮(ju)”句:意思是城楼靠着曲折的沮水的一块长洲。洲:水中陆地。 〔7〕背:背面,指北面。坟衍:地势高平。 〔8〕临:面临,指南面。皋:水边地。隰(xi):低湿地。沃流:使土地肥沃的水流。 〔9〕弥:终至。陶:指陶朱公,即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牧:郊外。传说江陵附近有陶朱公墓,因此称其地为“陶牧”。 〔10〕昭丘:楚昭王的墓地,在当时东南七十里。 〔11〕华:同“花”。实:果实。 〔12〕黍稷(ji):泛指庄稼。黍:黍子。稷:谷子。畴:田野。 〔13〕信:的确。土:指故乡。 〔14〕曾:语助词。足:值得。少留:短暂停留。 〔15〕纷浊:指董卓等专权残暴,政治混乱。纷:纷扰。迁逝:迁徙流亡。 〔16〕漫:长久。逾纪:超过了一纪。一纪指十二年。迄:至。 〔17〕眷眷:形容依依不舍的样子。 〔18〕任:当,经受。 〔19〕凭:依靠。轩:有窗的长廊。槛:栏杆。 〔20〕极目:放眼远望。 〔21〕荆山:山名,在今湖北南漳。岑(cen):小而高的山。 〔22〕逶迤:长而曲折的样子。修:长。迥:远。 〔23〕漾(yang):水流长。济:渡。 〔24〕雍隔:阻塞隔绝。雍:通“壅”。 〔25〕横坠:零乱地落下。 〔26〕尼父:即孔子。在陈:孔子在陈国被困,曾叹息地说:“归欤(回去吧)!归欤!” 〔27〕“钟仪”句:春秋时楚国钟仪被晋国俘囚,晋侯让他弹琴,他弹的仍是楚调。幽,囚。 〔28〕“庄舄(xi)”句:越国人庄舄在楚国为官,病时思念故乡,仍用越国方言说话、呻吟。显,指地位显赫。 〔29〕穷达:指患难失意和富贵得志。异心:不同的心情,指改变思乡的感 情。 〔30〕唯:想。日月:代指时间。逾迈:消逝。 〔31〕俟(si):等待。河清:《左传》:“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传说黄河水一千年清一次。后以河清比喻时世太平。极:至。 〔32〕冀:期望。王道:王政。一平:统一太平。 〔33〕假:借。高衢(qu):大路。骋力:施展才力。 〔34〕“惧匏(pao)瓜”句:孔子曾说:“吾岂匏瓜(一种葫芦)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我不能像匏瓜那样,挂在那里而不被任用。徒悬,白白地挂着。 〔35〕“畏井渫(xie)”句:《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意思是淘净了井没人吃水,是很痛心的。井渫,把井淘干净。 〔36〕栖迟:游息。徙倚:徘徊。 〔37〕忽:迅速。匿:藏。 〔38〕萧瑟:风声。 〔39〕惨惨:暗淡无光。 〔40〕阒(qu):寂静。 〔41〕凄怆:悲伤。 〔42〕忉怛(daoda):哀伤。憯(can)恻:悲痛。憯:同“惨”。 〔43〕循:沿着。阶除:楼梯。 〔44〕夜参半:直到半夜。参:及。 〔45〕怅:惆怅,悲伤。盘桓:徘徊,这里指反复考虑。反侧:身体翻来复去。 作者由登楼之所见而引发了怀乡情绪,又由对家乡纷乱的现实之回忆联想到时光流逝、功业未就,从而不禁唏嘘。全赋脉络清晰,环环相扣,感情真挚自然,风格沉郁,表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色。 登楼赋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而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这篇享有盛誉的抒情小赋属于辞体,也可以看作一首诗。晋代陆云在同其兄陆机切磋文章技巧时,就说过“《登楼》名高,恐未可越尔”(《与兄平原书》),梁代刘勰论魏晋赋也以王粲居第一,宋代朱熹则认为此赋“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元人郑光祖据此编了一出杂剧《王粲登楼》。“王粲依刘”为文学史上重要的典故。 全篇逐韵分段。一段写登览。首登楼缘起乃是为了“销忧”。“览斯宇(此楼)之所处兮”以下十句写楼头所见的景物,同时交待了楼的地点方位——处在荆州漳、沮二水之侧,靠近范蠡之坟(陶牧)、楚昭王之墓(昭丘)。从望中所见“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看,是秋成的季节,故有“信美”之叹。末句点明欲销之忧乃故乡之思。 二段写归思。首二先回顾作者经历——适逢董卓之乱(纷浊)避至荆州,迄今已逾十二年。“情眷眷而怀归兮”以下写远望当归而荆山障目,从而宣泄因旧乡壅隔而不能北归的悲思。接着用孔子困于陈时曾叹息“归欤,归欤”(《论语·公冶长》),楚人钟仪被囚于晋而操南音,越人庄舄在楚任职显要而喜越声等故实,引出末二穷达迹异而思乡情同的感叹,进一步衬托自己对故土的强烈的思念。 三段伤不遇。首先提出自己的期待——盼天下大治早些到来,希冀王道普施,自己才可以乘时(假高衢)以施展抱负才能,改变如徒悬的匏瓜和无人取饮的枯井那样长期被弃置埋没的处境。看到日落时分原野之上孤兽索群、归鸟相呼、征夫未息的情景,更引起何处是归程的感慨。因而登楼后不但未能“销忧”,内心反而更不平静。 赋中写的不单纯是兵戈阻绝,有家难回的哀思,而最后归结到不遇的感慨上来的。其中包含有具体的现实内容。按王粲出身名门,其祖王畅、曾祖王龚都曾位列三公,在汉末极重门第的风气中,他自少即出入洛阳、长安,很得势要者赏识。他初访蔡邕,邕即倒屐以迎,而以“此王公孙也”相介绍,便使在场众宾肃然起敬。因此王粲对功名一向怀有很强的信心。他到荆州依刘表,是怀着很大政治热情的。然而刘表其人外貌儒雅,心多疑忌,又以貌取人。随着岁月的迁延,一个政治上不甘寂寞的人,就有备受冷落之感。所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话有一半是从政治处境上讲的。赋中还说“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深望“假高衢而骋力”,都包含着由功名不遂而生的怀才不遇的思想内容。正因为如此,当曹操挟战胜之威,长驱直入占领荆州,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满足了他的功名心后,他就不再思乡,而愁云一扫了。 两汉大赋,对景物环境的描写讲究夸张扬厉,面面俱到。《登楼赋》完全舍弃了那种传统,多胸臆语而适当描绘景物,虽名为赋体,实近于楚辞而远于汉赋。如“览斯宇之所处兮”十句固然“局面阔大”(姚范)而且形象清新,却不专事铺采文,这里有北而略南,取东而舍西,看似不够全面对称,实际上是以必要为限度,删繁就简,清新可喜。《登楼赋》成功地表明,一旦辞赋摆脱臃肿的词藻和呆板的程式,犹如甩掉了因袭的包袱,将会变得多么地富于抒情性和艺术的魅力。从王粲《登楼赋》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标志着辞赋在魏、晋时代发展的新的里程。赋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三个层次,而其中的景物描写也表现出不同的色调和风貌。一段如实写登览所见江山信美,所以有通浦长洲、广陆沃流、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之景;二段引起怀乡之思,配合写景为平原无际、高岑障目、路迥川深等等;三段写政治上的失意,配合写景为日薄西山、北风萧瑟、鸟兽狂顾、征夫行色匆匆等等。这种紧密配合感情发展的、有层次的景物描写,表现出高超的技巧。 登楼赋 题解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瓠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交气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 登上这座城楼四面观望啊,姑且假借此日来消除忧愁。细看这城楼所处的环境啊,实在是明亮宽大很少能够与之匹敌。挟带着清清的漳水的通口啊,倚偎着弯曲的沮水的长洲。北面是地势高低不等的广袤的陆地啊,对面是水边低湿的土地和美丽的流水。最北面是陶乡的郊外,向西连着楚昭王的坟墓。繁花硕果遍野皆是,黍稷庄稼充满四野。虽然确实非常美好但不是我的故乡啊,又有什么可以值得暂时的停留。 遭逢纷扰污浊的乱世而迁徙流亡啊,时间这样漫长超过了一纪而到了今天。深沉急切的感情是怀念着回到故乡啊,谁能承担这种忧愁的思念?倚靠着窗户的栏杆远望啊,面对着北风敞开衣襟。广阔的平原极目望去啊,被高高的荆山山峰遮住了视线。道路曲折而又绵长啊,河流长远又有着深深的渡口。故乡阻塞隔绝使我悲伤啊,泪流满面使我不能自禁。从前孔子在陈地绝粮啊,曾经慨叹道:“还是回去啊。”钟仪被郑国囚禁仍然弹奏着楚国的乐调啊,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仍在病中发出越国的语音。人们的思想感情完全相同啊,难道因为患难或富贵而会有什么两样吗? 思念着光阴的飞速流逝啊,等待着太平盛世却总不到来。期望王朝的统一稳定天下啊,凭借着大道来施展自己的才力。害怕像匏瓜那样只是挂着啊,担心像清洁的井水仍无人饮用。步履缓慢而犹豫不定啊,傍晚的太阳转眼就不见了。萧瑟的凉风从四面同时吹来啊,天地惨淡而暗然无光。野兽狂乱张望来寻找同伴啊,禽鸟互相鸣叫着飞来飞去。原野一片寂静荒无人迹啊,只有远行的游子还在不停地走着。心内悲伤而有所感触啊,情意悲痛而凄伤。顺着阶梯向下走啊,感伤愤慨交织在胸中。到了半夜仍不能入睡啊,思来想去辗转反侧总不能安卧。 赏读 这篇赋文主要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的现实,以及广大人民渴望统一和安居乐业的思想。它卓越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一,结构绵密,层次清晰,首尾照应。全文以时间为顺序。首段写登楼所见,次段叙怀乡之情,末段抒身世之忧,依主人公情绪的自然发展写来,层次极为明晰,布局极为严谨。二,感情丰厚,且情景交融,意味深永。赋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可见,他登览之际,始而舒畅,继而转忧,于是深思徘徊,最后带着矛盾的情绪下楼,终至归去不能成眠,时间由白昼到夜半,情绪由舒缓而紧张,由单纯而复杂,这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遭世乱流离而满怀身世之忧的诗人形象。三,语言流畅,声韵和谐,一反传统赋作之铺张雕绘,力避艰深晦涩,如“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等句,出语自然,通俗流畅,用典贴切,毫无斧凿之痕迹。在声韵方面先用“尤”韵,次用“侵”韵,三用“职”韵,富于变化而又声情摇曳,有反复咏叹之美。 登楼赋[汉] 王 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②。览斯宇之所处兮③,实显敞而寡仇④。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⑤。背坟衍之广陆兮⑥,临皋隰之沃流⑦。北弥陶牧⑧,西接昭丘⑨。华实蔽野⑩,黍稷盈畴(11)。虽信美而非吾土兮(12),曾何足以少留(13)? 遭纷浊而迁逝兮(14),漫逾纪以迄今(15)。情眷眷而怀归兮(16),孰忧思之可任(17)?凭轩槛以遥望兮(18),向北风而开襟(19)。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20)。路逶迤而修迥兮(21),川既漾而济深(22)。悲旧乡之壅隔兮(23),涕横坠而弗禁(24)。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25)。钟仪幽而楚奏兮(26),庄舄显而越吟(27)。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28)! 惟日月之逾迈兮(29),俟河清其未极(30)。冀王道之一平兮(31),假高衢而骋力(32)。惧匏瓜之徒悬兮(33),畏井渫之莫食(34)。步栖迟以徒倚兮(35),白日忽其将匿(36)。风萧瑟而并兴兮(37),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38),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39),意忉怛而憯恻(40)。循阶除而下降兮(41),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42),怅盘桓以反侧(43)。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是王粲在荆州依刘表时登城楼所作。主要抒发作者因才能无从施展而引发的思乡情怀。所登之楼,究在何处,迄未定说,按文意在漳、沮两水会合处,则似是麦城(故址今湖北当阳东南)城楼。②聊暇日句,姑且假借此日来消除忧愁。暇,同“假”。③斯宇,此楼。④显敞,明亮宽敞。寡仇,少有匹敌。仇,匹敌。⑤“挟清漳”二句,写城楼的地理位置,东临漳水,西倚沮水,好像倚水中长洲而立。挟,带。漳,水名,漳水清澈故称清漳。浦,小水汇人大水处。沮,水名,水流曲折故曰曲沮。长洲,水边长形的陆地。⑥背,背对着。坟衍,地势高起为坟,广平为衍。⑦临,面临。皋,水边之地。隰(xi席),低湿之地。沃流,可用来灌溉的流水,这里指漳水和沮水。沃,肥美。⑧弥,尽,终极。陶牧,地名,在荆州西,相传附近有陶朱公范蠡的墓地,称为陶牧。⑨昭丘,楚昭王的坟墓,在沮水边上。⑩华实,花和果实。蔽野,形容花果繁茂遮蔽了原野。(11)黍稷,泛指农作物。盈畴,充满田野。畴,田地。(12)信美,确实很好。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13)曾,语助词。少留,暂留。(14)纷浊,指时世纷扰动乱。迁逝,迁徙流亡,指作者为避乱而离开故土。(15)漫,漫漫,此处指时间长久。逾纪,超过十二年。迄,至。(16)眷眷,形容怀恋之深。(17)孰,谁。任,承受。这句谓谁能承受得起这样的思念呢?(18)凭,依靠。轩槛,楼窗前的栏杆。(19)开襟,敞开衣襟。(20)荆山,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岑,小而高的山曰岑。这句话是说一座座山峰挡住了作者的视线。(21)逶迤(wei yi威夷),长而曲折的样子。修,长。迥(jiong炯),远。(22)漾,水流长。济,渡。(23)壅隔,阻塞隔绝。(24)横坠,零乱地坠落。弗禁,止不住。(25)尼父,即孔子,因孔子字仲尼。《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陈绝粮,叹曰:归欤! 归欤!(26)钟仪,春秋时楚国的乐师,在战争中被俘,为晋侯所获,晋侯让他操琴,他弹的仍然是楚国的曲调。幽,囚禁。(27)庄舄(xi细),越国人,在楚国做了大官,病中却仍用越国方音说话。显,显赫,尊贵。吟,呻吟。(28)这二句说人都有思念故土的思想感情,不会因为处境的好坏而改变。(29)惟,念。逾迈,流逝。(30)俟,等待。河清,黄河水清,比喻太平盛世。极,至。(31)冀,期望。王道,王朝的政权。一平,统一稳定。(32)高衢,大道,比喻国政清平。骋,施展。全句是说希望时政清平之时,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力。(33)这句用《论语》:“(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典。意谓我怎么能像匏瓜那样,悬在那里却不能食用呢? 即不愿做无用之人。匏(pao 袍)瓜,葫芦的一种。(34)“畏井渫”句,渫(xie谢),淘除井中的污秽使水清洁。全句意谓害怕自己身心高洁却不为世所用。(35)栖迟,止息,游息。徙倚,徘徊。(36)匿,隐藏起来。(37)并兴,四面八方同时刮起了大风。(38)阒(qu去),寂静。(39)凄怆,悲伤。(40)忉怛(dao da刀达),悲伤。憯(can惨)恻,即凄怆。(41)阶除,阶梯。(42)夜参半,半夜。(43)盘桓,徘徊,这里意谓想来想去。反侧,翻来复去不得安眠。 〔分析〕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最有才气的一个。他出身名门,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年轻时即才气过人,曾受到蔡邕的赏识。但他生不逢时,长期生活在战乱和流离之中。十四岁那年,董卓劫持献帝和百官西迁,他亦随父去了长安。后因董卓的残暴和对文化的破坏,十七岁那年又去投奔了刘表。刘表是他的同乡,曾受学于他的祖父,所以初到荆州时刘表待他很热情,曾想把女儿嫁给他,后来终因其“貌寝”而作罢,因此两人的关系就不太融洽了。在荆州的十几年,他一直未能受到重用,不能施展抱负,内心常常非常痛苦。这篇抒情小赋就是这个时期反映他内心情感的作品。 全赋按韵脚的交换自然地分为三段。 首段写作者登楼销忧及四望所见的情景。全赋以“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入笔,开头即紧扣题目:“登楼”,并点明登楼的目的:“销忧”。一个“忧”字先为全赋定下了沉郁悲愤的基调。然后宕开一笔,写眼前之景,逐层交代兹楼的形势、方位和“四望”之美景。按周围的景物于作者笔下一一道来:河流沃野,离离禾黍,累累硕果,俱皆宛然在目。真是风光旖旎,物产丰饶。然而这异乡风物引起的却是思乡之情:“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浓烈的乡思遂与赋首“销忧”呼应,文章便转入忧思情感的抒写了。 次段着力抒写作者思乡怀土的忧愁,正面描写了他的思归心情。作者因战乱而避难荆州,不知不觉间已度过了漫长的十二个年头,一句“孰忧思之可任”就突出了乡思之强烈,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作者凭栏遥望,向着北面的家乡和故都迎风畅襟,伫立怅望,无奈重山阻隔,水长路迥,故乡壅隔,欲归不能。这无奈使作者“涕横坠而弗禁”,遂由思乡远眺转入自身形象的刻画,思绪飞越时空,想起了历史上孔子的“归欤”之叹,想到了钟仪的楚奏和庄舄的越吟。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异域思乡的典故进一步抒写了自己的乡情:人在异域的处境尽管各有不同,而思乡的感情却是一致的! 这是人之常情,并不因“穷达而异心!”作者把愁思落到了“怀土”上。但“怀土”又并非愁思的全部内容,所以下文便在此基础上对愁思作了进一步的开掘和阐说。 末段是作者对“怀土”之情的进一步开掘,揭示了愁思的深层内涵:感时伤乱和怀才不遇。原来作者的思乡愁绪并非个人的乡土私情,还有着更深沉的对国家和时世的担忧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作者多么迫切地盼望着黄河水清、天下太平,以实现抱负啊! 然而现在却是时世“纷浊”、所依非人,这不免使他的内心十分苦闷。“俟”、“冀”、“惧”、“畏”等词语所反映的就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里交织着作者的希望与失望。然而失望远大于希望,于是作者刻意渲染了一幅“白日将匿”的晚景:太阳西沉,寒风萧瑟,天色阴惨惨,走兽狂奔寻伴,翔鸟举翼归林,广阔的原野除了奔波的征人,已寂无人迹。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正是以此异乡之凄寒晚景来烘托内心的凄怆愁绪的。为销忧而登楼,怎料忧更忧,乃至“气交愤于胸臆”,只能满怀着愁绪“循阶除而下降”! 又怎料这浓重的愁绪直至半夜还缭绕不散,以至盘桓反侧,不能成寐。文章于愁思浓重之处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也加重了文章的悲凉气氛。 全赋从登楼销忧入笔而以下楼增忧收束,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作者因处乱世而壮志未伸的内心苦闷。 本文在写作艺术上有两个特色。其一是景物描绘为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服务。这篇抒情小赋有许多景物描写,但都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首段重在抒写作者对此楼“显敞”、此地“信美”的观感,所以着力刻划了“四望”之景:“清漳”、“曲沮”、“通浦”、“长洲”、“广陆”、“沃流”和“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等,以异乡的美景来反衬思乡之情。次段重在抒写“怀归”的情思,所以写了“遥望”之景:“平原远”、“路逶迤”和“高岑”、“修迥”等,以山水壅隔的远景来烘托“悲旧乡”的愁思。末段,由于作者的情绪已激升至“凄怆”的程度,所以就写了“白日将匿”之景:“风萧瑟”、“天惨惨”和“兽狂顾”、“鸟相鸣”等,以凄寒的晚景来表达内心的惆怅。在这里,作者的景物描绘具有烘托与感发情感的作用,景为情用,情因景生而又融情入景,情景融合无间了。 其二是用典自然贴切,同样也为抒情服务。汉赋一般用典较多,有的甚至通篇用典,显得生硬堆砌。本赋没有这个缺点,用典很少,又用得很自然、很贴切,增强了抒情效果。如首段的“北弥陶牧、西接昭丘”,既写了楼的地理位置,又通过对历史上功成身退的范蠡和深明用人之道的楚昭王的怀念,隐隐地抒写了自己未遇明君以至功业未成的情思。次段则以孔子的叹归来表达自己处境的困窘和思乡之情,并以贫穷失意的钟仪的“楚奏”和显贵得意的庄舄的“越吟”来说明思乡乃人之常情。末段又以“河清”与“匏瓜”表明志向,同时抒写身世之感。这些用典都具有增强抒情效果,深化主题的作用。 至于语言表达,全赋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流畅的,如“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等,都写得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而在用韵方面,首段与次段多用平声,末段多用入声,又较好地从声音角度表达了思乡情感的发展过程,并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评说〕 李元度《赋学正鹄》:“因登楼而四望,因四望而触动其忧时感事,去国怀乡之思。凡三易韵,段落自明,文意悠然不尽。” 宋长白《柳亭诗话》:“‘白日忽其西匿,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征夫行而未息。’摹写长途景况,令人肌骨凛冽。” 林纾《古文辞类纂》:“献帝兴平二年,李、郭之乱,至于劫夺乘舆,关中无复人迹。仲宣方依刘表,知其不足有为,故为此赋以写其不遇。其云‘信美非吾土’,斥刘表之不能据有荆州,祸将作也。其下写客子思归之状况,声激而悲,尚不远于屈、宋。齐、梁以下,不足语此矣。” 登楼赋宋词典故·登楼赋 【出典】 见“王粲登楼”条。 【释义】 见“王粲登楼”条。 【例句】 ①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苏轼《南歌子》[见说东园好] 323)这里反用王粲《登楼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句意,表达聊借异乡风物以消忧的胸怀。②看山兼看月,登阁复登楼。(张元干《水调歌头·和芗林居士中秋》1077)这里用“登楼”喻示怀念中原的情怀。③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辛弃疾《水调歌头》 [落日古城角]1950)作者流寓南方,寄人幕府,而心系中原,故以荆州依刘、登楼作赋的王粲自比。④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1951)这里用“赋登楼”暗寓不得志的牢骚。⑤落日且登楼,英雄休涕流。(李曾伯《糖多令·庚戌六月赴荆阃,宿江亭》2808)作者到荆州任统帅,因用王粲登楼之典以切其地,并告诫自己不要像王粲那样感伤涕泪,而要干好英雄事业。⑥持杯顾曲,登楼赋笔,杜郎才减。(周密《宴清都·登霅川图有赋》3276)这里借用“登楼赋”泛指登览作诗文之举。⑦百年正消几别,对西风、休赋登楼。(周密《声声慢·送王圣与次韵》3290)这里用“休赋登楼”表明不愿为离别与羁旅他乡而感伤的意愿。⑧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3305)这里用“登楼作赋”寄寓自己被俘北上途中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①以销忧。览兹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②。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③。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④。北弥陶牧,西接昭丘⑤。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⑥。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⑦。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这篇赋乃王粲南依刘表时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董卓部将李傕、郭氾战乱关中,王粲遂离去长安,南下荆州,投靠刘表。到荆州后,因体貌短小,不为刘表所重,乃作此赋,以抒其流离忧愤之情。王粲作此赋所登之楼,在今湖北当阳境内旧麦城所在地,正当漳、沮二水汇合之处。《水经注·漳水》: “漳水又南径当阳县,又南径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 ‘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唐诗人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第二首末句云“麦城王粲谩登楼”,皆可为明证。旧日当阳城内曾建有仲宣楼,因刘表当时为荆州牧,又多驻在襄阳,故江陵及襄阳两地亦各建有仲宣楼。 此赋可分为三段,首段写登楼所览,次段叙怀乡之情,末段抒身世之惧,遵循主人公情绪的自然发展写来,层次极为明晰。 首段发端二句为全赋的纲领。作者为销忧而登楼览望,由望而触发怀念故乡及忧惧身世之感,终至思绪纷纭激越而不可开释,皆由登览而生。首段重在写登楼所览,先称赏所登之楼“显敞寡仇”,表现出乍一登上的快感,由此乃使望中所见山川原野,尽情收纳眼底。“挟清漳之通浦”以下,凡目力所及,由近至远,序次历历,各撮其要,并包无遗,给人的观感甚觉全面完整。这一切如在大赋家手下,则东南西北,物类纷陈,不知要费多少笔墨。“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二句,总的形容出漳、沮两岸原野夏秋之际一片丰穰景象,极为真切。段末二句束上启下,起着枢纽的作用,以赞赏斯土之美,带发怀乡之情。异土虽美,何足少留,表情与后来建业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用意正一致。 次段抒怀念乡土之情。首四句叙说所以流离之故及时间之久,与怀旧情思之殷切。“遭纷浊”三字包容了大量历史事实。回顾献帝初年长安乱象,及作者在《七哀诗》第一首所咏“西京乱无象”云云,至足令人怵目惊心。“漫逾纪”句点明“迁逝”时间之久。一纪为十二年。这句确切地提供了作赋的时间,当是建安十一年(206)。“情眷眷”二句紧承上句言,流徙了那样漫长的时间,当恋恋思归之情激发时,谁能承受得住这种欲归不得的忧愁啊!“凭轩槛”以下几句写在楼上的展望活动,其中一直贯注着怀归的情绪。遥望时面向家乡所在的北方,心目关切的是回乡的水陆程途。然望眼既为荆山高岭所遮蔽,归途的川原又深长难越,于是自然产生“悲旧乡”二句那种涕泗横溢的悲感。最后六句撮举古代圣贤为例证,言怀念乡土,人情所同,不因穷达而异。“尼父”即孔子。孔子困厄于陈时,曾发出“归欤!归欤”的感叹(见《论语·公冶长》)。钟仪为楚国乐官,被俘囚于晋国时,仍以琴弹奏楚国的乐调(见《左传·成公九年》)。越人庄舄为楚国执珪的官,病中思念越国,呻吟着越国的声音(见《史记·陈轸传》)。这六句乃因思归不得,感伤至极,转而自解之辞,以避免招致区区乡井之讥。用此数事,亦可使文章中途气势盘旋凝重,而不致轻滑,接着以“人情”二句收束,显得分外矫健有力。 末段抒写身世之忧,与其遭遇紧相联系。开始六句表白内心忧惧所在,盖因时间大量流逝,而时清难待,但恐虚度一生,而不获骋力于斯世。“匏瓜”句意本于孔子自谓: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见《论语·阳货》)以匏瓜之空悬而不为人食用,以喻人之终身虚度而不见用于世。“井渫”句原于《易·井卦》之“井渫不食”,与“匏瓜”句用意一致。“渫”为疏浚之意。以上六句为本段抒情的基因,然现实一切适与愿违。“步栖迟”以下八句,极写其此时耳目所触,无不令人惊心怆怀。“步栖迟”句写楼上览望时的活动情况,就是行行停停地徘徊着。就在这时,太阳掩藏了它的光辉,原野顿呈一片惨黯惶遽的景象,天色物状都富于象征性,反映着人对于现实的感觉。时局还在恶化,原野一片萧条,只有征夫还在为战争而紧张行进着。看到这一切违反素志的场景,怎不令人凄怆!最后四句写登览下来情绪激动的情况,与篇首相对照。登览原为销忧,而终局适得其反,把感情抒发得无比强烈。 这篇赋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杰作。它的卓越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它的体貌的高度精练;而情思的深厚丰腴,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感觉其意味深永。它的精练体现在无论是写景、抒情,以至运用典实来比喻其思想感情,都各适分而止,并不多事铺设辞藻,因而其感情表达得极为清晰而易于感人。在赋中,主人公的形象使读者宛然可见。他登览之际,始而舒畅,继而转忧,于是深思徘徊,最后带着激烈的矛盾情绪下楼,终至归去不能成眠。其时间乃由白昼以至晚暮而达到夜半。其情绪则由舒缓而紧张,由单纯而复杂,终至矛盾激烈而不可开释。这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遭乱流离而满怀身世之忧的诗人形象。 字数:2626 胡国瑞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登楼赋 登楼赋辞赋名篇。东汉王粲作。《艺文类聚》、《王侍中集》见载。汉献帝初平三年,王粲因董卓之乱而避居荆州,依附刘表。至建安九年,滞留荆州十三年,刘表一直未予重用。于是作者登当阳县城楼(据《文选》李善注),触景生情,援笔写下这篇千古传诵的名作。全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登楼怅望情状,落笔即以“忧”字统领全篇:“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第二部分写登楼怅望而触动的悲苦乡思:“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第三部分由怀乡而忧时、感事,进一步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建功立业的心情:“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然而,时局动荡,政治黑暗,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作者只好在“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的孤苦中收束全文。此赋情感发展极有层次,由怅望、舒散而激越、深沉,前呼后应,环环相扣;语言平易清丽,字字饱含感情;形式整齐,对偶精巧,开六朝赋风之先河。因此,历代对其评价很高。刘勰说:“亦魏晋之赋首也。”(《文心雕龙·诠赋》)陆云说:“《登楼》名高,恐未可越尔。”(《与兄平原书》)浦铣更誉之:“情真语至,使人读之泪下,文之能动人如此。”(《复小斋赋话》) ☚ 登台赋 登北芒赋 ☛ 登楼赋 登楼赋王粲 〔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xi)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xie)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 登上这座楼向四处远望啊,暂且乘这闲暇之日来消散心中的忧愁。看着这座楼房所处的地势啊,确实是显豁开阔,能和此地相比的很少。城楼临近清澈的漳水支流啊,又倚靠着曲折的沮水中的长洲。背对地势高而平旷的广阔原野啊,面向低湿而沃美的河流。北面直到陶朱公的墓地,西面相接楚昭王的墓丘。鲜花果实覆盖原野,庄稼长满了田畴。这里虽然确实富美,但不是我的故乡,又何尝值得我作片刻停留? 遭世乱而迁徙流亡啊,到现在已度过十二个冬春。心中念念不忘地想着要返回故乡啊,谁能经得起如此之深的忧愁思念?靠着门窗前的栏杆向远处眺望啊,迎着北风我敞开衣襟。放眼望着平阔辽远的原野啊,视线又被荆山的高峰遮隐。道路曲折绵延、漫长遥远啊,河流既是那么长,河水又是那么深。家乡被阻断隔绝令人悲痛啊,禁不住泪落纷纷。当年孔子困在陈国时,曾发出过“回去吧!回去吧!”的叹息之音。钟仪被囚晋国仍然弹奏着楚国的音乐啊,庄舄富贵了,可病中仍发出越国的呻吟。怀念故土是人们的共同感情啊,哪里会因穷富而变心? 日月光阴一天天逝去啊,要等待太平盛世不可预期。只希望王朝统一平定啊,我也能凭借大路驰骋尽力。所害怕的是像匏瓜那样空挂在那里没有用处啊,担心像井水经过淘净仍无人食用。在楼上漫步徘徊啊,太阳很快就要落去。四面萧萧瑟瑟地刮起了寒风啊,天色暗淡惨惨凄凄。野兽惊恐奔跑寻找同伴啊,鸟儿也鸣叫着鼓翅飞起。原野寂静无人啊,只有外出远征的行人还在奔波不息。我受到感动而触发心中的哀伤啊,一派悲痛凄惨的心绪。沿着楼梯慢慢走下来啊,胸中充满了郁闷之气。直到半夜仍不能入睡啊,翻来覆去惆怅不已。 [评介] 建安时代,是辞赋创作风气的转变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辞赋,不仅在接近生活方面更为广阔,而且在题材、体式和风格方面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的,是咏物小赋的迅速发展以及赋的抒情化特色的明显增强。同时,在辞赋的体式上也更为短小精悍。在这一赋风的转变过程中,“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如同当时的其它赋作一样,王粲的抒情小赋所表现的思想情绪主要是时代所造成的社会苦难和个人的精神苦闷。贯穿其中的总的基调是“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言”(《文心雕龙·时序》),是“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最能代表他的这一创作特征的就是《登楼赋》。作者在此篇赋中写了自己在荆州登当阳城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才志报负不能施展的感慨。 王粲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曾位列三公,他的父亲做过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他本人也同封建社会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把为封建统治政权干一番事业当作自已的理想。但是,在东汉末年的大动乱当中,他的理想无从实现,才能也无处发挥。因董卓动乱不得已从长安逃到刘表的荆州地区避难。由于当时只有这一地区还较为安定,所以,他便把希望寄托在刘表身上。而刘表“外貌儒雅,心多疑忌”。对王粲这样的名门公子,虽尚能礼遇,却根本谈不上重用。刘表还以貌取人,而王粲又偏偏仪表略差,这就更为刘表所轻慢。随着岁月的流逝,王粲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登楼赋》就集中表现了他当时的这种苦闷心情。 全文开篇就点题,坦率地指出登楼就是为了“销忧”。接着作者紧紧围绕“四望”,抓住了具有特征的几种景物,集中描述了在城楼上所见到的四方美景,展示了荆州地区的辽阔壮美和宜人的风物。使读者也随之陶醉在这富饶美丽的景象之中。但是,作者的笔锋突然一转,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而结束了第一段。于是,荆州地区越是富美,作者就越不愿在这里久留,也就越发衬托了他思乡的心切。因此,对富美景象的描述,便构成了作者表现思乡之情的艺术烘托、从而引出了作者之所忧乃出于对故土的思念。 第二段是对思乡忧愁心情的集中描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作者首先交代了离乡的原因和离乡的时间。因动乱而被迫离乡,而且久久不能归乡。这就比一般的离乡更令人忧思感伤。因而“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从而为进一步抒发忧思之情作了铺垫。同样是站在城楼上,但此时却由对四处景物的观望发展为对故乡的遥望了。这正是借登楼“销忧”到“忧更忧”的过程。作者面向着故乡,敞开自己的衣襟,让来自家乡的风吹拂自己的心胸。想到阻塞隔绝,不能还乡,他又不禁潸然泪下。写到这里,那种怀乡的忧思伤感已经表现得很深刻了。但作者仍未止笔,又以孔子、钟仪和庄舄三人怀乡的故事作比喻,进一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强烈眷念。穷达虽异,而怀土情同。这是多么可贵的思乡之情啊! 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中,思乡之情和失意之感往往是互相联系、相为促进的。第三段一开始,作者就由思乡之情引出失意之感。时光如流,人生短暂,太平盛世无望等待。而他却仍希望国家安定,以便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干一番事业。可是,在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可能性之间却产生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动乱的现实使他更加担忧“匏瓜徒悬”、“井渫莫食”,虽有才能而无所用。写到这里。作者的情绪更加强烈。开始写登楼“四望”是为了“销愁”。接着写凭栏“遥望”则“忧更忧”。而这时作者却在楼上徘徊不已。不仅忧思未销,反而更加凄怆悲愤。此时,天已见晚,日暮、风紧、兽走鸟飞、原野沉寂,只有远道的行人还在奔波。好一派“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萧瑟景象!这怎能不使他的思乡之情和失意之感更加沉重?也正是这种悲伤苦闷的情感,使他“夜参半而不能寐”,“怅盘桓以反侧。” 《登楼赋》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景物描写。文中每段都写景,不仅写得形象、清新、极富特色,而且写得十分精练。这里有北而无南,取西而舍东。看起来不够全面对称,实际上正是要略去那些多余之言。然而,作品更为突出的是写景与抒情的有机结合。这篇赋有三个段落,每段都表达了作者一个层次的思想感情。景物描写也随作者感情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色调。第一段的景物描写重在衬托作者心中的“显敞”和“信美”。所以就写了“通浦”、“长洲”、“广陆”、“沃流”、“华实蔽野”和“黍稷盈畴”等。第二段的景物描写重在配合“怀归”、“怀土”之思。所以就写了“平原远”、“路逶迤”、“高岑”等。到了第三段,作者的心情已经是“心凄怆”、“意忉怛”。所以景物也变为“风萧瑟”、“天惨惨”等。真正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这种配合感情发展的、有层次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很高的艺术技巧。 晋代陆云在同他的兄长陆机切磋文章技巧时,说“《登楼》名高,恐未可越尔”(《与兄平原书》)。刘勰在谈论“魏晋之赋首”时,也以王粲列为第一家。宋代朱熹则认为《登楼赋》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楚辞后语》)。由此可见《登楼赋》及其作者在辞赋的发展史上,在整个建安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 鹦鹉赋 马瑙勒赋 ☛ 登楼赋 《登楼赋》魏王粲撰。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登楼赋》是王粲避乱荆州时所作,赋文起叙登楼所见,景物信美,由此引发故乡之思。在“人情同于怀土兮”的深沉感喟之中,包含着对其所以思乡情切而不得归的南北阻隔的时代背景的沉重忧患。文章最后慨叹时光易逝,抒发了济世之志不得伸展的慷慨悲凉的情怀。《登楼赋》能超越一般登览写景的堆砌铺排,而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超越一般乡思之情,而将乡关之思与时代忧患紧密结合,情境广阔苍凉,因而成为建安时期抒情小赋中的名篇。 ☚ 答曹丕借廓落带书 答东阿王书 ☛ 登楼赋 登楼赋赋篇名。汉末王粲作。粲因西京(今陕西西安)战乱,去依荆州刘表,不为表所重视。偶登当阳(在今湖北)城楼,触景生情,乃作此赋。当时军阀割剧,政局混乱,作者极目四望,感到“纷浊”未已,自己离乡日久,功业不就,因而渴望改变这种政治局面,借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作品写景与抒情结合,情辞激愤,具有浓厚的诗意,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因而成为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但作品也带有浓厚的感伤气氛。旧时常以“王粲登楼”作为文人思乡、怀才不遇的典故。元剧作家郑光祖据以虚构,作有杂剧《王粲登楼》(全名为《醉思乡王粲登楼》)。 ☚ 谢榛 登州海市 ☛ 《登楼赋》deng lou fuRhapsody on Climbing the Tower→王粲 (Wang Can) 登楼赋东汉赋。王粲作。这是作者流寓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有感而作。文章第一段写作者登楼四望,聊以消忧,当阳楼所处的地势“显敞而寡仇”,在楼上见到荆州大地“华实蔽野,黍稷盈畤”,发出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足以少留”的感叹。第二段作者抒发自己强烈的故土之思和欲归不能的悲哀。作者避乱荆州已超过十二年,“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但登栏远眺,只见山高路远,归途艰难,不禁泪流不止。他想到历史上孔子、钟仪、庄舄在不同的境遇中都怀着同样深切的思乡之情,于是总结道:“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第三段作者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冀;倾吐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白日西匿,秋风萧瑟,“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寂静无人,只有游子漂泊未息。作者不由心中凄怆悲恻,沿阶下楼,胸中愤懑难平。长夜将半而难以成眠,“怅盘桓以反侧”。这篇赋按照登楼、下楼的行动顺序和自白昼至黑夜的时间顺序来写,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清新俊爽,每段换韵,与表现的情绪相协调。本文是赋体演变发展到抒情小赋阶段的代表作品,历来备受推崇,脍炙人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