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针灸治法
瘰疬,又称“鼠疮”或“马刀”等,主要相当于淋巴结结核,好发于颈项和胸腋等部位,多见于青少年。初起结块如豆,不红不痛,稍硬且能转移,常三五窜生;日久变大或痛,推之不动,色暗红,溃后流脓,收口缓慢,或此愈彼溃而形成窦道,乃至瘘管。本病应注意与恶性肿瘤转移性淋巴腺肿或放线菌病相鉴别。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从而化火,炼液为痰,痰火上升,结于颈项; 或因肺肾不足,津液不输,凝聚为痰,痰窜经络而成;也有因外感风热而发的。外科治疗多行手术,但易复发。针灸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结节型。初期可单独施行针灸,后期宜结合外科方法治疗。实验表明,艾灸可使结核病发展缓慢,网状内皮细胞舌噬能力增强。
通治法 初期以化痰散结和通经活络为主。选手足少阳、手足太阳和督脉等经穴,如翳风;肩井、大椎、肝俞、膏肓、天井、小海、足临泣、阳辅等,每次3~5穴。用毫针行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病在腋下者,可重用肩井和阳辅穴。还可以酌情配合患处的阿是穴和某些奇穴,如百劳和肘尖等,用灸法,每穴灸5~7壮,亦可用隔蒜灸、隔豆豉饼灸或隔商陆根灸。病情继续发展,有的结节可能溃脓而形成脓肿。对此,如皮色无改变,认为有吸收可能,可结合穿刺排脓注药方法治疗;如皮色暗紫,波动明显,已无吸收可能者,应及时用三棱针挑开,充分排脓,洗净疮口,外用去腐生肌药物;如已溃或形成窦道,或有瘘管者,亦必须和外用药结合治疗,或实行清创术,彻底刮除病变组织。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肝郁气滞 在前述症状基础上,兼见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脘痞纳呆,苔薄,脉弦等。治宜疏肝理气。选足厥阴、足少阳和手少阳等经穴为主,如阿是、章门、天井、足临泣等。用毫针行泻法。若胸胁胀痛剧烈者,可加内关和阳陵泉等穴;如脘痞纳呆明显者,可加中脘和足里三等穴。
肺肾阴虚 则兼见潮热盗汗,咳嗽胸闷,虚烦不寐,神疲头晕,腰痠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滋养肺肾之阴火。选背俞、手少阳、手少阴和足少阴等经穴,如阿是、膏肓、肾俞、天井、少海、太溪等,用毫针行补法。若盗汗严重者,加阴郄穴;如咳嗽不止者,加列缺和肺俞等。
外感风热 则兼见头痛身热,骨节痠楚,舌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选手阳明、手少阳和手太阴等经穴,如翳风、曲池、支沟和列缺、合谷等,或配以奇穴肘尖,用毫针行泻法。若身热不退,可加大椎和陶道等;如头痛剧烈,可加太阳和印堂等。此种类型相当于淋巴结炎,容易消散,但好复发。
其它治法
截根法 取选背俞穴,先用手术刀切开腧穴皮肤约cm,再以止血钳刺激浅肌膜层纤维组织;亦可在局麻下以三棱针速刺达肌膜层后,纵行划割15~20次。前者可每周一次,7次为一疗程;后者可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每次选2穴,从上向下依次轮番使用。
火针法 用左手固定肿大的淋巴结,右手持钢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快速刺入淋巴结内,留针半分钟后拔出,以无菌纱布包扎。针刺时要注意避开血管和神经干,防止过深伤及深部组织。如有发热反应者,可7天治疗一次;无反应者可2~4天治疗一次。
腧穴注射法 颈项部瘰疬选百劳、天井、肝俞; 腋下瘰疬选百劳、肝俞、肩髃、天井;腹股沟瘰疬选百劳、三阴交、居髎、维道。用异烟肼100mg加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10ml,每穴注射1.5ml,间日一次。也可将腧穴分为两组,轮流使用,以链霉素注射液(每ml含0.2g),每穴注入0.3~0.5ml,但链霉素总计量成人每日不超过1g,30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