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针灸治法
痹证,以肢节、肌肉疼痛痠楚或伴沉重、麻木为主证。古有“历节”、“痛风”之称。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涉水冒寒,久卧湿地等导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而发为风寒湿痹; 但也有因素体热盛,复感风寒温邪,郁而化热,发为热痹者。从临床表现的特点上看又可将风寒湿痹证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若久病不愈,还可见痰瘀痹阻之证。痹证包括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等,用针灸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通治法 对风寒湿痹证,以祛风除湿为主,针灸并用;对风湿热痹证,以清热化湿为主,单针不灸; 对痰瘀痹阻证,以搜风宣痹为主,用温针或火针焠刺。均用远部选穴和近部选穴相配合的办法,而以近步选穴为主。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风寒湿痹 表现为关节痠痛,或部分肌肉痠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凡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苔白腻,脉浮者,为行痹;若关节或肌肉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舌苔白,脉弦紧者,为痛痹;若局部关节疼痛沉重,痛处不移,每遇阴雨风冷天气则促使发作,苔白腻,脉濡缓者,为着痹。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以患部选穴为主,适当配用循经远部选穴。如病在上肢者选肩髃、曲池和合谷等穴; 病在下肢者,选环跳、阳陵泉、绝骨和风市等穴; 病在下颌关节者,选下关、上关、听宫、听会和合谷等穴; 病在脊椎关节者,选夹脊穴、八髎、腰阳关、殷门和委中等穴;病在肩关节者,选肩髃、肩髎、巨骨、肩贞、曲池和外关等穴;病在肘关节者,选曲池、曲泽、天井、肘髎、手三里,或曲池透少海等;病在腕关节者,选阳池、阳溪、阳谷、腕骨、大陵、内关和外关等穴;病在髋关节者,选环跳、环中、承扶、风市和阳陵泉等穴;病在膝关节者,选犊鼻、鹤顶、阴陵泉、膝阳关、曲泉和委中等穴; 病在踝关节者,选解溪、丘墟、昆仑、照海、申脉和悬钟等穴。如属行痹者,宜加膈俞、血海、合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足三里、商丘。行痹宜用毫针行泻法;痛痹宜深刺留针,多灸;着痹宜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和拔罐疗法。
>风湿热痹 骨节痠痛,兼见热肿,痛不可近,并有身热,口渴,苔黄腻,脉滑数等证。治宜清热通络,祛风化湿。选穴同风寒湿痹。另外可酌加大椎、曲池和阴陵泉等。用毫针行泻法,不灸。
痰瘀痹阻 骨节肿大、疼痛时重,甚则强直变形,屈伸不利,舌苔白腻,舌质紫,脉滑。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选穴同风寒湿痹,并加血海、丰隆等穴。多采用温针法和
隔姜灸法,必要时可用火针焠刺。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参照上述辨证论治选穴,用电针仪通电5~15分钟,维持中等针感,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皮肤针法 病在上肢酌选督脉上段 (颈椎5~胸椎2),肩胛内缘及患部; 病在下肢酌选督脉下段(腰椎3~骶部)及患部;病在上下肢者酌选夹脊,肩胛部和患部。用中等刺激或重刺激,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 选耳部相应部位的压痛点、耳神门,用中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或间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