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名。亦称痛痹、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格致余论·痛风论》: “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医学准绳六要》: “痛风,即《内经》痛痹……古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张氏医通·痛风》: “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因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 《医略六书·痛风》: “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 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主以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 在下加牛膝、防己; 湿痰加南星、半夏; 血瘀加桃仁、红花; 湿热加苍术、黄柏; 气虚加人参、黄芪; 血虚加阿胶、黄明胶; 阴虚加生地、龟甲; 阳虚加虎骨、鹿茸。”因于寒者,亦可用乌头汤、仓公当归汤等方;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千金》犀角汤等方。又因疼痛走注不定,亦有以为即风痹。《景岳全书·杂证谟》: “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参见历节风、寒痹、风痹、白虎历节风条。 痛风gout家禽饲料中含核蛋白过多所致的一种尿酸血症。主要见于肉用仔鸡和火鸡。多因饲喂大量肉屑、鱼粉、动物内脏和豆类等高蛋白饲料,使血液尿酸水平增高(15%以上),引起严重的组织损害,核蛋白大量分解及肾功能障碍。禽传染性支气管炎及维生素A缺乏或钙过多时也可发生痛风。患病动物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不良、贫血、冠苍白、体温周期性升高,尿中排出大量白色尿酸盐。有些病鸡尿酸盐在关节沉积,致使关节肿大,跛行,有些则在腹腔沉积大量白色或粉末状尿酸盐,并产生腹水。限制饲喂富含核蛋白的饲料,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多给饮水,饲料中掺入沙丁鱼粉或牛粪(因含维生素B12)可减少发病率。药物治疗,对于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痛风病例效果不佳。 痛风❶痹证的一种。见《丹溪心法》。又名白虎历节。因痛较重,也称痛痹。 ❷即风痹。见《张氏医通》。 痛风gout系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发病机理一般是人体尿酸(为嘌呤与核酸的代谢产物)代谢失常而引起血中尿酸过高,当尿酸盐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时可沉积于关节、软骨、骨骺、软组织、肾脏等处而引起各种症状。临床表现:可有急性关节炎的表现,如全身发热不适、四肢小关节疼痛等;慢性关节炎表现可有四肢小关节僵硬畸形、痛风结石形成及肾结石等。治疗:秋水仙碱对本病有特效。 痛风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器官损伤的疾病。趾关节和肾脏等处尿酸盐结晶聚积或结石形成,日久导致急、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应戒酒,服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或丙磺舒、别嘌呤醇、苯溴酮等药治疗。 痛风 痛风因嘌呤代谢障碍使尿酸生成增多或自肾脏排泄减少导致体内尿酸增多。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属于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常发生于体质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但相互之间似无明确的病因联系。某些血液病、肿瘤、慢性肾脏疾病或药物(如利尿剂、解热止痛剂或抗结核药等)亦可继发高尿酸血症,但很少发展为痛风病。老年男性多见,常有家族遗传史。血尿酸增多可以持续多年无症状。临床表现为关节炎及肾病两方面。主要侵犯拇趾及其他脚趾关节,常为单发性,病重时可波及全身四肢关节。急性期关节红肿、疼痛剧烈。数日之后关节炎症可以自然缓解。发病前往往有进食富含嘌呤食物,饮酒、受寒或劳累等诱因。关节病变是因尿酸沉积刺激关节滑膜所致。急性发作后可稳定长时间,在一定诱因下复发多次则转为慢性关节炎,疼痛并逐渐波及多数关节,在指趾关节及软骨(如耳廓)处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称痛风石。局部破溃可以流溢出白色尿酸盐结晶,经久不愈。病晚期可致关节畸形。本病另一表现为尿酸盐沉积于肾脏所引起的结石及肾功能受损。整个病程可以迁延多年,部分病人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本病在我国中老年人中发病增多,临床上容易与其他性质的关节病混淆,故应予以重视。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测定尿及血液中尿酸浓度(正常成人血尿酸<6毫克/百毫升血)。如果无临床症状仅血尿酸偏高,为高尿酸血症,暂不诊断痛风,防治方面,急性关节炎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调节饮食,防止过胖。严格禁酒。避免吃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及沙丁鱼类。平时多饮水可促进尿酸排泄。急性期可服秋水仙硷、消炎痛或小量皮质激素。平时坚持长期服用促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及减少尿酸生成剂(如别嘌呤醇),但均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 肥胖症 骨科疾病 ☛ 痛风gout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血尿酸过高的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临床表现为反复急性发作,痛风性关节炎;久病者有痛风石沉积,常导致关节畸形、肾石症等。治疗可用秋水仙碱、保泰松、消炎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及别嘌呤醇等。预后佳。 痛风tòngfēng❶痹证的一种(见《格致余论·痛风》)。又称白虎历节。因疼痛较剧,故有认为即痛痹( 《医学正传》)。又因疼痛走注不定, 有认为即风痹( 《景岳全书·杂证谟》)。详历节条。 ❷即风痹(见《张氏医通·痛风》)。 痛风 痛风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高尿酸血症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严重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结节、痛风性肾病和尿酸性肾结石。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中年以上居多,女性多在绝经期后发病,男女比例约为20:1。不少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多属多基因遗传,部分为单基因遗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风是遗传的,95%患者为男性,发病年龄从十几岁至30岁左右,平均约40岁;女性患者多在绝经期后才出现症状。继发性痛风则发生于某些疾病之后或由于某些药物所致,病人多中年以上,女性较多。 病因和发病机理 尿酸合成过多常由于某些物质的酶或遗传分子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G6P) 酶缺乏或不足、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或焦磷酸-核糖-磷酸合成酶(PPRP)突变型活力增强等,均可使嘌呤合成代谢加速,从而产生大量尿酸。另外,肾小球对尿酸的滤过率减低,肾小管重吸收增多和分泌减少,均可导致尿酸排泄减少而发生高尿酸血症。尿液中某些有机酸和尿酸共属一个分泌部位分泌,这些有机酸的分泌增多竞争性地抑制了尿酸的分泌; 另一方面这些分泌部位功能缺损也导致尿酸分泌减少,在正常人血中尿酸浓度一般波动于20~70mg/L,当血pH为7.4时,尿酸钠的溶解度为64mg/L,当体液尿酸钠达到80mg/L以上,且维持较久,则尿酸钠与血浆白蛋白、α1和α2球蛋白结合减少,使局部酸碱度降低,局部酸度下降,因而使尿酸钠沉积为无定形微小结晶,由于关节内血管少,运动后更易发生缺氧,而致乳酸增多,导致pH降低,故可使尿酸钠沉积增多。 在关节腔内尿酸钠盐常沿软骨面、滑囊周围滑膜表面、皮下结缔组织等处沉积而为痛风石,导致慢性炎症反应、滑膜增厚、软骨退行性变、骨质侵蚀及缺损,尤以骺骨部为多见,骨边缘增生,关节周围纤维化,可发展为骨关节畸形僵硬,活动受限。 痛风石还可沉积在皮下组织形成痛风结节,在心脏沉积可引起传导阻滞。 尿酸盐沉积在肾小管,引起Henle萎缩变性,管腔扩张,其间质组织中出现巨细胞炎症反应,相应肾小球纤维化或肾小球硬化、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尿酸性肾结石的形成: 痛风病人血尿酸水平越高,尿中尿酸浓度也越高,尿酸越易形成结晶,在收集管或输尿管沉淀,形成尿酸性肾结石。尿酸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度降低,故尿pH值降低时,尿酸也易形成结晶; 当体内水分不足,尿量减少,尿中尿酸浓度升高,过饱和的尿酸也易发生沉淀。尿酸结晶引起尿路的不完全性或完全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临床表现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不少病例因手术或酗酒、过饱、进食多嘌呤饮食、精神紧张、过劳及关节局部损伤等情况而诱发。起病急骤,常于半夜时突然剧痛,伴发热等全身症状而惊醒。少数病人关节有温热感之先兆,逐渐加重,最后发生急性关节炎。早期示为严重的单关节炎症。 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及𧿹趾关节(占50~90%);其次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他关节,肩、髋及脊柱关节很少受累。受累关节于疼痛开始的数小时内感觉过敏,甚至不能耐受被毯等覆盖。关节红肿热痛均很明显,常被误认为脓毒性关节炎或蜂窝织炎。有时伴有淋巴管炎。炎症表面皮肤发紧发亮,消退后脱皮。炎症不仅发生于关节本身,还波及关节周围的组织和皮肤。 本病有自限性,可在1~2周内自行消退。第一次发作以后,多数病人在半年至一年内将有复发,少数病人一生中仅发作一次,尽管有持续的高尿酸血症,但并无症状。通常不治疗时,发作可能越来越频繁,每次发作期延长,关节炎症范围大,累及关节增多,最终导致炎症持续不退,发作过后仍有关节肿胀、僵直畸形和疼痛。 痛风结节 以第一跖趾关节周围部位最多,其次耳轮、腕关节、手指及膝关节等。晚期病人尿酸盐沉积量可达数百克之多。痛风石侵蚀皮肤,逐渐增大,使表面菲薄而破溃形成瘘管,经常有白色粉末状尿酸盐结晶排出,由于尿酸有抑菌作用,故继发感染较少见。瘘管周围是慢性炎症性肉芽肿,除非将痛风石排除,否则不易愈合。 痛风性肾病 约见于1/3痛风病人。常有间歇性蛋白尿,原有高血压加重等。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生氮质血症、酸中毒和肾功能衰竭,也可发生阻塞性肾积水,由于感染机会增多,故晚期肾盂肾炎也很多见。 尿酸性肾结石 是由于尿酸结晶在集合管和输尿管沉积所致。80%的结石为纯尿酸结晶,部分为与草酸钙或蛋白尤其是嘌呤的混合物,可见于痛风病程的任何阶段。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少尿、无尿 (双侧输尿管完全阻塞时)、氮质血症,有的病人可并有持续的尿酸性泥沙尿,以及反复发作的急性肾绞痛、血尿和尿路感染等。 实验室检查 关节腔穿刺: 在滑膜液中可有针形尿酸钠盐结晶,用偏振显微镜检查阳性率可明显提高。急性发作期血尿酸一般超过416μmol/L (7mg/dl),可有诊断价值。 X线检查: 急性早期除软组织肿胀外,余无异常。慢性期,除有尿酸盐沉积阴影,软骨边缘或骺骨部位可见形成不规则凿样透亮缺损。肾平片可见含钙盐较高的阴影。 诊断 突发急性剧烈单关节肿痛, 以跖趾或𧿹趾关节多见,可伴有全身发热、倦怠等。1~2周后自行缓解,慢性期出现关节畸形,痛风石沉积,痛风肾病。实验室检查有血尿酸浓度增高达535μmol/L (9.0mg/dl)以上(磷酸钙酸法),关节腔液可见尿酸钠盐结晶,X线检查慢性期可见软骨边缘或骺骨部位缺损。肾平片钙盐阴影有利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应与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假性痛风和其它关节炎鉴别。痛风肾应与其它原因所致肾病,尿酸性肾结石应与其它原因所致尿路结石鉴别。 治疗 一般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不进行治疗。但如血清尿酸浓度达535μmol/L (9mg/dl) (磷酸钙酸法)其过饱和程度已相当严重,痛风的发生率高达90%,这时,应给予别嘌呤酸等降尿酸药物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虽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自限性,但因存在严重的疼痛和持续1~2周的炎症,仍需及早治疗,治疗越早,反应越好。急性关节炎的治疗包括患病关节的休息和抗痛风、抗炎药物的应用。因此,对原来使用降尿酸治疗的患者,仍维持原来的治疗。对原来未用的暂且不要采用。 控制急性痛风关节炎药物有: ❶秋水仙素,药理作用为阻碍白细胞的化学趋化性,减轻炎症反应,但对血尿酸增高并无影响,对本病治疗有特效。如在发作数小时内开始服药,90%以上反应良好。副反应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 ❷消炎痛: 对急性痛风疗效也好,副反应有消化道症状和头晕头痛。 ❸保泰松: 有强烈的抗炎、水钠潴留和轻度的促尿酸排泄作用,对痛风急性发作的消肿止痛效果好。副反应除胃肠反应、浮肿、皮疹外,还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如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每年多于2次,可用秋水仙素每日或隔日0.5~1.0mg,或消炎痛每日25~50mg。 高尿酸血症 维持血清尿酸低于535μmol/L (70mg/dl),这时已沉积的尿酸盐可以开始溶解。常用药物有: ❶羧苯磺胺(丙磺舒): 抑制近球小管对尿酸再吸收。有肾功能减低病人填用,水杨酸拮抗本药,应避免同用。 ❷别嘌呤醇: 抑制尿酸合成,作用不在肾脏,故可用于有肾损害病人。本药不增加尿酸排泄,适于尿酸性肾结石患者。对于排尿酸药疗效不满意或者有严重痛风结节、尿酸产生过多型痛风等均可适用。 痛风性肾病 尿酸性肾结石可大量饮水,维持每日尿量在2000~3000ml左右,服用适当的碱性药物,以碱化尿液,促使尿酸结石溶解。药物治疗可用别嘌呤醇,可同时降低血和尿中的尿酸水平。继发尿路感染可用敏感的抗生素。结石导致输尿梗阻,一般需外科治疗。 其他辅助治疗 包括控制饮食、缓慢降低体重、戒酒,少食肝、肾、心、脑、鱼卵、豆类、发酵食物等高嘌呤饮食以及其他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应避免饥饿和过度劳累,积极治疗高脂蛋白血症和高血压等。 ☚ 晶体性关节炎 焦磷酸钙沉着症 ☛
痛风 痛风痛风是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尿酸结晶沉积所造成损害。病因有两种:原发型者原因不明,可能由于遗传性酶缺乏代谢异常; 继发性为某些疾病如红血球增多症、贫血、骨髓硬化症、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牛皮癣等所造成的核蛋白大量破坏而形成尿酸过多。尿酸盐结晶常沉着于血运较差的组织中,如软骨、韧带、滑囊和皮下组织。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约为10:1。骨的损害多见于大𧿹趾的跖趾关节(70%以上), 其次为踝关节或足的其它关节、膝、手指和腕关节。其它骨胳极少被侵犯。受累关节周围和皮下组织有尿酸盐沉着,局部肉芽组织增殖使软骨和软骨下骨质发生破坏。晚期痛风破坏邻近骨质和关节可发生关节畸形纤维性或骨性强直。临床表现:早期血液中尿酸增多但无明显临床症状,其后出现单关节疼痛,多为突然发作,有时疼痛难忍。发作后短期内即可恢复正常,但可反复发作,间隔期不等,短则几天,长则几年,也可在一次发作全愈后就不再发作者。如出现多发关节疼痛则症状往往较轻,待至晚期,症状反复发作,在病变部位出现含有大量尿酸盐沉着的痛风结节,并伴有广泛的骨质破坏。 X线表现:最初关节周围软组织呈不对称的肿胀,常见于手足小关节,尤其是跖趾关节。先在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形成痛风石,以后关节边缘出现几mm至2cm骨质浸蚀或穿凿样破坏。虽骨质损害严重,也很少发生骨质疏松。关节附近软组织痛风石内可有不定形的钙化(X片-184)。晚期可出现一系列关节退行性变化如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 类风湿性关节炎 麻风 ☛
痛风 痛风痛风是指因气血虚弱,外感风湿之邪,而致遍身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类病证。临床特点为周身重滞不舒,如遍身缚扎不适,肉色不变,疼痛昼静夜剧,甚则痛如虎咬。 痛风见《丹溪心法》。《金匮要略》称历节,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说:“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诸病源候论》称历节风。《严氏济生方》称白虎历节。 痛风之病因主要为机体虚弱,复感风寒湿邪,邪与气血相搏,使筋脉凝滞,血气不流而发痛风。如《诸病源候论·历节风候》说:“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论述较详:“白虎历节风痛,痹之一症也。以其痛历遍身百节,故曰历节,以其痛甚如虎咬,故曰白虎历节,其原皆由风寒湿入于经络,致气血凝滞,津液稽留,久而怫郁坚牢,荣卫之气阻碍难行,正邪交战,故作痛不止也。而所以致三气作患者之故,则或饮酒当风,或汗出入水,或坐卧湿地,或行立寒冰,或体虚肤空,掩护不谨而此三气乃与血气相搏,遍历关节遂成此症,日久不治,令人骨节蹉跌,固未可轻视也。试言其症状,必短气自汗,头眩欲吐,手足挛曲,身瘣㿔其肿如脱,渐至摧落,其痛如掣,不得屈伸须当大作汤丸,不可拘以寻常之剂。” 由于病因及症状的不同,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1)血虚痛风: 症见筋脉挛痛,屈伸不利,舌淡苔薄白,脉弦涩。病由阴血不足,不能营养百骸,以致经络空虚,腠理不密,风湿入内,邪正相搏而作痛风。治宜养血行血,以祛寒湿。方用四物汤加宣木瓜、何首乌、甘杞子等。若血虚挟热,疼痛如掣,脉浮而弱,舌质淡或绛,可用四物汤加黄芩、白芷等。 (2)血瘀痛风: 症见四肢肌肉关节疼痛,拒按,夜则痛甚,脉沉涩而芤弦,舌苔薄腻,质紫或有瘀点。病由恶血在内留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血气瘀结而作痛风。治宜行瘀导滞,兼以养正祛邪。方用四物汤加红花、桃仁、牛膝、槟榔。 (3)风湿痛风: 症见肢体肿痛沉重,至夜更甚,脉浮缓,苔白腻。病由风湿郁闭,留着之邪与流行营卫真气相搏击所致。治宜祛风利湿兼养气和血。方用大羌活汤。本方用羌活、独活通透关节;威灵仙、升麻、防风、苍术升阳通络燥湿;泽泻、茯苓、防己渗利小便以祛湿;当归、甘草和血止痛,上下分消以祛风湿。若风湿客于肾经,血脉瘀滞,腰背肿疼不能转侧,治宜活血应痛丸。 (4)风毒痛风: 症见肢节痠痛,痛无定处,昼静夜甚,赤肿焮热,筋脉拘挛,不得屈伸,脉涩或紧,苔薄白或黄。病由痛风病久入深,风毒邪气攻注,血脉瘀滞所致。治宜疏畅气机,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方用麻黄赤芍汤、败毒散。风毒更深者,用虎骨散、定痛散。 ☚ 热痹 脚气 ☛
痛风 痛风痛风是由于血尿酸持续增高并造成组织及(或)器官损伤的一组疾病。根据导致血尿酸增高的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者常因肾脏疾病、高血压、骨髓增生及血液病、恶性肿瘤、多种药物等引起。 原发性痛风 是由先天性或特发性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可分为分子缺陷部位未查明和伴特异酶缺陷两组。前者多见,可致尿酸生成过多、排泄过少或二者并存,属多基因遗传。后者中较常见的有: 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变异、活性增高、使尿酸生成过多、属性联遗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部分不足,多于15~30岁发病(见“Lesch-Nyhan综合征”条),二者均有尿酸生成过多,属性联遗传。葡萄糖-6-磷酸酶不足或缺乏(糖原累积病Ⅰ型,Von Gierke病),有尿酸生成过多和排泄减少,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原发性痛风大多在30~40岁以上发病,男性约占95%,女性多发生于经绝期后; 但由特异酶缺陷所致者可在青少年发病。临床特点为: 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肾尿酸结石。起病初时可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随年限增长症状出现率逐渐增高,但亦有终生不出现症状者。急性关节炎为常见症状,典型表现是: 夜间突然发病。 初期单关节受累, 以𧿹趾及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次为踝、足跟、膝、腕、指和肘;肩、胸锁、下颌、脊椎、骶髂和髋等处偶可受累。患病关节红、肿、热、痛,关节腔渗液;常伴有寒战、发热、血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速等。经1、2天至1、2周可自然缓解;缓解期可全无症状,称发作间期,长短不一。可因受寒、感染、劳累、创伤、手术、饮酒、食物过敏;或进高嘌呤饮食、精神因素、服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等而诱致再发。反复发作可发展为多关节受累,从急性期关节肿胀发展至慢性期骨质缺损、关节畸形和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是由尿酸钠结晶沉积而成,以耳轮、对耳轮、跖趾、指间、掌指等处为易见。尿酸排量多者易发生肾结石,可有肾绞痛、血尿、排出结石。纯尿酸结石X线能透过,不能在普通X线平片中发现;但可含钙而成复合结石而显影。痛风性肾病颇多见,其严重性更大于关节炎,是由尿酸钠结晶在肾间质沉积及阻塞肾集合管所致。早期可间歇出现蛋白尿、尿比重降低、良性高血压: 其后尿素氮升高; 缓慢发展,最后可导致肾功能不全而威胁生命。原发性痛风的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高尿酸血症、秋水仙碱疗效良好,并排除继发因素,一般可以成立。确诊须凭旋光显微镜在关节腔穿刺液的白细胞中发现尿酸钠结晶、细胞外尿酸钠结晶; 或经痛风石穿刺或活检发现尿酸盐结晶。 治疗: 急性期用秋水仙碱、消炎痛、保太松等。其中以秋水仙碱为首选,初用每小时口服0.5mg,或每2小时1mg,至症状缓解或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反应时停用,一般需4~8mg,症状可在6~12小时内减轻,24~48小时内控制,以后可给维持量0.5mg,一日2~3次。消炎痛初剂量25~50mg,每8小时一次,次日起25mg,每8小时一次,连用2~3日。保太松,初剂量0.2g,以后每6小时0.1~0.2g。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虽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停药后症状常复发。发作间歇期应注意消除诱发因素,选择使用促进尿酸排泄或抑制其合成的药物,使血尿酸降至6.4mg/dl以下,可防止复发。促进尿酸排泄药常用的有羧苯磺胺、苯磺唑酮、苯溴酮等,适用于肾功能尚好,血尿素氮在40mg/dl以下,无肾尿酸结石形成,每日从尿排出尿酸盐在900mg以下者,羧苯磺胺(丙磺舒),从小剂量开始,每日初用0.5g,分2次口服,以后于2周内渐增至维持量约每日1~1.5g,分3~4次口服。抑制尿酸合成药主要为别嘌呤醇,适用于尿酸生成和排泄过多、尿酸结石反复形成伴多次发作、排尿酸药无效,及其他不适宜于用排尿酸药者,别嘌呤醇初用100mg,口服,每日2~3次,后渐增至200mg,每日3~4次。为预防尿酸盐在肾沉积,应多饮水使每日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在服排尿酸药时并宜用NaHCO3口服,每日3~6g碱化尿液,使其酸度维持在pH6.0以上。此外,要适当节制饮食、禁酒,增加活动以防止过胖和避免高嘌呤食物。 继发性痛风 病因多种 (见 “高尿酸血症”条),当高尿酸血症维持时间长,尿酸盐在组织沉积,临床表现除有其原发病的症状外,与原发性痛风相似。治疗主要去除原发病因,其余处理与原发性痛风基本相同。 ☚ 高尿酸血症 假性痛风 ☛
痛风 痛风本病系由黄水之邪引起的四肢关节剧痛,终则畸形萎缩为特征的疾患。起因主要由于黄水增盛,并与血交搏流注关节,导致局部气血运行受阻所致。强劳内伤,关节损伤,饮食过多,酗酒,汗出冒风寒,中潮湿之毒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常见因素。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多在夜半突感关节剧痛而惊醒,伴以发热等全身症状。四肢关节显著红肿热痛,患部皮肤偶见紫斑,当疾病进展,发作逐渐频繁,波及的关节亦见增多,关节逐渐肥大,活动渐受限制,其程度随发作次数而增加,最后可形成关节畸形僵硬。受累关节以趾及跖趾关节最多,其次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他关节等,肩及髋关节则甚少波及。治宜以燥黄水,舒筋为原则,可投五灵脂五味汤或二十五味文冠木散治之。若合并粘则可加服五凤丸或十五味云凤丸,开水送下。本病多与白脉损伤同时并存,故亦可投十三味大鹏金翅丸或如意至宝丸,用文冠木四味汤送服,与主剂交替用之。 若夹赫依,则肿势变化不定,时而散大,时而缩小,皮肤现淡青色斑,游走性瘙痒,脉象虚芤,舌红而糙。治宜佐以抑赫依药,用三味葡萄散(葡萄、甘草、苦参)与主剂交替用黄油糖水煎服;夹血,则症见肿赤灼热,甚则化脓,脉象洪大,舌红紫色,着厚苔,治宜佐以凉血,用八味复盆子散(复盆子、甘草、茜草、黄柏、射干、侧柏叶、栀子、蓍草各等分)与主剂交替用糖水送下;夹希拉,则体烧热盛,肿赤剧痛,脉细数,舌苔黄厚,治宜佐以清希拉,药用七味胡连散(胡连、栀子、楝子、诃子、菊花、细辛、苣荬菜)与主剂交替用开水送下;夹巴达干,症见患部瘙痒,微热,麻木不仁,脉沉而缓,舌苔薄白,治宜佐以祛巴达干,用三味香附散(香附、红花、黄柏各等分)与主剂交替用蜂蜜水送下。外治可配合五味甘露汤浴,取患部就近脉放血;或取青凤散对热盛者用酸奶,寒盛者用白酒分别调敷患部。饮食宜柔和滋补之品,忌用甘、酸味饮食及奶食之类。 ☚ 关节黄水病 虫病 ☛
痛风 痛风本病是由隆与血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疾病。藏医名为“直后乃”(意为垢甲病)。 病因 由于经常食用辛辣、肥厚油腻等高脂肪食品,过量饮酒,久坐少动,白昼酣睡、夜晚不睡,房劳过度,身受外伤,剧烈活动等原因,引起血液功能紊乱,加之食用促进隆偏盛之食物或行为失当引起隆邪逆行,堵塞血液循环脉道而引发。特别是长期骑马双腿悬垂而发,开始从双足发病。 症状 痛风分隆、赤巴、血、培根所致的4种。《卷书》:“痛风症,脉象短而实紧,犹如血热症而脉微缓;尿象不定,呈热证,确诊无误的症状是尿有焦角味。”发病起初,症见“手脚关节干痛,时痛时缓,如同火燎”。也就是出现胯骨、腰部、膝关节、小腿等疼痛、发痒,动辄如骨折,麻木不仁,疼痛频繁。本病初期,病在血和皮肤之中,因而皮肤发红如红铜,灼热坚硬,有青色斑点,疼痛难忍,呵欠频多等诸多症状,这时为易治时期,如延误不及时治疗,最后蔓延到脉、筋、关节、肌肉、脂肪等部位出现更加肿痛难忍,肿块坚硬灼热,肛门及关节欲裂等症状者为病情发展到晚期,则令导致瘸腿,为治疗带来困难。隆痛风,症见刺痛,肌肉跳动,肿势变化不定,时而散大,时而缩小,肿块黑色或者青斑,肢体僵直,指趾卷缩,痛点用凉物外敷则疼痛略缓解。赤巴痛风,症见发热,肿色赤红,痛则拒按。血痛风,肿赤灼痛,甚至化脓。培根痛风,症见患部作痒,沉重难动,触动无感觉。病邪侵入足心时,拇指结垢呈白色;侵入踝脉时,小趾结垢呈黑色;侵入小腿,足跟结垢呈花斑。本病初期阶段为热证,患病日久陈旧则转成寒证。 治疗 依据三因偏盛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先内服三味或五味宽筋藤汤,外用细叶草乌、藏菖蒲、麝香等的散剂涂搽。发热和疼痛较甚者用水冷敷,内服消炎方。十味穆库尔没药散加配水银(炮制)或十五味“贝琼”散、二十五味驴血散用西藏猫乳煎汁送服,必要时还服安置精华散。姜黄与细叶草乌研末用白山羊奶制浆涂搽,止痛或用七味木香散涂搽,止痛消肿,可以根治痛风,效果良好。上述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应服用十八味水银珍宝散、十八味乳香丸。外治,肿胀疼痛者,应取小指痛风脉或于发病部位就近脉处适量放血,但炎症未消失前不可施行放血。放血一般不宜过早,放血过早会造成病程延长,特别是隆偏盛者,禁止放血,只能从刺痛部位用牛角吸出黄水。不能根除病根者,用七味中尼大戟进行泻下。总之,痛风病初期饮食起居以凉性为宜,多用凉水冷敷,口渴者多饮文冠木煎汁,经过半月、十天热毒消失后,多饮黄水和山羊奶酪汁,进食少许野生动物新鲜肉,食量渐次增加。后期可在硫黄温泉中洗浴或用五味甘露浴洗浴。忌食能使黄水增生的乳品、甜食或酸性食物。适当活动,但禁止剧烈活动。 ☚ 热带腹泻 湿痹证 ☛ 痛风gout
痛风severe(/migratory)arthralgia 痛风tòng fēng❶gout ❷migratoryarthralg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