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角膜炎viral keratitis系感染性角膜炎的一种。病原体为病毒,表现可有单纯疱疹角膜炎、角膜带状疱疹、点状角膜炎、牛痘苗性角膜炎等。临床表现:眼痛、畏光、流泪、头痛;角膜处可有小点状泡、混浊、前房积脓、穿孔等。治疗:应用抗病毒药物,如点滴疱疹净、阿糖胞甙等;内服维生素A、B1、C及止痛药等;病眼可戴眼罩或墨镜。 病毒性角膜炎viral keratitis系由病毒引起的角膜炎症。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表现为畏光、流泪、疼痛、睫状充血、角膜表面粗糙不平、光泽度减退。临床常见者为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等。治疗以应用抗病毒药物为主,并对症处理。 病毒性角膜炎 病毒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其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对视力的损害程度视病变位置、炎症轻重、病程长短、复发次数和有无混合感染而定。临床上常见的病毒性角膜炎有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牛痘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等。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见“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条 牛痘性角膜炎 因牛痘苗溅入眼内,或经污染痘疹脓液的手指带入眼内而致病。牛痘病毒入眼后,经三天潜伏期即发病,除表现为结膜及眼睑的牛痘疹外,约有30%发生角膜炎,可伴有耳前淋巴结肿痛及程度不等的全身症状。未接种过牛痘的儿童及接种过多年的老人发病较重。八十年代以来,全世界已消灭天花,故已废弃牛痘接种,今后本病也将绝迹。临床表现有以下形态: ❶表层点状角膜炎、病理可迁延数月至一年。 ❷树枝状或地图状角膜溃疡,在形态上颇似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但更严重些,部分病人可因急剧坏死而发生穿孔,在病变上皮内可分离到牛痘病毒,通过刮片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可找到特异的包涵体。 ❸盘状角膜炎或基质性角膜炎,由前者发展而来,一般均有深或浅层新生血管进入病灶区,病毒分离常为阴性,上皮性病变与病毒直接繁殖、感染有关,基质层炎症更多地与基质内抗原抗体反应有关。在治疗上,早期特异性治疗非常重要,既可缩短疗程,又可减少基质病变的发生,同种干扰素每半小时滴眼一次,对上皮性点状角膜炎及刮除上皮后的树枝和地图状溃疡有良好效果,但对基质层炎症无效。用刚接种过牛痘的人的免疫血清早期点眼,亦可较快控制病情,但如已发生基质层炎症,免疫血清反而可使病情加重;抗病毒药物如碘苷及环胞苷点眼,亦有良好疗效。对无溃疡的基质炎用皮质类固醇点眼可以缩短疗程,此外亦可试用三氮唑核苷,利福平。对反复发作者,可考虑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此病的发病机理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相似,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中,当机体细胞免疫下降或在其他外界刺激诱导下,病毒即被激活,繁殖而发病。带状疱疹病毒与水痘病毒属同一病毒,所以又称为V-2病毒,一次感染后,可获得比较稳定的免疫力,只在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以及患恶性肿瘤使机体免疫力严重受损时,才会发病。对于突然暴发全身性带状疱疹患者,应注意全身检查,除外潜伏性恶性肿瘤的可能。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眼部皮肤带状疱疹在全身带状疱疹中占8~56%,眼部带状疱疹合并带状疱疹角膜炎者占40%。带状疱疹病毒对三叉神经节有特殊亲和力,第一枝发病较第二枝多20倍,而第一枝的分枝部,眶上支又多于鼻睫状枝。鼻尖或鼻翼出现带状疱疹,为鼻睫状枝神经受侵犯的信号,随后必发生角膜炎与虹膜炎,绝大多数单侧发病。(彩图3) 角膜炎的发病多在皮疹出现以后,发病前除皮疹外,均先后有剧烈的三叉神经痛、头痛、恶心及发热等全身症状,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有时还可伴发第Ⅲ、Ⅳ、Ⅵ脑神经颅内损害; 角膜炎开始时多为上皮性或为上皮下点状或钱状角膜炎,上皮型病灶可发展为树枝状角膜炎,与单纯疱疹病毒树枝状角膜炎相似,但本病上皮病灶隆起较高,荧光素着色较轻,且树枝状病灶止端不呈球形膨大,数月后上皮下浸润可向基质层深部发展,形成富于新生血管的角膜基质炎及盘状角膜炎,混浊区常留有类固醇沉积物,经久不吸收,可能为基质层角细胞的异常代谢产物,此点可与单纯疱疹及牛痘性盘状角膜炎相鉴别,有时还可发生前房出血或积脓,虹膜萎缩或后粘连等,剧烈的三叉神经及角膜感觉障碍可延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终至引起神经荣养性角膜炎。眼部运动障碍,一般数月后均可恢复。 治疗上除散瞳,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止痛剂镇痛以外,应针对病因作特异性治疗; 在发现眼部特别是鼻部带状疱疹时,立即用恢复期病人抗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可防止角膜炎的发生,增强细胞免疫; 此外转移因子,干扰素、牛痘苗、卡介苗、左旋咪唑以及抗病毒药物碘苷和三氮唑核苷,我国创制的新药酞丁胺(属于缩氨基硫尿类药物),对皮肤带状疱疹及角膜炎均有一定效果。皮质类固醇仅在角膜基质炎合并葡萄膜炎时,可以最低剂量局部滴眼,但应注意病情恶化的副作用。 麻疹性角膜炎 主要侵犯儿童,在出疹前的潜伏期间即可出现,一般表现为点状角膜炎或点状上皮脱落,引起畏光和流泪症状,通常在正确处理下可以自愈而不留痕迹,但在患儿营养不足的情况下,亦可因维生素A缺乏而导致角膜软化症。目前对麻疹已能用减毒疫苗作主动免疫预防,在治疗上应注意全身及眼部应用抗生素防止混合感染。 风疹性角膜炎 除儿童外尚可侵犯成年人; 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将有1/4~1/3婴儿在母体内感染病毒,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包括白内障、角膜混浊,牛眼及色素性视网膜炎)。风疹角膜炎表现为轻型浅层角膜炎,一般预后良好;但患风疹综合征的儿童体内都可长期保留病毒,成为扩散病毒的根源,可用灭活疫苗作主动免疫以事预防。对于怀孕初期患风疹的孕妇可考虑人工流产。 水痘性角膜炎 主要侵犯儿童,感染后能获得终身免疫。水痘性角膜炎表现多样化,在发疹期常在角膜缘部形成浅层浸润点及血管新生,类似泡性角膜炎的形态,少数严重病例亦可在近边缘部角膜发生水泡及前基质层浸润,并可进一步发展成溃疡而穿孔,合并虹膜炎甚至眼球萎缩; 这些不同病程可能与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强弱有关,也有在发疹期过后数周至数月,出现角膜水疱并发展为浅在性溃疡及基质层角膜炎或盘状角膜炎,以后遗留白斑或斑翳者。治疗方法可参考带状疱疹角膜炎,对重症者有人主张用腺苷全身注射,可取得一定疗效。 天花性角膜炎 主要侵犯儿童,据统计天花患者约有3.9%发生眼病,在病眼中又以角膜炎为主,最常表现为表层角膜炎及角膜溃疡,基质层角膜炎及盘状角膜炎较少; 在医疗卫生条件不足的流行区,常因患者体弱,不能抵抗细菌性混合感染,发生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而失明。本病在国内虽经控制,但在某些不发达地区,可能仍有发生。 治疗与牛痘苗性角膜炎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结合抗生素(防止混合感染)及增强免疫措施的应用,可以完全改变本病致盲状况。 腮腺炎性角膜炎 主要患者亦为儿童,据统计约有20%腮腺炎病儿并发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前后葡萄膜炎、视网膜静脉血栓、视神经炎、泪腺炎、眼筋膜炎及内外眼肌麻痹等眼部病症,典型的角膜实质炎可在腮腺炎后2~11天出现,来势甚猛,数日内角膜全层混浊并伴有后弹力层皱折及上皮点状着色,迅即丧失视力,但无血管新生,亦无明显疼痛,经过2~3周,混浊可完全吸收,恢复原来视力。角膜炎的发生似与过敏因素有关,加用皮质类固醇可加快吸收和恢复的过程,仅少数病人可因角膜浅溃疡或深层角膜炎症遗留斑翳,影响视力。全身治疗针对腮腺炎,可试用板蓝根注射液及干扰素,局部可点板蓝根注射液及抗生素。 传染性软疣性角膜炎 仅有个别报告,一般在上角膜缘及上方角膜发生点状角膜炎,或点状上皮剥脱,伴有血管新生,形成血管翳,与沙眼血管翳相似,少数病人可发生类似泡性角膜炎的症状,角膜上皮中从未分离到病毒,故认为角膜炎系病毒毒素作用的结果;切开软疣,取出内容物作涂片检查找到包涵体时,即可诊断。角膜炎系继发病症,治好皮肤及睑缘传染性软疣,角膜炎结膜炎即同时自愈。用尖刀切开疣体刮出内容物再用碘酒、酒精,或三氯醋酸涂布疣腔,或电烙术均能取得彻底治愈。 ☚ 真菌性角膜溃疡 单纯疱疹性急膜炎 ☛ 00012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