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病害流行空间动态spatial dynamic of epidemic病害的传播及传播所致病害空间格局的变化。它以空间距离(d)为量纲,研究病害梯度(△X/△d)、传播距离和传播速度,是病害流行过程的一个侧面观。空间动态的本质是病原物的传播,而病原物个体微小,数量极大,很难做到准确,系统的定量监测,因此研究工作明显落后于时间动态。迄今为止,人类仅获得一些粗线条的定性认识和零散的定量研究结果。其研究内容和方法大体分为以下三方面: ❶传播机制研究。从病原物传播体、传播途径入手,分析病害传播过程和影响传播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病害传播可以分解成病原物传播体的飞散、运行、沉降和传播体的存活、侵染等过程。研究中首先将传播体(孢子等)看成是一些物理微粒,将空气动力学理论和方法移植到孢子传播的研究中来。如艾罗尔(D.E.Aylor,1978)研究了孢子释放率与孢子所受外力的关系,施劳特(H.Schrodter,1960)采用公式X=0.91·(AU/δC2)推算孢子飞散距离,帕斯奎尔(F.Pasquill,1962)提出用高斯烟缕模型(the Gaussian plume model)研究孢子传播规律。这些模型只能描述孢子物理运动的轮廓且属于理论的分析,距离病理学实际尚有较大差距,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❷传播结果即病害在某一时刻的空间分布状态的研究。包括侵染梯度、传播距离、传播速度和病害的空间格局。清泽茂久(1972)、麦肯齐(D. R. Mac Kenzie,1978)曾建立两种重要的侵染梯度模型(见病害梯度),它们都是一维的密度分布模型。1977年扎多克斯(J. C. Zadoks)等人发表了多系品种中小麦条锈病流行速率变慢过程的模拟模型EPIDEM,开始对病害二维空间动态模拟的尝试。赵美琦等(1985)、肖悦岩等(1986)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后者则在多向不等半径传播模型上有所前进。在规定“实查可得病情”后,根据上述模型都可以推算出病害传播距离(见传播距离),进而计算传播速度。根据传播距离和传播范围预测结果,可以进行点片药剂防治。田间传播图式或病害空间格局的分析有助于确定取样调查的方式和取样数量。密度效应分析则是利用种植密度、种植方式和混合品种控制病害的理论依据之一。 ❸中程传播和远程传播的分析。研究实现中远程传播的必要条件,如菌源基地产生大量孢子并能在空中形成“孢子云”;适当的上升、水平、下降气流作为传播动力;孢子降落地点适宜病害侵染发病的环境条件和传播体在传播途中耐受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等。这方面的研究必须结合地理气象知识和具有大范围的信息资料以进行推理、论证。范阿尔斯德(Van Arsdel,1966)曾利用山谷风和海陆风解释松疱锈病在山谷间和近海地区的分布,可作为中程传播的典范。纳盖雷金等(J. Nagarajan et al,1975)研究小麦秆锈病在印度南部尼尔吉瑞斯山区和北部平原麦区之间的传播规律与发病情况(见远程传播)。曾士迈(1986)分析了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华北地区流行情况与天气形势和风向的关系。中远程传播规律是中长期预测的理论基础之一,可指导药剂防治时间及品种合理布局。人类的商业、科技、旅游等活动也会造成多种病害的人为远距离传播,特别是引入新病原物或新作物种或品种时容易爆发流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病原物传播途径、存活和侵染发病条件以及适生条件的定性研究,它们是植物检疫措施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