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史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史通》

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始撰于702年,成书于710年,历时8年。共20卷,分内篇、外篇,各10卷。内篇39篇,外篇13篇,流传下来的只有49篇。全书总结了上古至唐初的史籍编纂事业及史学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对史书记述史事的观点、态度、方法等进行评论,分析它们的得失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主张。全书内容可分4大部分,第4部分提出史才三长说。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其通行版本为4种。

史通

206 史通

史学论著。20卷49篇 (原籍内篇39卷,亡失体统、纰缪、弛张3篇,今存36篇,外篇13篇,合为49篇),唐代刘知几著。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批评古书,把春秋以来,直至唐前的各种史籍,进行严格批评,其疑古和批评精神,为中国史学界前所未见;其二论述编写史书方法;其三叙述中国史学渊源,把唐以前的史书渊源、派别,记述无遗。

☚ 春秋左氏传   通典 ☛
史通

史通

史学理论著作。二十卷。唐刘知幾撰。刘知幾(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喜爱文史,自《史记》、《汉书》至唐代实录,触类而观,于十七岁时便“窥览略周”,为其后来的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二十举进士,任获嘉县主簿,潜心研读史籍。武则天时期,曾两次上书朝廷,提出改革政治的建议,都不被采纳。圣历二年(699),任定王府仓曹,奉命与李峤、徐彦伯、徐坚、张说等共同编纂《三教珠英》。长安二年(702),任著作郎,兼修国史。迁左史,撰起居注。不久,奉命与李峤、朱敬则、徐彦伯、徐坚、吴兢等撰修《唐史》,成《唐书》八十卷。长安四年(704),拜凤阁舍人,暂罢史职。自撰《刘氏家史》与《刘氏谱考》。后又数度入馆,同徐坚、吴兢等修成《则天实录》。景龙二年(708),专掌修史,迁秘书少监。后改任太子中舍人,又为修文馆学士。因在史馆修史不得意,遂私撰《史通》,以见其志。玄宗开元三年(715),迁左散骑常侍,修史如故。又与吴兢撰成《中宗实录》、《睿宗实录》、《高宗实录》。开元九年(721),因长子刘贶犯罪,被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而死。
《史通》是刘知幾的代表作,分为内、外篇,各十卷。内篇原有三十九篇,其中《体统》、《纰缪》和《弛张》三篇,早已亡佚,现存《六家》、《二体》、《载言》、《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因习》、《邑里》、《言语》、《浮词》、《叙事》、《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探赜》、《模拟》、《书事》、《人物》、《核才》、《序传》、《烦省》、《杂述》、《辨职》、《自叙》等三十六篇。外篇为《史官》、《建置》、《古今正史》、《疑古》、《惑经》、《申左》、《点烦》、《杂说上》、《杂说中》、《杂说下》、《五行志错误》、《五行志杂驳》、《暗惑》、《忤时》等十三篇。全书共四十九篇。这些篇目论述的问题相当广泛,包括史学观点、史学方法、史学源流、历史编纂、史家修养等诸方面的内容,是对唐以前中国史学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史通》首先对古代史籍的源流和史书体例作了分析综合,着重对纪传体和编年体的编纂方法等加以评述。认为《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是唐以前史书编纂的六种主要形式,并指出纪传体和编年体这两种体例在历史编纂学中的重要地位,二体各有短长,“欲废其一,固亦难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刘知幾又将纪传、编年二体总称为“正史”,正史以外的其他各种史书则统称为“杂述”,共有十种: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这就基本概括了古代史籍的分类情况。他对纪传体史书的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诸组成部分,以至史书论赞、序例、题目、叙事、语言、称谓等问题,也一一论列,并提出了许多新建议。如建议凡为国史者,宜各撰都邑志、氏族志、方物志;史书《艺文志》“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意见。纪传体史书有“通”、“断”之分,前者创自司马迁,后者创自班固。对此,刘知幾作了比较,主张写断代史而不赞成写通史,这虽有片面性,但却反映了古代历史编纂学发展的客观事实。他还指出史籍的编纂,基本上可分为记录史料与编纂史著两个步骤。他认为记录史料(书事记言)与撰著史书(勒成删定)两者必须分工合作:史料出自当时史官记言记事之笔,如起居注、实录之类,要详尽博闻;史家根据史官记载的第一手史料以及其他图书,勒成删定为史著,如历代正史之类,要有别裁,方成一家之言。此外,还论述了历代史官制度的建置沿革,既肯定了设官修史的重要性,又指出史官众多、互相观望,史料缺乏、权贵干涉、难以直书,监修牵掣、无从下笔,缺乏制度、职责不明等设官修史的弊病。其次,在通识观点指引下,提出了有关史家修养的“史才三长论”和“书法直笔论”。刘知幾以为史学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条长处,记载历史应该“善恶必书”,这是对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史通》谈论史才,主要是指有关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史家要有掌握史料、组织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和运用体例、叙事记言、表达思想观点的本领。好的历史著作,必须善于叙事,叙事以简要为主,“文约而事丰”。语言要做到“用晦”,即“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为史而载文也,能拨浮华,采真实”。史学指的是史家的知识学问,以及取得知识学问的能力和途径。刘知幾主张博学多闻,综览群书,广采众说,这是治史的基础。但博闻不是“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还要辨伪择善,探赜索隐,懂得对史料加以分析、鉴别。史识既包括史家的观点和见解,还包括了“善恶必书”,忠于史实的高贵品质。这三方面,刘知幾认为史识最难得。关于直笔论,他认为“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也就是不掩恶、不虚美,如实地记载历史事实。他高度赞扬了董狐、南史氏、韦昭、崔浩等历史上敢于直书的史学家。同时,对虚美讳饰,任意褒贬的曲笔深恶痛绝,斥之为“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并身体力行,在《史通》中敢于疑古惑经,对儒家的经典《尚书》、《春秋》、大胆提出批评,对《尚书》提出十条怀疑,列举《春秋》十二处讲不通,五处虚美的地方。刘知幾还揭示了旧史记载失实的原因,主要是史家为当时统治者的威势所摄,不能秉笔直书。有的史家品德欠于公正,或谀言媚主,或爱憎由己。因此提出“兼善”和“忘私”的观点,主张史家要善于兼取诸家之长,不蔽于个人的好恶,这是刘知幾史识的重要表现。再次,否认历史命定论,主张史家论述历史上的治乱兴亡应以人事为主。他说:“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并列举历史事实批判了历史命定论而提倡历史人定论。他还认为把兴亡归之天命,而忘记了从人事的善恶上进行褒贬,这样就不能给人以有益的历史教训,史学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这种主张对于提高史书的质量,抵制封建统治者的天命说教和愚民政策,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刘知幾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也相信灾异征兆,只是认为这些不能对国家的兴亡起决定作用而已。他的历史观最终不能冲破封建名教观念的束缚,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通》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史学工作作出的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总结。《史通》成书后,受到各方面的注意。徐坚等人深重其书,认为“宜置此座右也。”但由于《史通》对历史的批判隐含着对现实的政治批判,对儒家经典也敢于质疑,因而招致后世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文人的非难。事实上,历代对《史通》的评论不少是相当公允的。如明代郭延年《史通评释序》云:“约而言之,考究精核,义例严整,文字简古,议论慷慨,《史通》之长也;薄尧、禹而贷操、丕,惑《春秋》而信汲冢,诃马迁而没其长,爱王劭而忘其佞,高自标榜,前无贤哲,《史通》之短也。”清代黄叔琳的《史通训诂补序》云:“观其议论,如老吏断狱,难更平反,如夷人嗅金,暗识高下;如神医眼,照垣一方,洞见五藏症结。间有过执己见,以裁量往古,泥定体而少变通,如谓《尚书》‘为例不纯’,史论‘淡薄无味’之类,然其荟萃搜择,钩釽排击,上下数千年,贯穿数万卷,心细而眼明,舌长而笔辣,虽马、班亦有不能自解免者,何况其余。书在文史类中,允与刘彦和之《雕龙》相匹,徐坚谓史氏宜置座右,信也。”
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陆深刻本。万历以后,校刻评释者渐多,计有明李维桢、郭延年的《史通评释》、陈继儒的《史通订注》及王维俭的《史通训故》,清黄叔琳的《史通补故》等。清代学者浦起龙的《史通通释》后出,他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取代了前此诸家,得以独行于世。后来学者多在《通释》的基础上进行订补。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史通通释》就将陈汉章的《史通补释》和杨明照的《史通通释补》以及罗常培的《史通增释序》附在后面,此外,评论《史通》的则有吕思勉的《史通评》,张舜徽的《史通评议》,程千帆的《史通笺记》等。1985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珮《史通笺记》,是一部精到完善的今人注本,反映了《史通》研究的新水平。

☚ 北史   唐六典 ☛

史通

书名。唐刘知几撰。二十卷四十九篇。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内篇三十六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与编纂方法;外篇13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作者主张史家须兼“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尤重于“史识”,赞扬“实录直书”,反对“妄生穿凿”与浮词滥调。对当时官修史书的弊病,亦多所揭发。提倡编纂记传体断代史书。增加都邑、氏族、方物、方言四志。为中国第一部史学论著。注本有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新标点本附《史通补释》《史通通释补》及《史通增释序》三种。

史通

《史通》

唐史学家刘知几著。我国最早史学理论名著。共20卷。其史论与文论多有相通之处,有一定美学意义。作者认为文章应该反映现实,做到文质并重,对齐梁靡丽文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提出了叙事之文“用晦”的主张,所谓“用晦”,就是“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文如阔略,而语实周赡”,也就是抓住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剪裁一切浮词累句,显示出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这是对《史记》以来史传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对于叙事文章,作者还提出了“尚简”的创作要求,并把语言的简炼与内容的充实统一起来,以“文约而事丰”为标准。这些见解,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散文创作的发展。

☚ 《颜氏家训·文章篇》   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 ☛

史通

二十卷,唐刘知几撰。刘知几 (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著名历史学家。20岁举进士,授获嘉县主簿,潜心经史诸子及杂记小书。武则天临朝时,下制九品以上各言时政得失,刘知几上表陈四事,言词直切。又著《思慎赋》,既以刺时,又求自全。圣历二年(699),始至京师历右补阙、定王府仓曹参军,预修《三教珠英》。长安二年 (702),迁著佐郎。三年,兼修国史,又迁左史,与吴兢等修《唐史》。旋罢史任,擢凤阁舍人,自撰《刘氏家史》、《谱考》共十八卷。中宗神龙元年(705),授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兼修国史如故,又与徐坚 吴兢等重修《则天实录》,并在史馆开始私撰 《史通》。景龙三年(709),迁秘书少监,修史如旧。明年,撰成《史通》二十卷,累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依然修国史。玄宗即位后,预修《姓族系录》,又迁左散骑常侍,并继续修订《史通》。开元四年 (716),与吴兢撰成《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共五十五卷,受到奖赏,封居巢县子。九年,长子犯事配流,刘知几诣执政诉理,玄宗怒贬其为安州别驾。除零星保留至今的单篇文字外,《史通》是刘知几史学生涯的结晶。《史通》分内、外篇,内篇十卷三十六篇,外篇十卷十三篇。该书虽然是刘知几“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断断续续,随感随写,但全书最终是经过“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才成书的。( 《史通序录》) 内篇三十六篇,是对唐代以前史学的总体估价和基本总结,不重一书、一人的是非得失,因而有某书、某人在此为是,在彼又为非的情况,貌似自相矛盾,实则反映刘知几的客观态度。外篇十三篇,逐渐转为具体问题的论述。就全书而言,内篇之首“六家”为总纲,由“六家”归结为“二体”。唐初纪传体断代史取得“独尊”地位,内篇即以纪传体断代史为主要论述对象,外篇才以专篇分论 《尚书》、《春秋》、《左传》等“三家”得失。《国语》作为国别史,秦汉以后仅有十六国割据,故在“古今正史”中叙及,不单列专篇。所谓“先有外篇,乃撷其精华以成内篇”的说法,完全忽略了《史通》是经“区分类聚,编而次之”的一部体系严整的论著。贵实录与扬名教,是贯穿《史通》全书的两项基本思想。书中出现“实”字一百七十余处,在“求实”意义上使用“实录”一词不下三十处,其它还有“审实”、“摭实”等用语以及相类的表述如“董、史之直”等。“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成为《史通》 中的一句名言。同时,书中强调:史官之责,能申藻镜,别流品,则“惩恶劝善,永肃将来; 激浊扬清,郁为不朽者”。( 《品藻》) 两者互相依存和彼此制约,构成 《史通》 完整的思想体系。欲“扬名教”,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求实录”,倘若“事皆阙如,何以申其褒奖”?反过来,“贵实录”又不能无所顾忌地追求完完全全的真实,必须得在“名教”范围内为尊者讳,即所谓 “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 ( 《曲笔》) 书中 “理”字出现近130次,多指事物本质和普遍法则,亦有指常识和道理者,颇值得注意和探究。《史通》的主要贡献,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点。其一,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史书体例,使纪传体断代史的编纂规范化、程式化。六家、二体、杂述三篇,尽叙唐代以前“史之流品”及其演变。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篇,专题讨论纪传体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次,系统考察了唐代以前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的演进,奠定了史学史的最初基础。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杂述三篇,相互呼应,成为唐代以前的史学发展简史。其三,刘知几提出史家修养的标准,即所谓“史才须有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内中,以史识最难得,史才次之,史学再次之。其四,书中关于修史具体手法和要求的论述,进一步完善着史书的编纂方法。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言语、浮词、叙事、模拟、书事、人物、烦省、点烦、暗惑等篇,从体裁的选择、题目的确定、时间的断限、编纂的布局至史事的去取、人物的品评、文字的叙述、语言的运用以及史料的范围、鉴别、采摘等,无不在论述之列。直书、曲笔等篇,不仅将二者作为两种对立的史法,还视之为两种对立的史德。其五,《史通》 问世,使史学评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史通》是刘知几卒后由其次子刘𫘫抄录进上的,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南宋时始有刻本,但朱熹亦“未获见”。据《玉海·艺文·论史类》著录,内篇辨职以下,缺体统、纰缪、弛张、文质、褒贬五篇。现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年间陆深所刻,因无别本参校,脱讹颇多。万历五年,张之象见宋刻本,校而刊之,较为完善。1961年,中华书局据张之象校刊本影印刊行。万历三十年 (1602),张思鼎“家有抄本”,又得陆深刻本,校刊删定,该书始见流行,《四部丛刊》影印为善本,但其似未见张之象本,仍多脱误。其后,训释《史通》之作相继问世。清乾隆十七年 (1752),浦起龙博采众长,撰成《史通通释》。是后,刊布《史通》多与《通释》同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浦起龙《史通通释》校点本。近年来,贵州、重庆又出版有《史通笺注》、《史通新校注》。

《史通》shi tong

An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刘知几 (Liu Zhiji)

史通

书名。唐刘知几撰。刘知几为唐高宗至玄宗时人,曾长期在朝廷中担任修史工作,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编撰此书,至中宗景龙四年(710)完成。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各十卷。内篇三十九篇,主要阐述史书的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十三篇,论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内篇中有三篇早已亡佚,因此流传下来的实为四十九篇。在此书中刘知几总结了以往各家史书的优劣,并提出了自己关于修史的主张和见解,特别是提出了史家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即史才、史学和史识。是我国最早一部关于史学理论的专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