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流行主导因素key factors for disease epidemic在 一定时空范围内,对植物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或影响最大和较大的因素。是病害流行必要因素中易变的和经常处于病原物生物学要求的临界水平的因素,在其他条件基本得到满足时,相对少数的主导因素或大或小的变化可导致病原物、寄主相互斗争的不同后果。因此又称流行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必然成为流行预测预报的因子。无论是好的预测模式,还是科学的系统模型,都要求组入全部主导因素作为变量,同时尽可能排除那些对流行动态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因素。对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也是制定病害管理战略战术的重要依据。 “主导”是相对的概念,表现在时空的局限性和影响程度的相对性两方面。要对具体生态系统的病原物、寄主种类、时间跨度、空间范围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其主导因素。反之,主导因素只适用于具体的一个或一类病害系统。应用主导因素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决策时要注意它的时空条件。气传叶斑病年度间流行波动的主导因素是气象因素,如小麦条锈病在中国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里,曾经有过6次全国性大流行,主导因素均为气象因素,如越冬区冬季温暖、早春气温回升早和多雨、4~5月份降雨量和雨日偏多。另一方面,又以较长年代为时间尺度,流行主导因素主要是品种更换、耕作制变革等。从自然生态系向农业生态系过渡的漫长历史,分析病害在自然生态系中往往处于常发低水平而在农业生态系中易于成为流行状态,发现人类干预破坏了生态系的平衡机制,病害流行大都是人类引起的。这 一认识已经导致“病害四面体”观点的确立和防治策略的变革。例如美国栗树(Castanea dentata)自1904年在纽约首次发现栗树疫病,到1930年整个阿巴拉契山脉的栗树种群遭到该病的毁坏,并且扫荡了西部的较小种群。其主导因素是一种新病原菌被引入,由于美国栗树没有对它的抗病性而使该病迅速流行。然而,在栗树疫病的起源地中国,该病菌仅引起东方两种栗树 C.mollisima和C.crenata上的次要的和地方性的溃疡病。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都是寄主—病原物的遗传关系,组合不同,后果不 一样。其它如放松种子处理等防治措施导致禾谷类黑穗病上升;中国北方70年代推广小麦、玉米间套作,麦套玉米、麦收后玉米间又种夏谷或高粱引致小麦丛矮病流行等。 判定流行主导因素的方法,是依据病害流行学知识、历史经验和对比的定性分析,和对一定的历史数据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常用的方法是逐步回归法,兼有筛选主要预测因子和优化预测模式的双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