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畿辅通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同治)畿辅通志河北地方志。清李鸿章(1823—1901)等修,黄彭年(1823—1890)等纂。三百卷,首一卷。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历官巡抚、总督,有《李文忠公全集》。彭年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进士,官至布政使。是志继雍正旧志续修,于同治十年(1871)成书。九百一十三万余字。仿阮元《广东通志》成式,稍加变通,采用纪、表、略、录、传为之统类。插图二百零二幅。其中帝制纪十五,表三十,略一百三十七,录十,列传九十四,杂传十一,叙传一,识余二。纪包括诏谕、宸章、京师、陵寝、行宫。表又细分府、厅、州、县沿革、封建、职官、选举等目,均依年代顺序再分子目。包括舆地、河渠、海防、经政、前事、艺文、金石、古迹等。传纪分类尤详。经济史料最为丰富,如卷九十五所载“旗租”,自顺治元年设一百三十二所官庄一事始,至咸丰四年的若干规定为止,每次变革均有记叙。卷九十六所载“户口”始自西汉,迄于光绪九年。其中康熙十九年至雍正十二年的人口增长较为缓慢,据最后一次统计,连同十一府六直隶州归并屯卫各项人丁总共三百五十七万三千五百四十丁。以后发展十分迅速,到光绪九年猛增至二千二百八十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一人。于研究人口发展史颇有裨益。所绘地图量多质高,总图与分图配合紧密,采用新法绘制,较旧图精确。所冠“凡例”,论及志书纂修方法和体例问题,多有创见,为后人所推崇,是方志史上的一篇杰作。有光绪十年(1884)刻本,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 (雍正)畿辅通志河北地方志。清李卫(1686—1738)等修,陈仪(1670—1742)等纂。一百二十卷。卫字又玠,砀山(今属安徽)人。识字不多,纳资为户部郎,雍正时官至直隶总督。仪有《陈学士文钞》已著录。旧称京都附近为畿辅,清代为直隶省三别称,包括北京周围县境、天津、今河北部分近京县份。元明无志,元代有《析津志》仅记京师(今北京市),明代畿内之地,直隶六部,而其他诸省皆有通志,独直隶省缺如。清康熙十一年曾草创一志,未为详确。至雍正朝,初聘辰州府同知田易设局修纂,及至李卫来治,于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一百二十六万余字。首冠畿辅舆地全图,总图、分图共十八幅。绘制精详,标记得体。山川道路、城镇屯集,十分醒目,自然和文化景观兼收。正文分诏谕、宸章、京师、星野、建置沿革、形胜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学校、户口、田赋、盐政、兵制、河渠、水利营田、陵墓、寺观、古迹、风俗、物产、职官、人物、艺文等二十九目。订补缺,较康熙志完善。内容广涉今河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建筑等历史资料。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商业发展、名胜古迹、植被分布、生态平衡等无不备载。堪称当时河北地区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清代方志中可谓上乘之作。有雍正十三年刻本, 《四库全书》本。 畿辅通志❶四十六卷。清于成龙修,郭惇纂。于成龙 (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离石)人。顺治十八年 (1661) 由副榜贡生授罗城知县。康熙十七年(1678)官福建按察使。十九年晋直隶巡抚,旋迁两江总督,卒于任。执法决狱不徇情面,被圣祖称为“今时清官第一”。著有《于清端政书》等。郭惇,字芝仙,号快庵,直隶清苑人。顺治元年(1644)选拔贡生,乡试中举。三年会试落第,为无极县教谕。顺治九年 (1652)进士,授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升赞善。顺治皇帝御试词臣,名列第一。后触犯权贵,降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康熙元年,诏其还朝,累官内阁学士。不久,因病乞归故居。性好施舍,每值岁歉,用粮接济饥饿者。村中少井缺水,酷暑多病,其出钱凿井,村民呼其为二公泉,著有《学源堂集》、《诗经肤衍讲义》等著作。清代以前,直隶 (河北)非独立行省,其行政权直属中央六部,故未有志。至康熙十九年(1680)七月,直隶巡抚于成龙奉诏创修《畿辅通志》,旋卸任,志未成,康熙二十一年 (1682)四月,继任格尔古德终其事。《畿辅通志》康熙二十二年 (1683)刻本。全书四十六卷,二十二门,分为:图、星野附祥异、建置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学校、兵制、公署、祠祀附寺观、古迹附陵墓、户口、田赋、风俗附物产、帝后、封建、职官、选举、名宦、流寓、人物、艺文、杂志。该志书成书较仓促,多有疏漏。但较侧重记人、风物和图。如有关人物类目的记载达二十二卷之多,其中人物门为十五卷。又如风物,所附物产,记载颇详,叙物产细分谷、蔬、花、果等类,每个品类均有详细注释。又如图,此志图较多,有皇城图、畿辅总图、畿辅郡城图、畿辅景图等。此为河北创修的第一部总志,对研究该省历史提供了早期综合性资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