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榆林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榆林窟一名“万佛峡”。我国佛教石窟建筑之一。位于甘肃安西县南70公里处踏实河两岸的山崖上。始建于北魏以前,北魏及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修建。现存洞窟共四十一个,其中东崖三十、西崖十一。有壁画的洞窟二十个。塑像与壁画以唐代居多。西夏与元代作品也为数不少。部分塑像上还有西夏文题字。洞窟造型和艺术风格皆与莫高窟相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甘肃安西县西南70 km的南山谷中。建于唐代至元代。共有洞窟41个,分上下2层。其中唐代建造的洞窟14个,保存完整的为第25窟。五代与北宋时兴建和修洞窟23个。西夏、元时期共兴建和重修洞窟16个。洞窟壁画细密精致而秀丽,自成风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窟 榆林窟敦煌石窟之一。俗称万佛峡。在今甘肃安西县城东南75公里的榆林河东西两岸崖壁上。现存窟龛41个,30个在东岸,11个在西岸。开创年代未见记载,就窟龛形制和壁画艺术风格等分析,不会太晚于敦煌莫高窟。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均有窟龛。现存壁画5640平方米,佛、道人物造像10554幅,彩塑百余身。其中第25窟保存较完整,是唐代壁画最集中也最精彩的洞窟之一。五代宋初,曹氏家族也在此大开窟龛,现存窟龛的一半即为他们所建。窟内出现的“劳度叉斗圣图”及供养人巨幅画像,第16窟曹议金夫妇侍从供养像及19窟曹元忠夫妇与子女供养像,都是很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作品。西夏也在此大规模建窟。第二窟西夏时期所绘水月观音像、第3窟文殊、普贤及其南北二壁的经变画,都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佳作。1961年该石窟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东千佛洞 万佛峡 ☛ 榆林窟 榆林窟敦煌石窟之一。俗称万佛峡。在今甘肃安西县城东南75公里的榆林河东西两岸崖壁上。现存窟龛41个,30个在东岸,11个在西岸。开创年代未见记载,就窟龛形制和壁画艺术风格等分析,不会太晚于敦煌莫高窟。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均有窟龛。现存壁画5640平方米,佛、道人物造像10554幅,彩塑百余身。其中第25窟保存较完整,是唐代壁画最集中也最精彩的洞窟之一。五代宋初,曹氏家族也在此大开窟龛,现存窟龛的一半即为他们所建。窟内出现的“劳度叉斗圣图”及供养人巨幅画像,第16窟曹议金夫妇侍从供养像及19窟曹元忠夫妇与子女供养像,都是很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作品。西夏也在此大规模建窟。第二窟西夏时期所绘水月观音像、第3窟文殊、普贤及其南北二壁的经变画,都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佳作。1961年该石窟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东千佛洞 万佛峡 ☛ 榆林窟 榆林窟在甘肃省安西县城南约70公里。洞窟开凿在榆林河两岸,东崖30窟,西崖11窟,开凿年代无文字可考,据推测在隋、唐以后。现存洞窟41个,壁画一千多平方米,彩塑造像百余身。洞窟形制共有三种,即中心柱窟、平面作方形或长方形的覆斗顶窟;平面作椭圆形,顶为穹窿形的大佛窟。窟中现存壁画的内容与绘画风格多与莫高窟同时期的相同。包括佛、菩萨像、佛经故事画、供养人、花卉、禽兽及装饰图案等。单个佛像形象生动,巨幅经变画场面宏伟,供养人像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各阶层人物形象、其中尤以中唐时期的第25窟最为精美,所绘内容为大幅西方净土、弥勒净土图画,构图完整,结构严密,色彩鲜艳,线条纯熟流畅,充分体现了唐代丰腴健康,真实生动的时代风格,是唐代壁画中罕见的珍品。五代、宋初、西夏和元代壁画除继承前代的宗教题材外,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如农作、宴饮、嫁娶、冶铁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夏洞窟中绘有唐僧取经故事,孙悟空已被绘成猴像,可能是他最早的艺术形象,比《西游记》早300多年。榆林窟因与敦煌莫高窟有着密切关系,有时也列入泛称的“敦煌石窟”之内。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供养菩萨壁画 麦积山石窟 ☛ 榆林窟 榆林窟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正南76公里处。现存洞窟41个,排列在榆林河峡谷东西两岸的砾岩上。东岸30窟,西岸11窟。开凿年代史无记载,据洞窟形制看,大约略晚于敦煌莫高窟。从壁画风格、游人题记、榜题结衔判断,41个洞窟中,唐代3窟,五代8窟,宋代13窟,西夏4窟,元代4窟,清代9窟。壁画总面积5640平方米,各朝代彩绘佛、道教人物画像10554幅,彩塑272身。榆林窟中保存较完整的是第25窟,该窟为中唐开凿,其大幅壁画绘有南北天王、文殊普贤、西方净土、弥勒净土,结构严谨,造形逼真,色彩鲜艳,神态生动,特别是线描,潇洒流畅,为唐代壁画所罕见。五代、宋代、西夏、元代的各种壁画,除承袭前代题材,又增加了水月观音和密宗曼陀罗等新的内容,为前代所没有。特别是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耕稼、嫁娶、宴饮、棋奕、酿酒、冶铁、音乐、舞蹈等画面,生活气息浓郁。五代、宋代大规模供养画像、题名结衔,是研究瓜州、沙州曹氏统治河西历史的可贵资料。衣冠特殊的西夏人、蒙古人的形象,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风俗服饰。西夏窟唐僧取经故事中,孙悟空已成为猴像出现,比《西游记》早300年。榆林窟无论祠窟型制、壁画内容、艺术风格都与莫高窟有密切关系,是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长城博物馆 伏羲庙 ☛ 榆林窟 榆林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万佛峡。位于县城南70公里,距莫高窟正东约100公里。洞窟开凿在榆林河东西两岸峭壁上,现存43窟:东崖32窟,分上下二层,西崖11窟,东西相距100余米。榆林窟始凿年代约在北魏,唐代已有相当规模,五代、宋、西夏、元代均有开凿。现存壁画上千平方米,彩塑一百多尊。其内涵和艺术风格,与莫高窟颇相似,是丝绸之路上的姊妹窟。窟形主要有中心塔柱窟、佛坛窟、大像窟等三类。窟前建筑已毁,残存有柱础、柱洞痕迹。窟内壁画包括佛、菩萨像及佛教故事画,供养人、士庶人物及花卉飞禽异兽的数量繁多,还有金碧辉煌的经变画。其中以第25窟最为精美、珍贵,主室内的弥勒变和西方净土变,构图完整,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鲜丽。第6窟的释迦牟尼佛高20米,全身金光灿烂。西夏、元代壁画上的水月观音和密宗曼陀罗等为前所罕见,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西夏时期开凿的洞窟中,有唐僧取经故事画,孙悟空已成为猴像,这可能是他的最早的艺术形象,比《西游记》早300多年。许多壁画不仅是同期绘画的艺术珍品,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 7. 安西县 锁阳城遗址 ☛ 榆林窟见“敦煌石窟”。 榆林窟 榆林窟俗名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东南75公里处榆林河东西两岸崖壁上。开凿年代史无记载,据洞窟形制分析,应略晚于莫高窟。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现存洞窟41个,东崖30窟,西崖11窟,壁画总面积5 640平方米,佛道人物画像10 554身,彩塑272身。保存较完整的第25窟,为中唐时开凿,主室内的弥勒变和西方净土变,构图完整,场面宏伟;文殊普贤和南北天王像,生动传神,色彩如新,其线描技法纯熟流畅,为唐代壁画所不多见。第6窟内释迦牟尼造像,高近20米,全塑金身,光艳照人。第16窟曹议金夫妇侍从供养像及第19窟曹元忠夫妇及子女供养像, 是研究曹氏家族统治河西历史的宝贵资料。五代、宋初、西夏和元代壁画,除承袭前代题材,又新增了水月观音像,堪称西夏壁画有代表性的佳作。第29窟所绘男女供养人,均着西夏衣冠服饰,榜题西夏文,是很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作品。西夏窟唐僧取经故事中,孙悟空已作为猴像出现,比《西游记》早300年。壁画中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耕稼、冶铁、酿酒、嫁娶、宴饮、棋奕、音乐、舞蹈等画面,生活气息浓郁。榆林窟无论是洞窟形制还是艺术风格,都与莫高窟有密切关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寿昌城故址 榆林窟象牙造像 ☛ 榆林窟中国佛教石窟建筑之一。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西南75公里处榆林河两岸山谷之东西两侧。始凿于北魏前,后北魏及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修建。现存洞窟41个,其中东崖30窟、西崖11窟。有壁画者20窟。塑像与壁画以唐宋居多,也有不少西夏与元代作品。部分壁画上还有西夏文题字。洞窟形制及艺术风格与莫高窟相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窟中国古代石窟。又名万佛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南七十五公里榆林河两岸砾岩上。始建于北魏,其后历代续有兴建。现存四十一窟,东岸三十窟,西岸十一窟。其中唐代三窟,五代八窟,宋代十三窟,西夏四窟,元代四窟,清代九窟。中唐时期壁画色彩绚烂,人物丰腴健美,构图宏伟严密,线条遒劲流畅,富于想象,具有吴道子一派风格,为国内所罕见。西夏及元代洞窟可补敦煌石窟之不足。解放前遭严重破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