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榆林治沙造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榆林治沙造林榆林沙地位于陕西北部,毛乌沙地南缘。沙地分布在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县(市)的北部及佳县、府谷县西北部的7个县(市)82个乡镇,东西长800公里,南北最宽处100公里,最窄处仅10公里,总土地面积244.1万公顷,其中有流沙57.33万公顷。地质构造属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凹地,地势坦阔,河谷宽短,地表大部被沙层覆盖,海拔高1000~1500米。地形特点是:流动沙丘连绵不断,滩地、海子、风蚀残台星罗棋布,河川阶地、河滩地分布于沿河两岸,复沙黄土梁、红砂石梁镶嵌其间。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成立了陕北防沙造林场,榆林地区北部6个县(市)设立分场,发动广大群众开展了治沙造林工作。60年代,陕西省先后在沙区地、县设立8个林业站、8个苗圃、27个国营林场以及榆林地区治沙研究所等一批治沙机构,把国营治沙造林与集体结合起来,采取植治与水治相结合的办法,植树造林,引水拉沙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加快了治沙步伐。1978年后,榆林地区治沙造林纳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并列为重点。全面规划,分期实施,以建设农田防护林为突破口,沙、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采取了“带片网”、“乔灌草”、“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草)”相结合的技术措施,把治沙造林纳入计划管理的轨道。到1991年为止,造林保存面积72.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4.5%,自然面貌和社会经济面貌都有根本的改观。建成了长城沿线、陕(西)内蒙(古)边界、白玉山北麓、灵(武)榆(林)4条长达1500公里林带,共造林11.73万公顷。沙漠腹地建成万亩以上整片林159块,固定流沙33.3万公顷,使9.33万公顷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沙暴日数减少一半,沙丘高度降低三分之一,沙丘移动速度由每年4—5米降到1米左右。沙区6条河流的输沙量平均减少51%,每年输入黄河泥沙量由50年代的5.16亿吨减少到3亿吨左右。沙区活立木蓄积量340万立方米,价值7亿多元,年林业总产值4000万元,其中柳编年收入1000万元,创汇280万美元,果品收入2000万元,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7.17%上长到现在的19.1%。沙区人均粮食40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改良天然草场6.67万公顷,建成灌丛草原66.67万公顷,大家畜由建国初期7.4万头增加到31.1万头,羊子由36万只增加到213.9万只,收到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