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畲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畲族传统伦理思想畲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畲族,自称“山哈”,史称“畲民”或“輋民”。其先民有畲、瑶同源于汉晋时长沙武陵蛮、南蛮后裔和古越人后裔等诸种说法。现有630,378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亦有少量分布。解放前,已进入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阶段,部分地区仍留有氏族公有制残余。畲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这在该民族神话传说故事中已有生动的反映。如《畲族祖先的传说》、《高辛和龙王》,通过对祖先开基创业和反抗侵略者斗争事迹的叙述,反映了他们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道德意识。《天眼重开》,描写民族英雄勇国为消除妖魔鬼怪带给人间的黑暗,挺身而出,越高山,跨血海,历尽千难万险,后在山神之女的帮助下,先后剪妖除魔,终使云开月朗。为使人间永见光明,勇国和山神之女结为夫妻,上天守候,使妖魔鬼怪再不敢犯。它颂扬了畲族勇士不惧艰险、为民除害,并富有献身精神的品质。《卖炭》、《石牛》,通过对官吏、地主阶级愚蠢无知的揭露,反衬出劳动人民勤劳、机警、智慧的传统美德。其次,民歌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如《盘古歌》(亦称《高皇歌》、《祖公歌》或《匏王歌》等),通过对祖先与自然和社会进行抗争的历史过程,歌颂了他们在各种条件和环境下求生存发展,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道德意识和民族精神,它给历代畲族人民带来莫大的鼓舞和力量。过去,人民的生活无比艰难困苦:“一日过来一日难,夜里没被等天亮,日里没粮等天暗。”其根源在于地霸奸商的剥削压迫:“早时借人米一升,晚间还米一升三。”“地霸刮地勒租米,白匪抓丁款又派,奸商贱买再贵卖,高利盘剥民受害,镰刀挂壁锅底翻,畲民血泪当饭菜。”为了摆脱厄运,谋求真正的幸福,人民认识到:“骑龙不怕龙下海,骑虎不怕虎上山,决心革命不怕死,谋求幸福当红军。”第三,在宗族观念上,十分注重“祠堂”与“房”的作用。同姓同祖者为一祠堂,推选出“族长”一人,负责处理族内纠纷,主持公共事务及各项祭祀活动等。祠堂下又分各房,“房”是由有近亲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居住较集中。同房的人必须履行互帮互助的权利和义务。家庭以父权制为特征,家长多由男性出任。但男尊女卑的观念并不明显。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她们在管理家庭经济、赡养父母、抚育后代、参加生产劳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她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皆与男性一样,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并享有财产继承权。第四,在宗教道德上,具有浓厚的敬祖意识。每一家族中都保存着一根龙头拐杖(亦称祖杖),并被视为图腾的主要标志,神圣不可侵犯。有的地方甚至将其用红布包起来进行供奉,不准他人随便挪动。每逢年节,皆要敬祖敬宗。祭祖有尊卑贵贱之分。凡父亲已祭过祖的,儿子也得祭祖。否则,父亲去世后,其子就不能作为孝子来为之治丧,而须另请祭过祖的人来代行治丧之责。由于居住在靠近荒山野林的野兽出没之地,狩猎生活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祭祖往往带有祈求其祖先护佑他们狩猎顺利、人畜兴旺的道德含义。第五,在婚恋道德上,男女青年婚前享有社交自由,缔结婚姻时虽通过父母,但父母并不干涉。每逢十月祭“多贝大王”时,男女青年即在一起歌舞(亦称“踏瑶”),自由选择性伴侣,甚至发生性关系。婚前有孕,社会舆论不许堕胎和溺婴,出生的“私生子”,并不受歧视。除男娶女嫁为主要形式外,也有女娶男嫁的现象,且两种形式的出嫁礼节都一样:女作为娶方也须给被娶男方的父母赠送礼物,给予一定数量的养育金和养老金。男至女家后与该女地位平等,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若男女双方都是独生的,那么这种婚姻形式称作“两头田”,即成婚后夫妻必须种两家的田,赡养两家的父母,继承两家的财产,居住也不能固定在一方。随着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婚姻道德越来越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和聘礼价格,封建包办和买卖婚姻日益突出。第六,在禁忌习俗中,也蕴含着某些道德规范。如一些地区的妇女视自己结婚时所穿的裙子为“禁物”,一旦结婚完毕,就必须将裙子藏起来,平时绝对不能穿,只有死后才能穿着进棺材。有的地方在3月23日“白马王”生日那天忌讳挑粪,认为粪会臭到“白马王”,招来不吉利;有的地方禁忌7月7日下田抬水,认为水鬼会认出稻谷而使其烂掉;有的地方规定每年4月8日“分龙日”,禁忌任何人持锄等铁器下田,否则认为这年会闹水灾或旱灾;如此等等。这些禁忌习俗往往带有道德规范的性质,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某种约束和限制的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