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治
由于大气运动及演变,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这种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的特点。气象灾害分为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我国气象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影响范围广、损失重等特点,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
气象灾害防治的措施有:
❶加强组织领导。把气象灾害防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成立由政府统一领导、气象农业水利建设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决策、统一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把气象灾害防御培训作为一个基础性工作来抓,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夯实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❷健全投入机制。紧密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工程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各级水利、气象、农业、国土资源、林业、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灾害的救助、损失的转移分担和在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❸促进合作联动。各部门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机,丰富防灾减灾内涵。加强与院校的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设高素质气象科技队伍。扩大气象科技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❹增强防灾意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要牢牢抓住灾害防御的特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典型宣传,切实增强全民防灾意识。加强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