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画像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画像砖 画像砖见“石刻画像”。 ☚ 画像石 指头画 ☛ 古代名物 > 雕繪類 > 雕塑部 > 陵墓雕塑 > 畫像磚 畫像磚 huàxiàngzhuān 中國古代砌於祠堂、墓室及石闕等處之裝飾性圖像磚。始於西漢,風行於東漢,南北朝之後漸少。其產生與發展同漢盛行厚葬有關。圖像題材廣泛,内容多表現封建貴族宴樂、車馬出行等生活,反映當時勞動生產者亦較多。兩漢以後,佛教藝術也影響着畫像磚。南朝大面積拼砌磚畫超過了初期之單磚獨幅畫,内容亦增加了人物像及裝飾圖案等。其表現形式爲陽刻綫條、陽刻平面、淺浮雕等相結合,一般以木模壓製,亦有直接刻於磚上者,并施加彩繪,多爲方形或長方形。主要分佈於四川、河南、甘肅等地,長江中下游地區南朝墓中也有發現。磚刻構圖富於變化,造型簡練生動,爲中國古代陵墓雕塑藝術種類之一,同畫像石並稱爲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之瑰寳,對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建築、風俗等有重要價值。 画像砖 052 画像砖在砖头模子上刻画,再压成砖坯烧制出来的砖叫画像砖。也有不用模印而直接在砖上刻画,多流行于汉代,所以又称“汉画”。通常嵌于墓室或建筑物壁面,既是建筑物结构的一部分,又起到装饰作用。著名的画像砖如《弋射收获》、《盐场》等。 ☚ 画像石 弋射收获画像砖 ☛ 画像砖 画像砖huaxiangzhuan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一为边长40 cm左右的方形,一为长45cm左右、宽25cm左右的长方形。分布地区主要是四川,偶见于河南等地。 煮盐画像砖 四川成都出土 ☚ 画像石 文房四宝 ☛ 画像砖 画像砖Huaxiangzhuan秦汉时代的一种带有图象的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多用于宫殿阶级的装饰,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画像砖的鼎盛期在东汉。画像砖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陕西,其它地区也偶有发现。画像砖的题材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类: ☚ 帛画 画像石 ☛ 画像砖 画像砖Huaxiang zhuan古代祠堂或墓室中印有或刻有图像和花纹的砖,称为画像砖。由于砖是由粘土拓坯制成,所以在制砖的模具中先刻制出纹饰,印坯时即把花纹留在砖的表面上,烧成后即可永远保留清晰的浮雕式的花纹。也有在砖上直接刻出纹饰的;还有的在烧成后的画像砖上施以色彩的,称为彩绘画像砖。其纹饰的内容,多为表现贵族宴乐、车马出行、狩猎播种、神话故事、生产活动等。在我国的四川、山东、河南的东汉墓中多有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南朝墓中的画像砖,多为小砖拼成大幅画面形成其特点。 画像砖 ☚ 画像石 瓦当 ☛ 画像砖古代嵌于墓壁上的砖刻装饰画。流行于东汉时期,至隋仍见。集中分布于四川成都平原一带,陕西、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也有。每砖为一独立画面,图像为模印、雕刻而成,或施彩绘。内容多为封建贵族宴乐歌舞、车马出行,也有生产劳动场景。是研究当时社会面貌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