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甲型流感病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系流感病毒的一个型。是依其核蛋白抗原型的特异性而划分的。此型病毒有许多亚型并可发生变异。如发生小量变异,同时出现新毒株时便可以引起小的流行;如抗原发生大的变异即出现新的亚型则可以发生世界性的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自1933年首次分离出以来已发生过3次大的变异,并引起3次大的流行:即甲1发生于1946~1947年;甲2发生于1957~1958年;甲3发生在1968~1969年。由于其变异性大,因此给预防带来极大困难,疫苗难以准确应用;如能正确预测其变异情况及流行趋势将对预防工作有重大意义。

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是引起世界性流感流行的病原。根据其宿主不同,它可分为人和动物的两种。这里仅介绍人的甲型流感病毒。
人甲型流感病毒主要特征之一为其表面抗原的变异十分频繁,但明显的变异还是很少的。一旦表面抗原(H和N)发生较明显变异时,就会在人群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生大变异时,就会造成世界性大流行。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有时只一种发生变异,有时两种均发生变异。其变异形式有两种: 一种为抗原性漂移或小变异,另一种为抗原性转变或大变异。发生大变异时,常常新病毒株的表面抗原(H和N)的一种或两种与前次的流行株完全不同,形成一个新的亚型。根据双向琼脂免疫扩散测定,血凝素至今有三种: H1(过去划分为Hsw1,H0和H1)、H2和H3。无论根据神经氨酸酶抑制还是双向琼脂免疫扩散测定均认为神经氨酸酶至今仅有N1和N2两种。它们相互组合而形成H1N1(甲1型),H2N2 (甲2型)和H3N2(甲3型)三个亚型。
过去认为新亚型约每11年左右出现一次即在时间上是有规律的,但现在认为无时间规律性。过去一般还认为新旧亚型病毒株间有明显的交替过程,即新亚型病毒株出现后,旧的很快就消失,但1977年夏天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中同时存在有两个亚型(H1N1和H3N2)病毒株的流行,看不到新旧病毒株间的明显交替,其原因尚不清楚。不同年代的变异株,国际和国内均有统一的代表株(表1)。

表1 甲型流感病毒各亚型的流行年代和不同年代的代表株


* 为国外引进的病毒株
除了抗原变异外,还有所谓相的变异。相的变异在选择供血清学试验用的病毒株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甲1(H1N1)型病毒株按血凝抑制试验中所表现的亲和力不同而分为三相: 对本株及异株免疫血清均呈较高效价的为R相;对本株效价高对异株低的为P相;对本株及异株均低的为Q相。甲2(H2N2) 型病毒株可分为Ⅰ相(对非特异性抑制素敏感,对抗体亲和力强)和Ⅱ相(对非特异性抑制素不敏感,对抗体亲和力弱)。但在后期甲2和甲3中敏感性和亲和力常常不是平行的。
甲型流感病毒通常用鸡胚来分离和培养,一般能在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中生长。除鸡胚外,常用于病毒分离的有原代人和猴肾细胞,常用于病毒培养的有传代牛和狗肾细胞。但生长和引起病变程度,不同病毒株间有差别。最适生长温度为33~35℃。
人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的流感并有时引起肺炎和其他并发症,主要是气管和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有些病毒株能自然感染禽类和哺乳类动物。
流行病学上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然暴发,迅速蔓延,广泛流行。流行形式有散发,局部暴发,流行和大流行。在非流行期间一般发病率较低,呈散发状态。大流行,有时甚至世界性大流行,是由于新亚型的出现,人群普遍地缺乏免疫力,因而传播迅速,流行波及全世界,发病率高。大流行时,在一个机关团体内一次的发病率可高达全体人员的80~90%,个别单位甚至可以达到100%; 在一个较大的人群中常常可有20~50%的人发病。世界性大流行时常有2~3个波,一般讲,第一波持续时间短,发病率高;第二波则拖的时间长,发病率低;有时还有第三波流行。一般情况下,第一波主要发生在城市和交通方便的地方,第二波主要发生在农村交通不便的地方。过去认为甲型流感病毒每2~3年就引起一次流行,每10年左右引起一次世界性大流行。但现在认为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流行并没有严格的周期性。有较好记载的,曾发生过世界性大流行的有:1889年,1918年,1957年和1968年(表2)。流感流行常常伴有一般死亡率和呼吸道病死率的升高。

表2 1889年以来世界大流行和近年来出现的猪型和甲1型流行

年代病原首发地
1889~1890?俄国中亚布哈拉(今苏联乌兹克
共和国)
1819~1919
1957年2月
1968年7月
1976年1月
1977年5月
可能为Hsw1N1*
H2N2
H3N2
Hsw1N1*
H1N1
其原始发源地可能是美国东部
贵州西部
香港地区
美国新泽西州迪克斯堡兵营中
中国北方

* 猪型,按新分类归属于甲1型(H1N1)1918年大流行时引起了2000万人的死亡。显性和隐性患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飞沫。
潜伏期为1~3天。突然发冷、发热,全身肌肉酸痛,无力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等。无并发症的,发病后3~4天就恢复,如有并发症则恢复慢。患者经常保持具有传染性直到恢复期开始,但有的发病后7天还能分离到病毒。病毒性流感的明显特征为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是由于呼吸道继发细菌感染所致,但病毒本身也能引起肺炎。继发性感染通常发生在婴幼儿、老年人和有慢性心肺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确诊方法为病原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鼻咽拭子或含漱液为病毒分离最常用的标本。标本经抗生素处理后接种于10~13天胚龄的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或原代猴(或人)肾细胞。鸡胚在33~35℃孵育3天后,收集尿液用豚鼠或鸡红细胞测定血凝活性。细胞培养在33~35℃ 3~7天,即使细胞不出现病变,也在4℃条件下进行红细胞吸附测定,如红细胞吸附阳性,同样测定血凝活性。血凝阳性的标本用标准血清进行血凝抑制测定。如血凝抑制方法鉴定不出,可用对流免疫电泳或补体结合等方法进行型的鉴定。但病毒分离常常仅有部分病例阳性,所以对流感疑似患者还得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 (发病后2~3周) 血清进行血凝抑制或补体结合法进行抗体测定,如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就可认为患者所患的是流感。
流感至今尚无有效的防治办法。目前一般认为盐酸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对预防甲型流感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类药物需每天早晚服两次,同时有一定的副作用,故难以广泛推广应用。疫苗应用已数十年,有降低发病率的效果,但由于流感病毒抗原经常发生变异,使已经建立的免疫力很快地失去作用,所以,最好在每次病毒发生明显变异时,用新分离的病毒株制备疫苗。
☚ 正粘病毒科   动物流感病毒 ☛
000148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