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生物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生物电shēng wù diàn生物体神经活动和肌肉运动时所显示的电现象。1879年杨少坪《增广英字指南》卷四:“Animal electricity,生物电。” 生物电biological electricity存在于生物体伴随生命活动而出现的电现象。生物电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从低等的藻类植物到高等动物的人类,可反映机体的机能状态。
原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分别由不同机制产生。目前流行的是膜离子学说。该学说最初由伯恩斯坦(J.Bernstein,1839~1917)提出,后经霍特金、赫胥黎的修改与补充,形成膜离子学说。早期的膜学说认为,膜对钾离子有特殊通透性、对其他阳离子或阴离子无通透性。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分布不同,膜电位即为钾离子的平衡电位。当膜兴奋时膜电位消失,故动作电位是膜电位消失的结果。但后来发现的超射现象使膜学说进入困境。实验发现动作电位发生时不仅膜电位消失(去极化),而且还会进一步使膜内外极性发生翻转(反极化)。膜离子学说对经典的膜学说提出了修订与补充。 膜离子学说认为,生物电是发生于膜两侧的现象。膜电位的大小取决于膜两侧离子的分布与运动。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电位值,即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在静息时,膜外的钠离子浓度大于膜内,而膜内的钾离子浓度大于膜外。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P)不同,安静时PK+>PNa+和PCl-,使膜内外产生膜电位。当膜受到刺激时,膜对钠钾离子的通透性变化,先是钠通道的活化,大量钠离子进入膜内,使膜去极化。这一过程具有再生式正反馈作用,使膜去极化加速并产生很大的内向钠流,于是膜产生爆发式去极化,出现了超射,这便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相。紧接着钠通道失活,内向钠流减弱,钾通道被激活,钾电导大增,形成了大量钾离子的外流,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相。膜兴奋之后,定位于膜上的钠钾泵排钠吸钾,使膜重新恢复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重新形成膜电位。 膜离子学说已得到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细胞内外离子分析证实了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改变膜外钾离子浓度可改变膜电位水平,两者呈线性关系。改变膜内外的离子成分可改变,甚至翻转膜电位的大小与极性。同位素24Na+和42K+的标记实验,检测到每次动作电位发生时的离子流动情况。近年发展的电压箱技术、离子置换、离子通道阻断剂等已分别检测出相互独立的不同的离子电流。随着研究深入,有关通道与闸门概念已引入对生物电现象的解释。通道是允许某种离子通过的膜上的特殊蛋白结构,属α-蛋白。钠通道的最细处呈矩形切面,周围环绕8个氧原子。通道的大小控制了离子的通过能力。据测定钠通道的分子量达24万左右。闸门是决定通道蛋白开闭的可移动的带电基团。闸门粒子移动时可产生闸门电流,现今也已测得。 应用 生物电的研究对闸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性与兴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实践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动物体不同组织器官活动时所表现出的生物电可用特殊仪器记录和分析。所得波形反映了被检测组织机能状态的客观指标。实用的生物电有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视网膜电图、诱发电位图等。 大脑皮层神经元在未加外界刺激背景下可表现出节律性的电位波动。在手术条件下将记录电极置于大脑皮层表面所记录的图形称皮层电图; 如将电极置于头皮处所记录的图形称脑电图。二者仅有幅度差异而图形相似。实践中多采用脑电图技术作为诊断手段。动物机能状态不同,脑电图上出现不同类型波形。清醒动物出现高频、低幅的不规则波形称去同步化或β波;动物安静时出现低频、高幅的同步化波形,称α波。睡眠与麻醉时波幅更大、频率更慢,称梭形睡眠波。睡眠的不同时相,脑电图上可表现出慢波与快波相互交替的时相性变化。利用脑电图可监测动物的睡眠时相。由于脑的进化发育程度不同,不同种属的动物脑电图的波形、频率或幅度都有显著差异。 当动物的感觉传入系统任何一处受到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应感觉投射区会记录到一种短暂的电变化,称诱发电位。诱发电位实验多数是在动物麻醉或麻痹条件下进行的。诱发电位有助于判断感觉的投射通路,以及了解大脑特定脑区的感觉功能。必须指出,当感觉通路上的某一点受到刺激时,除相应的感觉投射区外,大脑的有关部位也应有所反应。以往由于实验技术所限,难以将淹没于噪声和自发脑电中的信号检测出来。近年发展的计算机叠加平均技术,可以去除随机变化的自发脑电与噪声,而将有规律出现的诱发电位进行叠加和平均,此时引导的诱发电位称迭加或平均诱发电位。目前已可以在清醒动物上进行诱发电位的研究。 心脏各部分兴奋时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在动物体表记录所得的图形,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布与恢复过程,是了解心脏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诊断手段。动物体是一容积导体,心脏活动所产生的电场变化可反映在体表各处,如果用心电图机便可进行记录与分析。根据引导电极位置的不同,其波形有较大差异。典型心电图由PQRST波组成。P波: 左右心房兴奋过程的电变化; QRS波群: 左右心室先后进入兴奋的过程; T波: 心室兴奋后复极化过程。P—R或P—Q间隔: 代表心房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所需时间。Q—T间隔: 心室开始兴奋到完全恢复静息的时间。心电图反映了心脏兴奋的扩布与恢复过程,而不反映收缩过程。临床上,根据各波的幅度、持续时间、有无异常波形或节律等进行诊断,是兽医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常规手段。 生物电bioelectricity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借自身能量产生电压和电流的现象。从单个细胞到肌肉、神经等都有电压和电流的产生及传播。在生物体内主要起传递和加工信息的作用,并在某一部位产生特定的效应。细胞静止时,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存在,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当细胞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急剧的变化;细胞分裂越活跃和生长越旺盛的部位电位越高,因此生物体的损伤部位和机能活跃部位(如处于发芽期的胚芽)相对于其他部位就存在一定的电位差。利用种子电特性的差异,研制了种子静电分选机;在医学上应用心电图、脑电图、胃电图等来诊断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 生物电 生物电shengwudian生物体所呈现的电现象。其主要基础是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即膜电位。安静时膜电位之值通常为数十毫伏,内负外正,称“静息电位”。当细胞膜被损伤时,膜电位减少或损失。当可兴奋细胞(如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受刺激而传导冲动时,其膜电位发生急剧变化,暂时可变为内正外负,称“动作电位”。脑和心脏等器官所表现的复杂电变化,是它们的组成细胞电变化的总和。脑电图和心电图等可以反映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在临床诊断上被广泛地应用。 ☚ 肌肉收缩 神经组织 ☛ 生物电bio-electricity系生物体所表现的带电现象。生物体有很多种细胞,如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腺体细胞,其膜内外分布有不同性质的电荷,因此具有带电性,当电子发生移动时即有电位变化,同时有电流产生。实验证实高等动物心脏本身恰似1个电动机,其心肌细胞兴奋则是一种生物电现象,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便是心肌去极化与复极化的结果。 生物电指生物组织生命活动时伴有的电现象。安静时细胞膜外为正电荷,膜内为负电荷,两者电位差有几十毫伏,称静息电位。细胞兴奋时,膜外正电荷移向膜内,发生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临床应用脑电图、心电图、反映脑、心电生理功能状态。 生物电生物体所呈现的电现象。因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存在所致。通常有两种类型:1.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传导冲动,膜电位呈现明显变化,此时为内正外负,为动作电位;2.安静时膜电位值常为数十毫伏,内负外正,为静息电位。参见“动物生理”中的“生物电”。 生物电见“医药卫生”中的“生物电”。 生物电 生物电生物电是指生命过程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生物电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电位产生的机理、生物电的表现、它在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及其利用等。 ☚ 生物组织的弹性力学 董南平衡 ☛ 生物电bioelectricity 生物电 生物电bioelectricity生物体所呈现的电现象。其主要基础为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即膜电位。安静时膜电位之值通常为数十毫伏,内负外正,称“静息电位”。当细胞膜被毁伤时,膜电位减少或消失。当可兴奋的细胞(如神经或肌肉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其膜电位发生急剧变化,暂时可变为内正外负,称“动作电位”。在神经或肌肉细胞上传播的动作电位亦称冲动。脑和心脏等器官所表现的复杂电变化,是其许多组成细胞的电变化的总和。脑电图和心电图等可以反映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在临床诊断上被广泛应用。 ☚ 研究方法 全或无定律 ☛ 生物电 生物电生物体所呈现的电现象。其主要基础为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即膜电位。安静时膜电位之值通常为数十毫伏,内负外正,称“静息电位”。当细胞膜被毁伤时,膜电位减少或消失。当可兴奋的细胞(如神经或肌肉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其膜电位发生急剧变化,暂时可变为内正外负,称“动作电位”。在神经或肌肉细胞上传播的动作电位亦称冲动。脑和心脏等器官所表现的复杂电变化,是其许多组成细胞的电变化的总和。脑电图和心电图等可以反映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在临床诊断上被广泛地应用。 ☚ 事件相关电位 全或无定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