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生活教育运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生活教育运动 生活教育运动Shenghuo jiaoyu yundong是由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一种教育运动。这一运动包括他倡导和推动的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国难教育运动、战时教育运动、全面教育运动、民主教育运动和社会大学运动。这一运动始终贯穿着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生活教育理论与观点,是他教育救国理论的实践。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在1926年至1930年间,提倡乡村教育运动,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后改为晓庄学校)时提出的。随着这一运动的发展,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也不断完善和充实。美国教育家J·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观点对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把J·杜威的论点倒了个个,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对自己这一论点的解释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非康健的生活,就是非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非劳动的生活,就是非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非科学的生活,就是非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非艺术的生活,就是非艺术的教育。”总之,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从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给生活即教育明确的定义,在1934年《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1936年《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陶行知1946年在《大众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生活教育运动的“四大方针”,即“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方针”。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认为“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二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提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学校里的东西太少,而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都可以多起来。他在《社会大学运动》中说:“依‘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之原则说来,人类都是先生,而且都是学生。”他把社会大学分为有形和无形的两种,但无论有形无形,社会大学有一个共同的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上于人民之幸福。”他强调“……要给无形的社会大学一个正式的承认,使每个人都承认这无形的社会大学之存在,随时随地随事进行学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点,在他的《教学做合一》是非常明确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中解释是:“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他还提出“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陶行知一生都在倡导生活教育运动,探索生活教育理论,自觉地把生活教育运动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1940年,他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说:“生活教育理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争取自由平等教育的理论。” ☚ 乡村教育运动 张之洞 ☛ 生活教育运动 生活教育运动20世纪20年代以后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由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育运动。其口号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包括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国难教育运动、民主教育运动、社会大学运动等。先后建立了许多教育团体和学校,与中国民族主义革命有密切联系。在教育上有广泛的创新,成绩显著,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中华教育界 晓庄学校 ☛ 生活教育运动 生活教育运动20世纪20年代以后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由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育运动。其口号是: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包括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国难教育运动、民主教育运动、社会大学运动等。先后建立了许多教育团体和学校,与中国民族主义革命有密切联系。在教育上有广泛的创新,成绩显著,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中华教育界 晓庄学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