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仲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仲景约150—219张仲景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南阳郡(治今河南南阳市)人。传说曾任长沙太守。东汉末年,疫病流行。他乃师事同郡张伯祖,潜心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古籍,并广泛征集民间流传方剂,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该书已散佚,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今存晋名医王叔和改编之《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伤寒论》系我国最早论述多种外感热性病之专著。《金匮要略》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科与外科。仲景将前人之病因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同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结合,概括出一整套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为各种症状之疗法。这些原则成为后世医家准绳,故奉其为“医圣”,奉其著作为“医经”。 张仲景见张机条。 张仲景约150—219我国东汉医学家。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曾任长沙太守。青年时从师名医张伯祖。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瘟疫流行,死亡枕籍,民不聊生。张仲景目睹此景,毅然辞官从医。他研究了《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同时“博采众方”,广泛收集民间有效方剂,总结实践经验,创立了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写成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共16卷)。其医学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鄙弃名利,献身医学。他“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伤寒杂病论》第3页,重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他立志为百姓治病,治愈了许多患者,被称为“经方大师”。(二)勤奋钻研,勇于创新。虚心好学,掌握了同郡名医张伯祖传给他的全部医术和医学典籍中的精华,重视自己行医经验的积累,提出了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的“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 反对迷信,讲真求实。东汉末年求巫问卜之风盛行,唯心主义者用阴阳五行说解释疾病的发生。他从自己治病的实践出发,认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实际上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人体内部器官机能的改变、外邪的入侵、物理因素所致等方面,对病因进行比较科学的解释,从而治好了许多病人。 张仲景即张机。 张仲景中国汉代医药学家。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大约生于公元142年,220年去世。他有志研究岐黄之学,并于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即从同郡张伯祖学医,刻苦探讨,终成“医圣”。撰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书。这是中国第1部从理论到实践的辨证治疗专书,是继《内经》之后,对两汉以来临证经验的又一次总结,被奉为“方书之祖”。原书共16卷,有397法,375方(伤寒113首,金匮262首)。 张仲景 082 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幼聪敏好学,后拜张伯祖为师。传曾任长沙太守,目睹东汉末战祸频仍、瘟疫肆虐、民多病死之情形,乃辞官业医。一方面用医术为民治病除疾、解除痛苦,另一方面潜心医学研究,既勤求古训,又博采众长,著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16卷。其重民疾苦,轻视名利的道德品质和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医德精神,深受后人崇敬,加上其在医学的卓越成就,被颂为 “医圣”。 ☚ 王符 郑玄 ☛ 张仲景 025 张仲景约150—219东汉医学家。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随张伯祖学医,刻苦研学,医术高明超过老师,为诸家称颂。据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疫疾流行,病死者甚多,其家族200余人中有三分之二染病身亡。他辞官从医,博览众家医书,着重研究《素问》、《九卷》、《阴阳大论》等医籍。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汇集历代医家所长,总结历来的医疗经验,结合自身的医疗实践,苦心钻研,并于公元210年著成《伤寒杂病论》,原书在战乱中散失,经后世医家搜集整理,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别论述外感热性病与内科杂病,确立辨证施治原则,提出三因致病学说,理、法、方、药齐备,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之作。张氏的学术思想提倡辨证施治。他将各种疾病复杂的征候归纳为六大类,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制定各种情况下的治疗原则,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概括了各种症状的疗法。张氏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从认证到治疗贯穿着整体性与灵活性的结合,被后世医家视为诊治各科疾病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张氏重视医德,斥责那些“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不负责任的医生。由于张钟景在医学上的杰出贡献,被后世尊之为 “医圣”。 ☚ 华佗 张机 ☛ 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汉朝著名医学家。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人。名机。传说张氏曾任过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张氏从小跟随同郡张伯祖学习医学,尽得其传。建安年间(196—220),战火不断,疫病流行,人民大量死亡。就张仲景家族来说,原有200多人,死亡人数占三分之二,而死于疫病的占十分之七。有感于此,张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多年临症的经验,撰成集医理与医方于一炉的《伤寒杂病论》16卷,为挽救众多生命做出了贡献。该书原本散佚,经后世医家整理,分成现今流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前者主要论治伤寒(各种发热性疾病,包括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后者主要论治杂病(各种内科疾病,包括妇科疾病)。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反映在此二书中,故后世医家注释发挥仲景书者超过500余家。此二书现均为中医古典医学名著,为现今中医院校的必修课。张仲景对医学的最大贡献是将脉因证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立了一套辨证论治的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张氏收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名方,被后世广泛地应用于各科疾病,并由此衍生和推动了许多新方的不断出现。有许多仲景名方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因此,张仲景所收录的方子,后人称之为经方,又尊称为众方之祖。而张仲景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张氏治病医术高超,精审入微,凡经他诊治的疾病,无不应验。据记载,张氏曾通过望面色得知侍中王仲宣有病,如不治疗,40岁时就会眉落,而眉落半年就会死亡。张仲景让其服五石汤可以治愈此病。王仲宣嫌仲景的话不受听,接受汤药后而未服用,后来果如仲景所言。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远及海外。为纪念张仲景,明清时期曾先后在仲景家乡河南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及仲景墓,为其树碑立传。现在,在河南南阳有张仲景纪念馆,还有南阳张仲景研究会专门研究张仲景的学术思想。 张仲景 ☚ 涪翁 华佗 ☛ 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Zhangzhongjing东汉末医学家。名机,字仲景。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幼好学,从同乡张伯祖学医。灵帝时举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东汉末年,南阳疾疫流行,张仲景宗族病死者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又占十分之七。于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杂病论集》),在潜心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医学书籍的基础之上,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由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种。前者对伤寒诸症分析病理,提出疗法,确定药方;后者则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科、外科。张仲景还从临床实际出发,把《内经》以来的病因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同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法则,这些法则成为后世医家行医治病的准绳。张仲景被尊为“医圣”,其著作被奉为“医经”。 ☚ 张衡 华佗 ☛ 张仲景见“医药卫生”中的“张仲景”。 张仲景约142—约210汉末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相传任长沙太守,时值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研究《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籍,广收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此书辗转流散,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辩证论治原则。总结汉以前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参见“历史”中的“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1东汉著名医学家,有“医圣”之称。名扣,南郡涅阳 (今河南南阳)人。早年学医于同郡张伯祖,或说曾任过长沙太守。当时疾病流行,尤患伤寒 (泛指外感发热性疾病),病者死亡十之八九。其为治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苦读各种医学著作,搜集各种方剂,结合自己的治病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首介对伤寒六经辩证和杂病八纲辩证原则,奠定了中国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为医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创立的诊治原则和施治方法,至今仍被遵循。其著作辗转流传,一千余年,时有散失。经后人收集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分论伤寒与杂病,至今不失实用价值。 ☚ 张衡 陆九渊 ☛ 张仲景约150~219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名机,字仲景,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年青时从同郡张伯祖学医。张机家族本多,但因疫病流行,多死于伤寒。当时士大夫多追逐荣华富贵,轻视医学,而医者又多墨守成规,对传染病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他刻苦钻研伤寒,“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阅《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经典医著,并广泛吸收其他医家的经验,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此书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中医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张机的治学态度、学术思想,在中医学史上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他被后世尊为“医圣”、“医方之祖”。他的著作经后人收集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张仲景zhāngzhòngjǐng见张机条。 张仲景 张仲景张仲景(约150~219年),汉代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郡涅阳 (今河南邓县,一说南阳)人。或考为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幼年时就显露出他的才智,何颙曾根据他“用思精”,预见他“后将为名医”,果如其言。从同郡张伯祖习医。由于他勤学苦研,时人称赞仲景识用精微,超过老师。后世据唐·甘伯宗的《名医传》记载,张氏曾任长沙太守,又称仲景为张长沙,称其医方为长沙方。关于张仲景是否出任长沙太守一事,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在古代,这一说法已流行了千余年。 ☚ 郭玉 华佗 ☛ 张仲景见 张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