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在生殖系统检查方面的应用,除胎盘显象外,大多数是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下丘脑-垂体-卵巢(睾丸)轴和胎盘、胎儿激素,并根据这些激素在血液或尿中浓度的变化(反映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状态)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以及计划生育的研究。
生殖系统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 人体生殖系统的激素可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类固醇激素,由性腺产生,如睾丸酮、黄体酮、雌二醇、雌三醇等。第二类是蛋白类激素,由脑垂体及胎盘产生,如促黄体激素、促滤泡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垂体或胎盘产生的催乳激素。胎儿产生的甲胎蛋白也属此类。第三类则是小肽,主要是下丘脑产生的释放激素或释放抑制激素。前两类激素已有多种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后一类的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近年来也开始受到重视,但主要还处于建立方法和实验研究阶段。
类固醇和小肽均为不完全抗原,均需与适当蛋白质偶联成完全抗原才能用于免疫动物制备抗体。蛋白类激素则只需分离纯品即可直接用作完全抗原。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促黄体激素都由α、β亚单位组成,二者α亚单位的结构基本相同,故用全蛋白分子制得的抗体交叉反应很明显。最近已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β亚单位分离提纯,由此制得的抗体与促黄体激素的交叉反应大为减小。这也代表了改进交叉反应的一条途径。
类固醇激素常用高比放射性的氚标记物,其余二类则主要用125I制备标记物。
蛋白类激素的标准品目前还主要从生物组织中提取,故各单位制备的标准品在定量上不完全一致,对临床测定值进行互相比较时应予注意。目前趋势是对应用广泛者组织国际间或地区间的标准品交换比较,在此基础上使定量的基础取得一致。
性腺激素
❶睾丸酮: 为男性睾丸所分泌,亦来自女性的肾上腺和卵巢,或由雄烯二酮或去氢异雄固酮衍化而来。睾丸酮的分泌与垂体促黄体激素分泌之间有反馈调节关系。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得的血浆睾丸酮浓度,正常成年男性平均为570ng/dl,女性平均为59ng/dl。如男性睾丸酮分泌不足,胚胎期可引起性分化障碍,儿童青春期表现为性发育低下,成人则有性功能障碍;睾丸酮过多,男性引起不完全性早熟症,女性引起男性化、多毛及女性的假两性畸形。血浆睾丸酮测定对诊断与睾丸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有帮助;
❷黄体酮: 来自肾上腺和卵巢。女性血浆黄体酮浓度随月经周期有明显波动,滤泡期降低,与男性水平相仿;而排卵及黄体形成期急速增高,并可维持十余天。黄体酮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进入分泌期,黄体酮与雌激素一起协同促使乳腺发育。正常成年男性的血浆黄体酮在20ng/dl以内,成年女性滤泡期为100ng/dl,黄体期>400ng/dl,妊娠期>800ng/dl。
本法主要用于:
❶在计划生育和不孕症的研究中观察排卵和黄体形成;
❷有关疾病的诊断,如17-α羟化酶缺乏所致的肾上腺综合征黄体酮增多。
垂体激素 与生殖系统有关的是垂体促性腺激素。
(1)促黄体激素(LH)和促滤泡激素(FSH): LH和FSH为垂体嗜碱细胞所分泌,具有调节卵巢和睾丸的功能,受下丘脑分泌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RH)的控制,并与靶腺体(卵巢或睾丸)之间有反馈调节关系。成年男子的LH在FSH的协同下主要作用于睾丸的间质细胞,刺激睾丸酮的合成和分泌,而FSH在LH的协同下,主要控制精子的生成。成年妇女的LH在FSH的协同下促使卵泡发育和黄体生成,而FSH在LH的协同下促使滤泡发育和成熟,故正常妇女有月经周期性变化,即月经期FSH升高和月经中期(排卵)LH升高。LH和FSH的血清含量相似,儿童<1~12mU/ml,成年男子<1~15mU/ml,成年女子6~30mU/ml(月经中间的高峰值不在内),去睾丸或经绝期者30~200mU/ml。
LH和FSH的放射免疫测定既是一种垂体功能试验,又是卵巢和睾丸的功能试验。常用于:
❶观察人的垂体和性腺的生理功能;
❷原发性和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的鉴别诊断,如Turner症、Klinefelter综合征、去睾丸征等原发性睾丸疾病时,LH和FSH明显增高,尤以FSH更为明显,伴有睾丸酮降低;继发于垂体功能减退的性功能减退时,性腺激素低下同时伴有FSH和LH的降低;
❸垂体储备功能的研究和判断性功能减退的病变环节。LRH有促使垂体分泌和释放LH和FSH的功能,因此可在注射LRH前后测定血中LH和FSH含量的动态变化,以研究垂体的储备功能。如注射后血中LH和FSH明显增高为垂体功能良好,未见增高者为储备功能不足。闭经妇女(包括服避孕药后)注射LRH后,LH和FSH升高者为反应良好,病变可能在垂体以上,如无反应,则可能为性腺病变。同理,也可用于男子性腺功能的生理和病理研究;
❹有关肿瘤的诊断,如女子滋养层细胞瘤(包括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葡萄胎),畸胎瘤和与滋养层细胞无关的肺、肝和肾上腺肿瘤均能产生LH。
(2) 催乳激素(PRL): 由垂体所分泌,与泌乳有密切关系。正常人的含量较低,儿童及成人血清含量平均为10ng/ml,妇女血清PRL无月经周期性变化,但妊娠后前三个月已见升高,以后继续上升,直至产后一月。产后如不哺乳,血清水平很快下降。哺乳后30~60分钟见到明显升高,以后按20~30分钟的半减期下降。催乳激素测定主要用于:
❶研究垂体的功能。原发性垂体功能低下时降低,垂体切除术后处于<5ng/ml水平,如仍能测得一定水平表示有残留组织;
❷用于各种疾病的研究,如肢端肥大症时正常,乳溢出症时升高;
❸结合刺激和抑制试验进一步确定病变的部位及性质。如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氯丙嗪不见升高则病变在垂体,给DOPA不见下降则表示垂体不受丘脑控制而有自主功能。
胎盘、胎儿激素 用于了解胎儿、胎盘的功能,常用者有:
(1)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HCG是孕卵着床后人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功能是刺激黄体,有利于雌激素和黄体酮的持续分泌,促进子宫蜕膜的形成,胎盘得以成熟生长。正常未孕妇女血中不含HCG,但因HCG和LH结构相似,有较强的免疫交叉反应,故未孕妇女测得20ng/ml的含量实际上代表LH水平。若用HCG β亚单位制备的抗体进行HCG放射免疫测定,则不存在此问题。HCG的放射免疫测定主要应用于:
❶诊断早孕。妊娠妇女末次月经后的一个月已可测得有明显升高;
❷妊娠全过程中血清HCG的动态观察,可用于诊断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以及判断保胎有无希望;
❸滋养层细胞瘤的诊断和疗效判断,如绒毛膜上皮细胞癌或葡萄胎时有明显升高,治疗后好转者水平下降至测不出,有升高者表示复发;
❹计划生育工作中观察避孕药的抗孕效果。
(2)人绒毛膜催乳激素或人体绒毛膜促生长催乳激素(HCS):由正常人胎盘分泌,其测定值反映胎盘功能。正常人平均血浓度为3.3~25.0μg/ml(多数报道为5.6~8.5μg/ml),妊娠第30~34周很快升高,随后达平衡,产后又迅速下降。本法不仅可诊断有无胎儿窘迫,并在葡萄胎和绒癌病人的血液中可见升高。
(3)雌三醇: 结构上虽是一种雌激素,但很少具有雌激素的活性。在妊娠中它是由胎盘和胎儿肾上腺皮质合成,因此,血浆雌三醇放射免疫测定是一种胎儿胎盘功能试验。正常男子和非妊娠妇女血浆含量在0.2μg/dl以内,妊娠后几周即见升高。妊娠期出现血浆含量突然下降反映胎儿和胎盘窘迫。在糖尿病孕妇的动态测定过程中,见到突然下降有助于决定中止妊娠。
(4)胎儿甲种蛋白(AFP): 胎儿肝脏分泌AFP,部分进入羊水。当胎儿有先天畸形时,如无脑、脊柱裂、脐膨出、肾病综合征时,胎儿体内的AFP由暴露的神经管、内脏或病肾渗出或漏至羊水中,食道闭锁时胎儿吞咽和消化羊水的正常功能发生障碍,羊水AFP含量增高。故如疑有胎儿畸形,可测定羊水内AFP浓度,以助诊断。胎盘显象 胎盘是一个大血窦,可用血池显象法使之显象,称胎盘显象。常用显象剂为:113mInCl3、99mTc-人血清白蛋白和99mTc-红细胞。正常胎盘位于子宫上部(图1)。位于下部者,如其下缘距子宫颈内口>5cm,称低置胎盘;<5cm,并有明显弯向内口之势者,称前置胎盘。后者又可分为:
❶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边缘邻近内口;
❷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已达内口;
❸完全性前置胎盘,可见大片胎盘影象复于内口之上(图2)。子宫颈内口的定位对诊断至为重要,但个体间和妊娠不同时期子宫颈

图1 正常胎盘显象
胎盘于左上象限

图2 完全性前置胎盘显象
内口的位置变异较大,容易造成误差。本法安全、简便,一次检查,母体胎儿所受的辐射剂量很小,且无因阴道检查可能引起出血加剧的危险,但诊断符合率仅约87%,不如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