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4. 《通鉴举要历》《通鉴举要历》八十卷 (先谦案: 后志四) 右皇朝 (先谦案: 旧钞二字作宋) 司马光撰。《通鉴》奏御之明日,(案《通鉴》二字 原本、瞿钞本俱脱去,今据袁本通考补)辅臣亟请(先谦案:旧钞讹读)观焉,神宗出而示之,每编始末识以睿思殿宝章,盖尊宠其书如此。(案:此下瞿钞本有“公尚患本书浩大”句,下阙,袁本又有“故为《举要》云”句,通考又作“故著此”。今并先谦案:旧钞有公尚七字下阙。)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5,(清) 王先谦合校本。 《通鉴举要历》八十卷。司马光撰《通鉴》既成,尚患本书浩大难领略,而《目录》无首尾,晚著是书以绝二累,其稿在晁说之以道家,绍兴初谢克家任伯得而上之。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4。 《资治通鉴举要历》八十卷 司马公既著《通鉴》,患其书浩大,难于易见,而《目录》第撮取精要之语,无复首尾,晚乃著是书。 (宋)高似孙:《史略》四,见《古逸丛书》。 清源郡旧刻温国文正公之书,有文集及《资治通鉴举要历》皆八十卷,历篇之首,有绍兴参知政事上蔡谢公克家所记,于其删述本旨,传授次第,以及宣取投进所以然者甚悉,然其传布未甚广,而朝命以其版付学省,则下吏不仅乃航海而没焉,独文集仅存,而历数十年未有能补其亡者。淳熙壬寅,公之曾孙龙图阁待制伋来领郡事,始至而视诸故府,则文集者亦已漫灭而不可读矣。乃用家本讎正,移之别板,且将次及《举要》之书而未遑也。一日过客有以为言者,龙图公瞿然曰:吾固已志之矣。亟命出藏本刻焉,逾年告成,则又以书来语熹曰:是书之成,不惟区区得以嗣承先志,而修此邦故事之阙,抑亦吾子之所乐闻也,其为我记其后。熹窃闻之,《资治通鉴》之始奏篇也,神宗皇帝实亲序之,则既有博而得要简而周事之褒矣,然公之意,犹惧夫本书之所以提其要者,有未切也,于是乎有《目录》之作,以备检寻,既又惧夫目之所以周于事者有未尽也,于是乎有是书之作,以见本末,盖公之所以爱君忠国稽古陈谟之意,丁宁反复,至于再三,而不能已者,尤于此书见之。顾以成之之晚,既未及以闻于上,而党论继作,科禁日繁则又不得以布于下,是以三十余年之间,学士大夫进而议于朝,退而语于家,皆不克以公书从事,而背道反理之言盈天下,其效至于谗谀得志,上下相蒙,驯致祸乱,有不可忍言者,然后公凡所陈符验章灼而其出于煨烬之余者,乃得进登王府,启迪天衷,既以助成皇家再造之业,而其摹印诵习,又得以垂法戒于无穷,盖公之志,于此亦庶几少伸焉。不幸中间又更放失,以迄于今,乃有闻孙适守兹土,然后复得大传于世,以永休烈。熹诚乐闻其事,而又窃有感焉,因悉著其说以附书后。后之君子盍亦视其书之显晦,而考其所以关于时运者为何如,则公之所为反复再三而不能自已之心,当有可为太息而流涕者矣。 (宋) 朱熹: 《资治通鉴举要历后序》 见 《朱文公文集》卷76。 |